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书写辉煌——重庆市万州区天城移民、搬迁与经济发展

解决问题,书写辉煌——重庆市万州区天城移民、搬迁与经济发展

一、破解难题写辉煌──重庆市万州区天城的移民迁建与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肖娟[1](2020)在《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校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研究主要是对三峡移民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分类,从传承下来的各个艺术形式中了解分析三峡移民文化特点,系统整理了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校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将具有三峡移民文化的美术课程,在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中进行案例设计,并对相关课程进行实践,形成具有三峡移民文化的中学美术校本课程案例。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绪论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的背景和依据、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说明研究方法。第一章首先是对三峡移民以及三峡移民文化的理念概述归纳三峡移民文化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将三峡移民文化分类,再通过三峡移民文化的表现形式的整理,找到合适的、可利用的美术教学资源。第二章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对三峡移民代表地区之一的万州部分中学,分为美术教师、部分的中学生以及家长三个角度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根据数据分析了解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情况,为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价值提供基础。第三章对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课程内容的四个学习领域中进行开发与利用的价值探讨,即在“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的学习领域中,对三峡移民文化的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意义与作用进行分析。第四章从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课程内容中的四个学习领域的价值表现,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对“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这四大学习领域分别进行了教学教案设计,开发并实践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峡移民文化的中学美术课程。第五章是对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效果进行反思优化,不断完善美术教学课程。本论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探讨出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并根据中学生美术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设计教学案例进行实践,不断完善优化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更近的了解历史的本土文化资源;传承发扬三峡移民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文化多样性;提升现代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增加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激发美术课程学习兴趣;以及培养教师与学生探究性合作学习能力,增进教师、家长、学生的沟通学习,传承优秀的三峡移民文化。

贾慕昕[2](2019)在《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文中提出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三峡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次大平衡和大调整。自三峡工程2009年全面竣工以来,库区城市在经历移民迁居的动荡岁月后,开始进入新时期稳步发展的正常轨道。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相比于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后三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调整转型,三峡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面临诸如经济发展缓慢、生态问题频发、移民致富困难、人地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等深层次问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总体变迁着手,对三峡库区腹心城市丰都、忠县、万州的人口与城镇化情况、移民安居情况、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民生情况、生态环境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通过研究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和典型问题,总结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是当前制约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因素,并从人地关系失衡、人地关系失序、人地关系失控三个方面阐述了库区城市人地关系的具体特征,进而将“人地和谐”作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通过研究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基本理论,论文提出了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路径,在人地关系的语境下定义了人居环境的系统构成,同时运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确定了“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针对三个靶区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基于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引入人地和谐度的概念,发现库区三个城市人居环境的人地关系和谐程度差异显着,进而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因城施策,差异发展的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抓手的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最后依据优化思路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和实施措施。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综合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提供较为科学的思路。文章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选题的缘起、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理论综述,并提出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内容。第二章:后三峡时期万州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三章:后三峡时期丰都和忠县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四章:“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过程与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针对丰都、忠县、万州城市人居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系统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加以统计分析。第六章:构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提出对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及实施措施的一些探索。第七章:总结

饶斯杰[3](2018)在《生态视角下武陵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陵镇地处长江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这一区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与特色资源加工基地,有着优越的综合发展条件。但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武陵镇老镇区被长江淹没,小镇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城镇特色也逐渐湮没,生态修复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武陵镇选择在原址区域地势较高的山头选作新镇建设集中区域,但城镇的选址新建以及搬迁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移民迁建问题,武陵因而成为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大镇,开发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以及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小城镇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的,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以及各相关部门的特色小镇开发方案的提出,强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新模式,成为了是近几年的城镇发展热点之一。本文以生态视角为切入点,从特色小城镇创建的角度入手,通过引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智慧开发等先进理论,同时从文献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切入,研究从三峡库区代表小城镇——武陵镇的生态修复发展的总定位与自然风貌、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人文底蕴特征与重点生态问题的综合分析研究出发,提出以生态理念为核心指引的发展理念。并通过梳理得到武陵镇生态规划路径与研究策略,即从评估、定位、方法三步入手,研究特色小城镇的评估选取、战略定位、发展策略、规划实施、机制保障内容,提出契合武陵镇的发展模式与进程,并对城镇自然的生态优化修复、产业的生态转型重构、空间的生态修补完善、文化的生态活化开发进行控制与指引。未来武陵镇需严格遵循以生态为核心的开发理念,完成对城镇的生态修复与功能修补,使武陵镇得以成为承载渝东北地区功能发展的基本单元,应充分体现区域优势与特色,承担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移民安置、特色农业、应急管理、商贸物流集散、特色工业品产出等发展功能,建成区域重点小城镇,发挥生态控制与特色开发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在生态视角下对武陵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的研究,有助于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找到一条适应特色开发的通则式生态开发新模式,并能形成具有普适价值和可推广性的规划路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小城镇集约高效发展,保障平台支撑与政策支持,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全域创新发展,展现小镇风貌特色,形成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实现城镇跨越式发展。

陈建波[4](2017)在《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描绘了 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就必须破解难题,深挖潜力,扬长避短,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认真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实践之后,深切感到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果正是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本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特别是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最新指示要求,借助于国内外服务科学、水利学、电力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论框架。文章沿着三峡工程建设前后的时间脉络,从长江经济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历史渊源出发,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在行政性分割格局下探索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交通相连,谋划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主导下,深刻领悟总书记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烈愿望,分析三峡工程兴建创造的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服务和贡献,阐述了宏伟工程在该区域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地区区域融合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与发展的对策。论文分七个部分,由引言和六章组成。本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基础之上,对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效应分析,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及其服务长江经济带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例和杰作。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梯度转移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统筹开发的全局意义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的服务作用。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城市和城市群功能的比照解析,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内部分大中城市在三峡工程兴建前后自身进步、发展壮大的内在机理和变革,论证了由于三峡工程经济效益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电站的开发建设,在上游有产生副中心城市和一级城市群的基础和可能。三是在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三峡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通过阐明长江经济带资源比较优势和现实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依据大量数据进行了差异关联分析,构建了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模式,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和空间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提升迅速,针对工程对上中下游各城市服务功能侧重的不同,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立体交通为纽带的城市体系,以组团式的核心区带动广大经济腹地的发展。四是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和谐的双重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工程和谐、持续和绿色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双轮驱动,在加强生态保护中推进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邓予东[5](2017)在《基于规划层面的万州区近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规律的过程,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每一件不同的历史事件都将对城市造成影响,影响城市的发展,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重庆市万州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三峡库区腹心,三峡工程后成为库区中心城市。本文以万州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城市近现代的空间形态演变。万州的发展可谓是蜿蜒曲折,历史上曾经经历多次兴衰。1992年开始修建的三峡工程使得万州城市空间巨变,三峡大坝蓄水使得部分老城区淹没在浩瀚长江之中,新城区在原址上修建,万州区在产业归零后迅速发展成为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本论文站在规划的视角看待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截取万州区近现代的时间段,首先通过梳理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来至今的万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结合该时间段中政府职能部门发布的城市规划,分析万州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再通过各项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找出城市空间形体演变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后针对万州区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作者的优化建议和解决措施。

郭辉[6](2016)在《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研究 ——基于灾害链视角》文中指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是应对库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库区特殊的山地自然环境和移民社会环境,时刻威胁库区城市公共安全。库区存在的各种灾害分布广、种类多、关联性强,导致灾害链地域性频发,城市公共安全的直接威胁巨大;同时库区人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零散,城市救灾设施不足且效率低下,城市公共安全的间接威胁显着。据此背景,论文以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为对象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针对核心问题、提出解决途径。为了解决常规公共安全规划方法(以北方平原城市或非库区城市为蓝本的“宽泛式”管控)应对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中“灾害链地域性频发(直接威胁)、城市救灾设施不足且效率低下”(间接威胁)的核心问题。论文以公共安全领域相关基础研究为出发点,借鉴“精细化单元管控”思路,提出基于灾害链视角的“公共安全空间单元”概念,并将“公共安全空间单元”定义为“以适度精细化管控思路为指导思想,在特定灾害链威胁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致灾、受灾、救灾三阶段管控要素所划定的用地空间单元”。此定义的提出旨在为复杂多变的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探寻新的解决途径。(2)确定核心思路、展开具体研究。基于灾害链所构建的“公共安全空间单元”属于复杂系统,常规的公共安全规划方法(“单灾性”管控)通常不能系统性地协调“公共安全空间单元”中“致灾、受灾、救灾”三类要素之间的关系。据此,论文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借鉴复杂性系统理论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容错性”提出“容灾性”概念,将核心研究思路确定为:通过提升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的“容灾性”,来提高整个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论文展开针对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的“容灾机制”(理论)和“规划干预”(技术)两部分研究:1)容灾机制a.环境约束机制——“容什么灾”,用于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灾害链威胁类型的识别;b.系统嵌套机制——“容多少灾”,用于公共安全空间单元范围尺度的确定;c.结构鲁棒机制——“如何容灾”,用于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系统结构的构建;d.动态演化机制——“如何可持续容灾”,用于公共安全空间单元可持续性的维系。2)规划干预a.范围划定——公共安全空间单元“识别提取”;b.断链减灾——公共安全空间单元“致灾链”阻断(消弱直接威胁);c.成链救助——公共安全空间单元“救灾链”构建(削弱间接威胁)。(3)进行差异实践、获取研究结论。论文围绕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核心问题,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棚户区、安置区、滨水区等三个区域,进行差异性实践研究,获取以下研究结论:1)建设实践方面在棚户区改造中,要着重考虑“蔓延侵蚀链”和“崩裂滑移链”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在安置区完善和滨水区整治中,要着重考虑“崩裂滑移链”和“枝干流域链”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2)理论技术方面在现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中增加中观层面单元管控的内容,通过提升“公共安全空间单元”(针对特定灾害链)的“容灾性”,来提高整个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稳定性。基于多尺度遴选进行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的“范围划定”,基于多预案评估进行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的“断链减灾”(消弱直接威胁),基于多角度辨析进行公共安全空间单元“成链救助”(消弱间接威胁)。(4)梳理研究内容,总结创新要点。1)理论体系——以“精细化单元管控、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研究方向,以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现实问题为背景,构建出“公共安全空间单元”概念,并构建了以公共安全空间单元“容灾性”为核心的理论研究体系。2)技术方法——论文围绕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的“容灾性”,进行“容灾机制”和“规划干预”研究,其中的“单元划定、断链减灾、成链救助”是三个关键技术。3)实践运用——选取三峡库区公共安全核心问题突出的三个典型区域进行“公共安全空间单元”规划差异性实践研究,在建设实践和理论方法方面得到相关启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段炼[7](2009)在《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浪潮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理论框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内外新一轮“区域规划”或“城市地区(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等行动,从实践方面也宣示了原有的国家/行政区区域层级体系已为当今以空间功能结点为枢纽、以流的通道为关联、以流量的大小为主辅的城乡经济社会网络体系逐渐取代这一趋势的出现。因此,作为区域空间功能结点的各级各类城镇建设,其向外辐射影响的规模大小、职能强弱及其空间联结完善度已超越传统的向内统一认知的空间完形、景观多样和人们心理行为感知度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世界性的城镇化进程对于区域自然资源、人类居住环境和城乡空间单元等物质形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产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居住拥挤、城乡冲突加剧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两大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人居环境科学的诞生,并相应产生了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五大层级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其中,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及其所涉及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之间的关系协调,即以城镇化的区域推进所涉及到的人口、产业和空间三大问题为导向进行综合融贯的研究,以实现区域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选题研究即是由此产生。三峡区域是三峡工程建设而形成的一个特定区域,其优良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事关三峡工程巨大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经过十余年的举国投入和区域人民的艰苦奋斗,三峡区域已完成了相关的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任务;但欠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严酷的资源环境条件构成区域人居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速提挡”的瓶颈,而且随着国家投入的结束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确立使三峡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压力骤增,也使其区域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新的战略选择。因此,论文结合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指向,总结和梳理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和区域资源环境等学科的最新动向,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为核心,构建了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人口、产业、空间“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同时,论文采用史论文案法对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纵向梳理,并结合横向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调查,完成了“资源环境容量制约下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缓解人地矛盾”、“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破解产业空虚化”、“基于地域格局特点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重组城乡空间结构”三方面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提出。第一,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是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支撑,而城镇化推进的本质特征即是城乡人口的迁移与再分布,因此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据人口容量确立人口再分布指引策略。论文结合三峡地域开发背景中的人口增长及空间分布进程,在阐明三峡区域人地矛盾历史源流的基础上,运用相对值评价模型完成了三峡区域区县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评价;同时,论文分析了三峡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与特征,并通过各区县城镇化发展与其人口容量之间的协调度指数计算,提出了人口集聚区、稳定区和疏散区中各区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策略。第二,经济增长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城镇化进程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因此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其竞争力的提升,并最终实现经济的高效增长。论文以三峡区域资源禀赋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的分析入手,在对现状产业空虚化与结构同质化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对策,并结合区县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实践提出了构建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议和空间布局结构。第三,城镇化的推进与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空间结构的演进紧密相关,因此空间资源既是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载体,其结构构型也是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状态的指示器。论文结合三峡区域城乡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与历史进程,在对其区县城镇化空间分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峡西、峡中和峡东三地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重组策略;并在整合三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的“V”型—“W”型—“U”型模式演进序列基础上编制了三峡区域空间的发展战略构想。三峡区域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对三峡区域转型期人居环境建设的尝试性探索,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中国大多数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论文最后以区域人口再分布方案及相关区县产业集群建设和空间结构重组案例,冀望对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容框架体系作进一步的完善。

李燕[8](2008)在《重庆万州旧城区绿地建设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万州步入了城市化超速发展的时期,其城市经济和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伴随着三峡水位的上升,原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绿化特色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特别是绿地建设长期发展缓慢的旧城区更为甚之。因此,要改善旧城区的绿地环境,就需要对原有旧城区的绿地规划与管理控制提出新的思考。本文立足于对万州旧城区发展演变和城市绿地建设现状的细致深入调查和分析基础之上,总结出万州城市绿地在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不足和缺陷,探索从规划层面的控制与引导和管理层面的实施与运作入手,以期待万州旧城区绿地建设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从而有效地改善城市衰退的生态环境,凸显城市消失的绿地特色和满足市民渴望的绿地空间。同时也希望通过万州个案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对三峡库区山地城市的旧城区绿地建设与控制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本文分四部分来思考、分析及阐述。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绪论,主要论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阐述研究的相关概念和对象范围界定,并确立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框架。第二部分从旧城区的生成背景与三峡变迁中旧城区的发展演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旧城区的特点对发展绿地的优势和挑战进行了论述。而后,转入对万州绿地建设的历史发展、规划和建设情况进行了回顾、评价和调研,归纳出规划和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三方面,即决策层面价值取向的不匹配、规划控制层面的不完善和实施管理层面的不健全,而其中后两方面是我们规划人员关注的焦点。在下文的对策探讨中,也分别从这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形成前后呼应的因果关系。第三部分分别从旧城区绿地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和实施与运作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实施策略。在规划控制层面上,通过相关规划的借鉴与启示,引入多层次控制与引导的方法。总体布局上,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结合实现绿量的增加、绿地系统的整体协调与优化、绿化特色的凸显;分区层面上,提出构建衔接规划和管理的绿地控制性规划指标体系和建议引入绿容率评价指标,完善三维评价指标;重点绿地类型上,对主要的绿地景观节点提出发展引导,以完善其建设中的不足。而在管理层面上,构想建立起以市场化为主导,政府职能管理和社会化参与相互补充的管理模式。首先,从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和构建技术支撑的信息化三方面来整合城市绿化管理体系;其次,强化公众参与,从提高意识、组织保障和实施方式方面来保障;另外,关键是针对旧城区的特征,建立起多元长效的融资渠道,使城市绿化的实施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旧城区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通过总结万州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山地城市旧城区绿地发展的共性进行总结,并对其旧城区的绿地建设与控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展望。

江涛[9](2008)在《重庆市万州区城市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三峡工程给库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1994年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库区城市发展迅猛。作为库区中心城市的万州,代表着库区城市的最普遍情况,是库区城市的最典型代表和研究标本,研究万州对于探索库区城市问题及解答都有重要的推广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库区城市在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时,如何因势利导,挑战产业空虚难题,保持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以城市化基础理论和相关数据为依据,以城市化发展为主题,综合运用归纳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在三峡工程的宏观背景下深入分析万州城市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万州城市化的发展对策。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论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城市化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相关理论;第三章为万州城市化的现状分析,介绍了三峡工程的宏观背景及万州在区域中的重要地位,论述了万州城市化现状若干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为万州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分析了国内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经验,结合万州实际,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第五章为结论与启示及存在问题。

余海燕[10](2007)在《三峡库区主题城镇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力量。因此,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合理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行政管理和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探讨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道路的选择,结合三峡库区历史现实条件提出三峡库区城镇发展的建议即三峡库区发展主题城镇的思路。该文共分为七章节,各章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是绪论,阐明了该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及内容、研究方法,从而为该研究提供指向。第二章是国内外研究综述,在阅读和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先进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第三章主要是提出主题城镇的概念及三峡库区主题城镇的的现状和发展条件。首先对主题城镇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三峡库区城镇化现状及发展主题城镇的优势和劣势。第四章是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重庆三峡库区主题城镇发展思路,在具体分析重庆三峡库区资源的现状与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库区主题城镇的发展途径及主题选择的具体形式。第五章是库区主题城镇发展中的政策建议。第六章实证分析,以万州为例,提出万州城市发展规划的思路,包括万州未来城镇体系结构规划,未来万州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万州区域风景旅游规划,万州未来综合交通规划等方面。第七章结语

二、破解难题写辉煌──重庆市万州区天城的移民迁建与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破解难题写辉煌──重庆市万州区天城的移民迁建与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校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依据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境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 关于地方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二) 关于三峡移民文化的研究现状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调查研究法(包括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三、 田野调查法
        四、 实践研究法
第一章 三峡移民文化概述
    第一节 三峡移民文化概述
        一、 三峡文化
        二、 三峡移民文化
    第二节 三峡移民文化特点
    第三节 三峡移民文化分类
        一、 三峡移民建筑文化
        二、 三峡移民精神文化
        三、 三峡移民语言习俗文化
    第四节 三峡移民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 似“三峡好人”——人文美
        二、 似“三峡画派”——绘画美
        三、似“三峡移民文化节”——传承美
        四、似“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精神美
第二章 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课程开发与利用价值
    第一节 开发三峡移民文化校本课程说明
        一、 开发三峡移民文化校本课程的步骤
        二、 开发三峡移民文化校本课程的特点
        三、 开发三峡移民文化校本课程的作用
    第二节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课程开发与利用价值
    第三节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课程开发与利用价值
    第四节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的课程开发与利用价值
    第五节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课程开发与利用价值
第三章 三峡移民文化的中学美术教学状况中调研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
    第二节 调查对象及方法
    第三节 调查内容的结果分析
        一、 家长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 不同身份家长及学生年级对学习美术的态度
        (二) 对三峡移民工程、三峡移民文化的了解程度
        (三) 对于开发三峡移民文化课程以及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态度
        二、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
        (二) 学生喜欢的美术课程类型和主要知识学习方面
        (三) 学生对三峡移民文化的了解程度
        (四) 学生对于三峡移民文化及开发其美术课程的态度
        三、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 教师对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态度
        (二) 教师对三峡移民文化的了解程度
        (三) 教师对待三峡移民文化的美术校本课程态度
第四章 三峡移民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节 课程设计总思路
        一、 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
        二、 课程教学主要适用的教学方法
        (一) “欣赏·评述”适用的教学方法
        (二) “造型·表现”适用的教学方法
        (三) “综合·探索”适用的教学方法
        (四) “设计·应用”适用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三峡移民文化的“欣赏·评述”教案设计
    第三节 三峡移民文化的“造型·表现”教案设计
    第四节 三峡移民文化的“综合·探索”教案设计
    第五节 三峡移民文化的“设计·应用”教案设计
第五章 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第一节 教学实践效果
    第二节 教学实践优化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2)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的学术内容
        1.2.2 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1.2.3 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
    1.3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1.3.1 基本概念阐述
        1.3.2 相关基础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1.4.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万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2.1.1 人口变化分析
        2.1.2 城镇化水平分析
    2.2 移民安居情况
        2.2.1 城市住区分类
        2.2.2 移民住区调研
    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2.3.1 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
        2.3.2 城市用地规模分析
        2.3.3 城市用地布局分析
        2.3.4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2.3.5 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2.4 民生情况
        2.4.1 经济发展分析
        2.4.2 产业结构分析
        2.4.3 人民收入分析
    2.5 生态环境情况
        2.5.1 城市生态格局
        2.5.2 现状环境质量
    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6.1 交通基础设施
        2.6.2 市政基础设施
    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2.9 本章小结
3 丰都、忠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3.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3.1.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3.1.2 移民安居情况
        3.1.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1.4 民生情况
        3.1.5 生态环境情况
        3.1.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1.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1.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3.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3.2.2 移民安居情况
        3.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3.2.4 民生情况
        3.2.5 生态环境情况
        3.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4.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与问题总结
        4.1.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
        4.1.2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典型问题
    4.2 基于人地关系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构建
        4.2.1 人地关系的基础认知研究
        4.2.2 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
        4.2.3 人地关系视角下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模型设计
        4.2.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建设要素的确定
        4.2.5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方法的确定
    4.3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评价指标体系借鉴
        4.3.3 具体评价指标释义
        4.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调查问卷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后三峡时期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1.1 人类社会系统
        5.1.2 地域环境系统
        5.1.3 支撑体系系统
    5.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2.1 人类社会系统
        5.2.2 地域环境系统
        5.2.3 支撑体系系统
    5.3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5.3.1 人类社会系统
        5.3.2 地域环境系统
        5.3.3 支撑体系系统
    5.4 评价结论
        5.4.1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5.4.2 人地和谐程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与提升策略研究
    6.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
    6.2 丰都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2.1 提质挖潜: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城市转型
        6.2.2 文化引领:发扬传统文化,营建尚善鬼城
        6.2.3 新旧协同:新区集约发展,旧城有机更新
    6.3 忠县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2.1 生态保育: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补偿
        6.2.2 功能提升:改善基础设施,补齐城市短板
        6.2.3 错位发展:依托城市资源,建设美丽乡村
    6.4 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6.4.1 山水融城:美化山水环境,重塑三峡客厅
        6.4.2 空间整合: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多规融合
        6.4.3 品质建设:创新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内涵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指标参考标准及依据
    D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E调查问卷设计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生态视角下武陵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建设活动的兴起
        1.1.2 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提出
        1.1.3 渝东北小城镇面临的发展机遇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概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研究溯源与案例借鉴
    2.1 小城镇相关研究进展
        2.1.1 特色小城镇概念内涵
        2.1.2 生态小城镇内涵研究
        2.1.3 国外小城镇相关研究回顾
        2.1.4 国内小城镇相关研究回顾
    2.2 小城镇综合研究理论
        2.2.1 协同创新理论
        2.2.2 融合发展理论
        2.2.3 智慧开发理论
    2.3 特色小城镇开发案例
        2.3.1 特色引导型生态小城镇——瑞士达沃斯小镇
        2.3.2 产业促进型生态小城镇——浙江嘉兴市乌镇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选取及其现状研究
    3.1 区域小城镇生态特征总结评估
        3.1.1 区域小城镇综合发展概况
        3.1.2 区域代表小城镇研究选取
        3.1.3 生态条件评价:地质与气候条件地域特征突出
        3.1.4 生态资源评估:自然与文化生态资源内涵丰富
        3.1.5 生态格局评析:城镇形态与格局生态特色凸显
    3.2 区域特色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3.2.1 评价研究总体思路
        3.2.2 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原则
        3.2.3 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标准评定
    3.3 评估选取研究对象——武陵镇
    3.4 武陵镇生态发展现状总结梳理
        3.4.1 区位条件与生态基础
        3.4.2 特色资源与地域文化
        3.4.3 产业开发与业态分析
        3.4.4 空间布局与生态风貌
        3.4.5 建筑形式与设计特色
    3.5 武陵镇现状开发面临的重点生态问题
        3.5.1 自然生态保护不足,资源生态破坏
        3.5.2 产业生态丰富不够,产业发展孤立
        3.5.3 空间生态融合不多,空间格局剥离
        3.5.4 文化生态传承不佳,人文活力衰减
    3.6 本章小结
4 武陵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研究
    4.1 生态引领下的武陵镇发展内涵确立
        4.1.1 特色发展的理念与内涵
        4.1.2 研究理论的贯彻与落实
    4.2 围绕生态理念的武陵镇规划路径设计
        4.2.1 研究路径确立
        4.2.2 规划范围界定
        4.2.3 功能生态定位
        4.2.4 发展目标指向
        4.2.5 实施步骤安排
    4.3 自然的生态修复优化策略
        4.3.1 加强库区治理保护,实现区域生态共生
        4.3.2 形成“山-城-江”新格局,丰富城镇生态空间
        4.3.3 补充微观环境营造,建立社区生态单元
    4.4 产业的生态转型重构策略
        4.4.1 绿色融合发展,产业内涵深化丰富
        4.4.2 低碳转型升级,产业体系重构完善
        4.4.3 生态价值延伸,产业资源优化配置
        4.4.4 集约整合创新,产业模式拓展提升
    4.5 空间的生态修补完善策略
        4.5.1 以生态修复为引领的空间修补优化策略
        4.5.2 以绿色低碳为目标的设施配套完善策略
        4.5.3 以特色塑造为重点的形态风貌突出策略
    4.6 文化的生态活化开发策略
        4.6.1 文化生态复兴重构
        4.6.2 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4.6.3 传统文化织补传承
        4.6.4 新兴文化融合创新
    4.7 本章小节
5 武陵特色小城镇规划实施保障
    5.1 基于生态理念的规划实施策略整合
    5.2 生态理念指引下机制保障与管制模式创新
        5.2.1 完善管控治理措施
        5.2.2 丰富经营招商模式
        5.2.3 创新城镇开发机制
    5.3 武陵特色小城镇开发阶段划分
    5.4 本章小结
6 回顾与展望
    6.1 总结与回顾
    6.2 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4)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0 研究问题的背景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创新点
        1.2.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区域经济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灰色系统理论
        2.1.4 复杂科学与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长江经济带研究
        2.2.2 三峡工程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概述
    3.1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概况
        3.1.1 三峡工程基本概述
        3.1.2 长江经济带基本概述
    3.2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关系
第4章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4.1 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地区洪涝灾害情况
        4.1.1 洪涝灾害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影响
        4.1.2 三峡工程建设前洪灾防治情况
    4.2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基本情况
        4.2.1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建设情况
        4.2.2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情况
    4.3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4.4 三峡工程补水和引水新效益对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第5章 三峡工程水电行业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
    5.1 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创新
        5.1.1 工程建设创新
        5.1.2 资金管理创新
    5.2 水电行业的科技和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5.2.1 科技创新使三峡工程独占世界水电行业鳌头
        5.2.2 安全质量管理创新保证实现三峡工程精品杰作
        5.2.3 三峡工程引领重大装备自主创新
        5.2.4 三峡输变电工程科技创新超前提升我国电网建设水平
    5.3 长江经济带架起绿色发展之路
        5.3.1 三峡工程引发的“羊群效应”
        5.3.2 三峡水电引领水电开发史革命性变革
        5.3.3 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
    5.4 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5.4.1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5.4.2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5.4.3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关联分析
第6章 三峡工程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6.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6.1.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
        6.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6.2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与城市群
        6.2.1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6.2.2 城市群概念
    6.3 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城市发展研析
        6.3.1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概况
        6.3.2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中心城市简析
    6.4 区域要素流动与三峡移民
        6.4.1 生产要素流动理论要义
        6.4.2 三峡工程移民概况与经济发展
    6.5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分析
        6.5.1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指标选取
        6.5.2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新发展理念综述
    7.2 破解发展瓶颈
        7.2.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存有差距
        7.2.2 长江经济带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7.3 论文研究局限性
        7.3.1 创新成本和风险研究解析欠充分
        7.3.2 水电的“羊群负效应”研析短缺
        7.3.3 三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探究不深
    7.4 未来展望
        7.4.1 三峡集团必将成国际级清洁能源的航母
        7.4.2 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成为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的典范
        7.4.3 三峡工程必将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服务新贡献
参考文献
在职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5)基于规划层面的万州区近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资料收集的成果
        1.2.1 万县地理图
        1.2.2 万县城池图
        1.2.3 四川省府厅州县城厢巡警区域图·夔州府万县城厢巡警区域图
        1.2.4 万县街道图
    1.3 相关文献资料叙述
        1.3.1 图像资料
        1.3.2 网络资料
        1.3.3 规划资料
        1.3.4 文献资料
    1.4 论文的基础构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基础构架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3 论文的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方法
    2.1 论文的相关概念
        2.1.1 形态学
        2.1.2 城市空间形态
        2.1.3 城市空间结构
    2.2 论文的相关理论
        2.2.1 形态分析
        2.2.2 环境行为研究
        2.2.3 政治经济学方法
    2.3 国内外研究状况
        2.3.1 国外研究状况
        2.3.2 国内研究状况
3 万州城市近现代的基本空间形态演变和机制分析
    3.1 万州区的城市地理特征和对其城市发展的影响
        3.1.1 城市地理特征
        3.1.2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2 万州区近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3.2.1 中华民国时期
        3.2.2 建国后至三峡移民工程前
        3.2.3 三峡移民迁建时期及后三峡工程时期
    3.3 万州区近现代历次城市规划
        3.3.1 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
        3.3.2 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
        3.3.3 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
        3.3.4 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
        3.3.5 第五次城市总体规划
        3.3.6 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
        3.3.7 第七次万州总体规划
        3.3.8 总结
    3.4 万州区近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机制分析
        3.4.1 国家政策因素
        3.4.2 经济发展因素
        3.4.3 城市规划因素
        3.4.4 地理环境因素
4 三峡移民工程后万州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对其城市规划的提升
    4.1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对万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2 万州新城建设后城市的空间变化
        4.2.1 长江变化
        4.2.2 城址变化
        4.2.3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4.2.4 城市空间形态变化
    4.3 万州区三峡移民迁建后城市规划的提升
        4.3.1 《 2003 年万州城市总体规划 -2011 年修编》
        4.3.2 三峡工程后万州区城市规划的提升
5 万州城市空间的优化及措施
    5.1 万州城市空间的发展现状
    5.2 万州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城市格局内聚
        5.2.2 城市轮廓缺乏韵律和层次
        5.2.3 城市肌理混乱
        5.2.4 临水不亲水
    5.3 万州城市空间优化的原则和措施
        5.3.1 万州城市空间优化的原则
        5.3.2 万州城市空间优化的措施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1.1 从历史进程的时间来看
        6.1.2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
    6.2 不足之处
        6.2.1 精度不够
        6.2.2 部分资料严谨度不高
        6.2.3 缺少规划图则
    6.3 未来展望
        6.3.1 定量分析
        6.3.2 找寻资料
        6.3.3 持续关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6)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研究 ——基于灾害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三峡工程是一项人居环境建设的系统工程
        1.1.2 公共安全是库区城镇化推进的客观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三峡库区相关研究
        1.2.2 公共安全相关研究
        1.2.3 灾害链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构成
    1.4 研究逻辑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问题辨析与出路
    2.1 现状问题
        2.1.1 灾害分布广类型多
        2.1.2 灾害链地域性频发且救助能力不足
    2.2 问题辨析
        2.2.1 历史性辨析
        2.2.2 地域性辨析
    2.3 其他库区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借鉴
        2.3.1 阿斯旺大坝(阿斯旺高坝)
        2.3.2 伊泰普水电站
        2.3.3 制约因素分析
    2.4 问题出路
        2.4.1 典型灾害链研究
        2.4.2 精细化单元管控
        2.4.3 多学科交叉融合
    2.5 本章小结
3 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空间单元”适应性研究
    3.1“公共安全空间单元”内涵解析
        3.1.1 基本概念
        3.1.2 构成要素
    3.2 现行公共安全规划适应性分析
        3.2.1 体系构成
        3.2.2 管控内容
        3.2.3 管控要素
        3.2.4 基本特征
        3.2.5 适用对象
    3.3 复杂系统适应性分析
        3.3.1 基本概念
        3.3.2 典型特征
        3.3.3 适用对象
        3.3.4“容错性”机制借鉴
    3.4“容灾性”决定适应性
        3.4.1 “容灾性”基本内涵
        3.4.2 “容灾性”是提升“公共安全空间单元”适应性的关键
    3.5 本章小结
4 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空间单元”容灾机制研究
    4.1 环境约束机制
        4.1.1 “3+4”环境约束
        4.1.2 “三要素”环境约束
    4.2 系统嵌套机制
        4.2.1 灾害链多尺度嵌套
        4.2.2 空间单元多尺度管控
    4.3 结构鲁棒机制
        4.3.1 “正负结构”双向制约
        4.3.2 “鲁棒性”结构特征
    4.4 动态演化机制
        4.4.1 “3A”共轭演化
        4.4.2 动态调控
    4.5 本章小结
5 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空间单元”规划干预研究
    5.1 规划干预的基本内涵
        5.1.1 规划干预的定义
        5.1.2 规划干预与现行规划体系的关系
        5.1.3 规划干预的基本内容
        5.1.4 规划干预的基本特征
        5.1.5 规划干预的技术路线
    5.2 规划干预的关键技术
        5.2.1 “公共安全空间单元”范围划定
        5.2.2 “公共安全空间单元”断链减灾
        5.2.3 “公共安全空间单元”成链救助
    5.3 规划干预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典型灾害链
        5.3.1 “崩裂滑移链”空间单元
        5.3.2 “蔓延侵蚀链”空间单元
        5.3.3 “枝干流域链”空间单元
    5.4 本章小结
6 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空间单元”差异性规划实践与启示
    6.1 差异性规划实践
        6.1.1 “棚户区”改造
        6.1.2 “安置区”完善
        6.1.3 “滨水区”整治
    6.2 对现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启示
        6.2.1 对理论体系的启示
        6.2.2 对技术方法的启示
        6.2.3 对管理政策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1.1 “精细化单元管控、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
        7.1.2 “容灾性”决定“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的适应性
        7.1.3 “公共安全空间单元”容灾机制
        7.1.4 “公共安全空间单元”规划干预
        7.1.5 “公共安全空间单元”差异性实践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7.4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三峡库区18个城市(区)简要情况
    D. 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调查问卷
    E. 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
    F. 三峡库区灾害链特征

(7)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三峡区域
        1.2.2 快速城镇化
        1.2.3 区域人居环境
        1.2.4 人口再分布
    1.3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述评
        1.3.1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1.3.2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3.3 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1.4 研究目的、方法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结构
2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建构
    2.1 “三位一体”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框架
        2.1.1 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2.1.2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2.2 区域人口空间过程
        2.2.1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再分布
        2.2.2 人口空间再分布路径
    2.3 区域产业空间组织
        2.3.1 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优化
        2.3.2 区域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2.4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2.4.1 城乡地域变迁中的空间结构演进
        2.4.2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途径
    2.5 小结: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几点理论认识
3 三峡区域人口迁移与空间再分布
    3.1 人口的动态发展特征
        3.1.1 地域开发与建制沿革
        3.1.2 人口发展简述
        3.1.3 移民主导下的三峡人口发展特征
    3.2 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3.2.1 人口空间分布
        3.2.2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因素的相关性
        3.2.3 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评价
    3.3 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
        3.3.1 三峡区域城镇化历史
        3.3.2 现状城镇化水平分析
    3.4 三峡区域人口再分布指引
        3.4.1 城镇化发展指数研究
        3.4.2 人口容量指数研究
        3.4.3 基于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上的人口再分布指引
    3.5 小结:三峡区域人口迁移与空间再分布的几点结论
4 三峡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
    4.1 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
        4.1.1 资源条件分析
        4.1.2 历史进程分析
        4.1.3 产业发展与生态变迁
    4.2 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4.2.1 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4.2.2 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4.2.3 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4.3 产业结构优化
        4.3.1 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及重点领域
        4.3.2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4.3.3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对策
    4.4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空间布局
        4.4.1 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
        4.4.2 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4.4.3 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4.5 小结:三峡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结论
5 三峡区域城乡演进与空间结构重组
    5.1 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5.1.1 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基底
        5.1.2 城乡关系演变历程
        5.1.3 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5.2 城镇化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
        5.2.1 城镇化空间分异现象
        5.2.2 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5.2.3 空间结构问题分析
    5.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3.1 峡西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3.2 峡中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3.3 峡东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4 人口功能区基础上的三峡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5.4.1 界定人口功能区
        5.4.2 人口功能区演进模式讨论
        5.4.3 人口功能区演进基础上的三峡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5.5 小结:三峡区域城乡空间演进与空间结构重组的几点结论
6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几个问题探索
    6.1 三峡区域人口再分布指引
        6.1.1 人口再分布的城镇化推进问题探析
        6.1.2 区县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指引
    6.2 万州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6.2.1 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基础
        6.2.2 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6.3 江津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空间结构重组
        6.3.1 江津区域空间结构建设基础
        6.3.2 影响因子及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6.4 小结: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几个问题探索的几点结论
7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7.2.1 研究难点
        7.2.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三峡区域相关调查情况表
    B 论文数据处理基础数据表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及参与的科研 课题、获奖情况

(8)重庆万州旧城区绿地建设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现状
        1.1.3 研究的意义
    1.2 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旧城区的相关概念
        1.2.2 绿地的相关概念
        1.2.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论文的框架
2 三峡工程与万州旧城区发展演变概况
    2.1 万州旧城区的生成背景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地域人文环境
    2.2 三峡工程与万州旧城区的发展演变
        2.2.1 三峡工程与万州旧城区概况
        2.2.2 三峡库区变迁中城市规划对旧城区的控制
        2.2.3 三峡库区变迁中城市建设对旧城区的影响
    2.3 万州旧城区绿地建设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2.3.1 复杂山地对绿地建设的影响分析
        2.3.2 动态滨水对绿地建设的影响分析
        2.3.3 三峡工程对绿地建设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万州旧城区绿地发展及问题反思
    3.1 万州绿地建设的历史发展轨迹
        3.1.1 古代——依附自然发展阶段
        3.1.2 近代——萌芽公园绿地阶段
        3.1.3 当代——转向绿地生态阶段
    3.3 万州城市规划对绿地控制的评析
        3.2.1 万州城市总体规划
        3.2.2 万州旧城改造控制性规划
        3.2.3 万州城市绿化系统规划
    3.3 万州旧城区绿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3.3.1 绿地建设的基本现状
        3.3.2 绿地景观的整体意向
        3.3.3 重点绿地类型的调研与解析
    3.4 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3.4.1 决策层面价值取向的不匹配
        3.4.2 规划控制层面的不完善
        3.4.3 实施管理层面的不健全
    3.5 本章小结
4 万州旧城区绿地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
    4.1 多层次控制与引导的提出
        4.1.1 国内相关规划的借鉴与启示
        4.1.2 多层次控制与引导的意义
        4.1.3 多层次控制与引导的思路
    4.2 多层次控制与引导的原则
        4.2.1 强化系统整体,实现协调优化
        4.2.2 坚持生态优先,维护和谐稳定
        4.2.3 重视自身特色,体现地域特征
        4.2.4 加强公众参与,激发社会活力
        4.2.5 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关怀
        4.2.6 贯彻保护原则,遵循渐进发展
    4.3 绿地系统的整体协调与优化
        4.3.1 坚持因地制宜,实现绿地增量
        4.3.2 注重园廊楔环,优化绿地结构
        4.3.3 突出山水特色,彰显绿地景观
    4.4 绿地控规的分区控制与引导
        4.4.1 旧城绿地控规的提出
        4.4.2 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4.4.3 建议引入三维评价指标
    4.5 重点绿地类型的发展引导
        4.5.1 通用策略
        4.5.2 城市公园绿地
        4.5.3 道路及街旁绿地
        4.5.4 滨江绿地
    4.6 本章小结
5 万州旧城区绿地建设的实施与运作机制
    5.1 整合绿化管理体系
        5.1.1 理顺绿化管理体制
        5.1.2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5.1.3 构建信息技术支撑
    5.2 强化公众参与机制
        5.2.1 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
        5.2.2 构建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
        5.2.3 完善公众参与的实施方式
    5.3 建立多元长效的融资渠道
        5.3.1 建立绿化基金,多元化筹集资金
        5.3.2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吸纳社会资金
        5.3.3 调控旧城用地平衡,保证绿地实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三峡库区山地城市旧城区绿地发展的共性总结
        6.1.1 复杂山地的生成背景
        6.1.2 丰富变化的空间格局
        6.1.3 独特立体的绿地形态
    6.2 三峡库区山地城市旧城区绿地建设与控制的探索
        6.2.1 规划控制与引导的方法——多层次控制与引导的引入
        6.2.2 绿地布局模式的选择——“绿核+绿廊+绿网”的优化模式
        6.2.3 技术控制体系的趋势——“定位+定量+定性”的结合
    6.3 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重庆市万州区城市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1.6 研究的创新及拓展
2 城市化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化定义及内涵
        2.1.1 城市化的定义
        2.1.2 城市化的内涵
    2.2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3 城市化的相关理论
3 万州城市化的现状分析
    3.1 三峡工程与三峡库区宏观背景
        3.1.1 三峡工程、三峡库区及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概况
        3.1.2 三峡库区城市化的现状特征
        3.1.3 重庆万州在三峡库区的重要地位
    3.2 万州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万州的历史沿革
        3.2.2 万州城市概况及发展优势
        3.2.3 万州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3.3 万州城市化现状的原因分析
4 万州城市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国内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4.2 万州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4.3 加快万州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5 研究结论
    5.1 结论与启示
    5.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三峡库区主题城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背景
        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1.1.3 三峡库区新城镇建设和三峡移民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主要理论
        2.1.1 区位理论
        2.1.2 空间理论
        2.1.3 流动理论
        2.1.4 发展模式理论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主要研究学派
        2.2.2 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2.2.3 世界城市化特征
    2.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3.1 我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发展历程
        2.3.2 以小城镇热为动力,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入制度层面
        2.3.3 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的综合分析
3 主题城镇的概念及三峡库区主题城镇的现状和发展条件
    3.1 主题城镇的概念
    3.2 三峡库区发展主题城镇的条件
        3.2.1 三峡库区的界定
        3.2.2 三峡库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3.2.3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状况
        3.2.4 三峡库区的历史文化资源
    3.3 三峡库区主题城镇建设的现状
    3.4 三峡库区建设主题城镇的优劣势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4 库区主题城镇发展思路探析
    4.1 三峡库区主题城镇发展的思路
        4.1.1 进一步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功能
        4.1.2 依托三大交通主线,建设城镇密集群
        4.1.3 建立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
        4.1.4 调整布局、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
        4.1.5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城市化动力
        4.1.6 实施西依东联,发挥城镇发展的区位比较优势
    4.2 库区主题城镇的主题选择与具体形式
        4.2.1 城市职能定位的总体依据和原则
        4.2.2 库区主题城镇的具体形式
5 库区主题城镇发展中的政策建议
    5.1 围绕主题城镇进行适当的行政区划调整,拓展其发展空间
    5.2 以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主题城镇建设上新台阶
    5.3 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5.4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力度
    5.5 对主题城镇实行用地倾斜政策,优化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5.6 争取政策、切实基础、优化结构、全力破解“产业空虚化”难题
    5.7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5.8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6 实证分析——以万州为例
    6.1 万州区域概况
        6.1.1 万州区域概况
        6.1.2 万州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价
    6.2 万州城市发展的主题选择
        6.2.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6.2.2 万州城市发展的主题
    6.3 万州城市发展的思路
        6.3.1 万州未来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3.2 未来万州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6.3.3 万州区域风景旅游规划
        6.3.4 万州未来综合交通规划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破解难题写辉煌──重庆市万州区天城的移民迁建与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移民文化在中学美术校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D]. 肖娟.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2]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D]. 贾慕昕. 重庆大学, 2019(01)
  • [3]生态视角下武陵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研究[D]. 饶斯杰. 重庆大学, 2018(05)
  • [4]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D]. 陈建波. 武汉大学, 2017(01)
  • [5]基于规划层面的万州区近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邓予东. 西南科技大学, 2017(11)
  • [6]三峡库区城市“公共安全空间单元”研究 ——基于灾害链视角[D]. 郭辉. 重庆大学, 2016(03)
  • [7]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段炼. 重庆大学, 2009(10)
  • [8]重庆万州旧城区绿地建设与控制研究[D]. 李燕. 重庆大学, 2008(06)
  • [9]重庆市万州区城市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江涛. 重庆大学, 2008(06)
  • [10]三峡库区主题城镇发展研究[D]. 余海燕. 重庆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解决问题,书写辉煌——重庆市万州区天城移民、搬迁与经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