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与文化——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文化

景观与文化——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文化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0)

摘要:窑洞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拱形穴居式住宅。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窑洞文化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窑洞景观与其文化是相互作用的。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文化造就了窑洞这一景观,同时窑洞建筑也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窑洞;景观;文化;相互作用

1前言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民居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居主要源于两大体系:远古的南方巢居和北方穴居,即“南巢北穴”。张华在《博物志》中提到:“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窑洞就是来源于穴居,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西北人民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并且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不断做出修改,因地制宜,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窑洞——北方最具特色的民居之一。窑洞民居也在对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2窑洞概况

窑洞是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黄土高原深厚的土层,为窑洞建筑提供了条件。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区面积达到63万km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份,且土层深厚,达50-200m,是窑洞建筑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1]。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渗水性不好,在垂直方向上节理发育,所以在竖向方向上的承压能力较好。这种情况下,建造的窑洞可以遮风挡雨,不易坍塌,适合人们居住。

窑洞广泛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体可以划分成六大窑洞区:山西中部的“晋中窑洞”、内蒙古中部的“察哈尔窑洞”、河南西北部的“豫西窑洞”、陕西北部的“陕北窑洞”、河北西北部的的“冀北窑洞”和甘肃东部的“陇东窑洞”[2]。其中最出名的是陕北窑洞。

3古文化对窑洞的影响

窑洞的形成与中国的穴居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窑洞是洞穴文化的遗存。《太平御览》卷78引项峻《始学篇》载:“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记载表明,中国先人最早是居住在洞穴中的。后来有人教导巢居,才慢慢开始居住到树上,开始了巢居[3]。南方从穴居逐渐过渡到巢居,并以巢居为主;北方则是依然以穴居为主。所谓的“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北方有些族落是夏季巢居,冬季穴居。

为了抵御野兽的袭击和抵抗恶劣的气候,人们开始了以洞穴为居的生活。随着生活的实践,人们开凿了人工洞穴,并对洞穴不断进行改进。窑洞建筑是由原始穴居中的横穴发展演变而来。《墨子》中就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这里的穴指的就是穴居。而“窑”的记载迄今为止最早就是《前秦录》中“凿地为窑”的说法,这也是最早称横穴为窑的记载。真正意义上的“窑洞”一词大概到明代才出现[4]。正是受到从洞穴到窑洞建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风水文化不仅是有着使用价值,而且也是传统文化与和审美观念在建筑上的综合显示,最高境界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风水文化明显影响着窑洞择址的选向,很大程度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关[5]。窑洞的择址倾向于朝南向阳处。

窑洞民居可以说是在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传统古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完成其定型、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原生的黄土建筑有加快消褪的迹象,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4窑洞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窑洞带来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文化,使其更加地丰富多彩,在中国传统“土”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显著的就是窑洞建筑这一物质文化。黄土窑洞取材巧妙,构筑合理,能够保持生态自然系统中物质流与能量流的平衡,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从地理条件、自然气候等因素考虑,完全体现了山西地处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的地域特征。它开创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黄土文化”,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窑洞根据外形,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下沉式窑洞。靠崖式窑洞是指在向阳的天然土崖上削平崖面,然后横向往里挖洞,洞地面呈长方形,宽约3~4米,深有达10多米的,顶作成圆拱形,进口安上门窗就成了一间土窑[6]。这种窑洞既节省材料又节省劳力,冬暖夏凉,但是通风采光不好。独立式窑洞是指利用地面的空间,用土坯和泥或砖、石等垒成的拱形房屋。相比于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不仅继承了其冬暖夏凉的优点,而且不受地形的限制。下沉式窑洞是在没有山坡、沟壑可以利用的平地上向下挖出一个地坑,形成一个向下沉的院落,然后利用地坑各壁的高度挖出窑洞。

窑洞习俗也极大影响着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在黄土高原地区,男人在挖窑洞,娶妻之后才算是成家立业了。男人在黄土地上挖坑,女人则在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按照风俗习惯,窑洞修的好与坏还影响着子孙后代的吉凶,因此修窑洞之前要看风水,选择一个向阳、通风、坚固的地方。合龙口是窑洞建成时的一个重要的仪式。人们预先在窑顶正中留下一个缺口,仪式上再把砖头或石头放入,代表整座新窑完工。在合龙口的时候,主人要准备一双红筷子、一支毛笔、一锭墨、一本黄历、一个装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和糜子五种农作物的红布袋,以及五色布条、五彩丝带等,目的是祈求福星高照、五谷丰登、家庭和睦[7]。

5总结

文化与景观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化改变着景观,同样地景观也在对文化产生影响[8]。在古文化的影响下,人们不断进行改进,最终深厚的黄土高原地区诞生了窑洞这一极具特色的景观。窑洞建筑和习俗也在深深影响着黄土地区的人民。在黄土高原地区,奏响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篇章。

参考文献

[1]李峥,裴雷.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土”文化——窑洞建筑[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1):69-71.

[2]朱士光,桑广书,朱立挺;黄土高原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

[3]赵复兴.中国的穴居文化及其遗存[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01):86-91.

[4]董永刚,董永哲.穴居文化的嬗变与演进——穴居文化的活化石:山西土窑洞[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04):78-80.

[5]廖少华.《周易》古文化对传统民居的深远影响[J].美术,2007(06):120-121.

[6]楼庆西.中国古代建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2~153.

[7]占春.中国民居[M].合肥:黄山书社,2012.8:79.

[8]李团胜,石玉琼.景观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7):88.

作者简介:朱比乐(1996年11月—),女,浙江省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本科生;

胡嘉敏(1996年12月—),女,浙江省台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本科生。

标签:;  ;  ;  

景观与文化——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