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红壤论文_金慧芳,史东梅,钟义军,黄尚书,宋鸽

导读:本文包含了退化红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壤,植被,土壤,马尾松,微生物,樟树,湿地松。

退化红壤论文文献综述

金慧芳,史东梅,钟义军,黄尚书,宋鸽[1](2019)在《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退化特征及障碍因子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是在土壤侵蚀等自然因素和农业耕作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在坡面尺度上耕层土壤剖面损毁、土壤养分贫瘠化、农作物-环境调控能力衰退或完全丧失的农业生态过程。该文以红壤小流域坡耕地耕层为研究对象,采用耕层质量退化指数法(cultivated-layer degradation index, CLDI)分析了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特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耕层退化的主导因素及关键驱动因子,采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界定了坡耕地耕层质量主要障碍因素及障碍程度。结果表明:红壤小流域坡耕地耕层质量以中、轻度退化程度为主(样点占比70.4%),重度退化耕层样点占比11.1%,无退化耕层样点占比18.5%;导致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的人为驱动因素有单位坡耕地面积农业投入、耕作方式、单位坡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和单位坡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随耕层退化程度加剧,耕层土壤pH值呈先大幅减小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轻度退化耕层土壤pH值降低幅度可达9.8%;与无退化程度相比,不同退化程度下红壤坡耕地耕层厚度呈逐步薄化趋势,重度退化耕层薄化率可达8.9%,这与降雨侵蚀和农户耕作方式不合理因素有关。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主要障碍因素表现为土壤黏粒含量多、pH值小、耕层薄化和土壤抗剪强度小,平均障碍度分别为0.15、0.14、0.13和0.10;土壤黏粒含量、pH值和耕层厚度障碍度随退化程度加剧呈增大趋势,土壤抗剪强度障碍度呈逐渐减小趋势,其他耕层土壤属性参数障碍度无明显变化;适度深松(30~48 cm)与合理施肥是改善耕层质量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识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特征,明确耕层质量改善途径及合理耕层构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潘俊,刘苑秋,刘晓君,高盼,白天军[2](2019)在《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团聚体及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C)、氮(N)、磷(P)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措施及生态治理模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西省泰和县红壤严重退化地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木荷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木混交林)以及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湿木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模式0—20,20—40cm土层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C、N、P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40cm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别占总重56.34%(>2mm),30.01%(0.25~2mm),7.14%(0.053~0.25mm),6.54%(<0.053mm),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降低,且差异显着(p<0.05),马木混交林>2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着高于其他恢复模式(p<0.05);(2)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C、N、P含量以马木混交林及湿地松纯林较高,水稳性团聚体C、N、P的含量总体随着粒径减小呈升高的趋势,以较小粒级养分含量较高,且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层间C、N含量差异显着,P无显着差异,C∶N、C∶P及N∶P存在显着差异(p<0.05);粒径间C∶N、C∶P及N∶P存在显着差异;土壤团聚体C、N与C∶N、C∶P、N∶P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N∶P值较高且P与N∶P存在显着负相关性(p<0.05);(3)土壤C、N与土壤团聚体C、N含量显着相关(p<0.05),土壤团聚体C、N与土壤容重及含水率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改善作用主要集中于表层土壤;土壤团聚体养分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指示作用,且土壤团聚体养分保持能力与土壤物理性质有关;研究区植被生长限制因素以P限制为主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受P限制作用更严重;马木混交林较其它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和结构提升均具有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俊第[3](2019)在《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正在经历以变暖和降水格局改变为显着特征的变化。土壤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环境因素的微小变化均可能对土壤有机碳库造成重要影响,并反馈于全球气候变化。本研究在分析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不同基质土壤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将有助于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提升退化土壤的碳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位于中亚热带的长汀典型红壤侵蚀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时空互代法,选取裸地(B)、马尾松恢复10、20、30年人工林(R-10,R-20,R-30)和天然林(N),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另外,考虑到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基质的差异,选取B、R-20和N土壤为培养土,分别设置土壤田间持水量的30%(30%WHC)和60%(60%WHC)2个水分处理,每种土壤水分处理下设置2个温度处理,分别为18℃和28℃,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培养120天,研究主要环境因子对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总碳含量表现为N>R-30>R-20>R-10>B,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有升高的趋势,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降低,土壤轻组有机碳和惰性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升高,意味着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同时,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铁铝氧化物、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92.3%、81.5%、76.6%和83.2%。(2)土壤水分和培养温度显着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30%WHC处理,有机碳矿化量表现为N>R-20>B(P<0.05);60%WHC处理,有机碳矿化量表现为R-20>N>B(P<0.05)。从温度处理来看,培养温度为28℃下有机碳的矿化量显着高于18℃,说明温度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冗余分析表明,土壤C:N和C:P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解释率分别为82.7%(P<0.01)和73.1%(P<0.01),并且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呈现出B>R-20>N的规律,说明裸地土壤基质较差是其温度敏感性较高的重要原因。(3)总体来看,较高的土壤温度和水分抑制了R-20和N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并且在不同土壤基质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循环相关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土壤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碳循环相关酶活性均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不同土壤基质在不同水分下,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土壤有机碳的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是导致裸地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更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从容,李守中,杨贤宇[4](2019)在《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区不同恢复水平生境内先锋树种竞争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区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ionana Lamb.)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不同恢复水平样地,构建Voronoi图确定林木生长空间和邻近竞争木,采用V_Hegyi竞争指数定量分析亚热带红壤丘陵生态恢复早期不同生境恢复阶段先锋树种竞争特征.结果显示:对象木个体竞争强度与其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随着个体胸径的增大,个体受到的竞争压力逐渐减弱.林木竞争结构和竞争强度在不同样地间具有显着差异(P <0.005),其全林分个体平均竞争强度依次为中等恢复水平样地(3.839 63)>强度侵蚀水平样地(2.315 83)>阔叶树进入样地(2.019 12)>较高恢复水平样地(1.084 75).本研究表明从马尾松占优势的针叶林阶段向针阔混交阶段的生态过程中,林木竞争指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竞争在驱动群落发生演替的同时又受到群落结构变化和个体生长状况的影响而不断调整;因此针对不同生境恢复水平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小竞争对生境恢复带来的不利影响.(图3表4参39)(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杰,张海燕,赵姣,金晓芳,龚磊[5](2018)在《樟树人工林对湘东退化红壤性质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湘东红壤丘陵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林林下与林间土壤进行配对采样与分析,研究樟树人工林对退化红壤性质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林间土壤相比,林下土壤的pH增加0.95个单位,全磷、全钾和含水量分别提高14.8%,16.8%和45.6%,容重降低8.1%,均达到显着水平。樟树人工林显着增加林下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林间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聚合物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强度依次仅相当于林下土壤微生物的27.6%,19.2%,23.4%,47.1%和3.5%,但二者对胺类碳源的利用没有明显变化。樟树人工林显着增加林下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主成分分析发现,樟树人工林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模式;相关性分析表明,樟林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是造成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而土壤pH是其中的首要驱动因素。综上,樟树人工林有助于提高湘东退化红壤的微生物生态功能,樟树是进行退化红壤生态修复和重建的适宜树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成军[6](2018)在《退化红壤区湿地松人工林树干CO_2释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植物水分生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叶片光合作用固定CO_2与蒸腾耗水之间的关系。树木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的主体,其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水循环与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两者通过气孔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本研究通过对退化红壤区湿地松人工林树干CO_2释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测定与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湿地松对该地区碳收支的贡献,预测其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还可以反映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及其对生境的适应对策,为该区域植被重建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3个径级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与树干温度呈现一致的单峰型季节变化,生长季树干CO_2释放速率显着大于非生长季,且随着径级的增大,树干CO_2释放速率也随之增加。(2)3个径级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和树干温度间存在良好的自然指数回归关系,树干温度能解释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季节变化的88.9%~92.1%。中径级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与树干温度指数相关性最高,大径级湿地松指数相关性最低。(3)在整个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与水汽压差呈极显着的指数相关关系,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在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与土壤湿度呈显着的相关关系,而在非生长季两者关系不显着。(4)湿地松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为双峰型曲线,水分利用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生长季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或双峰型曲线,非生长季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着大于生长季。(5)湿地松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蒸腾速率、空气温度、叶片温度、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均呈极显着或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其中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大。(6)不同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与树干液流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在生长季两者间呈极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在非生长季两者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对不同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比较结果表明,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的实测值是模拟值的85%,而非生长季湿地松树干CO_2释放速率的实测值是模拟值的96%。(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期刊2018-12-01)

孙波,梁音,徐仁扣,彭新华,王兴祥[7](2018)在《红壤退化与修复长期研究促进东南丘陵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面临侵蚀、酸化、肥力衰减、重金属污染、季节性干旱等退化问题,造成红壤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85年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红壤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和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红壤退化与修复、耕地地力演变与提升、红壤养分循环与高效利用、红壤污染与治理、红壤生态农业模式与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在红壤发生方面,发现现代脱硅富铝化过程仍在继续,小流域土壤自然酸化速率较低;针对红壤农业利用中的加速酸化,研发了抑制质子产生和提升土壤抗酸化能力的新方法,挖掘了红壤区新的耐铝植物资源,揭示了植物耐铝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了红壤区土壤侵蚀多尺度监测方法,编制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分布图,查明了红壤侵蚀演变和崩岗发育机制,建立了侵蚀红壤的开发性治理模式;探明了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揭示了红壤孔隙形成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的水文通量,研发了农田水分高精度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低丘红壤区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建立了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和稀土元素迁移预测模型,提出了红壤和水稻土安全阈值,集成了红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模式;查明了南方红壤地力和养分平衡的演变状况,揭示了红壤碳氮转化生物网络的驱动机制,提出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创建了江西省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了红壤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红壤区耕地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新一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8年07期)

曾敏,吕茂奎,陈坦,邓翠,张康靖[8](2018)在《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对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南方典型红壤侵蚀退化地恢复后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室内模拟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鲜叶与凋落叶的浸提液在侵蚀退化地原状土柱的淋溶过程,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马尾松林土壤对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碳(DOC)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红壤侵蚀退化地对不同来源DOC的吸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来自马尾松鲜叶的DOC平均截留量最大为2.39mg/kg,来自芒萁鲜叶的DOC平均截留量最小为1.67mg/kg,说明马尾松鲜叶的DOC更易被表层土壤吸附,芒萁鲜叶的DOC更易进入深层土壤,不同来源DOC组成和性质的差异是其主要原因。(2)随着退化地的植被恢复,土壤渗滤液的DOC浓度增加,土壤截留DOC能力下降。土壤DOC截留量与粉粒和土壤pH呈正相关,与土壤DOC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砂粒呈负相关,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以解释DOC截留量变化的51.4%,是影响土壤DOC截留能力的关键因素。(3)光谱特征表明芳香类化合物、腐殖类物质易被土壤吸附,吸附能力更强的物质可以解吸土壤中亲水性腐殖类物质。淋溶后DOC光谱特征的变化由不同来源DOC的化学组成和土壤有机碳的性质共同决定。红壤侵蚀退化地对不同植物来源的DOC吸附作用特征主要受DOC和土壤SOC性质的共同调控,对进一步认识退化红壤的固碳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赵玉皓,张艳杰,严月,刘玉槐,徐燕[9](2018)在《亚热带退化红壤区森林恢复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受植被类型的影响,对环境温度也十分敏感。以江西省泰和县石溪退化红壤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3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将其土壤分别置于4种不同温度(5、15、25℃和35℃)条件下培养,采用碱液吸收法进行为期35 d的土壤碳矿化研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林型土壤CO_2累计碳排放量大小顺序为:枫香>马尾松>木荷。在4种不同温度条件下枫香林地土壤CO_2累计排放量最大,其次是马尾松林、木荷林,且不同森林类型土壤CO_2累计排放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P<0.05)。在15℃、25℃和35℃条件下,不同林地土壤潜在碳排放量间无显着性差异。在15℃和25℃条件下,土壤碳排放量随土壤全碳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P<0.05),全碳的极值点分别约为1.83%和1.89%。不同植被类型和培养温度对土壤碳矿化量有显着影响,说明植被类型和温度能够对土壤呼吸产生重要影响,且不同温度对土壤呼吸作用更显着(P<0.000),但两因素间并无显着交互效应。在25℃时,不同林型土壤碳排放量随土壤含水量先增后减,表明土壤含水量并不是影响土壤碳排放量的调控因子。采用单库模式方程C_m=C_o(1-exp~(-kt))对土壤潜在碳排放进行模拟,得出不同温度不同林型土壤最大碳排放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林型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Q_(10)值范围为1.797—1.971,变化幅度较小,且不同林型土壤Q_(10)值并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这一结论为研究林型和温度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4期)

戴金梅[10](2018)在《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马尾松幼苗施肥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植物生长缓慢,一旦植物遭到破坏很难凭借自身力量快速恢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上的先锋物种,幼苗成活率较低,同时由于土壤贫瘠,生长缓慢,形成“小老头松”。因此如何提高土壤肥力及快速促育马尾松是红壤侵蚀退化地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氮(N)、磷(P)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两大营养元素;近年来菌肥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在林木施肥还是以施用氮磷为主,菌肥的施用非常有限,探寻菌肥是否提高马尾松生长及土壤养分,是否值得大面积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的长汀县河田镇土壤作为研究供土;以一年生马尾松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用不同梯度的N、P肥、不同梯度的菌肥,并设置一组对照;对马尾松幼苗的光合能力、生长状况、生物量、根系形态、土壤养分状况等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不同养分环境下,马尾松幼苗的生长过程及土壤养分的响应状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施用氮磷或菌肥均能提高马尾松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混施N/P的净光合速率总体上高于单施N或者单施P处理,N3P1的净光合速率值最大;菌肥以J2、J3的处理对提高马尾松幼苗的光合作用较好。以马尾松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来看,施用菌肥好于施用N/P肥,菌肥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值为N/P配施处理的1.2倍。(2)施用氮磷肥或菌肥均能提高马尾松幼苗的生长量与生物量。混施N/P的马尾松幼苗生长量优于单施处理,以N3P1对马尾松幼苗的生长量较好;菌肥中以J2对马尾松幼苗生长量较好。总生物量以N/P处理高于菌肥处理,施用N/P更能提高马尾松幼苗地上生物量,施用菌肥更能促进马尾松幼苗地下生物量的生长。(3)氮磷处理、菌肥处理对马尾松幼苗根系形态变化都具有显着影响;菌肥对马尾松幼苗根系的促进作用好于施用N/P,混施N/P的效果优于单施处理。(4)施用氮磷肥提高土壤各养分含量。施用菌肥提高土壤中N与速效磷的含量,对土壤中TP与碳含量无影响。土壤中N含量随施用N肥梯度的增加而提高,土壤中TP含量随着P肥施用梯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菌肥各处理的土壤N、碳、TP之间不存在差异性(P>0.05)。土壤养分的变化以施用氮磷肥效果更加快速与有效。(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退化红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C)、氮(N)、磷(P)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措施及生态治理模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西省泰和县红壤严重退化地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木荷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木混交林)以及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湿木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模式0—20,20—40cm土层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C、N、P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40cm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别占总重56.34%(>2mm),30.01%(0.25~2mm),7.14%(0.053~0.25mm),6.54%(<0.053mm),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降低,且差异显着(p<0.05),马木混交林>2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着高于其他恢复模式(p<0.05);(2)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C、N、P含量以马木混交林及湿地松纯林较高,水稳性团聚体C、N、P的含量总体随着粒径减小呈升高的趋势,以较小粒级养分含量较高,且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层间C、N含量差异显着,P无显着差异,C∶N、C∶P及N∶P存在显着差异(p<0.05);粒径间C∶N、C∶P及N∶P存在显着差异;土壤团聚体C、N与C∶N、C∶P、N∶P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N∶P值较高且P与N∶P存在显着负相关性(p<0.05);(3)土壤C、N与土壤团聚体C、N含量显着相关(p<0.05),土壤团聚体C、N与土壤容重及含水率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改善作用主要集中于表层土壤;土壤团聚体养分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指示作用,且土壤团聚体养分保持能力与土壤物理性质有关;研究区植被生长限制因素以P限制为主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受P限制作用更严重;马木混交林较其它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和结构提升均具有显着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化红壤论文参考文献

[1].金慧芳,史东梅,钟义军,黄尚书,宋鸽.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退化特征及障碍因子诊断[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潘俊,刘苑秋,刘晓君,高盼,白天军.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团聚体及化学计量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刘俊第.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4].王从容,李守中,杨贤宇.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区不同恢复水平生境内先锋树种竞争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5].张杰,张海燕,赵姣,金晓芳,龚磊.樟树人工林对湘东退化红壤性质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6].王成军.退化红壤区湿地松人工林树干CO_2释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南昌工程学院.2018

[7].孙波,梁音,徐仁扣,彭新华,王兴祥.红壤退化与修复长期研究促进东南丘陵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

[8].曾敏,吕茂奎,陈坦,邓翠,张康靖.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对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8

[9].赵玉皓,张艳杰,严月,刘玉槐,徐燕.亚热带退化红壤区森林恢复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8

[10].戴金梅.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马尾松幼苗施肥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措施下0~10c...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不同类型土壤...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下表层各粒组团...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不同类型土壤...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不同类型土壤...一退化红壤生态系统土壤甲靖群落...

标签:;  ;  ;  ;  ;  ;  ;  

退化红壤论文_金慧芳,史东梅,钟义军,黄尚书,宋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