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导引律论文_张少龙,齐应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最优导引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最优,线性,导弹,变分法,空地导弹,时间,末段。

最优导引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龙,齐应杰[1](2016)在《线性二次型最优导引律的设计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侧滑转弯导弹的比例导引法末端法向过载量大、可能产生较大脱靶量等不足,建立最优导引律的数学模型,在其状态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线性二次型理论,推导出在脱靶量和控制能量约束下的最优导引律的完整过程,并获得解析解。仿真结果表明,最优导引律不仅能满足脱靶量和能量约束条件,而且相对于比例导引弹道更加平直,需要的法向过载更低,从而提高命中精度,实现侧滑转弯导弹的最优导引。(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徐兴元,林青松,蔡远利[2](2015)在《具有落角约束的空地导弹最优导引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地导弹制导精度优化控制的研究中,特定的碰撞角度能够有效提高导弹的精确打击效果。为此以最优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空地导弹的精度要求,提出了一种具有落角约束的最优导引律。首先,推导了适用于任意阶系统的具有落角约束的最优导引律一般形式;然后,给出了零滞后系统的导引律表达式;最后,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所提出导引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导引律具有较高的精度,脱靶量和落角误差能够满足要求,并且能够以任意角度打击地面目标,可以满足空地导弹制导精度的需求。(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5年07期)

徐兴元,郭晨鲜,潘晓东,宋晓娜[3](2015)在《一种具有速度交汇角约束的最优导引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强拦截弹对目标的精确打击效果,在末制导段控制拦截弹和目标的速度交汇角是一种有效的措施。提出了一种具有速度交汇角约束的拦截弹最优导引律,能够同时对脱靶量和速度交汇角进行控制。与现有的具有角度约束的导引律不同,所提出的导引律适用于拦截高速机动目标,而且在满足厘米级脱靶量的情况下,拦截弹在交汇点处不需要过大的横向加速度指令。仿真结果证明了这种导引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光与控制》期刊2015年08期)

徐兴元,廖志忠,潘晓东[4](2015)在《碰撞角约束最优导引律关键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弹的初始发射角度、剩余飞行时间估计精度对制导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以具有落角约束的空地导弹最优导引律为基础,研究了对于特定的落角如何选择初始发射角度,从而避免制导指令被限幅,并给出了关于初始发射角度和终端碰撞角度的成功打击区域。另外,具有角度约束的最优导引律弹道往往非常弯曲,利用传统的剩余飞行时间估计方法会造成较大的估计误差。本文提出了两种剩余飞行时间估计方法,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光与控制》期刊2015年06期)

王宇翔[5](2015)在《一种具有时间约束的最优导引律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导弹空中弹道多约束控制的需求,根据最优控制理论的设计思想,设计了一种具有飞行时间约束的导引律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了弹目相对运动模型,推导了无量纲化的弹体运动状态方程,将终端约束要求转化为具有末端约束条件的最优控制问题;然后通过在具有弹道倾角约束的最优导引律中引入时变修正项,实现了对导弹飞行时间的准确控制;最后在不同初始条件和约束要求下,通过弹道仿真实验。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多约束的指标要求,具有一定了鲁棒性能。(本文来源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李浩,佘浩平[6](2014)在《基于理想视线的弹道成型最优导引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寻的导弹在追踪目标的过程中,常遇到由于背景过于复杂而锁定目标失败的情况,例如在导弹下视攻击低空目标时,强地面背景和地杂波干扰常常导致导弹无法正常截获或跟踪目标。提出一种以理想视线为控制目标的建模方法,并在约束终端弹目相对运动方向和弹道过载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弹道成型最优导引律。该导引律并不直接控制终端相对速度矢量,只在所设定的理想视线的垂直方向上进行控制,从而导引律形式更简单,扩展性更强。通过数字仿真表明,所设计的导引律能够较好地实现末端弹道成型要求,并且过载分配更为合理,可有效减小地面背景和地杂波干扰对导引头截获跟踪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刘哲,王小平,程建锋,狄方旭[7](2014)在《主动防御最优追踪-逃逸导引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导弹对抗条件下飞机的生存能力,在主动防御新技术思想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最优拦截-逃逸导引律,以保证防御导弹与攻击导弹之间的脱靶量及其各自的能量消耗最小。建立了目标机-防御导弹-攻击导弹非线性模型,并在视线附近进行了线性化。采用终端投影变换方法实现模型降阶,利用变分法推导并简化了导引律中状态转移矩阵的求解方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设计导引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4年05期)

肖克凡[8](2014)在《最优末段导引律与导引头跟踪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在周边权益不断地受到挑战,如何保卫国家安全和利益是非常紧要的课题。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防御力量之一,导弹拦截技术必须不断地适应当前远程攻击武器的发展。其中导引律毫无疑问是影响导弹拦截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在当前飞行器高速甚至是高超音速的现状下,现有的传统导引律面临拦截窗口极大减小、拦截弹速度不足等问题,已经无法有效地导引导弹进行拦截。同时,导引头也是影响拦截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滚仰式捷联导引头具有结构简单、离轴角大等优点,但是对于其控制问题少有研究。因为摩擦力突变、响应时间短、输入信号大幅变化等难点,导引头跟踪是个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但其关系到视线角速率测量精度和跟踪目标响应速度等重要的参数,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本文在研究控制理论和导弹末段制导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新型导弹末端导引律和滚仰式捷联导引头跟踪控制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提出了一种能够获得最小能量消耗的最优自适应滑模前向导引律。前向导引律是一种新型的拦截策略,在现有条件下拦截高速目标时具有传统制导律不能比拟的优势,但是并没有获得最优的能量消耗,而能量的消耗是当前导弹小型化、作战范围扩大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于在保证制导精度下最优的能量消耗进行了研究,并对目标机动加速度影响的抑制进行了探讨。在对前向导引下拦截弹和目标的相对运动进行建模、线性化后,对于目标无机动的理想情况下,选取合适的目标函数以使得拦截弹在保持拦截精度的情况下获得最优的能量消耗,并使用最优控制方法线性二次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Regulation, LQR)结构对于制导律进行推导;然后采用变结构控制理论来对于目标机动加速度引起的系统状态变化进行抑制,增强系统的鲁棒性。在处理变结构系统容易抖振的问题上,采用了饱和函数。仿真表明,与其他基于前向导引的方法相比,该导引律能够获得满意的制导精度和最优的能量消耗,并对于目标机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2)本文提出了一种有角度攻击的自适应前向导引律。前向导引要求在末段时拦截弹与目标飞行在一个轨迹上。为使得拦截弹能够实现有角度攻击以增加拦截杀伤力,对于前向导引律的拦截几何条件进行了修正。在考虑了拦截弹自动驾驶仪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前向导引的拦截弹-目标相对运动模型,并通过变结构控制推导了自适应前向导引律。通过李亚普洛夫稳定性原理证明系统的稳定性。仿真证明,该导引律具有拦截弹速度相对较小、拦截精度高等优势。(3)本文给出了滚仰式捷联导引头的最优控制律。在对该导引头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摩擦力突变设计了两控制器切换的结构。因为H2最优控制理论能够获得性能的最优性能,并且对于系统的模型漂移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因此根据H2最优控制理论推导了滚仰式捷联导引头的最优控制律,使得系统能够对于大的控制指令变化导致的摩擦力突变进行控制器切换而获得有效的控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并且其单位阶跃响应的各项指标也大大超过实际需求。(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2-16)

张英,杨锁昌,朱进[9](2012)在《防空导弹末段制导的最优导引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导弹末段制导中的比例导引律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比例导引律实现简单,其通过调整导弹与目标之间的角速率就能达到制导的目的。但是比例导引律在设计的时候往往将导弹和目标看成质点,忽略了大气阻力等客观因素,这使得制导的精度并不高,以比例导引为基础,用最小脱靶量为设计原则,辅以直接侧向力从而提高制导精度。通过仿真表明以直接侧向力控制发动机可以很好的完成导弹对目标的打击。(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卢春燕,周德云,张堃,阳治平[10](2012)在《基于RBF的带落角约束的最优滑模导引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防空导弹打击目标的作战特点,提出一种基于RBF网络的带终端落角约束的最优滑模变结构导引律。首先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和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基于视线角和视线角速度的最优滑模变结构导引律,然后应用RBF网络对所设计导引律中的变结构项的增益进行调节。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导引律不仅能减弱系统抖振,而且能够同时满足命中精度和命中期望角的要求,对目标机动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电光与控制》期刊2012年05期)

最优导引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空地导弹制导精度优化控制的研究中,特定的碰撞角度能够有效提高导弹的精确打击效果。为此以最优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空地导弹的精度要求,提出了一种具有落角约束的最优导引律。首先,推导了适用于任意阶系统的具有落角约束的最优导引律一般形式;然后,给出了零滞后系统的导引律表达式;最后,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所提出导引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导引律具有较高的精度,脱靶量和落角误差能够满足要求,并且能够以任意角度打击地面目标,可以满足空地导弹制导精度的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优导引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少龙,齐应杰.线性二次型最优导引律的设计及仿真[J].控制工程.2016

[2].徐兴元,林青松,蔡远利.具有落角约束的空地导弹最优导引律[J].计算机仿真.2015

[3].徐兴元,郭晨鲜,潘晓东,宋晓娜.一种具有速度交汇角约束的最优导引律[J].电光与控制.2015

[4].徐兴元,廖志忠,潘晓东.碰撞角约束最优导引律关键问题的研究[J].电光与控制.2015

[5].王宇翔.一种具有时间约束的最优导引律设计方法[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李浩,佘浩平.基于理想视线的弹道成型最优导引律[J].兵工学报.2014

[7].刘哲,王小平,程建锋,狄方旭.主动防御最优追踪-逃逸导引律设计[J].飞行力学.2014

[8].肖克凡.最优末段导引律与导引头跟踪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9].张英,杨锁昌,朱进.防空导弹末段制导的最优导引律分析[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2

[10].卢春燕,周德云,张堃,阳治平.基于RBF的带落角约束的最优滑模导引律设计[J].电光与控制.2012

论文知识图

伪最优导引律过载曲线气垫船最优导引律放大后的弹道曲线目标机动时的控制指令加速度目标不机动时的控制指令加速度视线角速度与攻击时间关系图

标签:;  ;  ;  ;  ;  ;  ;  

最优导引律论文_张少龙,齐应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