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的情感魅力

论《史记》的情感魅力

一、论《史记》的情感魅力(论文文献综述)

贾小瑞[1](2021)在《胶东俗语的文化蕴涵——评兰玲的《乡音不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玲的《乡音不改》以俗语为精神线索,复现了胶东乡土的全貌,也大体折射了中国阔大多姿的乡村社会。同时,论着在每篇俗语的探究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呈现出成熟文化绵绵瓜瓞的迁移特性。《乡音不改》所涉及的深层文化甚为广泛,最能凸显民族特性的为礼仪文化。《乡音不改》引用文学经典作品解说、渲染俗语的韵味,也带来自身的趣味性、文学性。对俗语深厚蕴涵的迷恋、热爱与赞美是《乡音不改》另一内含的情感魅力。

刘杨[2](2021)在《极致的张力与审美的浑融——论余华的《文城》》文中研究指明余华的长篇新作《文城》通过看似俗常的故事结构和简明的人物关系,演绎了一个情义与暴力相交织的传奇故事。在简约的故事中,小说借由"追寻"母题的意义转喻,逐步显现出传奇故事的情感底色,在桩桩件件荒诞离奇的事件中,注入了绵绵无绝的深情厚谊。小说在情感与伦理的张力建构中,依靠善与恶犬牙交错而螺旋上升的结构,展现出丰饶的情感内涵,并借由补叙的结构将多维情感力量凝聚,于残酷之美中生发出无尽的悲悯与温情。余华以温情脉脉为叙事基调,

李佩佩[3](2021)在《人教版高中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发展》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理念,人格培养又一次得到重视。在语文教育中,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在中学生人格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对古代传记类散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积累文言知识、发展语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审美能力;也能够对话历史,感受伟大人物的优秀品质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而语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感受等均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好古代传记类散文,有利于学生人格的优化与培养。本论文以笔者教育实践时所做的关于“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情况”调查为研究基础,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当下的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并未突出其在人格培养方面的独特价值,且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古代传记类散文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并未凸显;教学过程偏重“工具性”等问题,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往往在于教师的“教”,分析调查结果可知,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足;古代传记类散文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并未很好地挖掘教材选文中的人格教育因素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针对以上问题及问题成因,本文在归纳总结教材中古代传记类散文选文与选文中的人格因素的基础上,以具体的文本为例,从教师与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出了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教学理念、原则与教学优化策略。教学理念有四,分别是“牢记教育的目的:人的培养”;“关注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促进自我认同感:主动建构”;“强调社会性培养:积极参与”。教学原则有三,分别是:“有序发展”、“合理适度”与“合力促进”。教学优化策略为:以“师格”感染“人格”,树立人格培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人格发展;采用新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方面”的培养;在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心意方面”的培养;评价促进人格发展,改进评价方式。

袁济喜[4](2020)在《中国文学批评的奇正互补》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9月26-27日,由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中文系主办的"首届美学高端战略峰会"在南京举行。会议围绕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立足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最新思考。学者们直面问题,各抒己见,充分发扬彼此尊重、自由论辩的学术精神,在较广阔的视域下,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当代美学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现实图景。为保留学者们发言的全貌,本刊采用笔谈的形式,将与会专家的发言全文刊登,以为新时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有历史意义的文本。

马丽[5](2020)在《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古代散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学习古代散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提升人格境界,而且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人生价值方面也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精神和审美理想的重要时期,充分利用古代散文的审美价值,挖掘古代散文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美的体验和感悟的同时,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走向积极乐观、充实负责的人生道路。这也是我国实施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本论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从选题缘由、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正文部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人教版高中古代散文的编选情况及艺术特征。首先对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古代散文的编选情况按照主题类型进行梳理,并综合所选篇目总结出高中古代散文形神兼备、辞简义丰、实用兼审美和情理相融的艺术特征。第二部分是对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的现状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师生展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出目前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归因分析。第三部分是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策略。从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和丰富审美手段两方面入手,提出教师要提高自身古代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的要求,同时提出丰富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手段的可行性措施:重视诵读,培养审美感受力;品鉴审美特质,提高审美鉴赏力;尊重学生审美体验,鼓励审美创造。

李婷[6](2020)在《《史记》在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提出高中生是审美认知队伍中最易出现审美心理偏差、审美倾向模糊与审美情感冷漠的特殊群体。中学历史课堂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可与社会其他力量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史记》中丰富的美学价值对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审美志趣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很大的感召力。本文从历史学科教学角度,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史记》中的美学素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高中生的历史审美能力,正确引导高中生的历史审美方向,逐步培养起高中生的正确审美情趣,发现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进而塑造健全学生人格。这不仅对学生产生长远影响,也会对教师的自我美育、可持续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历史审美”与高中历史审美教学的关系辨析。首先对“历史审美”、“高中历史审美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指出高中历史审美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最后分析《史记》在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中的运用价值。第二部分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自我发展理论三个方面分析高中历史审美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研究《史记》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运用现状进行分析,以便明确《史记》在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中的运用方向。第四部分挖掘《史记》美学素材及其在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中运用的原则。第五部分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史记》在高中历史上审美教学中运用的建议。本文主要从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课外实践活动两方面建议。结语部分,简要归纳本论文的基本结论,进而指导今后的研究方向。

谭科[7](2019)在《韩愈书信研究》文中提出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文成就斐然,尤其文章方面被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书信作为韩愈文章的一体,不仅在其文章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学术界对韩愈的书信研究不多。本文拟对其创作情况、情志表达、艺术特征及与古文运动的关系四个方面加以深入探究,以期对韩愈书信进行全面的评价。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四章。第一章主要对韩愈书信的创作背景和分类加以分析,先从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书信创作的大背景,接着将韩愈书信按照性质、写作时间和受书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类别,对其内容加以探究。第二章从整体着眼,立足文本,从情志表达的角度来分为五类,即罹遭坎坷时的耿耿之心;匡时济世时的雄壮之情;干谒求进时的卑恭之意;作为良师益友时的真挚之情;直言极谏时的凛然之骨,并分析这些情志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第三章从韩愈书信的文本着手,主要论析韩愈书信独特的艺术特征,包括句式多变,挥洒自如;善用修辞,妙语连珠;遣词造句,严谨得体;义理明晰,思辨雄健和真情浸润,如话家常五个方面。第四章主要阐述韩愈书信与唐代古文运动的关系,即分为韩愈书信对唐代古文运动的作用和唐代古文运动对韩愈书信的影响两个方面。一方面,韩愈书信对唐代古文运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解释古文之义、宣扬古文思想和阐释古文文论;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赋予韩愈书信之气格和缔造韩愈书信之精品。结语则总结了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价值和不足之处。

彭磊[8](2019)在《清代才女王筠生平与着述研究》文中提出明清时期是女性文学浮出地表,呈现繁荣发展态势的时期,在此历史背景下,明清女性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她们的文学作品既有时代的烙印又独具女性书写之艺术魅力。王筠是明清时期陕西长安县有名的才女,诗、词、曲、画样样皆通。本论文以王筠的诗词集《西园瓣香集》和戏曲作品《繁华梦》《全福记》为研究中心,同时结合其父王元常、其子王百龄的相关资料辅证其相关生平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文本解读等多种方式,细致地挖掘王筠的心之所向及价值追求,以期对王筠的文学创作有整体全面的认识。第一章绪论,首先陈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紧扣王筠的生平、王筠的诗词作品及其戏曲作品三部分展开。其次梳理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明确目前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薄弱环节。最后,说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王筠的生平研究,结合目前学者关于王筠生卒年的考证研究,兹勾稽有关方志、墓志、文集等资料,对目前学界存疑的关于女曲家的具体生卒年份和婚姻状况等进行考证辨析。同时通过对王筠诗词部分的梳理和相关序跋的分析,梳理出王筠与张藻、杭温其、顾森以及梨园故旧朱成、陆晓云等人相交甚好。第三章王筠诗词部分的研究,根据诗词作品中的相关信息及相关资料大致确定王筠的文集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定。将王筠诗词作品的内容分为咏物主题、即事主题、感时主题、悼亡主题、寄怀主题、题画主题、剧评主题等七种类型,从而分析总结王筠诗词作品的艺术风格是语言新奇、视角独特;情感凄恻、情思细腻;意境清幽、回味无穷;诗风豪放、清俊有力。第四章王筠戏曲部分的研究,首先明确王筠所在的明清时期女性戏曲创作的相关背景。其次从创作时间、版本、藏书、内容、序跋、传播刊刻、创作因由等多个方面陈述王筠的传奇着述情况。最后在和同时期或同类型其他传奇作品进行比较,明确女性剧作家王筠在戏曲创作、择婿观念、性别思考、梦境、女扮男装等方面的独特诉求。进而分析出王筠戏曲作品在戏剧语言、关目构架、冷热排场、事态描摹、曲词抒情、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色。最后在王筠生平、诗词和戏曲部分综合考证研究的基础上,小结其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情感诉求以及明清女性自觉进行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

孙家洲[9](2018)在《读书论世:“掩卷而思”与“废书而叹”》文中研究指明一如不同的人有各异的性格,不同的书也有专属于自己的风格;因此,读不同的书,就应该有不同的读法。以此立论,想要真正读懂司马迁的《史记》,就需要带着强烈的情感。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说到读史书的基本方法时,一定会强调秉持客观、理性、超脱、冷静的基本立场,不宜带上过多的读者个人的情感——

滕效慧[10](2018)在《唐诗的诗事关系与传播效应》文中认为唐宋诗事关系研究,观照唐宋时期诗歌重事的文学现象,对诗与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在事为诗”,缘事而作,解释了诗歌的发生原因;“指事造型”概括了诗歌创作过程中事元素成为中流砥柱的诗法;“事情合一”归纳的是诗歌传播接受时的特质。诗与事二者亲密不可分的历史悠久,从先秦“结绳记事”到汉代文人“以事解诗”的学诗原则,再到唐代诗人“触事兴咏”和《本事诗》现世,到宋代,“以事话诗”的诗话体已经将诗与事相互作用的综合功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唐宋诗事关系研究事与诗歌生产、创作、传播产生的文化诗学,也探讨诗歌序事历史运作规律,还发掘文化诗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意义。在撰写中以研究目的为纲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唐宋诗事关系之本,训诂溯源,讨论诗与事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以及原因。定义限定视域内的诗事关系,从诗的发生、创作、传播与事的本质、事的运用、诗歌故事的发生几个角度寻找理论依据。总结出拟事象成诗、随诗记事两个关系方程。第二部分以诗事关系关系方程的诗学意义为重点,分析方程在诗歌创作阶段使用的艺术。焦点是唐宋诗歌中抒叙结合的符号表达结构。从创作者与接受者两个限定身份的方向着手,分析的对象范围较大,不仅包括纯粹的诗,还有叙事类作品文言小说中嵌入的诗。第三部分讨论传播视域的诗与事。从诗歌接受者的视角出发寻找信息共享时代经典文化产品适应时代变化的方式,也就是诗与事共同参与的传播模式。同时分析这个多元素共同参与的模式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原因。探究文化诗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意义。“讲好中国故事”立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典需要传承,中国气派需要传播,而诗歌作为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必然是关注的重点。诗与事关系不仅仅研究唐宋诗歌作品中重事的文学现象,也延展到民族文化与中国故事融合走向世界的文化传播活动中。

二、论《史记》的情感魅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史记》的情感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2)极致的张力与审美的浑融——论余华的《文城》(论文提纲范文)

一、奇正相倚的意义转喻
二、伦理与情感的精巧结构
三、浑然天成的叙事技术

(3)人教版高中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在中学生人格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三)为当前的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提供策略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的研究现状
    四、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五、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课堂观察法
第一章 古代传记类散文与中学生人格培养概述
    第一节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人格内涵
        二、健全人格
        三、健全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节 古代传记类散文的文体特征
        一、古代传记类散文具有史学性特征
        二、古代传记类散文具有文学性特征
    第三节 古代传记类散文的教育价值
        一、古代传记类散文的教育意义
        二、古代传记类散文在中学生人格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第二章 在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依据
    第一节 当前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状态
        一、人格教育在我国呈现出紧迫性
        二、人格优化在教育中的重视不够
    第二节 语文教育与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必然联系
        一、语文教学中蕴含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
        二、当前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对中学生人格培养的价值
        一、对自我意识的唤醒
        二、对社会参与的思考
        三、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第四节 各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古代传记类散文分析
    第五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古代传记类散文分析
    第六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古代传记类散文中的人格因素
第三章 当前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于古代传记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二、古代传记类散文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并未凸显
        三、教学过程偏重“工具性”
        四、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在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中并不突出
        五、选文量少、阅读量少,是仅存于课堂的语言体系
    第二节 现状成因分析
        一、教师的自身素养存在不足
        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三、高考的要求
        四、教师并未很好地挖掘教材选文中的人格教育因素
        五、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第四章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中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理念与原则探究
    第一节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理念
        一、牢记教育的目的:人的培养
        二、关注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三、促进自我认同感:主动建构
        四、强调社会性培养:积极参与
    第二节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原则
        一、有序发展
        二、合理适度
        三、合力促进
第五章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中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策略探究
    第一节 以“师格”感染“人格”,树立人格培养意识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二、教师要树立人格培养意识
    第二节 发挥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人格发展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在课后做好阅读要求
    第三节 采用新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情境创设法
        二、角色扮演法
    第四节 在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方面”的培养
        一、聚焦文言知识,发展“语用”能力
        二、结合图表,提高思维能力
        三、深入感知,促进审美发展
        四、结合实际,传承民族精神
    第五节 在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心意方面”的培养
        一、以国为重,忠勇爱国——以烛之武、苏武为例
        二、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以廉颇、蔺相如为例
        三、博学多才、勤敏创新——以张衡为例
        四、崇尚德义、乐观豁达——以大铁椎、郭橐驼为例
    第六节 评价促进人格发展,改进评价方式
        一、在“动态性”评价中促进学生人格的有序发展
        二、在“多样化”评价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在“多元化”评价中促进学生人格的自觉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高中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二、高中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培养情况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三、教师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个人简历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教版高中古代散文编选情况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古代散文编选情况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古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形神兼备
        二、辞简义丰
        三、实用兼审美
        四、情理相融
第二章 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报告
        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第二节 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言轻文,目标功利化
        二、学生缺乏审美兴趣
        三、教师审美教学片面化
    第三节 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一、现行教育评价体制的“羁绊”
        二、教学观念转变慢
        三、教师审美素养不高
第三章 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策略
    第一节 提高教师古代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
        一、提升教师古代文学素养
        二、提高教师审美素养
    第二节 改进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一、重视诵读,培养审美感受力
        二、品味古代散文审美特质,提高审美鉴赏力
        三、尊重学生审美体验,鼓励审美创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史记》在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五)本文创新之处
一、历史审美与高中历史审美教学关系辨析
    (一)高中历史审美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二)高中历史审美教学内容
    (三)《史记》在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四)历史审美教学的理论依据
二、《史记》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一)《史记》在现行高中历史老教材中的运用情况
    (二)《史记》在部编高中历史新教材中的运用情况
三、《史记》美学素材在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挖掘《史记》美学素材
    (二)《史记》美学素材在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四、《史记》在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涵养审美趣味
    (二)开发《史记》课外活动,增强审美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韩愈书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韩愈书信的创作背景和分类
    第一节 韩愈书信的创作背景
        一、韩愈书信创作的社会背景
        二、韩愈书信创作的个人背景
    第二节 韩愈书信的分类及内容
第二章 韩愈书信中的情志表达
    第一节 罹遭坎坷时的耿耿之心
    第二节 匡时济世时的雄壮之情
    第三节 干谒求进时的卑恭之意
    第四节 作为良师益友时的真挚之情
    第五节 直言极谏时的凛然之骨
第三章 韩愈书信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句式多变,挥洒自如
    第二节 善用修辞,妙语连珠
    第三节 遣词造句,严谨得体
    第四节 义理明晰,思辨雄健
    第五节 真情浸润,如话家常
第四章 韩愈书信与唐代古文运动
    第一节 韩愈书信对古文运动的作用
        一、解释古文之义
        二、宣扬古文思想
        三、阐释古文文论
    第二节 古文运动对韩愈书信的影响
        一、赋予韩愈书信古文之气格
        二、缔造韩愈书信文体之精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清代才女王筠生平与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生平考证研究
        1.2.2 诗词研究
        1.2.3 戏曲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王筠生平考证
    2.1 生卒年及出嫁时间
    2.2 婚姻情况
    2.3 交友状况
第三章 王筠诗词概观
    3.1 诗词着述
    3.2 诗词内容
        3.2.1 咏物主题
        3.2.2 即事主题
        3.2.3 感时主题
        3.2.4 悼亡主题
        3.2.5 寄怀主题
        3.2.6 题画主题
        3.2.7 剧评主题
    3.3 艺术特色
        3.3.1 语言新奇 视角独特
        3.3.2 情感凄恻 情思细腻
        3.3.3 意境清幽 回味悠然
        3.3.4 诗风豪放 清俊有力
第四章 王筠戏曲研究
    4.1 明清女性戏曲创作背景
        4.1.1 明清女性文学的背景概况
        4.1.2 明清女性剧作家的戏曲因缘
    4.2 戏曲着述
    4.3 思想内容
        4.3.1 块垒填胸郁未平—浇愁之作
        4.3.2 好把心情付梦诠—补憾之梦
        4.3.3 怜才择配是美谈—择婿之愿
        4.3.4 可但蛾眉是恨人—性别之恨
    4.4 艺术特色
        4.4.1 精巧匠气的关目构架
        4.4.2 交替更迭的冷热排场
        4.4.3 机趣鲜活的戏曲语言
        4.4.4 细致逼真的事态描摹
        4.4.5 感人肺腑的直白抒情
        4.4.6 细腻当行的人物塑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唐诗的诗事关系与传播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诗事关系”释义
    二、研究现状
    三、文献整理和资料汇编
第一章 诗在发生阶段本于事
    第一节 事元素的发生
        一、事元素化的现场
        二、事元素入诗
    第二节 事元素与诗
        一、诗有史性
        二、史有诗性
    第三节 事元素引发诗
        一、故事力兴诗
        二、故事力兴情
第二章 诗在创作阶段叙于事
    第一节 叙事诗中的叙事
        一、诗与事的共赢双重共赢
    第二节 叙事中的诗
        一、诗嵌入叙事文本
        二、诗嵌入叙事的原因
    第三节 诗在创作阶段的叙事
        一、诗与事一体化
        二、共享文体功能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 读者眼中的诗与事
    第一节 阅读让记事成为可能
    第二节 记录让阅读成为可能
    第三节 纪事让诗与事的传承成为可能
第四章 诗与事的传播效应
    第一节 诗与事在传播中复生
    第二节 诗与事的传播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论《史记》的情感魅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胶东俗语的文化蕴涵——评兰玲的《乡音不改》[J]. 贾小瑞. 语言产业研究, 2021(00)
  • [2]极致的张力与审美的浑融——论余华的《文城》[J]. 刘杨. 当代作家评论, 2021(04)
  • [3]人教版高中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与中学生人格发展[D]. 李佩佩. 天水师范学院, 2021
  • [4]中国文学批评的奇正互补[J]. 袁济喜.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5]高中古代散文审美教学研究[D]. 马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6]《史记》在高中历史审美教学中的运用[D]. 李婷. 西南大学, 2020(01)
  • [7]韩愈书信研究[D]. 谭科.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8]清代才女王筠生平与着述研究[D]. 彭磊.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读书论世:“掩卷而思”与“废书而叹”[J]. 孙家洲. 当代党员, 2018(16)
  • [10]唐诗的诗事关系与传播效应[D]. 滕效慧.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论《史记》的情感魅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