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华: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概述论文

王光华: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概述论文

一 莲花山革命根据地概况

这是一块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的根据地——横跨闽浙两省三县;这是一块领导体制较为特殊的根据地——历经闽东、闽北党组织领导或协同领导;这是一块时间跨度最长的根据地——创建于土地革命时期,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坚持到迎来解放。

莲花山位于福建省寿宁县、政和县和浙江省庆元县三县交界处,方圆300多平方公里。20世纪30年代初,闽东革命领导人叶秀蕃、范浚、叶飞、范式人、范义生、范振辉等先后在莲花山脉的寿宁县南区的平溪、南溪、屏峰、龙头坑、上党、下党、西山、杨溪头、坑底、神坑、黄坑、溪源头、梨树坑、上村、后洋、上山底、中山底、下山底、长湾等以及政和县的新康、双星、麒麟坑,浙江庆元县的西溪、冯家山、后洋坑等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组织秘密农会,发展红带队。1934年8月,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莲花山下的屏峰、下党,他们在这里宣传革命思想及抗日主张,感召了广大群众。

一是到2020年,非洲的雨养农业单位耕地面积生产率在基准年2005—2007年的基础上提高25%,亚洲的雨养农业单位耕地面积生产率在基准年2005—2007年的基础上提高15%。到2020年,非洲的雨养农业单位降雨量的粮食生产率在基准年2005—2007年的基础上提高20%,亚洲的雨养农业单位降雨量的粮食生产率在基准年2005—2007年的基础上提高15%。

1936年4月,闽东、闽北革命领导人在政和的洞宫山区仰头村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赣省委、省军区司令部,书记黄道,司令员叶飞,加强了莲花山地区的革命领导工作。在革命思想影响下,1939年夏,平溪镇屏峰村村民蔡德彭、蔡德益组织游击队员开展革命活动。

1939年12月后,闽北革命领导人左丰美、陈贵芳、张翼、余三江、江作宇、叶风顺、池云宝、程宗波先后到这里开展革命斗争,以莲花山为根据地,成立上党党支部,书记周众祥,同时发展农会,会员发展到数百人,会长为周兴长、王阿妹。1946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全面爆发,闽东北游击队组成纵队,隶属中共闽浙赣省委,当时省委书记为曾镜冰,闽浙边地委书记陈贵芳、副书记张翼,闽东地委书记左丰美。游击纵队队长为叶风顺、副纵队长池云宝,第一支队长池云宝,第二支队长陈正初,第三支队长张国荣。

1938年3月19日,夜半时分,在游击战争期间曾与中共闽东特委建立统战关系,后被被国民党利用而加入反动队伍的林熙明刀会武装,组织人员突袭中共寿政庆中心县委驻地政和的暖溪和新康村,范振辉、范江富组织独立营游击队进行反击,激战中范振辉、范江富等英勇牺牲,这就是“新康口事变”(游击队支队长杨传顺带领部分游击队员奋力冲出了包围,杨传顺潜回杨溪头村隐蔽了下来,解放后被评为革命“五老”人员)。

二 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一)闽东党组织创建莲花山革命根据地

做法:1.准备适量的燕麦片,然后用温水浸泡三个小时,加入少许蜂蜜,直至糊状。2.将燕麦糊敷在手部,然后用保鲜膜包好整只手。等待8分钟以后,取下保鲜膜,开始搓揉按摩手部。

独立师游击纵队的活动,引起敌人的注意。1936年2月的一天,托溪洋尾的民团联合浙江庆元国民党军,包围了范义生纵队120多人的驻地碑坑头村。一番激战后,范义生当机立断,率领游击队边打边撤,很快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并迂回转移到杨溪头村。敌兵随即进村搜查,抓住正在村民家中养病的游击队支队长吴先演,吴先演此时大病未愈,知道自己难逃一劫,在拼尽全身力气高喊“共产党万岁”后英勇就义,年仅27岁。面对反动民团的疯狂残暴行动及战友的壮烈牺牲,游击队员没有丧气,而是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战斗意志。为了狠狠打击反动民团的嚣张气焰,4月,范义生与警卫员乔装打扮,潜入上党村反动民团团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了民团头子,然后里应外合,全歼了这股民团,南区的革命又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伤口从清创缝合术后到拆线期间痂皮损伤及伤口愈合情况。①痂皮损伤判断:以伤口因肉芽组织或痂皮撕脱而出血或渗血为标准。②伤口愈合评价标准[1]:Ⅰ期愈合:伤口边缘对合良好或伤口缺损不大,局部无感染、血肿或坏死组织,再生和修复过程迅速,伤口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伤口愈合快,功能良好;Ⅱ期愈合:伤口有较多的缺损或空隙,边缘不整,伤口有红肿及炎症反应,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大量肉芽组织填充创腔,最后上皮组织覆盖,愈合时间长,瘢痕明显,功能欠佳;Ⅲ期愈合:感染伤口敞开和引流后,待感染控制和肉芽组织健康时再进行缝合。

1938年1月间,以范江富为营长的寿政庆独立营经常活动于寿政边界,在杨溪头的上山底、下山底村建立革命基地。杨传顺(杨溪头人,1937年参加范江富游击队)带领的游击队在范江富的领导下,在上山底、下山底、路后坑村、山林岗、灰楼后、单独壑、黄瓜垅、七宝岗等村组织农民开展抗丁、抗租、抗税、抗债、抗捐的“五抗”斗争。

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经历的主要战斗有:攻打政和巫塘民团暖溪战斗、新康战斗、长湾战斗;攻打寿宁平溪乡公所、庆元西溪乡公所、龙泉安仁乡公所;奔袭景宁沙湾镇等。莲花山地区是土地革命以来闽浙边革命活动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坚持革命斗争长达17年之久,直至寿政景庆解放。在闽东、闽北及浙西南的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今,在莲花山脉仍保留有红军洞、秘密草寮、战斗掩体、储粮点等重要红色遗址。

3.发现学习通过网络技术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探究,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掌握系统的方法,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闽北党组织在莲花山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活动情况

在农会的配合下,游击队在上党、屏峰一带开展了抗丁、抗粮和镇反斗争,先后镇压了一批反动派,将南区革命运动再次推上了高潮。

1941年3月,中共闽东特委机关遭到国民党顽军的“清剿”,为了保存力量,特委书记左丰美率领突围出来的游击队员50多人向政和与寿宁边境莲花山地区转移。

1941年4月,老杨游击队20多人,在上党神坑、溪源头、王坑、上村、坑底、上山底、下山底等10多个自然村的120多名群众的配合下,攻打了政和县的巫塘民团,击溃敌人,缴获长枪2支。同年6月,屏峰一带群众40多人在新坑口老杨的发动下配合老张(化名,实名不详)游击队,夜袭了在政和县暖溪村水尾宫宿营的,由寿宁县伪县长杨绍亿带领的一连保安队,游击队与助战群众大声呐喊,燃鞭炮助威,敌人摸不清游击队的虚实,但闻四面枪声大作,喊杀连天,以为被大批游击队包围,惊恐万分,无心恋战,慌忙组织突围。游击队乘胜追击,击毙敌人多名,缴获一挺机枪、两支步枪,并救出了全部在押壮丁。此后,张冀、陈贵芳、江作宇、余三江、陈邦兴等人相继带领队伍来到南区的平溪、下党、杨溪头、托溪一带活动。

1948年3月,池云宝、程宗波等领导的游击队在寿政边界的新康、南溪、平溪一带发动群众,于坑底一带建立4个党支部,在上党等9个村建立14个农会,使寿政边区的游击斗争广泛开展起来。

同年3月,张冀、池云宝等人在上党、神坑、溪源头、黄坑等乡村组织农会,会员有130多人,会长周兴长。接着,又在屏峰组织起80多人的农会,会长王阿妹。在池云宝、张冀等人的领导下,南区的农会组织、党组织又慢慢地恢复和发展起来了。游击队扩大到100多人。

当然,富养还是穷养是各家私事,别人无权置喙,但道理不妨搞搞清楚,何去何从,各自选择,种瓜种豆,各得其果。

1940年12月,在闽北坚持游击斗争的陈贵芳了解到寿宁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斗争的情况后,派老杨(胡当万)率领一支20多人的游击队到南区开展游击活动,以便领导自发组织起来的南区农民投入革命武装斗争。这样,南区的上党、神坑、溪源头、屏峰、黄坑、上村、坑底等乡村的群众再次被组织发动起来了,南区再次掀起革命高潮。

在浩瀚如烟的中国古典中,《孙子兵法》无疑是兵家著作中的最具权威的代表作。如今,国内外的军事专家都将它推崇备至,并赞誉其为“兵学圣典”。在当代,《孙子兵法》不再是一部简单的战争著作,而是成为政治、竞技、文化各个领域的必读之书。不仅军事家奉其为圭臬,一些体育界的人士也开始探索《孙子兵法》的运用价值。在篮球场上,无论是在运动员的对抗,还是阵容的转换,还是教练员的斗智斗勇中,都体现出高度智慧的博弈。因此,如何利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指导篮球运动实践,是一项具有高度意义的课题。

1947年春季,由于张冀、陈贵芳、池云宝、陈正初、陈邦兴等人领导的几支游击队相继到达上党、屏峰一带活动,南区革命出现了一派大好形势。反动派吓慌了,急忙拼凑了一个“反共联防队”,由反动头目李成棠、李墩、刘文仪、范乃扬等带领,在伪省保安四团的配合下,分兵四路“围剿”南区游击队。在南区人民的支持下,南区游击队多次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计划,使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坚持了下来并有所发展。

1948年2月,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闽东工委先后派叶挺荃、谢瑞杰、柳可等人到寿宁县开展秘密革命活动,成立城工部闽东工委寿宁直属支部。党支部一面派人到南区寻找在寿政庆边界活动的,由江作宇、张冀、池云宝、陈贵芳领导的游击队,一面开展学运。同年12月,中共上党党支部成立,隶属城工部闽东工委寿宁直属支部。上党村的吴礼门、吴礼振、陈如瑶,屏峰村蔡德益、坑底村周众祥5人,为上党党支部党员(地下党),周众祥任支部书记,蔡德益任副书记。

这时叶总回来了。乍看到中年人手里的钱盒子,叶总也是吓了一跳。再听到孟导说这个是老贾不要钱送给中年人的,也觉得不可思议。叶总只得自己来一探究竟。

(三)闽北党组织及游击队在浙江省庆元县龙溪乡的活动情况

浙江省庆元县龙溪乡、举水乡位于莲花山脉北部,是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坑日先遣队曾于1934年8月份经过该地区并宿营,广大群众受革命思想影响,支持革命热情高,闽北党组织和游击队经常往返于该地区开展秘密革命活动。

1937年12月,中共闽东特委根据革命斗争需要,成立中共寿政庆中心县委,范振辉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迁至政和县新康村。范振辉根据党“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大力宣传抗日救亡的方针政策。杨溪头、下党等村群众在中心县委的发动下,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积极参军参战,为巩固寿政庆革命根据地,扩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3年10月,林叔明率领红军游击队15人先后3次到下党乡西山村,吸收西山村3名贫苦农民参加革命,进行分粮活动。1934年3月,范义生等在下党乡山底村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发动群众积极参加革命。1934年11月,范式人、范义生、范振辉到碑坑村开展秘密革命活动,沈兆新、吴廷富等9人参加革命,并成立革命委员会,沈兆新任指挥、吴廷富任交通委员、吴顺昌为书记。1935年,范义生率领游击队到达梅子岗开展革命活动,分掉了碑坑村地主吴昌冬等4人的粮食。1935年7月,张分清、林叔明等同志到碑坑村秘密活动,介绍吴支洋、沈赵申等加入革命。不久,组建了游击队,指定沈赵申担任碑坑村游击队负责人。同年10月,范铁民率领游击队,在碑坑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分地活动。1935年夏,范义生率领闽东独立师第一纵队在闽浙边界开展游击活动,很快恢复了福寿苏区,并且还先后开辟了上党、碑坑、屏峰新苏区。

1948年1月,闽浙边地委在庆元县举水乡地虎坑召开整风会议。2月17日,闽浙边地委又在政和县黄岭坑村召开会议。这两个会议的召开加强了党的建设,提高了党员、干部、战士的政治思想觉悟,振作了部队的士气。会后,张翼、叶风顺率游击纵队到龙溪等地开展革命活动,游击队组织群众在村庄四周挖水沟、坑道,设置护村的竹栅,建立秘密的交通组织网络,随时了解敌人的动向,成功抓获曾多次到游击根据地探听游击队活动、与人民为敌的反动乡长吴锡山。游击队员吴太顺在庆元、荡口等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教给群众如何躲避国民党的派款、在饥饿难熬时如何向地主借粮等办法。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保存了革命火种,也促进革命力量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闽浙边地委及游击队经过深入发动群众,开辟了新的游击区。1948年2月,张翼、叶风顺率部把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举水、龙溪、苏湖、江根、青竹、竹坪等乡村,先后在龙溪乡铁吉岙、荡口、冯家山、转水、大毛坪以及岭头乡的八炉、赤壁山等村建立了农会组织。

拓展新区,是个激烈斗争的过程。1948年9月,游击队在龙溪乡冯家山村秘密召开农民骨干会议,被潜伏在村里以教书为掩护的国民党特务杨某侦悉。他趁人不备,偷偷跑到举水向胡中队长告密。胡即刻带领保安警察中队悄悄前往,包围了冯家山村。由于事发突然,游击队员虽然脱险,但参会的农民骨干被抓走15人。他们被分别关押在西溪、举水两地。敌人想从这些农民骨干身上找到游击队“线索”,对他们施以各种酷刑。后经游击队与村民共同努力,筹得钱物,才把他们保释出狱,时称“冯家山事件”。

间断发热时要4小时测量体温1次,有发热时体温未超过38.5℃不予处理,高于38.5℃者给予物理降温,体温39℃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并辅以药物降温,并每小时测量体温1次。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喂温开水,避免退热出汗多,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现象。

三 莲花山革命根据地开展的武装斗争

为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对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减轻闽北、闽东苏区及浙西南游击区的压力,闽浙边闽东党组织及游击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在这方圆300多公里的大地上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了大小几十次的战斗,冲破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打通了闽北通往浙西南的秘密交通线,使该地区成为党组织的长期驻扎地和红军游击队的休养地。

莲花山地区主要战斗一览表

序号1 2 3 4 5 6 7 8时间1936年2月1936年4月1938年1月1941年4月1943年农历5月29日1947年4月1947年7月1947年12月战斗名称碑坑头战斗上党战斗“五抗”斗争巫塘战斗石梯战斗(庆元龙溪乡)平溪战斗麒麟坑战斗(政和澄源乡)平溪战斗(二打平溪)队别闽东独立师第一纵队闽东独立师第一纵队寿政庆独立营老杨游击队中共闽浙赣区党委游击纵队二支队闽浙赣游击纵队第一支队闽浙赣游击队第二大队闽浙边游击纵队负责人范义生范义生范江富老杨江作宇余三江江作宇郑荣堂叶风顺池云宝概况纵队驻地被敌包围我方120多人冲出包围圈,牺牲6人全歼上党民团开展了“抗丁”“抗租”“抗税”“抗债”“抗捐”斗争击溃敌,缴获长枪2支敌人溃败缴获机枪1挺,步枪10支击溃敌部歼敌一个排,缴枪31支

四 闽浙边莲花山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莲花山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长达17年之久,莲花山地区群众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为游击队送信、送饭、洗衣、购买生活用品和军需品,带路当向导,搭盖草寮供游击队住宿,甚至直接参加革命,与反动派做斗争。他们有的光荣牺牲,有的妻离子散,有的被敌人追杀长期漂泊在外。据统计,仅下党乡老区基点自然村上山底、中山底、下山底在根据地斗争时期有3座74间房屋被敌烧毁,被杀群众2人,耕牛被杀、粮食被抢烧,劳作农具大多被烧毁。又如平溪镇老区基点村龙头坑村,革命战争期间群众被杀3人,房屋被烧毁5座,该村大岗自然村房屋被敌人烧毁3次,拆毁8座,全村75人参加游击队,6人在战斗中牺牲并被评为革命烈士。解放后,莲花山及周边地区被评为革命烈士的有126人,革命“五老”人员156人。被评为老区村的有51个,基点老区村及自然村41个。莲花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莲花山根据地老区村和老区基点村一览表

寿宁县下党乡寿宁县平溪镇政和县澄源乡浙江庆元县龙溪乡合计上党、下党、西山、碑坑、杨溪头、下屏峰、葛垅、曹坑、岗后,其中山底村为老区基点自然村岭兜、柯洋、岭后、应科、湖潭、东山头、长溪、岭根、屏峰、木场、南溪、亭下、龙头坑、东木洋、东溪、溪底、平溪、环溪,其中龙头坑为老区基点行政村老区建制村17个:林山、黄坦、上洋、黄岭、坑里、新康、赤溪、牛途、双新、后山、香溪、北斗、石壁、上榅洋、下榅洋、大梨溪、路下老区基点村40个:双亩坑、新坑头、庵后仔、苏仔坑、下山角、山头洋、黄竹桥、新康口、象鼻亭、根竹、麒麟坑、下坑、大梨溪、洋梅栏、暗炉、西北坑、横栏厂、外香炉坪、里香炉坪、根竹坑、对洋、溪头、官司、鸟坑、过路坑、大丘头、新厝桥头、岗仔厂、木郎厂、梅仔坪、仙人庵、黄岭、谢溪洋、上赤溪、后井、下庵、丁坑、招角后、大峡、上暖溪西溪、大毛坪、转水、冯家山、交溪、岙里、鱼川92(老区村51个,老区基点村及自然村41个)

莲花山周边地区革命烈士及“五老”人员一览表

县乡(镇)寿宁县下党乡寿宁县平溪镇政和县澄源乡浙江庆元县龙溪乡合计革命烈士27 32 25(另寿宁籍在“新康口事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39人)3 126“五老”人员47 40 58 11 156

五 莲花山周边地区的革命活动对闽浙边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莲花山地处两省三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该地区坚持革命时间长,对整个闽浙边革命根据地的坚持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莲花山革命根据地是闽浙赣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6年11月25日至1947年1月15日,中共福建省委党员代表大会在南(平)古(田)瓯(建瓯)地区召开。遵照中共中央“向东南各省发展”的指示,中共福建省委改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1947年11月改称闽浙赣省委),曾镜冰任书记。原中共建瓯松溪政和特委改为中共闽浙边地委,由区党委常委、原建松政特委书记陈贵芳兼任地委书记,调原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张翼任副书记。根据区党委指示,闽浙边地委的任务是开辟福建的松溪、政和、寿宁、建瓯、水吉、浦城以及做好浙江的庆元、龙泉等县的工作,开展爱国的游击战争,要求闽浙边地委今后要与浙西南的党组织加强联系,联成一片。此后,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活动归闽浙边地委和闽东地委领导,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活动主要由来自闽北的游击队开展。

(二)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壮大牵制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力量,减轻了闽东、闽北苏区压力,为浙西南的游击战争提供了支持,为革命力量的全局发展做出贡献。

(三)莲花山革命根据地是闽北、闽东游击队交叉穿插、迂回进退和战斗休整的重要地区,极具战略意义。

早在1935年夏,范义生便率领闽东独立师第一纵队在闽浙边开展游击活动。闽北革命领导人率领的游击队更是常年往返于该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平溪镇龙头坑村、下党乡上山底、中山底、下山底、底碑坑头村、杨溪头村、路后坑村、浙江庆元县龙溪乡长湾村等都是游击队长期驻扎地。莲花山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当年游击队住的红军洞、秘密草寮、战斗遗址等红色遗迹。

为了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布置课后家庭作业时老师需要仔细筛选阅读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安排、独立阅读的能力。老师要时不时的给学生机会去交流阅读感受,同时加入学生的阅读,互相交流思想,解疑答惑,使得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也要提供有趣的课外数学素材,从而使学生耳濡目染,加强课外阅读,提升数学素养。另外还要有效利用图书角,多放置课外读本,促进师生共同阅读,共同进步,同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四)莲花山革命根据地是闽浙边地委和闽东党组织、浙西南党组织互相联系、信息往来的主要秘密通道,在革命战斗年代,这条通道对于游击队的生存、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莲花山革命根据地地跨两省三县四乡镇,地域辽阔,沟深林密、条件恶劣,在革命根据地长达17年的斗争史上,我党我军领导人、将领寻淮洲、粟裕、乐少华、刘英、叶飞、范式人、阮英平、龙跃、陈挺、左丰美、陈贵芳、张翼等都在该地区战斗、生活过,在这里,他们掌握了作战技术、学会游击本领,为日后登上更广阔的革命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刘 薇

标签:;  ;  ;  ;  ;  ;  ;  ;  ;  ;  ;  

王光华:莲花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概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