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生涯高原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初探*

基于职业生涯高原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初探*

张宁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组织和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必须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新模式,避免和减少辅导员队伍中的层级、内容、中心化三种形式的职业生涯高原,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搭建专业的研究团队,逐步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职业生涯高原层级高原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主观职业生涯高原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6-0001-02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特别是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应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必须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新模式,建立、健全机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发展。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组织和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辅导员队伍面临出现的职业生涯高原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生涯高原内涵

有效的职业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满足归属感、成就感和自尊感等诸多心理需求的一种途径。员工在组织工作,不仅期望得到相关物质报酬,更加渴望得到职业的发展和自身知识的成长。组织能够提供不断发展机会日益成为重要的激励因素。然而,当个体在组织中晋升到一定的职位,不能沿着组织的等级结构进一步发展时,这种职业生涯的停滞期伴随着特殊的心理状态被描述为职业生涯高原。美国职业心理学家T.P.Ference注意到了这种职业生涯的停滞状态,他们将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定义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般说来,员工在组织中职业发展遵循一定的路径,当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和成长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各种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制约,其职业发展会遭遇瓶颈,进入到职业生涯的持续期或稳定期。这种持续期的存在越来越难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成长需要,这种矛盾造成的不平衡状态以此引发职业生涯高原。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同样存在着多种类别的客观职业生涯高原,并对辅导员工作产生着负面影响。

二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职业生涯高原问题

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重视和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减少职业生涯高原在辅导员队伍中的负面影响。

客观职业生涯高原可分为层级高原、内容高原和中心化高原三种类型:

1.层级高原

垂直运动(跨越职位等级晋升)的停滞状态。员工在组织中会有晋升的愿望,晋升不仅意味着更多的物质报酬、更多的权利,也是对本身能力和业绩的一种肯定及满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职称和职务评聘困难、待遇偏低。而工作年限较长的辅导员由于晋升、转岗困难,产生层级高原,并对工作产生了消极作用。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有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两种。从行政职务来讲,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同样的学历、同样的付出(甚至是更多的付出),而同期进来的同事都得到相应的和超过自己的晋升时,辅导员心理难免会产生巨大的落差,产生层级高原。从专收技术职称来讲,每个高校对职称晋升都有十分严格的硬指标:每年授课若干学时,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辅导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导致辅导员被繁杂的学生教育管理事务压身,占据了大量业余时间,往往无暇承担教学及科研工作,评职称时,课时量、论文数量总是不够,影响晋升。刚刚参加工作的部分辅导员由于对本岗前途的忧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安心,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临时的过渡期,目的是为“曲线救国”——或考研,或转岗。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创新。

2.内容高原

横向运动(跨越职能边界水平运动)的停滞状态。员工在组织中不仅有晋升的需要,还有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当组织的职位不能提供给员工更多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不能通过职能跨越使员工接触和学习到各种领域时,员工就处于内容高原。内容高原是不易显化,但容易被员工感知的高原。

(1)员工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不断受到冲击,对自我岗位从冷漠到怀疑甚至困惑,从而对工作本身失去了积极性,导致内容高原。辅导员的工作一向给人以“忙”的感觉。现实生活中不少专职辅导员,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然而真正花在“导”的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却并不多。辅导员工作性质决定了内容的综合性,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辅导员完成,哪个部门都能指挥辅导员,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学生不出事则已,一旦出事,辅导员先前的工作皆化为泡影”,在长期的工作中得不到相应激励的同时却背负很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2)高校辅导员进修提高的机会少,导致产生内容高原。高校学生辅导员多数出自各院系本专业,对专业情况和学生特点熟悉是他们的工作优势,而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培训则阻碍了他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新任职的辅导员除了前期的上岗短训以外,大部分没有机会参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培训,到其他高校工作交流、学习进修或参加理论研讨的机会更少。缺乏有效的培训会降低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无法满足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渴求,从而产生内容高原。

3.中心化高原

中心化运动的停滞状态。员工在组织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通过承担更大的责任向组织权力中心运动而实现。这种运动的停止所形成的中心化高原也不易显化,但容易被员工感受的高原。辅导员的工作要求辅导员成为一个“通才”,而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无法在每一方面皆能取得突出成绩,在长期“疲于奔命”的工作状态中,部分辅导员的自信心会慢慢缺失,因此,辅导员的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每个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都拥有自己的专长,可以在团队中交流成功经验,成为团队的核心,从而使辅导员减少中心化高原。

三职业生涯高原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

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健全的制度,从而要合理、有效地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中职业生涯高原的负面作用,保证辅导员队伍良好的发展。

1.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激励机制方面,要制定公平的晋升制度和建立激励机制,强调晋升与能力的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

高校应在充分考察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难度、工作强度等前提下,综合运用社会科学所提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手段,建立起针对每个辅导员的相对科学和合理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分别对辅导员在工作愿望、工作能力、工作成果、人格品质等各方面进行量化评估,奖励其中的优秀分子,激励和鞭策其他辅导员共同进步。

辅导员对今后发展前途的担忧是辅导员队伍存在层级职业生涯的关键。高校应该在对青年教师的相关政策,如工资待遇、福利待遇、住房分配、晋升职称等方面适当向辅导员队伍整体倾斜,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辅导员职务职级晋升体系,对工作优秀的、适合担任领导干部的应提拔和晋升,从而达到培养与使用并重。

2.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

工作内容丰富化可以使员工的工作内容增加、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兴趣,克服员工在内容高原下的心理疲倦。在工作扩大化的同时,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组织对员工工作的认可,使员工切实感受到工作的意义,而不至于感受到增加工作内容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现实负担。

在辅导员工作内容扩充以后,辅导员的日常事务工作也逐渐增多,统计报表、检查卫生、送取文件、整理文档等琐事几乎占用了辅导员所有的时间,在此种情况下,辅导员根本无法围绕思想教育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因此,学校必须结合当前形势,构建一支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学生工作队伍,队伍建设可以考虑“以学生工作为中心,构建学生服务体系和思想教育体系,两个体系相互配合,共同开展工作”的构建方案。通过两个工作体系的建立,让学生服务体系负责服务工作,使辅导员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思想教育上来。学生工作队伍的构建从表面看是细化了工作,实质上是使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思想教育工作,丰富工作的内涵,从而提高工作兴趣,避免或减少内容高原的出现。

3.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有效的培训可以提高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满足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渴求,因此培训的重点是让辅导员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进步,感受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减缓内容高原的形成。

(1)岗前培训。每位新上岗的学生辅导员在上岗前都应接受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青年学、管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理论、学生辅导员职责、任务和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岗前培训,使新辅导员对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的了解。

(2)在职培训。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举办辅导员短训班或专题报告会,经常组织辅导员之间的座谈,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索创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辅导员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培训,让辅导员通过各种深造机会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及相关知识,及时地进行知识储备和更新,提高队伍学历层次,逐步实现队伍专业化。

(3)交流学习。为了让学生辅导员建立起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用先进的理论去指导具体工作,高校应有计划地选送工作突出、上进心强的辅导员参加本校或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专业理论进修和学习,甚至攻读思想政治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提升青年政工干部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同时,高校之间也应加强协作和交流,不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校际之间的参观、访问和学习。

4.搭建专业的研究团队

集合有热情、有能力、有职业感、工作成绩突出的辅导员组建专业的研究团队,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参与研究团队可以赋予部分辅导员更多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承担更大的工作责任,使辅导员感受到自己的潜在能力,同时获得受到重视的心理满足感,这是改善中心化高原的重要途径。

总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高校一定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减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职业生涯高原,并逐步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毛力元.论高校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4.11

[2]FerenceTP,StonerJA,WarrenEK,Managingthecareerplateau.AcademyofManagement,1997

[3]陈婷花.试论高校管理干部的“职业高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2)

[4]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5]冯婕.教师克服职业“高原期”的策略探讨,探索(教师教育),武汉市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2009(1)

[6]杜庆君.“专业化+职业化”: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视角[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7]常弘.浅析新形式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8]杨伦琪.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3)

*天津师范大学辅导员专项科研项目《构建基于职业生涯高原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编号:52WQ61)

标签:;  ;  ;  

基于职业生涯高原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