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疑致病菌论文_王译凡,胡巍,方姝,高逸凡,郭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疑致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牙周炎,致病菌,可疑,微生物,荧光,实时,卟啉。

可疑致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王译凡,胡巍,方姝,高逸凡,郭斌[1](2019)在《牙周炎可疑致病菌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已逐步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牙周炎作为常见的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与慢性肾脏病具有相关性。牙周可疑致病菌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在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就牙周可疑致病菌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姚常房[2](2019)在《我国开建真菌病监测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首席记者姚常房)5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建立全国真菌病监测网的通知》及方案。《通知》明确,建立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和医疗机构也应当逐步开展相应监测工作。当监测单位在常规检验中发现可疑高危致病菌、多重耐药或全耐药的“超(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9-05-29)

王颖,吴连俊,吴红霞,赵永旗,陈晖[3](2019)在《3种根管冲洗液对根管内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过程中采用3种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预备,分析治疗前后根管内4种可疑致病菌的检出情况,了解不同冲洗液对这些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为根管预备时冲洗液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微生物学依据。方法选取60颗慢性根尖周炎患牙(单根管),根据根管预备时采用不同冲洗液随机分为3组(每组20颗):Na Cl O组(根管冲洗液为2.5%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 H2O2组(根管冲洗液为3%双氧水,hydrogen peroxide); PVP-I组(根管冲洗液为1%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怡速欣)。分析根管治疗前后临床指数(clinical periapical index,CPI);同时采集根管预备前后患牙根管内感染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合成针对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和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 e)的16S r D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比较分析E.f、F.n、P.g及P.e的检出率和检出量。结果 3组治疗前、后E.f、F.n、P.g和P.e的检出率相同,但可疑致病菌的检出量均有下降。其中3组间比较E.f、F.n和P.g检出量的下降率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而P.e检出数量下降无显着差异(P>0.05); 2组间比较发现Na Cl O组和PVP-I组间E.f、F.n和P.g检出量的下降率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 Na Cl O组和PVP-I组分别与H2O2组比较,E.f、F.n和P.g检出量的下降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I组P.e检出量的下降率大于H2O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种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预备,能明显地减少感染根管内的E.f、F.n、P.g和P.e的量;与3%双氧水比较,用2.5%NaClO和1%PVP-I根管冲洗液对E.f、P.g和F.n抑制作用更明显;用1%PVP-I对P.e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颖,吴连俊,邓淑丽[4](2018)在《叁种根管冲洗液对根管内可疑致病菌抑制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过程中使用叁种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预备,分析治疗前后根管内四种可疑致病菌的检出情况,了解不同冲洗液对这些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为根管预备时冲洗液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微生物学依据。方法选取60颗慢性根尖周炎患牙(单根管),根据根管预备时采用不同冲洗液随机分为叁组(每组20颗):NaClO组(根管冲洗液为2.5%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H2O2组(根管冲洗液为3%双氧水,hydrogen peroxide);PVP-I组(根管冲洗液为1%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怡速欣)。分析根管治疗前后临床指数(Clinical periapical index,CPl);同时采集根管预备前后患牙根管内感染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合成针对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和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的16S rD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比较分析E.f、F.n、P.g及P.e的检出率和检出量。结果叁组治疗前、后E.f、F.n、P.g和P.e的检出率相同,但可疑致病菌的检出量均有下降。其中叁组间比较P.e检出数量下降在无显着差异(P>0.05),而E.f、F.n和P.g检出下降率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二组间比较发现在NaClO组和PVP-I组间E.f、F.n和P.g检出下降率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而NaClO组和PVP-I组分别与H2O2组比较,E.f、F.n和P.g检出下降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I组P.e检出下降率大于H2O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叁种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根管预备,能明显的减少感染根管内的E.f、F.n、P.g和P.e的量;用2.5%NaClO和1%PVP-I根管冲洗液对四种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与3%双氧水比较,两者对E.f、P.g和F.n抑制作用更明显;对P.e的抑制作用分析,1%PVP-I比3%H2O2更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1-06)

王芳[5](2018)在《牙周可疑致病菌粘附和侵入口腔黏膜上皮的综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牙周病属于一种牙周支持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其致病菌主要是牙菌斑,由于宿主对感染产生应答反应,从而导致口腔组织受损。牙周可疑致病菌主要是通过细菌某些表面蛋白、细胞旁途径或细胞内途径等,使宿主细胞产生连琐反应,从而达到侵害口腔黏膜上皮组织的目的。本文在阐述牙周可疑致病菌侵入与粘附口腔黏膜上皮可能机制的基础上,对牙周可疑致病菌侵入组织后造成的自身及上皮细胞改变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29期)

赵红[6](2016)在《分子生物学检测在慢性牙周炎可疑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牙周炎是一组病因复杂的炎症破坏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脱落等。牙菌斑中的细菌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其发病机理与细菌、宿主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通过龈下菌斑微生物的检测,有利于牙周炎病因的研究、针对特定病原选择有效的药物、评价牙周炎的进展状态及预后等。随着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检测方法也由最初的显微镜检查和普通培养鉴定发展至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研究者从种属的水平上全面综合地研究口腔微生物种类及群落构成成为了可能。本文将对慢性牙周炎可疑致病菌的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慢性牙周炎龈下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6-09-09)

刘媛,林川,丁一[7](2016)在《臭氧水溶液对牙周可疑致病菌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臭氧水溶液对常见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杀菌效果。方法:采用细菌悬液定量实验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臭氧水溶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ATCC33277、伴放线菌嗜血菌(H.a)ATCC29522、具核梭杆菌(F.n)ATCC10957和牙龈卟啉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作用30、60、90、120 s的杀菌率,阳性对照组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阴性对照组采用蒸馏水。实验样本在厌氧培养72 h后进行菌落计数并计算杀菌率。结果:臭氧水溶液对几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均有杀灭效果,且杀菌率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P<0.01)。对P.g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的杀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臭氧水溶液对3种细菌杀灭作用的浓度影响因素β值均大于0.95,时间影响因素β值均小于0.11。结论:臭氧水溶液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菌嗜血菌和具核梭杆菌具有浓度依赖性杀灭效果。(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于倩,克热木·阿巴司,徐隽,姜涵[8](2016)在《新疆和田维、汉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3种可疑致病菌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新疆和田维吾尔族和汉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不同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124例,维吾尔族80例,汉族44例,采集龈下菌斑,用16sRNA PCR方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中间普氏菌的分布。结果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汉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5.0%、60.0%、50.0%和43.2%、93.2%、52.3%,维吾尔族、汉族患者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和田不同性别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3种可疑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疆和田维吾尔族和汉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不同,但福赛坦氏菌在维、汉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均为优势菌。(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秦颖[9](2016)在《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及可疑致病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牙周基础治疗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39例为观察组,同期另选牙周健康者39例为对照组,对比牙周临床指标及致病菌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疗后2周及疗后1月牙周指标及牙菌斑检出率对比具明显差异,治疗2周后,各指标明显下降,菌斑率减少,但于治疗后1月均有上升趋势;结论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于临床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牙周临床指标,降低龈沟液主要牙周致病菌数量,但于治疗期需合理控制血糖,降低后期致病菌产生几率。(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王珏,焦艳军,杜晓红,闫亮[10](2014)在《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可疑致病菌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牙周炎种植患者和牙周健康种植患者修复后不同时段几种常见致病菌的变化情况,为牙周炎种植治疗的开展及维护提供微生物学帮助。方法临床选取44名种植患者的55枚种植体,并将其分成A、B两组,A组是有牙周炎病史的患者种植体26枚,为实验组。B组是牙周健康的患者种植体29枚,为对照组。记录了修复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四个时段,入选种植牙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采用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及粘性放线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对龈下菌斑标本进行了分离培养、计数,统计分析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数据。结果横向比较:A、B两组之间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牙龈指数、牙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检测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1月时,A、B两组之间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计数值已有统计学差异。纵向比较:有牙周炎病史的患者种植体周各指数叁个时段纵向比较,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粘性放线菌随时间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随时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有牙周炎病史的患者种植体周的微生物指标在种植早期即高于正常种植患者,应指导该类患者及早进行种植牙及天然牙的清洁和维护,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牙周炎种植的成功率。(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可疑致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首席记者姚常房)5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建立全国真菌病监测网的通知》及方案。《通知》明确,建立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和医疗机构也应当逐步开展相应监测工作。当监测单位在常规检验中发现可疑高危致病菌、多重耐药或全耐药的“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疑致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王译凡,胡巍,方姝,高逸凡,郭斌.牙周炎可疑致病菌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9

[2].姚常房.我国开建真菌病监测网[N].健康报.2019

[3].王颖,吴连俊,吴红霞,赵永旗,陈晖.3种根管冲洗液对根管内可疑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析[J].口腔医学.2019

[4].王颖,吴连俊,邓淑丽.叁种根管冲洗液对根管内可疑致病菌抑制作用的研究[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8

[5].王芳.牙周可疑致病菌粘附和侵入口腔黏膜上皮的综述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

[6].赵红.分子生物学检测在慢性牙周炎可疑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C].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2016

[7].刘媛,林川,丁一.臭氧水溶液对牙周可疑致病菌作用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

[8].于倩,克热木·阿巴司,徐隽,姜涵.新疆和田维、汉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3种可疑致病菌的分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

[9].秦颖.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及可疑致病菌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

[10].王珏,焦艳军,杜晓红,闫亮.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可疑致病菌的变化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4

论文知识图

对照组,可见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一1牙周治疗前后六种牙周可疑致病菌一5Fnucleatum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个菌落PcR结果中国对虾正在形成

标签:;  ;  ;  ;  ;  ;  ;  

可疑致病菌论文_王译凡,胡巍,方姝,高逸凡,郭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