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移动保持高增长势头

上海移动保持高增长势头

一、上海移动保持高增长态势(论文文献综述)

马向科[1](2020)在《2019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及2020年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在上海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固稳的态势下,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0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5.1%。展望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上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尽快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投资建设施工进度的不利影响,精准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从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等重点投资领域着手,确保投资平稳健康发展。

王欢[2](2020)在《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性支柱产业,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疲软、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战略都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带来了挑战。而生产性服务业凭借产业关联性强、高度专业性等特点,贯穿于企业上、中、下游各环节,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同时,对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与评述,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产业互动相关理论与其作用机理归纳提炼,阐明了影响两产业互动的外部因素,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再次,通过分析我国两产业互动发展现状,作为后文研究的现实依据。最后,通过全国和省级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法和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等方法,对两产业的关联效果和波动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对彼此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第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规模上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关键领域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第三,我国两产业间的间接关联关系高于直接关联关系,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的主要是中间产品且附加值较低,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过程中对知识创新、科学技术等要素需求水平较低。第四,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长期中保持稳定,但互动效应并未得到有效发挥,两产业间的相互贡献率较低,存在着一定的资源挤占现象。因此,要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构性改革、人才培养和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突破核心技术、高质量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探索互动新模式。

王宗礼[3](2017)在《哇棒传媒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科技成长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由于自身资金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问题。为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个便捷的融资平台,我国创立了新三板市场。在强大融资功能的吸引下,众多高科技成长型中小企业纷纷登陆新三板。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它们通过内生增长和对外并购迅速发展壮大。但由于新三板企业自身并购经验的不足、市场规则的不健全以及潜在的各方利益冲突,新三板企业并购过程中蕴藏着较大的财务风险。新三板企业亟需建立系统的并购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以便更好地控制和防范新三板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本文主要分为概念解析和案例分析两部分。在概念解析方面,本文总结国内外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界定了并购财务风险和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结合新三板企业并购的业务特点及风险表现,提出识别、评估和控制三位一体的并购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在案例方面,本文选取了典型新三板企业哇棒传媒并购昊海金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并购财务风险管理框架,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相结合来建立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防范控制。最后,本文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哇棒传媒并购的经验:合理制定战略并选择目标企业、合理转移定价风险以及合理利用规则规避融资风险。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为新三板企业并购提供参考,比如:建立系统的并购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风险管理工具的运用等。

姚婉[4](2018)在《江苏省女性就业的社会空间特征及分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女性就业是女性经济权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表征,我国女性就业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问题仍然突出。对于女性就业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多数对女性就业的研究都停留在社会学、经济学层面,对空间层面上女性就业与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缺乏考虑。在经济转型以及区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女性作为重要的劳动力组成部分,关注女性就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2000-2015年的人口普查以及人口抽样数据,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空间分布以及社会分异的角度对江苏省女性就业进行探究,并从时间的维度出发,分析其演变的过程。在就业空间上,江苏省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分异格局。女性就业密度分布“南高北低”,呈现单中心的就业结构,并随着发展,就业中心不断向南部上海方向移动。在就业结构上,农业以及服务业保持为女性就业的主要行业,制造业的比重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提升。整体上女性就业空间结构形成了以南京、苏州以及徐州等为代表的五大类型区。而在女性就业的社会特征上,基于人口的江苏省女性就业社会分异呈现出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但在劳动力市场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的特征,在空间上也表现出高素质群体在发达区域的集聚。而基于产业分类的江苏省女性社会分异基本保持稳定,第一产业作为天然的无门槛产业,其就业人口表现出高龄以及低教育水平特征,而第二、三产业对女性就业人口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在婚姻上也表现出了与就业的冲突。针对女性就业的空间以及社会分异,本文从“空间构建一一空间影响——空间选择”的逻辑出发,对女性就业空间的影响动因进行了探究。从社会个体因素对女性群体的塑造,城市发展对就业空间的构建以及空间和个体之间的选择影响机制三个方面对女性就业空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思想文化的转型对女性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但是传统观念对女性就业以及行业的选择仍然存在一定的束缚。女性就业在空间上的分异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空间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共同构成女性就业空间影响的动力因素。最后基于以上的分析,对女性就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冯宇[5](2017)在《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无论电信产业还是广电产业,纷纷拥抱三网融合的热潮,也使得IPTV在电视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收视份额和有线电视持平,电信运营商的采取全业务运营模式,采用多业务打包方式,对有线互动电视形成强力威胁。而阿里和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也不甘示弱,开始向公众推出其智能电视机产品,即OTT TV以及融合OTT功能的产品,以硬件成本价提供给客户,也在抢占着智慧家庭的入口,抢占用户。本文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电视用户收视习惯已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尝试解决上海东方有线自身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探索东方有线基于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的视频和互动电视业务的发展思路和营销策略,面对IPTV和OTT TV的挑战给出一些建议和业务突破方向。本文以上海互动电视产品的整个行业发展情况作为切入点,对其予以剖析,同时站在整个行业的市场环境角度上,对上海互动电视产品的整体市场状况、收入规模、用户规模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该产业发展的主要要素,并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通过对市场上互动电视产品的竞品及广电行业内发展较好的标杆企业的营销策略的分析研究,探索东方有线可以借鉴学习的相关经验。同时,本文从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业务的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层面出发,结合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产品的用户行为,剖析其市场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之处。综合前期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本文对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业务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通过积极搭建发展平台、提供资源及人力保障等举措,为营销策略保驾护航,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论文课题将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以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产品为例,探析其营销方式的转变问题,即从传统营销转向精准营销的整个变化过程。本文认为,在当前竞争环境下,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业务在产品策略方面,应当及时优化产品线布局、升级交互功能、调整互动业务内容方向、优化菜单设置以及提高硬件质量;价格策略方面,应当降低进入门槛、通过仔细研究消费者心理而运用定价策略调整定价;促销策略方面,按区域和年龄细分用户制定合适的促销方案,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的方法进行广告投放;最后,通过提高线上渠道的友好度和提高线下渠道服务质量、改善第三方渠道的管理来调整渠道策略。最终,通过这一系列营销策略的研究和调整,为提高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产品上海互动电视的市场占有率提供一些帮助。

刘超[6](2016)在《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4G时代来临随之带动了移动支付产业的迅猛发展,与之息息相关的银行金融业、移动通讯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纷纷加入到移动支付产业的开拓中去。各发达国家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成功案例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借鉴,但中国无法直接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找到适合其国情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因此创新是其唯一的途径。本文通过对现有三种商业模式的深入挖掘,并采用SWOT分析法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全方位解构,再结合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得出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如要蓬勃发展,就必须实现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其次作者在博弈论分析中,依次采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以及完全信息重复博弈论述有且只有在移动运营商及金融系统通力合作下,才能将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盈利最大化,减少重复投入及运营风险。但为了更好的实现通力合作,就必须引入一个第三方平台来协调通讯运营商与金融机构之间沟通,使得更好的分配利益。最后以上海移动公司为例,说明现有商业模式发展瓶颈,并结合市场现状及研究结果,给出解决方案。

张继忠[7](2016)在《上海移动诺西AOIP改造项目的时间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移动通信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力也日益上升。移动通信工程施工有其特殊性,需要保证对现网设备的影响最少,尽量不影响用户感知。这使得通信工程的日程安排有很大的局限性。项目的时间管理对于项目的进度把握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技术,能使项目时间管理变得更直观、更简单、更灵活,并降低项目延期的风险。然而目前时间管理的方法在国内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对于项目进度的把握主要依靠管理者自身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理论支撑。论文以一次IP化改造项目为例,研究了时间管理技术在该项目实施中的应用模式和关键步骤,对项目的成功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论文首先回顾了项目时间管理的历史,在总结常用的时间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工作分解结构、甘特图、网络图、关键路径法和计划评审技术等方法对该IP化改造项目进行理论分析,并在微软的项目管理软件中引入人力资源的约束,有效解决了项目实施中经常遇到的人员安排冲突。此外,论文通过设置任务缓冲时间、制定进度计划、计算整体工期、跟踪执行进度等一系列关键流程,确保了该IP化改造项目的顺利完成。项目实践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时间管理流程是切实有效的。

张晨洁[8](2015)在《宽带网络接入层优化及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入网同用户数据进行联接,是最后一公里的网络。通常来说接入网选择的是能够同所有环境相适应的技术,有光纤接入技术以及太网接入等技术。现阶段信息网络化不断加强,IP技术也逐渐发展为关键的主导技术,具备极为丰富的内容。然而接入网的发展速度较慢,使其成为对通信发展形成制约的因素。现阶段带宽业务发展速度很快,不过鉴于处在建网初期,使得我们缺乏对带宽接入网在其整体结构上的规划,进而使得在面对当前市场业务发展的环境下,带宽的可靠性以及其网络容量无法满足其要求,也就不能顺利实现下一代接入网络。本文在此背景下结合宽带接入网新技术,优化现阶段城市宽带接入网络的结构。从而对其质量以及其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发展进行有效促进,进而对用户的要求进行有效满足,并最终达到实现下一代接入网络的目标。本文以闵行区宽带接入网络为研究对象,对闵行区现网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及分析后,做了以下工作:1、以带宽的提升、网络结构以及设备改造3个方面介绍了闵行现在具有的ADSL接入网络与专线专网接入网络的改造方案;2、通过对于现在具有的DSLAM设备的IP化改造,并增加上联节点,对于一些重要的汇聚层设备进行了升级,在最大的限度上面缩短了铜缆距离,对于现在的网络进行了优化。3、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汇聚设备下沉、与传输网络相结合、使用IP方式上联以及EPON改造的ADSL宽带接入网的进一步优化方案。通过本次对于闵行地区宽带接入网络的改造,网络的结构变得更加的清晰与合理,上联带宽已经达到了万兆级别,可以为公众客户开通4M以上的接入宽带,为大客户开通千兆的专线网络,网络的质量达到了本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本文经过改造以后网络都是以利用IP作为核心,可以承载综合性的业务,接入的手段也是更加的多样与个性化,符合接入网络未来具有的发展趋势,顺利的为下一代接入网络升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张春晖[9](2015)在《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模型与要素贡献度研究 ——以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旅游流与旅游目的地素来是旅游研究中的核心热点问题。但二者往往被中外学者分别予以研究,即针对旅游系统某一方面的单要素研究较多,而就旅游系统内部子系统间互动关系,尤其是旅游流与目的地两个子系统间关系的研究较为匮乏。此外,当前各级目的地管理者对当地旅游供需总体形势认识不清,难以把握旅游供需系统内部要素主次关系,造成了仅凭主观经验的盲目营销或跟风上马的旅游投资潮涌现象。因此,旅游供需关系合理评价与主导要素有效识别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以供给与需求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实证考察我国典型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影响两系统耦合关系的主导要素。在理论上,本研究可为旅游系统中旅游流与目的地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新视角,推动旅游流研究向纵深发展,拓宽旅游地理学以及旅游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上,为各级目的地管理者提供认识旅游供需平衡的科学评价方法,为制定旅游发展调控策略指明方向。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NO.4127]158),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与知识,选取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昆明6大典型旅游城市为案例地,以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间耦合关系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在获取近20年间历年权威统计资料和6大城市的3694份入境游客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借助Excel、SPSS、AMOS统计分析软件,应用文献分析、理论定性分析、游客市场调查、数学模型建构、灰色关联分析、均值比较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实证分析6大城市两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从宏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两系统内部要素的耦合贡献度。文章形成如下结论:(1)从旅游供需互动视角,构建了新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从游客流量、资金流量、流速和流质共4个领域层要素出发,分设9个准则层要素,16个具体评价指标,对入境旅游流系统进行综合测评;从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共6个领域层要素出发,分设22个准则层要素,59个具体评价指标,对目的地系统进行综合测评。与前人的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具有宽度更大、综合性更强、刻画和谐发展更准的特点。(2)从实证分析角度,发现我国6大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1993~2012年6大城市由入境旅游流系统相对发展水平超前逐渐转变为目的地系统超前的趋势明显,入境旅游供需关系正逐渐由需求旺盛向需求滞后转化;从时序演变看,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以上升趋势为主流,东部3大城市耦合协调度等级呈“5年周期性上升”,而西部3大城市的徘徊停滞趋势明显;从空间差异看,6大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异格局,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入境旅游流规模水平是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导因素;各城市在全国入境旅游流网络中的目的地角色地位,甚至城市自身的功能与地位,对两系统耦合关系状况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影响深远。(3)从宏观系统层面看,入境旅游流系统内部对两系统耦合关系贡献最大的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而目的地系统内部耦合贡献度最大的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目的地经济环境。两系统内部要素的耦合贡献度位序特征分别为:入境旅游流系统方面,流速>游客流量>资金流量>流质;目的地系统方面,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旅游核心吸引物>社会环境>自然环境。6大城市入境旅游流系统要素耦合贡献度城际分异特征明显:东部城市耦合主导要素分异明显,而西部城市耦合主导因素趋同。各城市目的地要素的耦合贡献度也存在显着的城际分异特征:东部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要素对系统耦合的贡献度更高,而西部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要素的贡献度更高。(4)从微观游客感知层面看,城市经济环境和旅游服务与设施对耦合评价贡献度最大。该发现基本印证了宏观系统层面的研究,说明目的地系统要素的贡献度在宏微观两个层面具有较高一致性。入境游客微观感知视角下,我国典型城市目的地系统耦合要素包括8个维度,各要素耦合贡献度排序为:城市经济环境>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信息与营销>旅游安全>城市旅游交通>景观资源>人文节事>城市自然环境,也呈现出城市经济环境和旅游服务与设施耦合贡献最大的分异规律。基于宏、微观的实证研究结果能够相互印证,表明目的地系统要素的耦合贡献度在两个层面具有较高一致性。就微观视角而言,6大城市目的地系统要素耦合贡献度的整体格局相对一致,各城市间仅表现出目的地系统要素贡献度的局部分异。本文在4个方面有所创新:(1)从“旅游供需互动耦合视角”,以“四维六度”层面构建了新的入境旅游流—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从游客流量、资金流量、流速和流质4个领域层方面衡量入境旅游流系统,从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6个领域层方面衡量目的地系统,该评价体系宽度更大、综合性更强、刻画和谐发展更准,弥补了以往研究极少涉及旅游系统多要素整合研究的缺陷,也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更综合的研究新视角。(2)从两系统供需互动耦合发展关系上,揭示了入境旅游流规模水平是城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导因素。各城市在全国入境旅游流网络中的目的地角色地位,甚至城市自身的功能与地位,对两系统耦合关系状况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影响深远。该结论对入境旅游流—目的地复合系统耦合发展的子系统动因予以了清晰揭示。(3)从系统要素的耦合贡献度上,有效量化识别出了游客流量和流速以及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经济环境的耦合贡献度最大,即它们分别为两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并且通过入境游客微观层面研究证实了目的地系统各要素的耦合贡献度分异格局。这为深入探究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间的耦合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4)在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研究方法上,采用宏、微观相互结合,模型分析与实证相互结合的复合性研究方法。此方法更为适用于本研究议题,且突破了以往仅以宏观系统视角研究系统耦合关系的局面。本研究综合运用了耦合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宏观系统分析与微观个体分析相结合,此综合性的复合研究路径,保证了研究结论能够在不同层面间相互印证,而更具可靠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的局限表现在3方面:(1)受时间、精力所限,仅仅选取了 6大典型城市作为案例地;(2)仅以灰色关联模型揭示耦合贡献度,但难以回应各要素间耦合机理问题;(3)仅以线性关系假设分析目的地系统要素对耦合评价的贡献度,未探讨各要素对耦合评价可能存在影响方式方面的差异。

菅洪海[10](2015)在《上海移动校讯通业务的产品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校讯通是中国移动面向教育行业提供的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主要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信息沟通、教学辅导等信息化服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移动”)以校讯通作为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核心产品,2007年依托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家校互动开始起步,目前以家校互动、校讯通门户网站为基础服务,同时提供校讯通社区、平安短信等增值服务。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及4G网络的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校讯通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需要优化产品结构以及开发创新的产品功能。本文以上海移动校讯通产品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校讯通的现状、产品结构及竞争对手情况,了解目前校讯通产品存在不足的地方,通过产品生命周期、波士顿矩阵、消费者满意度调研等分析,进一步指出校讯通产品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功能不够丰富、产品不满足客户发展的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上海移动校讯通业务的产品开发策略。制定了适度领先的产品开发策略和基于客户满意度的产品开发策略,主要从现有产品功能优化和新产品功能开发两个方面展开说明。校讯通产品功能优化主要包括家校互动产品优化、校讯通门户网站优化、教育彩信细分调整、将办公短信升级为数字校园产品等几个主要的内容;新产品功能开发策略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基于手机客户端的校讯通产品开发、教育内容资源开发、平安校车、电子书包、平安校园、校园一卡通、宝贝计划。

二、上海移动保持高增长态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移动保持高增长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及2020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019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概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二)制造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大项目投资占比进一步提高
        1.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2.制造业投资聚焦高端芯片、
        3.大项目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小幅平稳增长
    (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小幅下降,市政建设投资增长较快
    (五)本年到位建设资金平稳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情况
    (一)民间投资集中在工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二)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增长乏力,项目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0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的初步判断
    (一)预计2020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平稳增长
    (二)制造业投资继续较快增长,是全市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小幅增长,是全市投资增长的重要基础
|保持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确保投资项目复工后进展更加顺畅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配套力度,加快重大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储备和建设进度
    (三)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保障上海市产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四)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发民间资本的发展活力

(2)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及基本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4.1 主要贡献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遵从论文献综述
        2.1.1 国外需求遵从论文献综述
        2.1.2 国内需求遵从论文献综述
    2.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供给主导论文献综述
        2.2.1 国外供给主导论文献综述
        2.2.2 国内供给主导论文献综述
    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论、融合论文献综述
        2.3.1 国内外互动论文献综述
        2.3.2 国内外融合论文献综述
    2.4 现有相关研究述评
        2.4.1 现有相关文献的合理之处
        2.4.2 现有相关文献的不足之处
        2.4.3 本文所选择的理论观点
第三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3.1 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概念界定
        3.1.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界定
        3.1.2 .电子信息制造业概念界定
    3.2 生产性服务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特征
        3.2.1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特征
        3.2.2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特征
    3.3 理论分析及作用机理
        3.3.1 价值链理论
        3.3.2 分工理论
        3.3.3 .产业关联理论
        3.3.4 .产业集群理论
        3.3.5 .交易成本理论
    3.4 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效应外部影响因素
        3.4.1 .高素质人才
        3.4.2 .城市化水平
        3.4.3 .产业资本支持
        3.4.4 .产业政策
        3.4.5 .创新环境支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4.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4.1.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4.1.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情况分析
        4.1.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细分行业情况分析
        4.1.4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
    4.2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现状
        4.2.1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情况分析
        4.2.2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盈利情况分析
        4.2.3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出口情况分析
        4.2.4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情况分析
    4.3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现状及措施
        4.3.1 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4.3.2 各地区相关政策和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实证分析
    5.1 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5.1.1 方法简述及数据来源
        5.1.2 结果及分析
    5.2 基于VAR模型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分析
        5.2.1 数据来源和模型建立
        5.2.2 单位根检验及滞后阶数确定
        5.2.3 协整检验
        5.2.4 Granger因果检验
        5.2.5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5.3 基于PVAR模型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分析
        5.3.1 实证说明和数据来源
        5.3.2 PVAR模型实证过程
    5.4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力度
        6.1.1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性改革
        6.1.2 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
        6.1.3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
    6.2 着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
        6.2.1 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6.2.2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6.2.3 促进产业链融合配套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6.3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动发展
        6.3.1 积极探索互动新模式,推进产业延伸发展
        6.3.2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
        6.3.3 优化电子信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环境
        6.3.4 构建电子信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哇棒传媒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1.2.2 国内文献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2 新三板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2.1 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2.1.1 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
        2.1.2 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
        2.1.3 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与目标
    2.2 新三板企业并购的业务特点及风险表现
        2.2.1 新三板企业并购的业务特点
        2.2.2 新三板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2.3 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2.3.1 并购财务风险的识别及方法
        2.3.2 并购财务风险的评估及方法
        2.3.3 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及方法
        2.3.4 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的框架
3 新三板企业哇棒传媒并购昊海金桥的案例分析
    3.1 案例基本情况
        3.1.1 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
        3.1.2 哇棒传媒收购昊海金桥项目回顾
    3.2 并购财务风险识别
        3.2.1 并购决策阶段的风险识别
        3.2.2 并购实施阶段的风险识别
        3.2.3 并购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识别
    3.3 并购财务风险评估
        3.3.1 确定哇棒传媒并购的风险源
        3.3.2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的权重
        3.3.3 评估结果
    3.4 并购财务风险控制
        3.4.1 并购决策阶段的风险控制
        3.4.2 并购实施阶段的风险控制
        3.4.3 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控制
    3.5 哇棒传媒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经验及有关问题分析
        3.5.1 哇棒传媒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3.5.2 哇棒传媒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
4 新三板企业哇棒传媒并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4.1 健全并购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4.2 全过程加强战略协同
    4.3 加强定价风险的控制
    4.4 审慎确定支付手段
    4.5 高度重视整合工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江苏省女性就业的社会空间特征及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女性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征
        1.1.2 我国女性就业仍不平等不充分
        1.1.3 女性就业空间研究视角的缺失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数据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区域
        1.3.3 研究单元
        1.3.4 研究数据
        1.3.5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
        2.1.1 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缘起
        2.1.2 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
        2.1.3 我国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
    2.2 女性就业研究
        2.2.1 女性职业结构
        2.2.2 女性就业影响因素
        2.2.3 女性就业小结
    2.3 就业空间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4 相关研究总结
        2.4.1 现有研究小结
        2.4.2 对大区域空间女性就业分布关注的必要性
        2.4.3 对女性就业内部关注的需求
第三章 江苏省女性就业空间分布及演变
    3.1 江苏省女性就业密度空间分布及演变
        3.1.1 江苏省女性就业密度分布及演变
        3.1.2 江苏省女性就业人口增长率空间分布
    3.2 江苏省女性就业结构及空间结构演变
        3.2.1 江苏省女性就业结构特征
        3.2.2 江苏省女性就业结构空间分布及就业空间结构
    3.3 江苏省女性就业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3.3.1 女性就业仍主要集中在农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并不断向制造业、服务业转移
        3.3.2 女性就业空间分布“南高北低”,呈单中心就业结构
        3.3.3 女性就业人口不断向发达区域流动,空间上向南部上海方向集聚
        3.3.4 产业发展空间差异与女性就业空间分异高度一致
第四章 江苏省女性就业社会特征及演变
    4.1 基于人口特征的江苏省女性就业社会分异
        4.1.1 就业人口性别比
        4.1.2 就业人口年龄构成
        4.1.3 就业人口产业分布
        4.1.4 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
    4.2 基于产业分类的江苏省女性就业社会分异
        4.2.1 研究数据与方法
        4.2.2 2000年女性就业社会分异
        4.2.3 2015年女性就业社会分异
    4.3 江苏省女性就业社会分异及演变特征
        4.3.1 女性就业地位相比男性较低,并呈不断下降趋势
        4.3.2 女性就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受教育程度提升
        4.3.3 基于产业的女性就业的社会分异特点保持稳定
        4.3.4 女性就业的社会结构基本固化
第五章 女性就业空间的影响动因分析
    5.1 社会个体因素对女性群体的塑造是女性就业选择的基础动因
        5.1.1 发展转型对女性就业的促进
        5.1.2 传统观念对女性就业的束缚
    5.2 城市发展对就业空间的构建是女性就业选择的外部环境
        5.2.1 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5.2.2 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整体就业水平
        5.2.3 区域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
    5.3 基于空间和个体的选择和影响机制
        5.3.1 空间的影响机制
        5.3.2 个体与空间的的双向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促进女性就业发展的建议
        6.2.1 推动产业转型,增加就业机会
        6.2.2 加快区域协作,推动落后地区发展
        6.2.3 灵活就业机制,推动就业保障
        6.2.4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6.3 主要创新点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一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相关基础理论
        1.4.1 PEST分析理论
        1.4.2 STP战略理论
        1.4.3 4P理论
        1.4.4 新媒体营销的发展
第2章 上海互动电视产品市场发展概况
    2.1 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2.1.1 政策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上海互动电视产品发展概况
        2.2.1 产品相关概念介绍
        2.2.2 整体市场状况
        2.2.3 收入规模
        2.2.4 用户规模
    2.3 上海市场互动电视产品竞争分析
        2.3.1 整体竞争概况
        2.3.2 竞争对手分析
        2.3.3 标杆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2.4 未来互动电视产品的发展趋势
        2.4.1 总体趋势
        2.4.2 用户层面:消费主体习惯日益网络化
        2.4.3 内容层面:内容供应日趋重要
        2.4.4 管道层面:底层管道竞争白热化
        2.4.5 产业层面:强者制定利益分配规则
第3章 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
    3.1 公司介绍
    3.2 业务概况
    3.3 经营状况
    3.4 营销存在的问题
        3.4.1 产品层面
        3.4.2 价格层面
        3.4.3 促销层面
        3.4.4 渠道层面
第4章 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产品用户行为分析
    4.1 用户规模
    4.2 用户结构和ARPU值分析
    4.3 高清业务渗透率和ARPU值分析
    4.4 融合套餐业务分析
    4.5 交互应用分析
    4.6 终端设备发放情况和业务订购率分析
    4.7 用户收视习惯分析
第5章 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产品营销策略
    5.1 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
        5.1.1 目标市场确定
        5.1.2 市场定位
    5.2 产品策略
    5.3 价格策略
    5.4 促销策略
        5.4.1 促销内容
        5.4.2 媒体投放
    5.5 渠道策略
        5.5.1 线上渠道
        5.5.2 线下渠道
    5.6 差异化营销
        5.6.1 新入网客户营销
        5.6.2 续费用户营销
        5.6.3 暂停、欠费用户营销
        5.6.4 合作客户营销
第6章 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6.1 平台建设
    6.2 人力支撑
    6.3 资源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产品层面
        7.1.2 价格层面
        7.1.3 促销层面
        7.1.4 渠道层面
        7.1.5 差异化营销层面
    7.2 展望
        7.2.1 不足之处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海电信IPTV产品列表
附录2 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业务产品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模式概念界定
        1.2.2 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演变
        1.2.3 博弈论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国外移动支付应用的现状分析
    2.1 移动支付相关概念
        2.1.1 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定义
        2.1.2 移动支付的分类
        2.1.3 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2.1.4 移动支付流程
    2.2 国外移动支付商业模式概述
        2.2.1 日本NTT DOCOMO
        2.2.2 美国Square
        2.2.3 韩国SK
        2.2.4 小结
3 国内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分析
    3.1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概述
        3.1.1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背景
        3.1.2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历程
    3.2 国内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3.2.1 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3.2.2 以第三方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3.2.3 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3.3 国内移动支付的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遇
        3.3.4 威胁
    3.4 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3.4.1 完善性商业模式创新
        3.4.2 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
        3.4.3 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
4 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设计
    4.1 博弈论概述
        4.1.1 博弈的涵义
        4.1.2 博弈的分类
    4.2 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博弈分析
        4.2.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4.2.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4.2.3 完全信息重复博弈
    4.3 商业模式创新设计总结
        4.3.1 模型结论
        4.3.2 新商业模式设计
5 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案例研究—以上海移动为例
    5.1 上海移动公司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进程
    5.2 上海移动公司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现状
        5.2.1 现有商业模式
        5.2.2 市场份额
        5.2.3 发展瓶颈
        5.2.4 基于上海移动公司移动支付的五力模型分析
    5.3 上海移动公司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实例
        5.3.1 强强联合,拓展上海移动支付能力和通道
        5.3.2 竞合双赢,链接其他020平台
        5.3.3 扩大微支付平台
        5.3.4 转型布局
6 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建议
    6.1 政策扶持
    6.2 技术推广
    6.3 业务发展
    6.4 用户习惯培养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上海移动诺西AOIP改造项目的时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特点
    1.3 课题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项目时间管理技术
    2.1 项目时间管理概述
    2.2 项目时间管理发展历史
    2.3 项目时间管理工具和技术
        2.3.1 工作分解结构
        2.3.2 甘特图
        2.3.3 网络图
        2.3.4 关键路径法
        2.3.5 高德拉特关键链
        2.3.6 计划评审技术
        2.3.7 项目管理软件
    2.4 活动工期的估算
        2.4.1 影响活动工期的主要因素
        2.4.2 项目活动工期估算的依据
        2.4.3 项目活动工期估算的方法
        2.4.4 项目活动工期估算的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和其不足
    3.1 确认项目范围和目标
    3.2 项目组织结构和分工
    3.3 分析项目工作量
        3.3.1 项目启动阶段
        3.3.2 项目执行阶段
        3.3.3 项目收尾阶段
    3.4 制定里程碑计划
        3.4.1 项目任务分解
        3.4.2 里程碑计划
    3.5 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项目时间管理方法的理论计算
    4.1 改进的时间管理在AOIP改造项目中的主要应用流程
    4.2 利用工作分解结构对AOIP改造项目实施改进的任务分解
    4.3 编制活动关系表
    4.4 绘制项目甘特图
    4.5 绘制项目网络图
    4.6 确定项目关键路径
    4.7 应用计划评审技术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的项目时间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和效果
    5.1 活动关系表录入MSP
    5.2 生成项目甘特图和网络图
    5.3 配置人力资源和资源日历
    5.4 人力资源冲突引起的项目工期变更
    5.5 利用MSP制定和控制项目进度
    5.6 项目时间管理的实践效果
        5.6.1 实践流程总结
        5.6.2 解决的问题
        5.6.3 实际工期与进度计划的对比
        5.6.4 项目管理思想的普及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宽带网络接入层优化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必要性
        1.1.1 宽带接入网络优化的必要性
        1.1.2 目前闵行宽带接入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1.1.3 目前闵行专网专线接入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1.1.4 对现有网络结构进行优化的必要性
    1.2 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分析
    1.3 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2章 闵行宽带业务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2.1 闵行宽带业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2.2 近期宽带业务发展需求分析
    2.3 客户群接入业务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闵行宽带网络发展现状
    3.1 闵行ADSL网络结构的发展历程
    3.2 闵行专网专线网络结构的发展历程
    3.3 闵行现阶段ADSL宽带接入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3.4 闵行现阶段专线专网接入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闵行未来宽带网络发展规划与设计
    4.1 业务发展对闵行宽带接入网络提出的要求
    4.2 闵行现有ADSL宽带接入网络的改造方案
        4.2.1 闵行ADSL宽带接入网络提速的步骤
        4.2.2 闵行RDSL宽带接入网络IP化改造
        4.2.3 改造后的闵行ADSL宽带接入网络简介
    4.3 闵行现有专线专网接入网络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DSL接入网的优化设计方案及实施
    5.1 ADSL接入网
    5.2 ADSL接入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5.3 ADSL接入网的组成安装与设备
        5.3.1 ADSL接入网的构成
        5.3.2 ADSL用户端设备安装
        5.3.3 ADSL接入网的用户设备
    5.4 ADSL宽带接入网优化方案
        5.4.1 汇聚设备下沉
        5.4.2 与传输网络相结合
        5.4.3 使用IP方式上联
        5.4.4 EPON网络改造方案
        5.4.5 优化设计方案的比较
    5.5 优化方案实施
第6章 闵行下阶段宽带接入网络
    6.1 下阶段宽带接入网
        6.1.1 更高带宽的接入网络
        6.1.2 接入方式的综合性
    6.2 闵行下阶段宽带接入网络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模型与要素贡献度研究 ——以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入境旅游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缓发展
        1.1.2 城市成为现代旅游最重要目的地,热点城市市场地位不断变化
        1.1.3 系统整合视角下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间关系的重新审视
    1.2 选题依据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案例地选取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章节安排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自组织理论
        2.1.2 协同学理论
        2.1.3 旅游供给与需求理论
        2.1.4 系统耦合理论
        2.1.5 协调发展理论
        2.1.6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研究进展
        2.2.1 旅游系统
        2.2.2 旅游流系统
        2.2.3 目的地系统
    2.3 系统耦合理论在旅游研究方面的进展
第3章 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3.1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关系阐释
        3.1.1 旅游流与目的地互动耦合机理分析
        3.1.2 旅游流驱动目的地的发展
        3.1.3 目的地支持保障并进一步促进旅游流的发展
        3.1.4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关系概念模型
    3.2 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3.2.1 入境旅游流—目的地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2 入境旅游流—目的地耦合协调评价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
    4.1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发展情况分析
        4.1.1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发展分析
        4.1.2 六大城市目的地发展分析
    4.2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的耦合协调度实证评价分析
        4.2.1 北京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4.2.2 上海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4.2.3 广州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4.2.4 西安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4.2.5 成都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4.2.6 昆明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4.3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4.3.1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及目的地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
        4.3.2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同步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4.3.3 六大城市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变
        4.3.4 六大城市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的系统要素贡献度分析
    5.1 数据分析模型
    5.2 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要素耦合贡献的总体分析
        5.2.1 入境旅游流系统要素耦合贡献度分析
        5.2.2 目的地系统要素耦合贡献度分析
    5.3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要素贡献度对比分析
        5.3.1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要素整体贡献度分异
        5.3.2 六大城市入境旅游流系统要素贡献度分异
        5.3.3 六大城市目的地系统要素贡献度分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观视角下目的地系统要素的耦合贡献度分析
    6.1 目的地要素耦合状况评价问卷设计
        6.2.1 目的地系统耦合要素划分
        6.2.2 问卷设计
    6.2 数据收集与样本构成
        6.2.1 数据收集
        6.2.2 样本构成
    6.3 问卷质量与目的地要素耦合状况评价均值分析
        6.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2 耦合状况评价变量均值分析
    6.4 目的地耦合要素维度及其贡献度分析
        6.4.1 基于EFA的目的地耦合要素维度划分
        6.4.2 基于CFA的目的地耦合要素维度验证及贡献度分析
    6.5 六大城市目的地系统要素耦合贡献度对比分析
        6.5.1 六大城市耦合状况评价变量大小及其差异分析
        6.5.2 六大城市目的地耦合要素维度验证及贡献度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分析
    附录2 评价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结果
    附录3 各城市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要素关联矩阵
    附录4 入境游客调查问卷(西安)
    附录5 六大城市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10)上海移动校讯通业务的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品开发简介
    2.2 产品生命周期
    2.3 波士顿矩阵
第3章 上海移动公司简介及校讯通业务发展现状
    3.1 上海移动公司简介
    3.2 上海移动校讯通业务介绍和发展现状
        3.2.1 上海移动校讯通业务介绍
        3.2.2 校讯通发展现状
    3.3 上海移动校讯通产品现状
    3.4 竞争对手分析
        3.4.1 通信行业的竞争
        3.4.2 互联网行业的竞争
第4章 上海移动校讯通产品分析
    4.1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4.1.1 校讯通产品的生命周期
        4.1.2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的开发策略
    4.2 波士顿矩阵分析
        4.2.1 波士顿矩阵构建
        4.2.2 波士顿矩阵讨论
        4.2.3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产品开发策略
第5章 消费者调研
    5.1 调研设计
        5.1.1 调研目的
        5.1.2 调研方法
        5.1.3 调研时间
        5.1.4 调研对象
        5.1.5 调研内容
    5.2 消费者调研数据分析
        5.2.1 现有产品满意度调研
        5.2.2 产品丰富性调研
        5.2.3 产品忠诚度调研
        5.2.4 新产品功能需求调研
    5.3 调研结论总结
        5.3.1 产品整体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均中等偏上
        5.3.2 需要增加产品丰富性
        5.3.3 具体产品满意度参差不齐
        5.3.4 新产品功能需求强烈
第6章 上海移动校讯通业务产品开发策略
    6.1 校讯通 STP 分析
    6.2 校讯通产品开发策略总述
    6.3 现有产品功能优化策略
        6.3.1 家校互动产品优化
        6.3.2 校讯通门户网站优化
        6.3.3 教育彩信细分的调整
        6.3.4 将办公短信升级为数字校园产品
        6.3.5 平安短信向考勤管理调整
        6.3.6 打造个性化的校讯通社区产品
        6.3.7 亲情电话纳入淘汰产品
    6.4 新产品功能开发策略
        6.4.1 基于手机客户端的校讯通产品开发
        6.4.2 教育内容资源开发
        6.4.3 平安校车(GPS 定位)产品开发
        6.4.4 电子书包产品开发
        6.4.5 平安校园产品开发
        6.4.6 校园一卡通产品开发
        6.4.7 宝贝计划产品开发
    6.5 校讯通产品开发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上海移动保持高增长态势(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及2020年展望[J]. 马向科.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07)
  • [2]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D]. 王欢. 西北大学, 2020(07)
  • [3]哇棒传媒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 王宗礼.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7(05)
  • [4]江苏省女性就业的社会空间特征及分异研究[D]. 姚婉. 南京大学, 2018(01)
  • [5]上海东方有线互动电视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冯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博弈分析[D]. 刘超. 浙江大学, 2016(08)
  • [7]上海移动诺西AOIP改造项目的时间管理研究[D]. 张继忠.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宽带网络接入层优化及发展研究[D]. 张晨洁.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9]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模型与要素贡献度研究 ——以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D]. 张春晖.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4)
  • [10]上海移动校讯通业务的产品开发研究[D]. 菅洪海. 东华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上海移动保持高增长势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