浅论我国大学生认同感的培养

浅论我国大学生认同感的培养

王宏宇

(郑州市广播影视学校,河南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48

摘要:大学要发展,必须注重大学生认同感的培养,因为这是大学能够长久繁荣的基本。大学生认同感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性的结果,但只要大学时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真心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则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更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认同感;育人为本

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人都是需要被肯定,在某种环境中认为自己符合相应的标准或者会得到某种承认,从而体验到归属感。作为高校校园的主体,大学生的认同感简单的来说就体现为大学生对自己学校的一种肯定和归属的情感。

一、我国大学生认同感的现实情况

学生对大学教育认同感来源于多个方面,是学生对大学中的教师、同学、管理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校园环境等的综合感受,包含了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和体悟,是在无声无息中慢慢形成的。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这种价值的多元化也理所当然的投射到校园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大学生口中的“郁闷”,也经常会听到类似“我们的学校是垃圾学校”、“我们的学校不行”以及对学校老师的不满等抱怨。大学生看不起自己的学校,就是缺乏对自己学校的认同感,缺少在学校中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可。

有比较才能更好的认识不足,有几组数据能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我国大学生的认同感状况:哈佛大学2007年捐款基金为350亿美元,耶鲁为225亿美元,捐赠成为美国这些大学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另外,美国的不少名校的校友捐赠率为30%~40%,普林斯顿大学校友捐赠率排名第一,高达61%,哈佛大学的校友捐赠率为48%。一所大学如果能够得到大量校友的慷慨捐赠,说明校友对该校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另一组数据是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个有关大学生认同感的调查(1146人参与)显示,众多大学毕业生谈起母校时感情淡薄,不少受访学生都表示对母校没有太多印象,甚至认为自己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而已。由此对比可见,我国大学生认同感比较低。

二、导致我国大学生认同感差的原因

(一)我国高校教育中乖学生的培养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中,在教师和家长眼里,乖学生就是好学生,一切只为学习好。而且大学里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并没有很大的改观,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评奖、评优、评先进,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目的”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同时,学生也似乎摸清了大学的“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考试套路。在“乖就是好”的标准下,我们的大学生变成循规蹈矩,没有创意的人,走上社会以后,这种高分低能的状况根本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激烈的岗位竞争,最终会在内心感觉虽然经过了四年大学教育但自己仍然一无是处,大学欺骗了自己,既没有培养自己有用的技能,也没有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有怎能有认同感可言呢。

(二)我国高校中呆板生硬的管理制度。

在某些学校看来,学校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不出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高校的管理变成了单纯的监督,只要学生不出事,一切都是可以的。大学生正是青春荡漾的时代,总是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社会上的很多事物也喜欢抱着尝试的心态,但是对部分高校管理者来说,这些都变成了不稳定的因素,是对“不出事就是好事”思想的一种挑战,学生对于这些领导来说只是匆匆过客,相安无事就好。于是,为了实现这种相安无事,对学生的管理就不再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也不理会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只是一种生硬的毫无互动可言的监督式管理。可想而知,处于这种管理之下的学生,又怎么能对学校怀有某种亲密的感情呢?

(三)我国高校教师的责任偏颇。

教师的责任是什么,就是教书育人,何为教书育人?就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书育人是一个综合体,教书是为了育人,是育人的一种手段。但是当前,能够将教书育人结合起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少,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自己工作,自己只是来教书的,至于育人的工作那是辅导员的事,学生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老师的态度,认为你教你的书,我做人怎样或者怎样做人跟你没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简单的利益化,师生关系自然渐渐疏远,又怎么能在认同感上有所体现呢?

三、如何在当前我国培养大学生的认同感

怎样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认同感呢,其实很简单,当大学教育真心实意为学生着想,助学生成长成才时,学生自然会对其母校铭记终身。

(一)切实为学生着想,给予学生“家”的感觉。

大学生基本上都是要远离家门的,而且大部分是他们第一次远离家门,所以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大学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和同学就是自己的亲人,只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才能让自己尽快适应离开家的集体生活。等到大四,学生又面临着找工作、考验等一系列的困惑,仍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如果学校能切实的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着想,从大一到大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肯定和被关怀的家的感觉,我想也许不一定能做到完美,但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肯定和满意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心理觉得自己和学校是一体的,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而学校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

(二)发扬学生民主,肯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高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成年人,对事物有着自己想法和观点,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民主权利和独立意识收到无端的压制,希望自己的想法和权利收到尊重和保护。所以如果高校能在关心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们的想法,保护他们的民主权利,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学校管理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制定一套学校和学生能互动的人性的管理制度,并在具体的学校管理中能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学校管理中,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生活和学习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大学生,肯定会对学校有相当高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三)提高教师素养,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

大学生对教师的爱戴也是其认同感的重要部分之一,学生对老师的爱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有责任心对学生进行耐心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真心地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引导学生朝着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当中,鼓励教师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方式,提倡开放式的更多互动交流的授课模式,老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互相尊重,学生虚心求教,老师耐心讲解,学生尊师重道,老师关爱学生。我想这样的大学生涯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值得记忆的,当大学毕业之后,总会有一些老师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不能磨灭。

四、结语

大学要发展,必须注重大学生认同感的培养,因为这是大学能够长久繁荣的基本。大学生认同感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性的结果,但只要大学时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真心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则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更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伟.育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校园[D].硕士学位论文,2006.

[2][美]约瑟.劳斯,知识与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大学毕业生:我们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N].中国青年报,2006-08-14.

[4]熊丙奇.哈佛校友为何有48%的捐款率[N].东方早报,2008-03-31.

作者简介:王宏宇,男(1979年12月—)汉族,助理讲师,郑州大学在读MPA硕士,

工作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广播影视学校。

标签:;  ;  ;  

浅论我国大学生认同感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