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源区论文_魏费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浆源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同位素,岩浆,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源区,火山岩。

岩浆源区论文文献综述

魏费翔[1](2019)在《西昆仑阿什库勒火山岩地球化学、岩浆源区特征及动力学背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什库勒火山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造山带,平均海拔在4 800 m以上,盆地内分布有14座新生代晚期火山,其中阿什火山是1951年中国最新喷发的活火山。青藏高原西北缘地震活动频繁,分别于2008年、2012年和2014年在阿什库勒火山盆地附近发生了M_W7.1、(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7期)

左丽薇[2](2019)在《东马努斯弧后盆地中、酸性火山岩锂—钕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岩浆源区组成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努斯弧后盆地是一个活跃的弧后伸展扩张区域,受到所罗门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双重俯冲的影响,所涉及的俯冲作用过程及相应岩浆作用极为复杂。因此,通过地球化学方法,揭示马努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规律,对于认识俯冲带壳-幔物质循环、弧后盆地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使用的样品来自“科学号”考察船执行的201501海上调查航次,借助水下机器人获取东马努斯弧后盆地产出的火山岩样品。样品岩性为玄武质安山岩和英安岩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全岩主微量元素及Li、Nd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结合前人数据和研究区地质特征,重点探究锂元素、同位素在俯冲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为深入全面地认识俯冲带物质循环奠定基础。根据马努斯盆地东部火山岩的常量元素组成,本文认为马努斯盆地火山岩样品主要形成于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其分离结晶的矿物可能包括橄榄石、辉石、斜长石、钛铁矿及磷灰石。样品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其稀土元素分布为轻稀土富集型,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流体活动性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上述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表明,马努斯盆地东部火山活动的岩浆源区明显受到俯冲组分的影响。本次Li同位素组成研究显示,马努斯盆地东部火山岩Li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0.2-6.1‰),变化幅度较小,随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此外,马努斯盆地Li同位素变化明显受到俯冲组分的影响,Li同位素组成可作为盆地俯冲过程中流体和岩浆演化的优良示踪指标。样品的~(143)Nd/~(144)Nd在0.512994~0.513027之间,与马努斯扩张中心MORB和新不列颠岛弧熔岩是相似的,根据样品的Li、Nd同位素相互关系可知,东马努斯弧后盆地火山岩主要来自于亏损地幔、俯冲蚀变洋壳和俯冲海底沉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闫盼盼,梁婷,徐生发,鲁麟,孔志岗[3](2019)在《皖南竹溪岭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源区:来自矿物学、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皖南竹溪岭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古陆东缘,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针对花岗闪长岩开展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64.67%~67.33%,Al_2O_3为15.26%~16.26%,MgO为1.09%~1.37%、K_2O/Na_2O值高于1.1,A/CNK值为1.00~1.04,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富集Rb、K等元素,亏损Nb、Ta、Zr和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含量为(90.40~166.94)×10~(-6),LREE/HREE值为7.15~15.16,(La/Yb)_N值为11.60~37.32,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根据全岩锆石饱和温度计和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测算花岗闪长岩成岩温度为720℃~780℃,成岩压力为73~169 MPa,侵位深度为2.75~6.39 km,成岩时氧逸度为-17.52~-10.09。综上所述,竹溪岭花岗闪长岩属于Ⅰ型花岗岩,形成于中—高温、富水、较高氧逸度的环境下,其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撕裂而形成的近EW向板片窗有关。(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卢宜冠,和文言[4](2018)在《滇西金宝山富铂钯岩体岩浆源区研究:铂族元素和Sr-Nd同位素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宝山杂岩体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毗邻哀牢山造山带北段,岩体中蕴含丰富的铂钯资源,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中大型岩浆型铂族元素矿床。岩体的主要组成为辉石橄榄岩,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于辉石橄榄岩中。地幔是镍矿床和铂族元素矿床最重要的源区,因而对Ni、Cu及PGE等元素行为的研究,是剖析岩浆型Ni-Cu-PGE矿床源区特征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该研究获得金宝山岩体中辉橄岩铂族元素及Sr-Nd同位素数据,结合前人对ELIP中不同类型岩石系列PGE成分研究及Ni、Cu、PGE等元素在岩浆和硫化物中的分配系数,半定量模拟得到金宝山原始岩浆的形成源于地幔中-高度部分熔融(25%~40%)形成的富PGE岩浆(含12.8×10~(-9) Pd,9.8×10~(-9) Pt,0.6×10~(-9) Rh和0.7×10~(-9) Ir),其铂族元素成分与ELIP苦橄岩成分相当,并且岩浆在演化的过程中遭受了10%~20%地壳混染作用。利用批式部分熔融公式及各铂族元素在硅酸盐矿物和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反演计算得到产生金宝山熔体的地幔约含有5.3×10~(-9) Pd,7.5×10~(-9) Pt,0.75×10~(-9) Rh和1.5×10~(-9) Ir,相比原始地幔而言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富集PGE的特征。这表明地幔中-高度部分熔融+大量岩浆与硫化物的充分反应是形成大型岩浆型铂族元素矿床的一种可具备的条件。(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8年06期)

张志,唐菊兴,陈毓川,姚晓峰,宋俊龙[5](2018)在《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两套火山岩浆源区及其地质意义——来自Hf同位素特征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尕尔穷-嘠拉勒铜金矿集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区内发育有早白垩世及晚白垩世两套中酸性火山角砾岩。通过锆石Hf同位素测定,识别出矿集区两套火山岩浆源区。早白垩世朗久组英安质火山角砾岩ε_(Hf)(t)值变化于-13.93~-4.93之间,地壳模式年龄(t_(DM))变化于1 006Ma~1 354Ma之间,负的ε_(Hf)(t)值及老的模式年龄表明其岩浆源区起源于古老的成熟地壳,形成于古拉萨地体陆缘弧环境,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俯冲有关。晚白垩世多爱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ε_(Hf)(t)值变化于5.19~8.86之间,地壳t_(DM)模式年龄变化于404Ma~546Ma之间,其正的ε_(Hf)(t)值及相对较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消亡后,南羌塘陆块与北冈底斯陆块碰撞闭合有关。通过对比南冈底斯及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缘典型矿床成矿岩体Hf同位素组成及相应的成矿作用,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可能是区域上最具潜力的Cu,Au成矿地带,同时缝合带南缘具有寻找斑岩型铜金矿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18年03期)

魏费翔[6](2018)在《西昆仑阿什库勒火山岩地球化学、岩浆源区特征及动力学背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什库勒火山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造山带,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盆地内分布14坐新生代晚期火山,其中阿什火山是1951年中国最新喷发的活火山。青藏高原西北缘地震活动频繁,于2008年、2012年和2014年在阿什库勒火山盆地附近分别发生了Mw7.1、Mw6.2和Mw6.9级地震,其中的2008年于田Mw7.1级地震在阿什库勒内形成大规模的破裂带。此外,据最新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成果显示,印度板块和塔里木地块在青藏高原西北缘已经碰撞在一起。因此,阿什库勒火山区是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的理想研究场所,也是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大地构造活动的重点区域。本论文对阿什库勒火山岩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包括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Tl同位素测试,分析了阿什库勒火山岩地球化学性质,探讨了岩浆源区特征,分析了地幔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以及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结晶分异和地壳混染作用,并结合最新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探讨了板块构造运动,提出了较合理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火山活动的动力学模型。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阿什库勒火山岩主要为中酸性岩,属于碱玄岩系列,主要岩性为粗安岩,少量为响岩质碱玄岩和碧玄岩。阿什库勒火山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其中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远高于地壳端元的含量,显示阿什库勒火山岩可能经历过多次元素富集过程。阿什库勒火山岩中Sr同位素比值为~(87)Sr/~(86)Sr=0.707490-0.710523,Nd同位素比值为~(143)Nd/~(144)Nd=0.512265-0.512472,除较老的3个样品外,其它较新的样品的Sr-Nd同位素表现为高度一致性,显示阿什库勒火山岩浆可能来源于同一源区,且受地壳混染作用较小。阿什库勒火山岩中的铊同位素分馏明显,铊同位素比值(ε~(205)Tl)为-2.7至+6.4。全岩Tl元素含量相对地幔较高,为148至8259ppb;Ce/Tl比值为37至2022。其中样品ASKL-7和513-11的Ce/Tl比值和Tl同位素比值远高于其它样品,因此这两个样品可能受岩浆脱气作用的影响较大。排除了地表流体溶蚀和风化作用、地壳混染和结晶分异的影响后,本研究认为其它的重Tl同位素可能来源于岩浆源区。根据以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果,我们认为阿什库勒火山岩浆源区为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主要为含金云母的石榴石橄榄岩,主要矿物组合可能为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金云母、石榴石等。在青藏高原岩石圈源区,可能存在两种岩脉,这两种岩脉的Sr-Nd同位素一致,但Tl同位素不同,形成这些岩石圈地幔内岩脉的主要作用是从元古代到叁迭纪的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洋板块俯冲作用,这些岩脉的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阿什库勒火山。最新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成果表明在阿什库勒火山区下部,印度板块和塔里木地块还未碰撞在一起,存在一段宽约120km的空隙;在阿什库勒火山区的西边,印度板块和塔里木地块以及碰撞在一起,且该地区的火山岩年龄较老;而东边印度板块和塔里木地块未碰撞在一起的区域,火山岩的年龄较新。因此,我们推测阿什库勒火山岩浆可能是受印度板块和塔里木地块的挤压作用而发生剪切生热,使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岩脉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生代晚期火山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刘峪菲[7](2017)在《钙镁同位素分析方法的改进完善和对西藏拉萨地块中新世火成岩的岩浆源区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Ca、Mg同位素作为主要的造岩元素,不仅广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大储库中,也在各种地球化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Ca、Mg的各个同位素间存在较大的相对质量差,使得Ca、Mg同位素在很多地质过程中能够发生显着的同位素分馏,因此Ca、Mg同位素都是潜在的地球化学示踪剂。近年来,随着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Ca、Mg同位素已实现高精度准确测定,Ca、Mg同位素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同位素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领域之一。尽管国际上各大实验室已建立了相应的Ca、Mg同位素分析方法,但现有的分析方法中仍存在部分可能影响分析测试的因素,因此,仍需要对Ca、Mg同位素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及完善。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地质学者的研究热点。中新世时期,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广泛发育了一系列后碰撞岩浆活动,形成了一套钾质-超钾质及埃达克质岩石。对于这些岩浆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也能为研究高原深部的物质组成与演化、地球动力学机制等方面提供重要线索。本文从实验方法及地质应用两个方面入手,以文献报道的Ca、Mg同位素分析方法为基础,对Ca、Mg同位素化学分离流程进行了改进及完善,并以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中新世钾质-超钾质岩和埃达克岩为研究对象,通过Ca、Mg同位素对这些岩石的源区及成因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取得了如下的研究进展:1.通过对诸如离子交换柱类型、树脂体积、酸浓度及类型、上样量、样品岩性和空白等影响元素化学分离效果的因素进行条件实验,改进了一套Ca与K、Sr分离效果较好,回收率高的Ca同位素化学分离流程。方法的全流程空白控制在总上样量的2‰以内,与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相当。测得的国际标样数据与文献发表数据一致,表明建立的Ca同位素分析方法达到了Ca同位素高精度测定的要求,满足地质样品展开Ca同位素方面研究的条件。2.结合文献提供的Mg同位素化学分离流程,本文针对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从淋洗酸浓度,离子交换柱类型及空白等方面入手,最终改进出了一套能较好实现Mg与K、Ti分离且保证高收率的Mg同位素化学分离流程。通过比较同一样品在其他国际实验室采用不同化学分离流程的测试结果,确定了这套Mg同位素化学分离流程具有可行性。长期的全流程空白控制在≤2‰,表明没有对样品的测试产生明显干扰。此外,这一化学分离流程可实现同时分离样品的Ca、Mg同位素,可进一步提高化学分离的效率。3.对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中西部米巴勒和麦嘎地区超钾质岩Ca、Mg同位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排除岩浆演化及后期风化作用对Ca、Mg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后,确定了其源区可能有来自俯冲新特提斯洋壳的碳酸盐沉积物加入。米巴勒和麦嘎地区的超钾质岩具有较为均一的Ca同位素组成,其δ~(44/40)Ca值从0.59变化到0.78(平均值为0.69±0.02),明显低于上地幔(1.05±0.04)、硅酸盐地球(0.94±0.05)及已发表的岩浆岩(0.80±0.10)值,表明超钾质岩源区可能含有低δ~(44/40)Ca组成的物质加入。同时超钾质岩的δ~(26)Mg值从-0.38变化到-0.19(平均值为-0.28±0.09),与上地幔值(-0.25±0.07)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而超钾质岩的Ca、Mg同位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进一步指示其源区有同时具有低δ~(44/40)Ca、低δ~(26)Mg同位素组成的物质加入,很可能是来自俯冲特提斯洋壳的碳酸盐沉积物。通过对源区加入的碳酸盐沉积物可能的端元与地幔端元的二元混合模拟,确定了超钾质岩源区加入的碳酸盐沉积物成分是由方解石类及白云石类碳酸盐混合而成,其中方解石类碳酸盐占主要比例。4.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中-南部钾质岩及埃达克岩展开了Ca、Mg同位素的研究,发现这两类岩石具有不同的源区组成,且与超钾质岩在成因联系上存在差异。查孜地区的钾质岩和拉萨地块南部埃达克岩都具有不均一的Mg同位素组成,钾质岩的δ~(26)Mg值从-0.31变化到0.44,而埃达克岩的δ~(26)Mg值从-0.21变化到0.14。两类岩石的Mg同位素组成明显高于上地幔Mg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应来源于地壳。同时钾质岩除个别样品δ~(44/40)Ca值接近硅酸盐地球值外,大部分样品的δ~(44/40)Ca值变化范围在0.61~0.69,低于上地幔及硅酸盐地球值。而埃达克岩δ~(44/40)Ca值则从0.30连续变化到0.76(平均值为0.5),不仅明显低于上地幔及硅酸盐地球值,也明显低于钾质岩值。Ca同位素特征表明这两类岩石来源于不同的地壳源区。此外,通过与超钾质岩Ca-Mg同位素组成的比较,发现钾质岩与超钾质岩在成因上存在联系,其源区可有超钾质岩浆的加入;而埃达克岩则与超钾质岩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其在形成过程中也没有受到超钾质岩浆提供的物质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7-12-01)

夏金龙,黄圭成,丁丽雪[8](2017)在《鄂东南地区何锡铺岩体锆石U-Pb定年、岩浆源区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鄂东南地区存在大量中酸性小岩体,部分小岩体与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关系密切。对位于鄂东南东区南部的何锡铺花岗闪长斑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测定。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样品的岩浆结晶年龄为(142±1)Ma,属早白垩世。这与鄂东南地区和九江-瑞昌地区含矿小岩体形成年代基本一致。何锡铺岩体锆石176 Hf/177 Hf比值为0.282 372~0.282 656,在t=142 Ma时,对应的εHf(t)值为-11.1~-1.1,平均值为-6.3。锆石εHf(t)值具不均一性,类似于阮宜湾岩体,而不同于铜山口岩体和龙角山岩体。岩体具高Sr/Y比值,无明显Eu负异常。全岩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i为0.705 88,εNd(t)值为-4.9。全岩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一致表明富集地幔是何锡铺岩体的重要源区,原始幔源岩浆可能存在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何锡铺岩体不仅具有与铜山口岩体类似的岩石学特征,还具有与其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幔源物质的参与指示该岩体具有形成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7年06期)

郑光高,崔建军,刘晓春,乔建新,曲玮[9](2017)在《汉南杂岩余家山铜镍矿成矿时代与岩浆源区性质研究——来自锆石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南杂岩余家山铜镍矿位于望江山基性岩体的西南部,地处扬子克拉通北缘西端。矿区内出露的岩体成岩成矿时代和源区性质不明,从而影响了对本矿床成因的认识。本文分析了矿区内出露的典型含矿岩体和围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Lu-Hf同位素数据,结果表明其成矿时代接近或稍晚于约(791±4)Ma,成岩时代约为(808±7)Ma。且含矿岩体的εHf(t)值在+9.5~+10.9之间,平均值为+10.7,一阶段Hf模式年龄为924~974 Ma;围岩的εHf(t)值在+8.7~+11.1之间,平均值为+9.9,一阶段Hf模式年龄为927~1018 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表明,余家山铜镍矿基性岩体由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亏损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生成,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薛建平,陈海舰,董明明[10](2017)在《内蒙古固阳TTG岩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及构造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TTG岩类是大洋俯冲起主导作用的一类岩石,英云闪长岩是TTG岩类的一个重要成员。出露于内蒙古固阳的英云闪长岩,其深入研究对探讨古亚洲洋俯冲消减阶段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固阳英云闪长岩进行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数据分析与投图研究,充分说明了固阳TTG岩的岩石成因、岩浆源区与构造环境。固阳英云闪长岩岩石成因类型为I型;岩浆主要来源于基性岩部分熔融,为洋壳基性岩浆和大陆上地幔岩浆的混合物;固阳TTG岩之英云闪长岩产于大陆边缘弧环境,属于大陆弧花岗岩类(CAG)。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由于古亚洲洋俯冲,起源于华北板块北缘的岩浆形成大陆弧岩浆岩(277±3Ma),即现今的固阳TTG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7年S1期)

岩浆源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努斯弧后盆地是一个活跃的弧后伸展扩张区域,受到所罗门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双重俯冲的影响,所涉及的俯冲作用过程及相应岩浆作用极为复杂。因此,通过地球化学方法,揭示马努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规律,对于认识俯冲带壳-幔物质循环、弧后盆地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使用的样品来自“科学号”考察船执行的201501海上调查航次,借助水下机器人获取东马努斯弧后盆地产出的火山岩样品。样品岩性为玄武质安山岩和英安岩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全岩主微量元素及Li、Nd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结合前人数据和研究区地质特征,重点探究锂元素、同位素在俯冲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为深入全面地认识俯冲带物质循环奠定基础。根据马努斯盆地东部火山岩的常量元素组成,本文认为马努斯盆地火山岩样品主要形成于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其分离结晶的矿物可能包括橄榄石、辉石、斜长石、钛铁矿及磷灰石。样品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其稀土元素分布为轻稀土富集型,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流体活动性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上述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表明,马努斯盆地东部火山活动的岩浆源区明显受到俯冲组分的影响。本次Li同位素组成研究显示,马努斯盆地东部火山岩Li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0.2-6.1‰),变化幅度较小,随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此外,马努斯盆地Li同位素变化明显受到俯冲组分的影响,Li同位素组成可作为盆地俯冲过程中流体和岩浆演化的优良示踪指标。样品的~(143)Nd/~(144)Nd在0.512994~0.513027之间,与马努斯扩张中心MORB和新不列颠岛弧熔岩是相似的,根据样品的Li、Nd同位素相互关系可知,东马努斯弧后盆地火山岩主要来自于亏损地幔、俯冲蚀变洋壳和俯冲海底沉积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浆源区论文参考文献

[1].魏费翔.西昆仑阿什库勒火山岩地球化学、岩浆源区特征及动力学背景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左丽薇.东马努斯弧后盆地中、酸性火山岩锂—钕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岩浆源区组成的指示[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3].闫盼盼,梁婷,徐生发,鲁麟,孔志岗.皖南竹溪岭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源区:来自矿物学、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4].卢宜冠,和文言.滇西金宝山富铂钯岩体岩浆源区研究:铂族元素和Sr-Nd同位素约束[J].地学前缘.2018

[5].张志,唐菊兴,陈毓川,姚晓峰,宋俊龙.西藏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两套火山岩浆源区及其地质意义——来自Hf同位素特征的指示[J].矿物岩石.2018

[6].魏费翔.西昆仑阿什库勒火山岩地球化学、岩浆源区特征及动力学背景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

[7].刘峪菲.钙镁同位素分析方法的改进完善和对西藏拉萨地块中新世火成岩的岩浆源区示踪[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

[8].夏金龙,黄圭成,丁丽雪.鄂东南地区何锡铺岩体锆石U-Pb定年、岩浆源区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7

[9].郑光高,崔建军,刘晓春,乔建新,曲玮.汉南杂岩余家山铜镍矿成矿时代与岩浆源区性质研究——来自锆石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的制约[J].地质力学学报.2017

[10].薛建平,陈海舰,董明明.内蒙古固阳TTG岩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及构造环境[J].中国矿业.2017

论文知识图

笔架山火山岩带(207Pb/204Pb)大陆裂谷概念模型和地幔柱构造模型(...岩浆源区判别图解(图例同5.25...低Sr岩体的稀土元素REE配分曲线拉斑玄武岩与麻粒岩相图(引自吴...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同源岩浆判别图解

标签:;  ;  ;  ;  ;  ;  ;  

岩浆源区论文_魏费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