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论文摘要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对长江中下游主干河流及湖泊的27个断面的底泥进行采集并测定镉、铅、铬、铜、锌、砷和汞的浓度。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重金属的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Cd、Pb、Cr、Cu、Zn和As的含量分别为0.010~0.55 mg/kg、0.016~0.17 mg/kg、13.04~110.03 mg/kg、42.03~121.03 mg/kg、21.70~75.10 mg/kg、48.01~750.01 mg/kg和6.03~82.95 mg/kg。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地方位于较为发达的城市(武汉和南京)、采矿业发达的地区(安庆、大通和芜湖)、港口城市(城陵矶)以及湖泊(鄱阳湖和东洞庭湖)。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可知,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大小顺序为:Hg>As> Pb>Cd>Cu>Cr>Z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Cd、Zn、Cu、Hg和Cr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农业活动及生活污水,As主要来源于采矿业和航运业。长江中下游及湖泊底泥所有点位的Pb、Cu、Cr、Zn和Cd均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状态,As和Hg在部分点位具有较高潜在生态风险。结合所有重金属元素来说,长江中下游以及湖泊底泥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

论文目录

  • 0 引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样品处理及测试
  •   1.3 重金属评价方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含量分布
  •   2.2 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2.3 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 3 结 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易雨君,王文君,宋劼

    关键词: 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污染源

    来源: 水利水电技术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22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22901,51439001)

    分类号: X522

    DOI: 10.13928/j.cnki.wrahe.2019.02.001

    页码: 1-7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624K

    下载量: 443

    相关论文文献

    • [1].环保疏浚残留底泥的产生与管理[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9(11)
    • [2].河道底泥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19(22)
    • [3].基于不同声波频率的底泥探测技术研究[J]. 海洋技术学报 2020(02)
    • [4].天津河道底泥特征及资源化利用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5)
    • [5].浚后底泥园林施用应用效果研究[J]. 污染防治技术 2020(03)
    • [6].南湖不同功能区底泥氮洗脱实验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22)
    • [7].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分析及其制砖研究[J]. 环境科技 2017(02)
    • [8].疏浚底泥微波干燥特性及耗能分析[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5(06)
    • [9].疏浚底泥节能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5(04)
    • [10].水库底泥制备陶粒技术应用研究[J]. 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4(04)
    • [11].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发展与展望[J]. 山西青年 2013(14)
    • [12].外源磷对湿地底泥砷形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04)
    • [13].巢湖西湖心底泥蓝藻对水体蓝藻生物量的贡献[J]. 湖泊科学 2020(05)
    • [14].锆负载颗粒沸石改良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行为[J]. 环境科学 2018(10)
    • [15].洱海底泥特性对七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 2017(02)
    • [16].珠江口三维水质与底泥耦合模型的验证及应用[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11)
    • [17].黑臭底泥硝酸钙原位氧化的温度影响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全过程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06)
    • [18].底泥生物氧化对黑臭河道上覆水体影响的研究[J]. 水利渔业 2008(02)
    • [19].我国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02)
    • [20].疏浚底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促进芦苇快速定植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12)
    • [21].城市黑臭水体清淤疏浚与底泥处理策略论述[J]. 居舍 2020(10)
    • [22].竹银水库底泥氮磷含量调查与分析[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3].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可行性研究——以浙江温瑞塘河为例[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0(10)
    • [24].上覆水环境变化对底泥释氮强度影响模拟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10)
    • [25].桉树人工林区水库底泥氮、磷和有机质时空分布特征[J]. 水资源保护 2018(05)
    • [26].重金属污染底泥环保清淤与稳定化资源化处置技术[J].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7(02)
    • [27].几种水生植物对湿地底泥中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1)
    • [28].亚甲基蓝在黄河底泥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2)
    • [29].底泥修复技术方法和应用前景[J]. 环境科技 2014(01)
    • [30].淀山湖底泥氮磷营养盐释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05)

    标签:;  ;  ;  ;  

    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