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论文和设计-钟博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属于深井泵技术领域,解决了泥沙容易积聚在导流盘上,并且难以清理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泵壳、螺纹连接于上泵壳的下泵壳、安装于上泵壳和下泵壳之内的导流壳、叶轮以及托环,导流壳包括第一锥体部、以及位于第一锥体部外周上的导流片,相邻导流片之间形成导流通道,导流片的外边缘设置有卡条,卡条和上泵壳的内壁紧固,叶轮包括呈倒置状态的第二锥体部、以及位于第二锥体部外周上的离心叶,相邻离心叶之间形成离心通道,离心通道出口和道路通道入口位置对应,第一锥体具有第一锥形腔,第二锥体具有对应的第二锥形腔,托环支撑在下泵壳和叶轮之间,达到了便于组装和清理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包括上泵壳、螺纹连接于上泵壳的下泵壳、安装于上泵壳和下泵壳之内的导流壳、叶轮以及托环,其特征是,导流壳包括第一锥体部、以及位于第一锥体部外周上的导流片,相邻导流片之间形成导流通道,导流片的外边缘设置有卡条,所述卡条和上泵壳的内壁紧固,所述叶轮包括呈倒置状态的第二锥体部、以及位于第二锥体部外周上的离心叶,相邻离心叶之间形成离心通道,所述离心通道出口和道路通道入口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锥体具有第一锥形腔,第二锥体具有对应的第二锥形腔,所述托环支撑在下泵壳和叶轮之间。

设计方案

1.一种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包括上泵壳、螺纹连接于上泵壳的下泵壳、安装于上泵壳和下泵壳之内的导流壳、叶轮以及托环,其特征是,导流壳包括第一锥体部、以及位于第一锥体部外周上的导流片,相邻导流片之间形成导流通道,导流片的外边缘设置有卡条,所述卡条和上泵壳的内壁紧固,

所述叶轮包括呈倒置状态的第二锥体部、以及位于第二锥体部外周上的离心叶,相邻离心叶之间形成离心通道,所述离心通道出口和道路通道入口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锥体具有第一锥形腔,第二锥体具有对应的第二锥形腔,

所述托环支撑在下泵壳和叶轮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锥体和第二锥体之间里有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间距的范围为3-1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离心叶的边缘设置有橡胶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托环的端面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密封圈并与下泵壳固定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深井泵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

背景技术

深井泵大致包括泵体、潜水电机、导流增压机构以及控制开关四部分组成。为了提升泵的杨程,上述的导流增压机构通常为多组叶轮机构装配在潜水电机轴上,其中的每一组叶轮机构均由叶轮和导流盘两部分组成,并且下一级叶轮机构的导流盘出水孔与上一级叶轮机构的叶轮进水口相对应配合。

同时为了提高出水量,现有的深井泵一般使用大功率的电机来实现转速的提高,从而增大出水量。但是由于水质中含有泥沙,泥沙随水体进入至泵体内影响叶轮的正常工作。现发现特别是在叶轮的边缘位置,由于叶轮的侧壁和外壳之间存在相对转动,泥沙容易卡在两者之间造成磨损,从而大大降低了叶轮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不利于水力的输出,泥沙容易积聚在导流盘上,并且难以清理,所以需要对此结构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具有降低泥沙对叶轮的磨损,便于清理泥沙的优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包括上泵壳、螺纹连接于上泵壳的下泵壳、安装于上泵壳和下泵壳之内的导流壳、叶轮以及托环,导流壳包括第一锥体部、以及位于第一锥体部外周上的导流片,相邻导流片之间形成导流通道,导流片的外边缘设置有卡条,所述卡条和上泵壳的内壁紧固,所述叶轮包括呈倒置状态的第二锥体部、以及位于第二锥体部外周上的离心叶,相邻离心叶之间形成离心通道,所述离心通道出口和道路通道入口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锥体具有第一锥形腔,第二锥体具有对应的第二锥形腔,所述托环支撑在下泵壳和叶轮之间。

通过上述设置,整体结构采用由下至上的套装以及串接的组装方式,从而安装和拆卸都比较简单省力,也便于泥沙的清理。在组装之后的结构中,叶轮会被驱动而发生旋转,此时水流从下泵壳的底部进入,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加上离心叶的推力,使得水流从离心通道出去,并进入到导流壳上,水流由于惯性,顺着导流壳进行运行,从而实现水力的提升。在叶轮不运动的时候,水流由于重力的作用,或者之前的水流输送的原因,水流会在第二锥形腔上积聚,当叶轮再次旋转的时候,则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水流从第二内腔中出去,再进入到导流壳上,这样可以提高出水效率。由于采用的时候组织的结构,便于保养和维护,所以可以减少泥沙造成的磨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第一锥体和第二锥体之间里有间距。

通过上述设置,留出此间距,便于水流通过离心作用排出,也可以使得导流壳上的水流能够回流到第二锥形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间距的范围为3-10mm。

通过上述设置,采用此间距,也便于泥沙的清理和泥沙的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离心叶的边缘设置有橡胶条。

通过上述设置,橡胶条可以起到减少硬性磨损,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橡胶条可以代替磨损,从而可以更换,橡胶条可以刮除下泵壳内部的泥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托环的端面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密封圈并与下泵壳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利用密封圈,可以提高连接的紧密程度,提高水流的上升力。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组装拆卸简单方便,便于保养和维护,在清理泥沙上效率提高,可以减少泥沙对深井泵体的磨损;二、具有水位存储的能力,能偶存储水流,以减少重复水流做功,提高排水效率;三、使用简单方便,使用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结构展开图;

图2为实施例中结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中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2的A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上泵壳;2、下泵壳;3、导流壳;31、第一锥体部;32、导流片;33、导流通道;34、卡条;35、第一锥形腔;4、叶轮;41、第二锥体部;42、离心叶;43、离心通道;44、第二锥形腔;5、托环;51、环形槽;52、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一种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参考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上泵壳1、螺纹连接于上泵壳1的下泵壳2、安装于上泵壳1和下泵壳2之内的导流壳3、叶轮4以及托环5。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导流壳3包括第一锥体部31、以及位于第一锥体部31外周上的导流片32,第一锥体具有第一锥形腔35,相邻导流片32之间形成导流通道33,参考图4,导流片32的外边缘设置有卡条34,卡条34和上泵壳1的内壁紧固。叶轮4包括呈倒置状态的第二锥体部41、以及位于第二锥体部41外周上的离心叶42,第二锥体具有对应的第二锥形腔44,相邻离心叶42之间形成离心通道43,离心通道43出口和道路通道入口位置对应。托环5支撑在下泵壳2和叶轮4之间。

第一锥体和第二锥体之间里有间距。留出此间距,便于水流通过离心作用排出,也可以使得导流壳3上的水流能够回流到第二锥形腔44内。间距的范围为3-10mm。采用此间距,也便于泥沙的清理和泥沙的排出。

离心叶42的边缘设置有橡胶条。橡胶条可以添加也可以不添加。橡胶条是通过胶水固定的方式包覆在离心叶42的边缘。橡胶条可以起到减少硬性磨损,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橡胶条可以代替磨损,从而可以更换,橡胶条可以刮除下泵壳2内部的泥沙。

托环5的端面设置有环形槽51,环形槽51内设置有密封圈52并与下泵壳2固定连接。利用密封圈52,可以提高连接的紧密程度,提高水流的上升力。

组装过程,在下泵壳2内放置带有密封圈52的托环5,由于托环5的限位作用放置叶轮4,然后将导流壳3固定在上泵壳1上,最后将上泵壳1扣在下泵壳2上通过螺纹实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未示意转轴,在实际使用中会穿过一个六角轴,通过附图也可以看出,六角轴通过叶轮4的中心部位,六角轴和叶轮4固定。

整体结构采用由下至上的套装以及串接的组装方式,从而安装和拆卸都比较简单省力,也便于泥沙的清理。在组装之后的结构中,叶轮4会被驱动而发生旋转,此时水流从下泵壳2的底部进入,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加上离心叶42的推力,使得水流从离心通道43出去,并进入到导流壳3上,水流由于惯性,顺着导流壳3进行运行,从而实现水力的提升。在叶轮4不运动的时候,水流由于重力的作用,或者之前的水流输送的原因,水流会在第二锥形腔44上积聚,当叶轮4再次旋转的时候,则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水流从第二内腔中出去,再进入到导流壳3上,这样可以提高出水效率。由于采用的时候组织的结构,便于保养和维护,所以可以减少泥沙造成的磨损。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3257.6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324746U

授权时间:20190830

主分类号:F04D 29/44

专利分类号:F04D29/44;F04D29/22;F04D29/24;F04D29/62;F04D29/16

范畴分类:28D;

申请人:温岭市博大塑业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温岭市博大塑业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7525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大溪镇念母洋村

发明人:钟博;钟永仁

第一发明人:钟博

当前权利人:温岭市博大塑业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深井泵导流增压机构论文和设计-钟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