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想: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王艳想: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区域发展·

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GIS10.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 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关键词河南省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GIS技术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乡村中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一种类型,承载了更多的乡愁和历史文化信息,但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据数据统计,我国农村的数量以每天80~100个的数量消失[1.2],传统村落消失的情况更加严重。

2012年起,国家三部委联合开展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和资助工作,截止2016年,全国共4 153个传统村落,其中河南省124个(第一批16个、第二批46个、第三批37个、第四批25个)。德国地理学家科尔(Johann Georg Kohl)最早对传统村落做系统的研究,他于1841年发表了《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阐述了地形地貌对交通路线和聚落形态的深刻影响[3]。施吕特尔(Otto Schluter)于1906年发表了《对聚落地理学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聚落地理”这一理念。后又经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德芒戎(Albert Demangeon)、白吕纳(Jean Brunhes)等人的推进,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4-6]。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由于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起步较晚,但如今在社会文化的推进下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979年侯仁之探讨了北京城早期传统村落与生活环境的关系[7]。1988年金其铭研究了传统聚落的类型、地理空间分布和演绎过程,建立了传统村落体系[8]。1998年中国台湾地区学者郭肇立提出来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实质性空间分析系统及分析模型[9]。目前关于传统聚落的文献研究主要从空间结构形态特征[10-12]、传统村落的开发与利用[13-15]、传统村落的评价和管理体系[16.17]、景观基因空间意向[18-21]及GIS技术在传统村落上的应用[22.23]等方面展开。有关河南省传统聚落的文献研究多针对民居建筑[24.25],对总体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文章从宏观层次对河南省传统聚落的空间分布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主要特征。

过度娇宠。美国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认为,家长的关爱是幼儿成长的维生素,缺它不可,过多无益。像有些孩子手里拿着鸡蛋,但不知道怎样吃;鞋带松了,却不知道怎样系等。这些都是家长平时过于娇宠的结果,阻碍了幼儿自主意识确立和自主能力提高。

1 研究地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农耕文化较为厚重。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临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接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河南省处于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等沿北、西、南三面河南省边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有平原,西南有盆地,地貌类型较为丰富。其次,河南的气候过渡性明显,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水丰沛,四季分明。由于河南省地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元文化交融,导致乡村村落衍生出丰富且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村落形态,如豫西的窑洞式村落,豫北山地的石板房村落,豫南山地的徽派村落,豫中、豫东平原地区的堡寨式村落等,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显著性差异。

思想理论的创新,包含着研究方法的创新。当原有的方法不足以解决问题时,新的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就可能成为思想理论创新的途径。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假说方法。

该文以2012—2016年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评审认定的4 153个全国传统村落中的124个河南省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百度地图确定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及海拔高程等信息,以ArcGIS10.2软件对地图矢量化,建立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布图。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性及其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来对河南省传统村落进行宏观层次的分析。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Kernal density)、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平衡指数进行理论数据的分析,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该文对传统村落在河南省的空间分布做定性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空间分布主要特征、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以期对今后的村落修复和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船端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主要通过有线和无线局域网的方式实现;船舶近岸时采用无线局域网、无线电和3G/4G接入互联网等方式通信;远洋船舶与岸基主要依靠海事卫星通信系统通信,经过船端应用服务器的分析和处理,将数据包通过Web服务器、船舶海事卫星通信设备和海事通信卫星发送到卫星地面站,由卫星地面站中转,经Internet传输到岸端数据网络平台。

3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 空间分布类型

传统村落在宏观层面上可抽象为点状要素,随机型、离散型和凝聚型是点状要素的3种分布类型,每种类型呈现出不一样的空间效果。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到社会、文化、自然、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分析空间的分布情况时,即该文采用最邻近距离法,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判定。最邻近距离指点状要素在空间的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用来描述点状物体在空间分布的特征[26]。最邻近点指数R为实际测量的各点最邻近距离的平均值(r1)与理论最邻近距离(rE)的比值,其中理论最邻近距离(rE)的公式为:

(1)

3.3.2 均衡程度分析

设上行和下行的弹性系数α=0.3,β=0.2,分别在无突发事件、价格稳定和价格随机突等多种状况下,运用Wolfram Mathematic判断供应链的协调状况,并计算供应链各企业的期望收益和最优策略,相关计算结果见表1.

(2)

地理环境是影响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海拔高程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海拔伴随着差异较大的生存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及村落文化。

竹韵病倒了,住进了医院,龙斌却请来律师,联合海力,以龙斌、竹韵、海力三人的名义联合将杂志社和作者告上了法庭。要求作者和杂志社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原告名誉,并向两被告索赔百万名誉、精神损失。同时也查出了《英雄自杀》一文的出笼真相。该文作者是个以杜撰“纪实稿”为生的自由撰稿人,这篇掀起轩然大波的稿子,是他以网上一篇贴子为蓝本,通过自己的想象的拼凑杜撰出来的。

图1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3.2 总体空间分布格局

为直观地反应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ArcGIS10.2的可视化功能,进行核密度制图[27]。ArcGIS10.2中的密度制图分核密度、点密度和线密度,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表示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不同地点区域内,在不同地点位置上发生的概率不同。在核密度分析中点密集的区域则发生的概率较高,点稀疏的区域发生的概率较低。核密度估计(f(x))的表达式为:

在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中,要定期对羊等动物进行定期检疫,羔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成羊两年检疫一次或每年预防接种。对检出的阳性羊要捕杀处理,不能留养或给予治疗。

(3)

式(3)中,X为点集从分布密度函数f的总体中抽取的样本;f(x)为核密度估计f在某点x的值;h为带宽; (x-Xi)为估值点x到Xi的距离;即核函数。由式(3)可知,影响f(x)值的主要因素是带宽(h)及核函数的值,文本通过Arcgis 10.2的空间分析工具(spital analyst)中的核密度(kernel density)对124个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的态势进行分析,得到图2。

图2 河南省传统村落分布核密度

从图2可知,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大体上呈现出3片区域集中分布,其中平顶山东北部分布最为集中,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值超过15.0; 豫西北沿省边界成带状分布,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值范围5.0~7.0; 豫南信阳南部有较为明显的传统聚落分布集中区,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值范围7.0~10.0。除此之外,豫西南有分散分布的传统村落,豫东基本呈现空白。可见河南省传统聚落分布不均匀,豫中平顶山有高密度分布群,豫西北豫南较多,豫西南分布均匀。

3.3 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

3.3.1 地级市区分布特征

河南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在这里唱响,众多英雄将这里作为主战场,历史上河南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如秦灭六国、安史之乱、牧野之战、洹水之战、黄巾之战等,深深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11月19日中国磷酸二铵零售价格指数(CPRI)为 3039.11点,环比上涨11.55点,涨幅为0.38%;同比上涨164.00点,涨幅为5.70%;比基期下跌182.66点,跌幅为5.67%。

河南省在地理分区将18个城市分为五大片区,即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豫中,豫东包括商丘、周口和开封; 豫西包括三门峡、洛阳; 豫南包括南阳、驻马店和信阳; 豫北包括安阳、濮阳、鹤壁、焦作、新乡和济源6市; 豫中包括郑州、许昌、漯河和平顶山。

(4)

式(4)中,G为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城市的传统村落的数量;T为河南省传统村落总数量;n为河南省城市总数量。地理集中指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小,传统村落越分散;G值越大,则传统村落越集中。河南省传统村落在地级市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河南省传统村落在地级市分布情况统计

城市数量(个)排名比重(%)面积(km2)密度(%)鹤壁957.262 1820.41平顶山26120.977 8820.33焦作866.454 0710.20安阳775.655 5990.13信阳22217.7418 9250.12洛阳17313.7115 2300.11三门峡1148.8710 3090.11许昌483.235 2600.08郑州483.237 4460.05新乡483.238 2690.05漯河1100.812 6170.04南阳775.6526 6000.03濮阳1100.814 1880.02开封1100.816 4440.02驻马店291.6115 0830.01济源0110.001 9310.00周口0110.0011 9590.00商丘0110.0010 7040.00

由表1可得,传统村落总数为T=124,河南省地级市总数n=18,通过Excel表格计算,得到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G=34.09。若124个传统村落平均分布在河南省的各个城市内,每个城市的传统村落数量为6.89,则理论地理集中指数G=6.89,远远小于实际地理集中指数,因此,从城市尺度的层面上来看,传统村落在河南省的分布较为集中,以平顶山、信阳、洛阳和三门峡为主要分布城市。从密度角度来分析,按照公式:

(5)

式(5)中,为传统村落在河南省的分布密度;M为研究区域的面积;T为研究区域的传统村落的数量。计算得出河南省的传统村落的分布密度为及各市分布密度如表1,根据表1可知鹤壁、平顶山、焦作、安阳、信阳、洛阳、三门峡和许昌8个城市密度大于鹤壁、平顶山和焦作分布最为集中。

运用ArcGIS10.2进行处理,得出河南省传统村落市域分布状况如图3,图3色块颜色的深浅程度代表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颜色越深,分布越多,反之,分布越少。由图3可知,传统村落在河南省各市的分布不均衡,信阳、平顶山最多,河南东部分布极少。

图3 河南省传统村落市域分布

式(1)中,m为点状要素的数量;A为所在区域面积;D为点密度值。最邻近距离R的公式为: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结合单点登录、统一认证等手段,图书馆的各类应用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以满足图书馆管理所需,比如:智慧资产管理、智慧资源管理、智慧决策、智慧监控、智慧办公等。

统计表明传统村落在河南省区域分布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豫中最多,占总数的28.23%,密度为0.15,其次为豫南、豫北,分别占总数的25%、23.39%,密度分别为0.12、0.11,豫南、豫东传统村落的密度低于河南省的平均密度,而豫东只有1个传统村落,基本为空白。传统村落在河南省地理区域中的详细分布情况如表2。

通过河南省传统村落在各市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4)现实,有近80%的传统村落分布在平顶山、信阳、洛阳、三门峡、鹤壁和焦作6个城市,济源、周口、商丘没有传统村落的分布。

表2 河南省各区域传统村落数量统计

区域传统村落数量(个)比重(%)累计百分比(%)面积(km2)传统村落密度(%)豫中3528.2328.2323 2050.15豫南3125.0053.2360 6080.05豫北2923.3976.6224 0580.12豫西2822.5899.2025 5390.11豫东10.81100.0029 1070.00

表3 1841—1935年黄河决口情况

年份事件影响1841于祥符县决口开封城浸泡长达8个月,43州县被淹,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1843黄河决口全省16州县被淹,祥符(开封)至中牟(郑州)数百里"膏腴之地",尽成不毛之地1887郑州黄河决口10余州县被淹,灾情极重1915于濮阳决口部分地区遭受水灾,兼有蝗虫,灾区34县1935黄河决口黄河泛滥成灾,近60县受灾,2万hm2土地被淹

图4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

图5 河南省传统村落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

4 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理因素

式(2)中,为测量的各点最邻近距离的平均值即实际最邻近距离;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D为点密度值。当R=1时,说明点状要素呈现随机型分布; 当R>1时,说明点状要素成离散型分布; 当R<1时,点状要素呈现凝聚型分布。通过ArcGIS10.2的空间统计工具(Spatial statistics tools)进行统计,得出则R=0.628,即实际最邻近距离均值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R<1,因此,传统村落在河南省的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分布,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河南省南部有大别山、桐柏山; 西部、西南部有小秦岭、伏牛山和崤山等秦岭余脉; 西北部有太行山,与河北、山西、陕西和湖北4省隔山相对,形成了天然的分界线。海拔极高的地区如三门峡、南阳北部的伏牛山,植被覆盖率高,但可耕种的土地较少,地理环境恶劣,没有居住生活的良好环境,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发展缓慢,鲜有传统村落的分布。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如濮阳、商丘、开封、周口等地区,因处于历史上黄河泛滥的受灾区[28],百姓常常居无定所,村庄不宜保存,所以,传统村落基本不存在,近代以来黄河决口情况见表3。而海拔高程稍高区域,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不会受到洪水的影响,交通相对便利,使传统村落得以保留。河南传统村落的高程分布见图5。

4.2 经济因素

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性关联。由表4可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传统村落分布较多,如豫中地区,平均各市的GDP在五大分区中最高,经济实力最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有足够的经历和能力去修缮家宅、祠堂和宗屋等。政府的经济实力有富余就会有意识地去加强传统村落的修复保护工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存。另一方面,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也较多,如豫北地区,平均各市的GDP在五大分区中最低,经济不发达,交通及信息交流相较于其他分区都较为落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人地关系相对稳定,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留。

表4 2017年河南省各市GDP

分区城市GDP总量(亿元)GDP总量排名GDP增速(%)传统村落数量豫中35郑州9 130.20112.524许昌2 642.10411.124平顶山2 015.301210.4226漯河1 165.10167.691豫东1周口2 517.00511.180商丘2 217.901011.500开封1 935.001310.251豫北29新乡2 384.80610.054焦作2 342.80711.828安阳2 268.10811.747濮阳1 620.601411.801鹤壁832.60177.889济源612.501813.660豫西28洛阳4 343.10213.6917三门峡1 460.801510.1811豫南31南阳3 377.7038.437信阳2 226.699.2622驻马店2 195.501111.282

4.3 历史因素

对传统村落在地级市的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可进一步地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的分项指标。运用地理集中程度分析,是地理学中研究数量集中程度的重要方法,公式如下:

由表5可知,近代的河南省也是事件不断,使传统村落的保存受到众多的干扰[29]。如近代著名的花园口决堤事件,黄河决堤改道,开封、周口、商丘等地形成大片的黄泛区,又间接造成惨绝人寰的河南大饥荒事件,导致89万人死亡,1 000万人受灾。河南平原地带历史上也常受黄泛区影响,致使濮阳、周口、商丘和开封一带百姓居无定所,经济发展落后,不适于生存,所以这一带鲜少有传统村落保留。1975年8月河南洪灾事件,因台风北上造成驻马店3d暴雨,连续数十座水库相继垮坝,导致1 000万人受灾,村庄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被称为驻马店人30年不醒的噩梦,如今该区域内的传统村庄所剩无几。

表5 民国时期至今河南省大事件

年份事件影响1921水灾全省灾区广达70县,淹没土地20.7万hm2,豫东除高处或收粮1/10,大部分土地无收,灾民30多万1931水灾70多年未曾有过的大水灾,受淹土地11万km2,灾民949万人,死亡11万人1937—1945抗日战争河南省111个县中109个县惨遭日军蹂躏,为战争提供征丁近200万人以及大量粮食,伤亡不计其数1938花园口人为决堤郑州以东20县近66.7万hm2土地被冲毁,近50万人被淹死1942河南大饥荒豫中豫东受灾严重,受灾总人数达1 200万人,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而大多数关于河南饥荒的中英文叙述都认为,饥荒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1975“75.8”大洪水驻马店、周口、南阳、许昌受灾严重,1 100万人受灾,伤亡惨重,113.3万hm2农田被淹,倒塌房屋596万间

无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所造成的灾害,都会对传统村落的保存带来重大的影响,而河南省又是一个历史事件突发较为频繁的地区,每一个事件都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存亡以及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情况。

4.4 文化因素

河南以中原文化为依托,人们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复杂又紧密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下形成差异较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性和人文风俗。河南文化有着强有力的渗透力和包容性,辐射地域较广,穿透力较强,而这些文化随着千百年的演变逐渐在乡村聚落中得以沉淀共生,从传统村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域文化的脉络和发展轨迹。河南省的地域文化在其村落营造方法、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方面形成了五大文化圈层:河洛文化区、楚文化区、河内文化区、黄淮文化区和天中文化区[27],如表6。

(2)火山岩类残坡积物:仅在北西部大徽尖一带分布,海拔高度在700~956 m,主要出露粗安斑岩、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等。母质风化后一般成麻石酸性棕壤。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重,东至郑州、荥阳,西至华阴、潼关,南到汝颍,北跨黄河,因为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原因,河洛文化构成正统、传承、融汇性及原创性的特色; 楚文化区指先秦以来的楚地文化,重视山水、崇尚自然,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 河内文化区是以焦作为核心的黄河北地区,清咸通年间,率先大规模建设寨堡类村落; 黄淮文化区是中原的核心地带,历史上战乱不断,文化多元; 天中文化区,近代历史上红色文化的盛行之地,是南北文化经济及人口的转移过渡区,有着南北文化的特征。

4.5 政策因素

现有传统村落能够得以保留的最大原因是落后经济文化状态下的消极被动的结果,社会法律政策管控下的积极主动的保护也起到部分辅助作用[30]。在人类前进的过程中,为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有些政策的颁布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村落起着负面的影响,见表7。

表6 河南省传统村落地域文化分区

分区所辖区域特征描述河洛文化区三门峡、平顶山、洛阳、济源受儒家文化影响,文化正统楚文化区南阳、信阳人文情怀浓厚,重山水文化,重商轻农河内文化区濮阳、鹤壁、新乡、安阳、焦作重山水、乡绅文化影响较重黄淮文化区郑州、开封、商丘、周口、漯河、许昌中原文化中心,文化多元天中文化区驻马店南北经济过渡带,有楚汉文化特征

表7 1982—2016年关于传统村落的政策和事件

年份事件1982颁布《文物保护法》2000《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迁村并点、土地整理的政策2007颁布《城乡规划法》2009国土资源部改变土地批准和管理办法,以此来加快促进撤村并点2012—2016国家级传统村落评选工作正式启动,至2016年已评选4批共4 153个2013—2018河南省公布5批共811个省级传统村落2016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推进百城提质工程的意见》加强农村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经历4个阶段, 1949—1977年“重城轻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急需发展城市力量,提高经济实力,无暇顾及农村的发展,因此这一阶段农村发展缓慢,传统村落得以保留。1978—1996年,由于土地政策的改变,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近郊的农村被迫毁灭。1997—2011年,数字空间作用下“合村并点”等政策,使得传统村落被动消失。2012年至今,社会经济发展由城市转向农村,“美丽乡村”越来越多地被提倡,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逐渐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5 结论与讨论

以河南省124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河南省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邻近距离法及核密度分析得到河南省传统村落属于凝聚型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三大集聚区,其中以平顶山地为主要集聚区,豫南信阳集聚区及豫西北带状集聚区,各区域分布差异较为显著,豫西南均匀分布,豫东基本空白。对市区分布特征和区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市州层面上以平顶山、信阳和三门峡为主要分布城市,而周口、商丘和济源没有传统村落的分布。区域层面上,主要分布在豫中、豫西、豫北,豫南分布较少,豫东基本空白。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的影响,结果显示,交通较为不便、社会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和历史事件少发的地区,传统村落保留较为完好。

该文从宏观的层面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地理特征的分析,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和利用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活的文化遗产,由于其在现如今社会中发展的局限性,存在迅速毁灭的危险,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可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利基研究院, 我国土地流转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2017,7.

[2] 夏璐. 传统聚落空间的传承与再造研究.北京建筑大学, 2013.

[3] 蔡运龙,Bill Wyckoff主编.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56-64.

[4] Gauthiez B.The History od urban morphology.Urban Morphology, 2004, 8(2): 72.

[5] Michael Williams.The Apple of my eye:Carl Sauer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1993, 9(1): 1-28.

[6] Sauer C.O.The Fourth Dimension of Geography.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4, 64(2): 189-192.

[7] 侯仁之.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8] 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

[9] 郭肇立. 传统聚落空间研究方法.郭肇立.聚落与社会.中国台湾地区: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8:7-25.

[10] 冯骥才.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论坛,2013(1): 7-12.

[11] 王晓薇, 周俭.传统村落形态演变浅析——以山西梁村为例.现代城市研究, 2011, 26(4): 30-36.

[12] 王巧玲. 基于ESDA的农村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分析——以河南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1): 119-125,139.

[13] 刘沛林, 于海波.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04-1310.

[14] Spikins P,Conneller C,Ayestaran H,etc.GIS based interpolation applied to distinguishing occupation phases of early prehistoric sites.Journal p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2, 29(11): 1235-1245.

[15] 周峻岭, 吴尧.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4): 133-137.

[16] 杨锋梅. 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西北大学, 2014.

[17] 佟玉权.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人文地理, 2014, 29(4): 44-51.

[18] 陶伟, 陈红叶,林杰勇.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地理学报.2013, 68(2): 209-218.

[19] 吕晶, 蓝祧彪,黄佳.国内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广西城镇建设, 2012(4): 71-73.

[20] 胡最, 郑文武,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特征.地理学报, 2018, 73(2): 317-332.

[21] 郭晓东, 张启媛,马利邦.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 2012, 32(10): 114-120.

[22] Diofantos H,Athos A,Dimitrios A,etc.Explor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risk for cultural heritage in Cypru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2013, 6(2): 115-142.

[23] 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北京大学, 2011.

[24] 张宸铭, 高建华,李国梁.基于空间句法的河南省传统民居分析及其地域文化解读.经济地理, 2016, 36(7): 190-195.

[25] 陈豪. 河南省郏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郑州大学, 2014.

[26] 申怀飞, 郑敬刚,唐风沛,等.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经济地理, 2013, 33(2): 179-183.

[27] 张东.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8] 河南黄河河务局. 河南黄河大事记.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3.

[29] 王天奖. 河南省大事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30] 郐艳丽.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反思与创新.现代城市研究, 2016(1): 2-9.

RESEARCHONTHESPATIALDISTRIBUTIONOFTRADITIONALVILLAGESANDINFLUENCINGFACTORSINHENANPROVINCE*

WangYanxiang,LiShuai,JiuJiangtao,RenMengyu,FanYi,SuJinle※

(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entral China. It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ypes,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distribution equilibrium typ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124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by Googl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rcGIS10.2 soft. Moreover, it adopted the methods of the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nd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degree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s formation. And by using the closest approach, the R was 0.628, less than 1, and the distribution type was condensed. In addition, through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sented three core area including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Pingdingshan, the northwestern Henan province along the provincial boundary and the south of Xinyang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geography,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belongs to agglomerative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From the city state level analys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inly concentrate in the east of Pingdingshan, the south of Xinyang and Sanmenxia area; From the subdivision leve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more in the middle of Henan province, followed by the north, West and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 basic blank in the east of Henan province. The reasons of formation are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elevation, social economy and historical event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well preserved in areas with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relatively developed or backward economy and few historical event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GIS technology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90218

收稿日期: 2018- 03- 30

作者简介:王艳想(1993—),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

※通讯作者:苏金乐(1953—),男,河南郑州人,教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Email:sujinle@163.com

*资助项目:河南省基金项目“河南省科学技术攻关项目”(112102110027)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9]02129-09

标签:;  ;  ;  ;  ;  ;  ;  ;  ;  ;  ;  

王艳想: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