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药行为论文_张彦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觅药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海洛因,皮层,谷氨酸,吗啡,乙酰,受体,前额。

觅药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张彦婷[1](2017)在《丁酸钠对酒精诱导的Wistar大鼠觅药行为及海马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慢性酒精暴露后NMDA受体尤其NR2B亚基表达上调,有研究提示NMDA受体尤其NR2B亚基与酒精依赖相关的各种临床表征关系密切,其中NMDA受体拮抗剂AP-5可抑制酒精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形成,但酒精诱导NR2B基因表达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表观遗传修饰是一种介导环境因素和基因组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这种机制参与了包括酒精依赖在内的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有研究提示,组蛋白修饰参与了酒精诱导NR2B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但NR2B基因表达的组蛋白调控研究结果不一,仍需进一步明确。本研究我们通过建立酒精CPP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丁酸钠干预大鼠模型,观察丁酸钠对酒精诱导的大鼠觅药行为及海马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表达影响,探讨酒精依赖形成即酒精觅药行为的组蛋白修饰机制。目的1.建立酒精CPP及丁酸钠干预大鼠模型,探讨丁酸钠对大鼠酒精依赖形成的影响。2.检测各组大鼠海马NR2B蛋白、NR2BmRNA及NR2B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K9乙酰化表达水平,探讨酒精诱导NR2B基因表达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机制。3.探讨酒精依赖形成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机制。方法1.雄性Wistar大鼠80只经CPP测试筛选出自然偏爱黑箱且无明显差异的大鼠48只,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即生理盐水组、丁酸钠+生理盐水组即丁酸钠组、生理盐水+酒精组即酒精组、丁酸钠+酒精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丁酸钠(200mg/kg)、酒精(10%v/v,0.5g/kg/d)、丁酸钠(200mg/kg)+酒精(10%v/v,0.5g/kg/d)腹腔注射处理建立酒精CPP及丁酸钠干预模型。2.造模后,各组大鼠断头分离出海马组织。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技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NR2B蛋白、NR2B mRNA、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的表达水平。结果1.CPP测试结果:各组大鼠CPP测试值、CPP分值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731、20.065,均P<0.05);每组大鼠CPP测试值与CPP基值经配对t检验显示,酒精组、丁酸钠+酒精组测试值显着高于基值(t=5.749、12.621,均p<0.05);生理盐水组、丁酸钠组测试值较基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76、0.346,均P>0.05)。酒精组、丁酸钠+酒精组CPP测试值、分值较生理盐水组显着增高(均P<0.05);丁酸钠组CPP测试值、分值较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丁酸钠+酒精组CPP测试值较酒精组显着增高(P<0.05);丁酸钠+酒精组CPP分值较酒精组一定程度上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 blot结果:各组大鼠海马NR2B蛋白表达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84,P<0.05);酒精组、丁酸钠+酒精组海马NR2B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均P<0.05);丁酸钠组海马NR2B蛋白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酸钠+酒精组海马NR2B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酒精组(P<0.05)。3.RT-PCR结果:各组大鼠海马NR2B mRNA表达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24,P<0.05);酒精组、丁酸钠+酒精组海马NR2B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均P<0.05);丁酸钠组海马NR2B mRNA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酸钠+酒精组海马NR2B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酒精组(P<0.05)。4.ChIP结果:各组大鼠海马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表达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54,P<0.05);酒精组、丁酸钠+酒精组海马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生理盐水组(均P<0.05);丁酸钠组海马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酸钠+酒精组海马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酒精组(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CPP分值与NR2B蛋白表达水平(r=0.474,P<0.05)、NR2B蛋白表达水平与NR2BmRNA表达水平(r=0.468,P<0.05)、NR2BmRNA表达水平与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表达水平(r=0.596,P<0.05)、CPP分值与NR2B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K9乙酰化表达水平(r=0.542,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1.HDAC抑制剂丁酸钠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酒精CPP效应及增加海马NR2B基因的表达。2.慢性酒精暴露后上调海马NR2B基因表达,且NR2BmRNA表达水平与NR2B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NR2B蛋白表达水平与CPP分值呈正相关,提示海马NR2B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酒精依赖大鼠觅药行为形成的机制之一。3.慢性酒精暴露后大鼠海马NR2B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K9乙酰化程度升高;且NR2BmRNA与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表达水平呈正相关,CPP分值与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提示海马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可能是NR2B基因表达的机制之一,海马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可能参与了酒精依赖大鼠觅药行为形成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7-05-01)

李芊芊[2](2015)在《吗啡/海洛因疫苗减弱大鼠海洛因的觅药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药物成瘾是困扰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影响家庭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目前用于治疗阿片类成瘾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阿片类药物和阿片类物质拮抗剂,但是这些药物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研究治疗阿片类成瘾的方法仍然是医学上重要的问题。免疫治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性反应,其产生的抗体结合小分子药物(吗啡、可卡因和尼古丁等)阻止药物进入中枢,降低成瘾药物的精神活性。但是,有关阿片类疫苗的研究甚少,因此,阿片类药物疫苗的(本文来源于《2015年(第五届)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6-30)

赖苗军[3](2015)在《增强前扣带回皮层功能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光激活前扣带回皮层(ACC)对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觅药行为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观察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对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剂量曲线、觅药行为的影响。实验一:光激活ACC对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叁组:空白对照组大鼠(Control,n=6),假激活海洛因自身给药组大鼠(HSA,n=4)和光激活ACC海洛因自身给药组大鼠(CCE,n=4)。CCE组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同时在ACC(AP:+2.7mm,ML:0.5mm,DV:-2.3mm)微注射1μl光遗传病毒p AAV-Ca MKⅡα-h Ch R2-EYFP,然后在注射点上方0.5mm处埋置规格为5mm的光纤陶瓷头。HSA组大鼠同样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同时在ACC微注射空载病毒,并埋置光纤陶瓷头。空白对照组大鼠不需手术,直接进行八臂迷宫测试。CCE组和HSA组大鼠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采用固定比率程序(FR1)每天训练4h,连续训练14d,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叁组大鼠进行八臂迷宫测试。测试过程中,CCE组和HSA组大鼠给予470nm,5m W的蓝光激活,观察对工作错误次数及测试时间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SA组大鼠的参考记忆错误(RME)、工作记忆错误(WME)及测试时间(Time)都显着要高(P<0.05),说明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大鼠存在学习记忆功能损伤。而CCE组大鼠与HSA组相比,第3天的RME,第3天、第5天的WME和Time都显着性降低(P<0.05),说明光激活ACC能改善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实验二:光激活ACC对大鼠自身给药行为及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假激活海洛因自身给药组大鼠(Vehicle,n=4)和光激活ACC组大鼠(CCE,n=4),两组手术处理同实验一。手术恢复后,两组大鼠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训练10d,大鼠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第11天,两组大鼠在自身给药训练过程中,给予470nm、5m W的蓝光刺激ACC区域,刺激时间持续30min,每间隔30min刺激一次,共刺激4次,观察对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第12天,继续进行自身给药训练,直至第14天训练结束。第15天开始进行环境消退训练,共消退10天。第25天,大鼠放回训练笼进行2h的线索诱导或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试,测试过程中大鼠给予470nm、5mw的蓝光刺激acc,持续刺激2h,观察对觅药行为的影响。另两组vehicle和cce组大鼠(n=4),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14d,环境消退10d,在第25天,两组大鼠腹腔注射mglu2/3受体拮抗剂ly341495(1.5mg/kg),30min后进行觅药行为测定,测定过程中给予蓝光激活acc,观察对觅药行为的影响。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cce组大鼠4h训练总注射针数、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无显着性差异,且激活与未激活的各30min时间段之间在注射针数、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上也无显着性差异。在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测定中,cce组大鼠有效鼻触数显着低于vehicle组(p<0.05),而腹腔注射ly341495的cce组与vehicle组大鼠的有效鼻触数无显着性差异。各处理组无效鼻触数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光激活acc能有效抑制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而ly341495能部分反转此抑制作用。在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定中,cce组与vehicle组的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之间都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光激活acc对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无影响。实验叁:光刺激naccore对大鼠自身给药行为及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假激活海洛因自身给药组大鼠(vehicle,n=4)和光刺激naccore组大鼠(nae,n=4),nae组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在acc注射光遗传病毒paav-camkⅡα-hchr2-eyfp,然后将规格为10mm的光纤陶瓷头,分别倾斜10°按坐标(ap:+1.2mm,ml:±3.2mm,dv:-6.7mm)埋置于naccore区,vehicle组大鼠在acc区注射空载病毒,其它操作同nae组。手术恢复后,两组大鼠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训练10d,大鼠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第11天,两组大鼠在自身给药训练过程中,给予470nm、5mw的蓝光刺激naccore区域,刺激时间持续30min,每间隔30min刺激一次,共刺激4次,观察对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第12天,继续进行自身给药训练,直至第14天训练结束。第15天开始进行环境消退训练,共消退10天。第25天,大鼠放回训练笼进行2h的线索诱导或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试,测试过程中大鼠给予470nm、5mw的蓝光刺激naccore,持续刺激2h,观察对觅药行为的影响。另两组vehicle和nae组大鼠(n=4),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14d,环境消退10d,在第25天,两组大鼠腹腔注射mglu2/3受体拮抗剂ly341495(1.5mg/kg),30min后进行觅药行为测定,测定过程中给予蓝光刺激naccore,观察对觅药行为的影响。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nae组大鼠4h训练总注射针数、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无显着性差异,且激活与未激活的各30min时间段之间在注射针数、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上也无显着性差异。在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测定中,nae组大鼠有效鼻触数显着低于vehicle组(p<0.05),而腹腔注射ly341495的nae组与vehicle组大鼠的有效鼻触数无显着性差异。各处理组无效鼻触数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光刺激naccore能有效抑制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进一步说明主要是通过acc-naccore谷氨酸能投射通路起抑制作用,而ly341495能部分反转此抑制作用。在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定中,nae组与vehicle组的有效鼻触数和无效鼻触数之间都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光激活acc对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无影响。实验四:美金刚对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行为及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手术恢复后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的海洛因(0.025mg/kg-0.1mg/kg)自身给药训练,训练10d后,大鼠建立稳定的自身给药模型。第11天,大鼠随机分成4组(n=8),分别在训练前半小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美金刚1mg/kg、5mg/kg、15mg/kg,然后进行程序fr1或pr3-4训练。第12天,继续进行自身给药训练,直至第14天训练结束。第15天开始进行环境消退训练,共消退10天。第25天,每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美金刚1mg/kg、5mg/kg、15mg/kg,30min后进行觅药行为测定。结果:使用0.025mg/kg海洛因剂量训练时,大鼠注射针数随着美金刚给药剂量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使用0.05mg/kg海洛因剂量训练时,15mg/kg美金刚处理组大鼠注射针数相较于生理盐水组有显着性增加(p<0.05)。使用0.1mg/kg海洛因剂量训练时,各处理组之间大鼠注射针数无显着性差异。1mg/kg、5mg/kg、15mg/kg美金刚处理能使海洛因训练剂量效应曲线上移,其中0.05mg/kg海洛因剂量训练时,15mg/kg美金刚处理组大鼠海洛因总摄取量相较于生理盐水组有显着性增加(p<0.05)。0.025mg/kg、0.01mg/kg海洛因剂量训练时,各处理组大鼠训练期间海洛因总摄取量之间无显着性差异。1mg/kg、5mg/kg、15mg/kg美金刚处理组大鼠在累进比率程序pr3-4训练的注射针数上无显着性差异。在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测定中,15mg/kg美金刚组鼻触数相较于生理盐水组显着性降低(p<0.01)。各组无效鼻触数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定中,5mg/kg、15mg/kg组鼻触数相较于生理盐水组显着性降低(p<0.01)。各组无效鼻触数之间无明显差异。在自由活动度测定中,美金刚对活动度没有影响。结论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大鼠存在着学习记忆功能上的损伤,光激活acc能显着降低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在八臂迷宫测试中工作错误次数和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提示光激活ACC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且光激活ACC能显着性抑制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但对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无抑制作用,主要神经生物学机制是通过激活ACC-NAc core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投射通路,促进突触间隙间的谷氨酸浓度升高,从而激活突触前膜上m Glu2/3受体,负反馈抑制ACC-NAc core的谷氨酸释放,起到抑制觅药行为的作用,此抑制作用可以被m Glu2/3受体拮抗剂LY341495部分反转。研究还发现具有改善认知功能作用的美金刚可以降低海洛因的奖赏效应,但对海洛因强化效应没有影响,并且美金刚可以抑制线索诱导的及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这些结果提示改善认知功能可能会成为治疗药物成瘾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5-04-15)

Xiao,Fei,Wang,Guo,Hua,Bi,Hong,Ju,Yang,Oluyomi,M.Okunola,Eliot,L.Gardner[4](2014)在《R-Modafinil减少大鼠的尼古丁摄取和觅药行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Background:(±) Modafinil(MOD) is a mild psychostimulant used in humans for 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s and has been investigated as a potential medic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sychostimulant addiction.However,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MOD for addiction has been inconclusive.Methods:Herein we used animal models of self-administration and in vivo microdialysis to study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 R-enantiomer of modafinil(R-MOD) and its S-enantiomer(S-MOD) on nicotine-taking and nicotine-seeking behavior.Results;We found that systemic injections of R-MOD(10~30 mg/kg,i.p.) inhibited nicotine self-administration in Long-Evans rats,while a higher dose(100 mg/kg) of S-MOD was required.As alcohol-preferring rats(P-rats) display more robust nicotine taking and nicotine seeking than Long-Evans rats,we used P-rats to further study the effects of R-MOD on nicotineseeking behavior.We found that R-MOD(30 ~ 100 mg/kg) not only inhibited intravenous nicotine self-administration,but also inhibited nicotine-induced reinstatement of drug seeking after extinction and cue-induced nicotine seeking(assessed in an extinction test) after 3 weeks of withdrawal.Further,in vivo brain microdialysis assays demonstrated that pretreatment with R-MOD(30,100 mg/kg) increased basal extracellular dopamine(DA) levels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NAc),but decreased nicotine-induced increases in extracellular DA,suggesting that a DA-dependent mechanism may in part underlie mitigation of nicotine's effects produced by R-MOD.Conclusions:These data suggest that R-MOD is more potent than S-MOD in attenuating nicotine-taking and nicotine-seeking behavior in rats,and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for treatment of nicotine dependence in humans.(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08-13)

杨澍均[5](2014)在《深部脑刺激外侧缰核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在临床上已被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症、难治性强迫症、抑郁症和癫痫。DBS具有微创、可调及可逆的特点,它在特定脑区埋置微电极,脑外刺激器控制,调整刺激的电流、频率和脉冲等参数,改善相应疾病。近年来,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提示DBS具有治疗药物成瘾的潜力。但DBS治疗海洛因成瘾的研究刚起步,其所涉及的刺激参数,刺激的最佳靶点,还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结合DBS大鼠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 LHb),观察DBS对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行为和觅药行为恢复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微透析技术揭示DBS LHb对NAc(Nucleus accumbens)核部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 DA)释放的影响,初步揭示LHb DBS影响海洛因觅药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实验一、高频、低频和高低频复合刺激LHb对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经颈静脉插管和左侧LHb核团电极埋置后,恢复7天,所有大鼠进行FR1程序4h/d的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训练8天后,选择自身给药稳定(即连续3天自身给药有效鼻触数变化在15%以内)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低频刺激组(L-DBS组,10Hz)、高频刺激组(H-DBS组,100Hz)和高低频复合刺激组(Combined-DBS组),每组8只。第9天先分别给予15min的高频(100Hz,电流0.2mA,脉宽0.5ms)、低频(10Hz,电流0.2mA,脉宽0.5ms)和高低频复合刺激,然后进行自身给药训练。记录有效鼻触和有效注射次数,与刺激前稳定状态的数据进行前后组内比较。结果:DBS LHb后大鼠有效鼻触数和有效注射次数与稳定状态相比,H-DBS组有效注射次数和有效鼻触数显着增加(P值分别为0.004,0.008),Combined-DBS组有效鼻触数和有效注射次数均显着性增加(P值分别为0.006,0.001),L-DBS组有效鼻触和有效注射次数都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二、高频、低频和高低频复合刺激LHb对大鼠海洛因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所有32只大鼠经过14天的固定比率FR1程序,4h/d训练14天,达到自身给药稳定状态(最后叁天的有效鼻触数变化小于15%)。将32只动物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n=8)、高频刺激组(H-DBS组,100Hz,0.2mA,脉宽0.5ms,n=8)、低频刺激组(L-DBS组,10Hz,电流0.2mA,脉宽0.5ms,n=8)和高低频复合刺激组(Combined-DBS组,n=8)。然后,四组动物同时进行2h/d的消退训练,消退训练前叁组实验动物分别给予相应的BDS刺激LHb15min,Sham组不给予刺激。消退训练12天。最后一次消退训练24h后进行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测试。研究慢性DBS LHb对大鼠海洛因复吸行为的影响。第一次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测试后,继续对SD大鼠进行为期5天的觅药行为消退训练,消退训练前不进行DBS刺激。然后在最后一次消退训练24h后进行第二次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测试,测试前15min给予DBS刺激,观察急性DBS刺激LHb对大鼠海洛因复吸行为的影响。继续进行消退训练5天,第六天进行药物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测试。结果:消退结束后,进行慢性DBS LHb对大鼠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测试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F(3,22)=3.142,P<0.05,两两比较发现,与Sham组相比,慢性高低频复合DBS刺激LHb能促进大鼠海洛因复吸行为(P=0.008);而低频和高频DBS刺激LHb对大鼠海洛因复吸行为没有影响。在急性DBS对大鼠条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测试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具有差异(F(3,22)=5.432,P<0.05),两两比较发现,与Sham组相比,急性高低频复合刺激LHb,能够显着性的降低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P=0.015);低频和高频DBS刺激LHb对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在急性DBS对大鼠药物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测试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组间没有差异(F(3,22)=1.130,P>0.05),但高低频复合替刺激对复吸行为具有抑制趋势。实验叁、高频、低频和高低频复合刺激LHb对大鼠NAc核部神经递质DA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5只大鼠,首先以左侧NAc核部和左侧LHb为靶点预先埋置微透析探针套管和微电极套管。动物手术恢复后,经10%水合氯醛麻醉,通过套管植入微透析探针和微电极。人工脑脊液(aCSF145mM NaCl,2.8mM KCl,1.2mM MgCl2,1.2mMCaCl2,5.4mM glucose, pH7.2)以0.1μl/min的流速灌流,高效液相色谱(HPLC)电化学检测器检测DA含量。首先检测DBS刺激前NAc核部DA释放,然后进行不同方式的DBS刺激LHb15min,检测NAc中DA释放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方式DBS刺激LHb对大鼠NAc核部DA水平的影响。结果:高频DBS刺激LHb能够大幅度的增加NAc核部的DA释放,升高百分比达45%左右;高低频复合刺激LHb也能够更大幅度的增加NAc核部的DA释放,升高百分比达100%左右;低频DBS刺激LHb能够降低NAc核部的DA释放,降低幅度达50%左右。结论:高频和高低频复合DBS刺激LHb能增强大鼠的海洛因自身给药行为,其作用可能与高频和高低频复合DBS刺激LHb使NAc中DA释放增加有关;慢性高低频复合DBS刺激LHb可能对大鼠产生应激,从而促进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急性高低频复合DBS刺激LHb能够显着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可能与NAc DA释放改变有关。(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4-06-06)

杨澍均,朱华强,刘惠芬,顾钧,周文华[6](2013)在《急性深部脑刺激外侧缰核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深部脑电刺激外侧缰核对海洛因自身给药和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 32只成年的SD雄性大鼠,清洁级,经颈静脉插管及外侧缰核立体脑定位后采用FR1训练程序,每天4 h,进行海洛因(0.05 mg/kg/infusion)自身给药训练,连续14 d。自身给药训练期间观察不同刺激对海洛因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采用训练前15 min分别进行高频刺激(100 Hz,0.5 ms,0.2 mA)、低频刺激(10 Hz,0.5 ms,0.2 Ma)和复合刺激(10和100 Hz交替,0.2 mA)。接着动物进入14 d的行为消退,每天2 h,分成四组(高频组,低频组,复合刺激组和假手术组,n=8),消退前15 min进行叁种不同的深部脑电刺激,消退训练结束后第2天进行慢性深部脑电刺激条件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恢复测试,测试前不刺激。测试结束后继续进行5 d的觅药行为消退,消退前不刺激。紧接着进行急性深部脑电刺激的条件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恢复测试,测试前15 min进行叁种不同方式的深部脑电刺激。结果与刺激前数据相比,高频和复合高低频交替刺激均显着性的增加海洛因自身给药中的有效注射针数(分别为P=0.02,P=0.025),低频刺激对此没有影响。慢性复合刺激能显着性的促进海洛因觅药行为恢复(P=0.045),慢性低频和高频刺激对此没有影响(P>0.05)。急性深部脑电刺激的复合刺激组与假手术组(P=0.016)、低频组(P=0.04)和高频组(P=0.02)相比,能够显着性的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恢复。结论急性刺激外侧缰核可以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提示外侧缰核可能作为海洛因依赖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期刊2013-11-12)

赖苗军,徐泽民,唐甩恩,刘惠芬,周文华[7](2013)在《奥氮平抑制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獉獉:研究奥氮平对线索诱导或海洛因引燃的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獉獉:大鼠用固定比率程序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14 d,然后环境消退10 d,随后在线索诱导的或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测试前给予不同剂量的奥氮平,观察奥氮平对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结果獉獉:0.3 mg.kg-1的奥氮平能显着抑制线索诱导的大鼠觅药行为(P<0.01),但对海洛因引燃的大鼠觅药行为无抑制作用,且0.3 mg.kg-1的奥氮平对大鼠的蔗糖自身摄取行为和自发活动度都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獉獉:低剂量的奥氮平能够降低药物相关的条件性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行为,奥氮平有可能成为治疗海洛因成瘾的新的辅助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陈俊丰[8](2013)在《深部脑刺激内侧前额皮层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临床上已用于帕金森病﹑难治性强迫症﹑癫痫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其他电刺激技术或脑手术相比,DBS具有可逆性、微创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近几年,有实验研究和临床的初步观察提示DBS具有治疗药物依赖及防复吸潜力。但有关DBS治疗海洛因复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刚起步,治疗作用、最佳刺激参数和合适靶核团的选择以及作用途径尚待进一步系统研究。本课题旨在利用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选用内侧前额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的两个亚区(背和腹内侧前额皮层)进行DBS处理,观察DBS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消退和恢复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实验一、慢性高频或低频刺激背内侧前额皮层(dorsal medial prefrontalcortex,dmPFC)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消退和恢复的影响方法:SD成年雄性大鼠经颈静脉插管和埋置电极手术后恢复7天,所有大鼠均进行每天4h的海洛因固定比率(FR1)自身给药训练,连续训练14h,建立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27只大鼠随机分为假刺激对照组(Sham组)﹑高频刺激处理组(H-DBS组)和低频刺激处理组(L-DBS组)(n=9),然后进行环境消退训练,每天2h。每天消退训练前,刺激处理组大鼠在dmPFC脑区给予1h高频(频率130HZ,脉宽100μs,电流0.2mA)或低频(频率10HZ,脉宽100μs,电流0.2mA)刺激处理,共连续刺激10d,然后在最后一次消退训练结束24h后进行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测试。假刺激对照组刺激电流为0mA,其余同刺激处理组。结果:已建立稳定的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在随后的第1-10天的消退训练中,H-DBS组和L-DBS组有效鼻触数较Sham对照组有效鼻触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恢复测试中,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H-DBS组有效鼻触数显着低于Sham对照组有效鼻触数(F(2,24)=5.304, P <0.05),而L-DBS组有效鼻触数与Sham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慢性高频或低频刺激腹内侧前额皮层(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cortex,vmPFC)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消退和恢复的影响方法:海洛因自身给药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建立、消退训练、DBS电极埋置和刺激参数等同实验一。所有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随机分为vmPFC脑区高频刺激处理组(H-DBS组)、低频刺激处理组(L-DBS组)和假刺激对照组(Sham组)(n=9)。结果:与Sham对照组相比,消退训练第1-3天,H-DBS组有效鼻触数有增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随着消退训练天数的继续,消退训练第4-7天,H-DBS组有效鼻触数显着高于Sham对照组有效鼻触数(P<0.05),而在消退训练第8-10天中,与Sham对照组相比,H-DBS组有效鼻触数均无显着性差异;而L-DBS组在消退训练第1-10天中,其有效鼻触数较Sham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恢复测试中,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与Sham对照组相比,H-DBS组有效鼻触数显着增加(F(2,24)=8.489, P <0.05),而L-DBS组有效鼻触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叁﹑慢性高频刺激dmPFC对大鼠伏隔核核部(nucleus accumbensshell, NAc shell)和壳部(nucleus accumbens core, NAc core)p-CREB﹑p-ERK和p-Akt表达的影响方法:海洛因自身给药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建立、消退训练、DBS电极埋置、刺激参数和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恢复测试等同实验一,所有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随机分为dmPFC脑区高频刺激处理组(H-DBS组)和假刺激对照组(Sham组)(n=9)。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测试结束,立即断头取脑: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Ac shell和NAc core中p-CREB﹑p-ERK和p-AKt的表达水平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高频刺激dmPFC对NAc shell和NAccore中p-CREB蛋白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Sham对照组相比,H-DBS组NAc core中p-CREB表达显着升高(t(6)=9.342,P<0.01),p-ERK与p-AKt表达均显着减少(t(6)=13.347,P<0.01;t(6)=11.678,P<0.01),但H-DBS组NAc shell中p-CREB和p-ERK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而p-AKt表达显着减少(t(6)=3.863,P<0.05);同时,在p-CREB免疫组化实验中发现,与Sham对照组相比, H-DBS组NAc core中p-CREB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t(6)=12.107,P<0.05),而NAcshell中p-CREB阳性细胞数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高频刺激dmPFC能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恢复,其作用可能与NAc中磷酸化CREB﹑ERK和AKt蛋白的表达改变有关。高频刺激vmPFC可促进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的恢复,并对大鼠觅药行为消退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低频刺激dmPFC或vmPFC对大鼠觅药行为消退和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的恢复均没有明显的干预作用。(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3-06-07)

孙艳[9](2013)在《青春期认知功能干预对成年期甲基苯丙胺觅药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甲基苯丙胺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其滥用率和依赖性日渐严重。本实验采用自身给药模型与认知功能药物干预的方法,探求青春期不同时期认知功能干预对成年期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以及觅药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用SD(Sprague-Dawley)大鼠。一半动物在青春期20天丰富、匮乏环境饲养后,进行20天的药物干预,另一半在青春期30天丰富、匮乏环境饲养后,进行20天的药物干预。其中,A和E组:20和30天丰富环境后,注射MK-801,连续20天。B和F组,20和30天丰富环境后,注射生理盐水,连续20天,作为A和E组的对照。C和G组:20和30天匮乏环境后,注射利培酮,连续20天。D和H组:20和30天匮乏环境后,注射生理盐水,连续20天,作为C和G组的对照。药物干预结束,进行水迷宫测试和甲基苯丙胺的自身给药实验。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训练剂量为0.03mg/kg/infusion或0.06mg/kg/infusion,每天4小时。随后进行FR(固定频率)、PR(渐变频率)剂量效应测试,所用剂量为0.015,0.03,0.06,0.09和0.12mg/kg/infusion。FR测试每天4小时,PR测试每天6小时。戒断14天后,实验大鼠进行消退及重建测试。结果1、青春期第20天开始认知功能干预实验中,水迷宫测试A组动物与控制组B组相比潜伏期显着增加,C组动物与控制组D组相比显着降低;FR测试,在甲基苯丙胺剂量为0.015mg/kg/infusion时,A组动物有效鼻触数和给药次数相比于控制组B组显着增加,C组相比于控制组D组显着降低,并且,在甲基苯丙胺剂量为0.03mg/kg/infusion时,C组动物有效鼻触数和给药次数相比于控制组D组依然显着性降低,但是,在高剂量甲基苯丙胺0.06,0.09和0.12mg/kg/infusion时,各组之间有效鼻触数和给药针数无统计学差异;PR测试,在0.03mg/kg/infusion剂量A组动物甲基苯丙胺的断点数相比于控制组B组显着增加,而C组相比于控制组D组显着降低,其余四个剂量甲基苯丙胺,实验动物各组之间断点数无统计学差异;重建测试中,A组动物甲基苯丙胺重建率与控制组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C组动物重建率与控制组D组相比显着降低。2、青春期第30天开始认知功能干预实验中,水迷宫测试,E组动物潜伏期相比于控制组F组无显着性差异,G组相比于控制组H组显着降低;FR测试,五个甲基苯丙胺剂量下E组动物有效鼻触数和给药次数相比于控制组F组均无显着性差异,而G组动物在0.015mg/kg/infusion和0.03mg/kg/infusion剂量甲基苯丙胺的有效鼻触数和给药次数相比于控制组H组显着降低;PR测试,与FR测试相似的是,五个甲基苯丙胺剂量下E组动物甲基苯丙胺断点数相比于控制组F组无显着性差异,而G组动物在0.03mg/kg/infusion剂量下甲基苯丙胺断点数相比于控制组H组显着降低;重建测试,E组动物甲基苯丙胺重建率与F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G组动物重建率与控制组H组相比显着降低。结论:匮乏组,无论青春期第20天还是30天开始认知功能干预,均对大鼠空间记忆、自身给药行为有影响。丰富组,只有青春期第20天开始药物干预才对大鼠空间记忆、自身给药行为有影响。而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药物干预的时间点不同造成的。认知功能增强剂可以逆转匮乏环境对大鼠空间记忆、给药动机、重建率的影响,并且无论青春期第20天还是第30开始干预,这种影响均显着;认知功能损害剂破坏了丰富环境对大鼠空间记忆、给药动机的保护作用,并且越早进行青春期认知功能药物干预,这种影响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3-06-07)

楼忠泽[10](2013)在《伏隔核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亚型在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伏隔核(NAc)中谷氨酸(Glu)能神经传递在海洛因觅药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药理性阻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亚型(mGluR5)可降低多种滥用药物的奖赏效应以及觅药行为的表达,但mGluR5参与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大脑位点及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mGluR5选择性拮抗剂MPEP微注射到NAc的壳部和核部对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明确潜在的中枢作用位点。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n=50),单笼饲养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6)、NAc壳部组(n=18)、NAc核部组(n=18)和解剖对照组(n=6)。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进行静脉插管和脑立体定位植管手术。实验大鼠颈静脉插管手术恢复一周后,在自身给药箱中进行为期14天的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4h/d)。大鼠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建立后,对其进行为期2周的戒断。戒断期间,大鼠进行脑立体定位植管手术,给药定位点分别为NAc壳部(前囟:1.7mm;旁开:±0.8mm;深度:-6.5mm)、NAc核部(前囟:1.7mm;旁开:±2.2mm;深度:-5.5mm)和解剖对照点纹状体(前囟:1.7mm;旁开:±2.5mm;深度:-5.0mm)。恢复之后,对戒断大鼠进行2h的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测定。测试前10min大鼠双侧脑部微注射MPEP(0,3或10μg/0.5μl/侧)。在海洛因引燃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测定中,大鼠皮下注射一针海洛因(0.25mg/kg),通过微注射泵将MPEP直接注射到双侧定位脑区,10min后测定海洛因引燃的海洛因觅药行为,观测2h。觅药行为测试结束后,大鼠进行自发活动、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的测试,MPEP于测试前10min微注射至双侧定位脑区,以观察MPEP脑部微注射后对成瘾大鼠自发活动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结果:1) NAc壳部微注射MPEP对戒断大鼠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MPEP微注射至NAc壳部可显着并呈剂量效应地降低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的重建(F(3,20)=32.58, p<0.01)。解剖对照组(MPEP:10μg/0.5μl/侧)较溶媒组有效鼻触数不存在差异(p>0.05);而3和10μg/0.5μl/侧剂量的MPEP注射至NAc壳部与解剖对照组比较,线索诱导的大鼠有效鼻触数明显减少(p均<0.01);此外,MPEP预处理对各组的无效鼻触数没有影响,统计无显着性差异(F(3,20)=0.74, P=0.54)。2) NAc壳部微注射MPEP对戒断大鼠海洛因诱导的觅药行为的影响NAc壳部微注射MEPE可显着降地低大鼠海洛因诱导的有效鼻触数(F(3,20)=15.66, p<0.01),但并不呈剂量效应,同时对无效鼻触数没有影响(F(3,20)=0.26, p=0.86)。3) NAc核部微注射MPEP对戒断大鼠线索诱导或海洛因引燃的觅药行为的影响NAc核部微注射MPEP(0,3或10μg/0.5μl/侧)对线索诱导和海洛因引燃的海洛因觅药行为均没有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线索诱导的各组间有效鼻触数(F(3,20)=1.90, p=0.16)和无效鼻触数(F(3,20)=0.22, p=0.88)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海洛因引燃的各组间有效鼻触数(F(3,20)=0.10, p=0.97)和无效鼻触数(F(3,20)=0.06,p=0.98)也均没有统计学差异。4) MPEP微注射对大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各组戒断大鼠微注射不同剂量的MPEP后对自发活动度没有影响(F(6,35)=0.37, p=0.89)。5) NAc壳部微注射MPEP对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MPEP处理后各组间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OE%)有显着差异(F(3,20)=12.69, p<0.01),开放臂滞留时间百分比(OT%)也有显着差异(F(3,20)=4.15, p=0.02)。海洛因训练大鼠OE%和OT%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均<0.01),NAc壳部微注射MPEP(3μg/0.5μl/侧)可以逆转海洛因训练大鼠开放臂滞留时间和开放臂进入次数的抑制作用(P<0.01)。结果提示海洛因暴露后可出现焦虑样行为,而NAc壳部微注射MPEP可减少焦虑样行为。结论:本研究发现, mGluR5选择性拮抗剂MPEP微注射至海洛因成瘾大鼠NAc壳部减少了线索和海洛因诱导的觅药行为和焦虑样行为,提示N A c壳部m G l u R5的激活参与了海洛因的觅药行为和共患的焦虑症状,结果为海洛因觅药行为机制的认识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同时,本研究证实了mGluR5拮抗剂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干预海洛因复吸的新药靶点。(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3-04-15)

觅药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药物成瘾是困扰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影响家庭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目前用于治疗阿片类成瘾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阿片类药物和阿片类物质拮抗剂,但是这些药物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研究治疗阿片类成瘾的方法仍然是医学上重要的问题。免疫治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性反应,其产生的抗体结合小分子药物(吗啡、可卡因和尼古丁等)阻止药物进入中枢,降低成瘾药物的精神活性。但是,有关阿片类疫苗的研究甚少,因此,阿片类药物疫苗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觅药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彦婷.丁酸钠对酒精诱导的Wistar大鼠觅药行为及海马NR2B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7

[2].李芊芊.吗啡/海洛因疫苗减弱大鼠海洛因的觅药行为[C].2015年(第五届)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2015

[3].赖苗军.增强前扣带回皮层功能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5

[4].Xiao,Fei,Wang,Guo,Hua,Bi,Hong,Ju,Yang,Oluyomi,M.Okunola,Eliot,L.Gardner.R-Modafinil减少大鼠的尼古丁摄取和觅药行为(英文)[C].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集.2014

[5].杨澍均.深部脑刺激外侧缰核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4

[6].杨澍均,朱华强,刘惠芬,顾钧,周文华.急性深部脑刺激外侧缰核抑制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C].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2013

[7].赖苗军,徐泽民,唐甩恩,刘惠芬,周文华.奥氮平抑制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3

[8].陈俊丰.深部脑刺激内侧前额皮层对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干预作用[D].宁波大学.2013

[9].孙艳.青春期认知功能干预对成年期甲基苯丙胺觅药行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3

[10].楼忠泽.伏隔核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亚型在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中的作用[D].宁波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b)慢性VNS对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切断迷走神经对VNS抑制线索诱导的#~(b)慢性VNS对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第1 h测试电针对条件线索诱导的大鼠...第1、2 h测试电针对条件线索诱导的大...第2 h测试电针对条件线索诱导的大鼠...

标签:;  ;  ;  ;  ;  ;  ;  

觅药行为论文_张彦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