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论文和设计-范宗友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端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内部设置有支撑轴,所述壳体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板,所述壳体内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顶端套设有轴承一,所述中心轴的底端分别依次套设有进油板和回流抑制阀,所述进油板上设置有若干进油孔,所述进油板的外侧套设有轴承二,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滤芯,所述滤芯与所述中心轴之间形成污油腔,所述滤芯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清油腔,所述滤芯内部的底端设置有若干挡板,所述壳体底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油口,所述壳体底端的四周设置有出油口。有益效果:该离心式机油滤清器结构简单,转速高,滤清效果好,提高了机油滤清器的性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顶端设置有顶盖(2),所述顶盖(2)的内部设置有支撑轴(3),所述壳体(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壳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穿插于所述支撑轴(3)和所述支撑板(4)的中心轴(5),所述中心轴(5)的顶端套设有轴承一(6),所述中心轴(5)的底端分别依次套设有进油板(7)和回流抑制阀(8),所述进油板(7)上设置有若干进油孔(9),所述进油板(7)的外侧套设有轴承二(10),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套设于所述轴承一(6)和所述轴承二(10)的滤芯(11),所述滤芯(11)与所述中心轴(5)之间形成污油腔(12),所述滤芯(11)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清油腔(13),所述滤芯(1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若干与所述进油孔(9)相匹配的挡板(14),所述壳体(1)底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油口(15),所述壳体(1)底端的四周设置有出油口(16)。

设计方案

1.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顶端设置有顶盖(2),所述顶盖(2)的内部设置有支撑轴(3),所述壳体(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壳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穿插于所述支撑轴(3)和所述支撑板(4)的中心轴(5),所述中心轴(5)的顶端套设有轴承一(6),所述中心轴(5)的底端分别依次套设有进油板(7)和回流抑制阀(8),所述进油板(7)上设置有若干进油孔(9),所述进油板(7)的外侧套设有轴承二(10),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套设于所述轴承一(6)和所述轴承二(10)的滤芯(11),所述滤芯(11)与所述中心轴(5)之间形成污油腔(12),所述滤芯(11)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清油腔(13),所述滤芯(1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若干与所述进油孔(9)相匹配的挡板(14),所述壳体(1)底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油口(15),所述壳体(1)底端的四周设置有出油口(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底端的四周设置有密封垫(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11)是由粗滤网(18)和滤纸(19)构成,所述粗滤网(18)位于所述滤纸(19)内部的中心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纸(19)为褶皱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粗滤网(18)的内侧壁设置有若干杂质托板(20),并且所述杂质托板(20)为环形倾斜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孔(9)和所述挡板(14)均为倾斜结构,并且,所述挡板(14)的数量多于所述进油孔(9)的数量。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清器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

机油滤清器是位于发动机润滑系统中。它的上游是机油泵,下游是发动机中需要润滑的各零部件。其作用是对来自油底壳的机油中有害杂质进行滤除,以洁净的机油供给曲轴、连杆、凸轮轴、增压器、活塞环等运动副,起机油滤清器到润滑、冷却、清洗作用,从而延长这些零部件的寿命,但是目前所使用的滤清器过滤效果不好,市场上也有一些离心滤清器,但是普遍结构复杂。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端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内部设置有支撑轴,所述壳体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板,所述壳体内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穿插于所述支撑轴和所述支撑板的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顶端套设有轴承一,所述中心轴的底端分别依次套设有进油板和回流抑制阀,所述进油板上设置有若干进油孔,所述进油板的外侧套设有轴承二,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套设于所述轴承一和所述轴承二的滤芯,所述滤芯与所述中心轴之间形成污油腔,所述滤芯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清油腔,所述滤芯内部的底端设置有若干与所述进油孔相匹配的挡板,所述壳体底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油口,所述壳体底端的四周设置有出油口。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底端的四周设置有密封垫。

进一步的,所述滤芯是由粗滤网和滤纸构成,所述粗滤网位于所述滤纸内部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滤纸为褶皱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粗滤网的内侧壁设置有若干杂质托板,并且所述杂质托板为环形倾斜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进油孔和所述挡板均为倾斜结构,并且,所述挡板的数量多于所述进油孔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支撑轴和支撑板,从而能够对中心轴起到固定作用,通过设置进油板、进油孔和挡板,从而能够使得润滑油通过进油孔冲击到挡板,从而能够通过冲击力带动滤芯进行转动,进而能够提高机油的滤清效果,通过设置轴承一和轴承二,从而能够提高滤芯的灵活度,通过设置回流抑制阀,从而能够避免机油回流,通过设置粗滤网,从而能够先将大的杂质过滤掉,通过设置杂质托板,从而能够对机油中过滤出来的杂质起到容纳的作用,避免杂质进入到进油孔造成进油孔的堵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的进油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壳体;2、顶盖;3、支撑轴;4、支撑板;5、中心轴;6、轴承一;7、进油板;8、回流抑制阀;9、进油孔;10、轴承二;11、滤芯;12、污油腔;13、清油腔;14、挡板;15、进油口;16、出油口;17、密封垫;18、粗滤网;19、滤纸;20、杂质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式机油滤清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顶端设置有顶盖2,所述顶盖2的内部设置有支撑轴3,所述壳体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壳体1内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穿插于所述支撑轴3和所述支撑板4的中心轴5,所述中心轴5的顶端套设有轴承一6,所述中心轴5的底端分别依次套设有进油板7和回流抑制阀8,所述进油板7上设置有若干进油孔9,所述进油板7的外侧套设有轴承二10,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套设于所述轴承一6和所述轴承二10的滤芯11,所述滤芯11与所述中心轴5之间形成污油腔12,所述滤芯11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清油腔13,所述滤芯1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若干与所述进油孔9相匹配的挡板14,所述壳体1底端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油口15,所述壳体1底端的四周设置有出油口16。

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轴3和支撑板4,从而能够对中心轴5起到固定作用,通过设置进油板7、进油孔9和挡板14,从而能够使得润滑油通过进油孔9冲击到挡板14,从而能够通过冲击力带动滤芯11进行转动,进而能够提高机油的滤清效果,通过设置轴承一6和轴承二10,从而能够提高滤芯11的灵活度,通过设置回流抑制阀8,从而能够避免机油回流,通过设置粗滤网18,从而能够先将大的杂质过滤掉,通过设置杂质托板20,从而能够对机油中过滤出来的杂质起到容纳的作用,避免杂质进入到进油孔9造成进油孔9的堵塞。

实施例二:

如图1-3所示,所述壳体1底端的四周设置有密封垫17,所述滤芯11是由粗滤网18和滤纸19构成,所述粗滤网18位于所述滤纸19内部的中心位置,所述滤纸19为褶皱结构,所述粗滤网18的内侧壁设置有若干杂质托板20,并且所述杂质托板20为环形倾斜结构,所述进油孔9和所述挡板14均为倾斜结构,并且,所述挡板14的数量多于所述进油孔9的数量。

工作原理:使用时,污油从进油口15依次通过回流抑制阀8和进油孔9进入污油腔12的内部,当污油从倾斜的进油孔9出来的时候会对倾斜结构的挡板14产生冲击力,从而能够带动挡板14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滤芯11进行转动,污油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快速通过粗滤网18和滤纸19,粗滤网18能够对污油中大的杂质进行过滤,滤纸19能够对污油中小的杂质进行过滤,大的杂质过滤后留在粗滤网18的内侧壁并落入到杂质托板20的顶端,从而能够避免杂质进入到进油孔9造成进油孔9的堵塞。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轴3和支撑板4,从而能够对中心轴5起到固定作用,通过设置进油板7、进油孔9和挡板14,从而能够使得润滑油通过进油孔9冲击到挡板14,从而能够通过冲击力带动滤芯11进行转动,进而能够提高机油的滤清效果,通过设置轴承一6和轴承二10,从而能够提高滤芯11的灵活度,通过设置回流抑制阀8,从而能够避免机油回流,通过设置粗滤网18,从而能够先将大的杂质过滤掉,通过设置杂质托板20,从而能够对机油中过滤出来的杂质起到容纳的作用,避免杂质进入到进油孔9造成进油孔9的堵塞。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2285.8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4(安徽)

授权编号:CN209671038U

授权时间:20191122

主分类号:F01M 11/03

专利分类号:F01M11/03

范畴分类:28A;41B;

申请人:蚌埠市海曼滤清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蚌埠市海曼滤清器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华夏第一街区B4栋1022号

发明人:范宗友;符秀青;范爽;范迅

第一发明人:范宗友

当前权利人:蚌埠市海曼滤清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离心式机油滤清器论文和设计-范宗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