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

16层螺旋CT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

黄江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434000)

多层螺旋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计算机和X线相结合的一项新颖的诊断技术。自1998年诞生以来,已经成为影像学检查中的重要设备,它使得CT在影像学检查的开展项目和适用范围大大拓展。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的临床检查与诊断当中。本文着重探讨16层螺旋CT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本组资料共26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68岁,平均35岁。具体的检查部位分布如下:肩关节2例,肘关节3例,骨盆髋关节5例,膝关节4例,颈椎2例,胸椎5例,腰椎5例。

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扫描参数:KV:120,MA:200,层厚5-10mm,螺距:0.938:1,床速:9.37mm/rot。薄层重建层厚0.625-1.25mm采用标准算法。扫描完成后将检查部位薄层重建的原始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如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ShadedDisplay,SSD)和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MPR通过x,y轴的双向调整,可以冠状位、失状位、斜位等任意平面的显示图像。SSD先选择一定的阈值(200-3000HU),通过切割法把感兴趣区的图像留下,调整窗宽、窗位使图像获得最佳的对比度与分辨率,然后旋转角度获得病变部位的最佳显示。VR选择不同的阈值轴以不同的伪彩,可以清晰显示不同密度的组织影,调整重建的层厚,可以观察局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

结果

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MPR、SSD、VR),26例患者中外伤20例,骨肿瘤骨结核6例。在20例外伤患者中正常3例,表现为骨皮质光滑、连续、骨骼形态与关节结构正常。另外17例均有骨折征象,其中伴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脱位各一例。脊柱外伤多表现为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其中2例严重的引起脱位及附件骨折。6例骨肿瘤骨结核中4例肿瘤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破坏、骨皮质缺损、骨膜反应、肿瘤骨及软组织肿胀,2例骨结核病例均发生在脊柱,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成角畸形及椎旁寒性脓肿。

讨论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快速准确的诊断显的尤其重要。MPR可以快速的冠、失状位、任意平面的观察病变部位的图像。SSD以骨性结构为主,可以立体的显示病变部位。VR重点观察骨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16层螺旋CT三种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通过互补其不足之处可以使得诊断更加容易、安全、准确,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信息,以便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标签:;  ;  ;  

16层螺旋CT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