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根部病原菌论文_全鑫,杨艳艳,孙润红,杨丽荣,武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要根部病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部,病原菌,菌根,抗病性,连作,病原,病害。

主要根部病原菌论文文献综述

全鑫,杨艳艳,孙润红,杨丽荣,武超[1](2015)在《河南小麦根部主要病害病原菌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2014年采集河南临沂、原阳、漯河、延津、商水、周口6个地区小麦根部主要真菌病害324株发病株,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明确河南小麦主要根部真菌病害的病原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病原菌进行分子检测。采集小麦根部病害324株发病株,得到256株分离菌株,通过菌落特征、菌丝特征以及孢子形态特征初步确定76株为小麦赤霉病菌,59株小麦纹枯病菌,47株为小麦全蚀病菌,39株为小麦根腐病菌,以ITS1和ITS4为引物PCR扩增,测序后得到rDNA-ITS区序列,与已知的小麦镰刀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小麦根腐病菌进行同源性比对,通过ITS序列与其序列同源性为97%~99%,结合形态特征、致病性测定以及再分离的结果,鉴定出小麦赤霉病菌主要是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41株,其余35株的rDNA-ITS区序列和小麦冠腐病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的同源性较高,可达97%以上;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47株;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44株;小麦根腐病原菌主要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33株。(本文来源于《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9-09)

马宝红[2](2004)在《VAM菌根化苗对连作草莓主要根部病原菌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lomus mosseae(漏斗孢球囊霉,G.M)和Glomus versiforume(多型球囊霉,G.V)是两种内生共生菌,常在寄主植物上形成泡囊丛枝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e,VAM)。本试验研究了两种菌根菌对草莓苗的促生作用以及菌根化草莓苗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elb(v)、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fa solani Kuhn(r)的抗性,并对菌根化苗的抗性生理变化作了探讨。 室内实验分别就G.M、G.V和G.M+G.V对草莓的促生作用,G.M、G.V和G.M+G.V菌根化草莓苗对v、f、r、r+f和r+f+v侵染时的抗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接种病原菌情况下,G.M对草莓的促生作用最强,与对照相比在株高、茎粗、根长、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地下部干重和鲜重等指标上均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G.V对草莓苗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促生作用,但其促生作用弱于G.M;而G.M+G.V没有表现出明显地促生作用。在所测试的VAM真菌中,G.V菌根化草莓苗对r、f抗性最强;G.M菌根化草莓苗对v的抗性最强;G.M+G.V菌根化苗对r+f两种病原菌共同侵染时的抗性最强;G.M和G.V菌根化草莓苗对r+f+v叁种病原菌共同侵染时的抗性显着高于对照。此外,室内试验还就草莓苗接种G.M+G.V后10d、20d、30d对r+f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莓苗接种G.M+G.V后20d对r+f抗性最强。 通过对G.M、G.V和G.M+G.V菌根化草莓苗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发育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在连作一年土壤中G.V菌根化草莓苗的地上部鲜重和病情指数等指标与种植在其它处理土壤中草莓苗的相应指标相比在P=0.05水平上均达到了显着性差异。 通过草莓接种G.M、G.V、G.M+G.V后、G.M、G.V、G.M+G.V菌根化草莓苗接种病原菌后根系内TTC还原活性、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及单位根段内泡囊数量变化情况的试验结果表明: 草莓苗接种G.M,G.V,G.M+G.V真菌60d后以G.M处理草莓根系内TTC还原活性最强,G.V处理次之,G.M+G.V处理根系内TTC还原活性最弱;草莓苗接种VAM真菌52d后再接种f、v和r,8d后G.V菌根化苗接种f、G.V菌根化苗接种r的处理根系内TTC还原活性高于其他菌根化苗接种相应病原菌的处理;G.M菌根化苗接种v的处理根系内TTC还原活性高于其他菌根化苗接种v的处理。 草莓苗接种G.M,G.V,G.M+G.V真菌后第31d、32d、34d时各处理SOD酶和POD酶活性无明显变化,从每一天所测的结果来看,以G.M处理根系内SOD酶活性最低,POD酶活性最高;草莓苗接种G.M,G.V,G.M+G.V真菌后第30d时接种的f、r和v,第31d、32d、34d时各处理根系内SOD酶活性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POD酶活性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每一天测试结果来看,G.V菌根化草莓苗接种f和r后根系内SOD酶活性低于其他菌根化苗的处理,POD酶活性高于其他菌根化苗接种相应病原菌的处理;G.M菌根化草莓苗接种v后根系内SOD酶活性低于其他菌根化苗接种v的处理,POD酶活性高于其他菌根化苗接种v的处理。 在本实验所测试范围内,草墓苗接种G.M,G.V,G.M+G .v真菌后第ZOd时、VAM菌根化草荀苗接种r、f、v第30d后时各处理之间单位根段内泡囊数在P=0.05水平上没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4-06-22)

主要根部病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Glomus mosseae(漏斗孢球囊霉,G.M)和Glomus versiforume(多型球囊霉,G.V)是两种内生共生菌,常在寄主植物上形成泡囊丛枝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e,VAM)。本试验研究了两种菌根菌对草莓苗的促生作用以及菌根化草莓苗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elb(v)、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fa solani Kuhn(r)的抗性,并对菌根化苗的抗性生理变化作了探讨。 室内实验分别就G.M、G.V和G.M+G.V对草莓的促生作用,G.M、G.V和G.M+G.V菌根化草莓苗对v、f、r、r+f和r+f+v侵染时的抗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接种病原菌情况下,G.M对草莓的促生作用最强,与对照相比在株高、茎粗、根长、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地下部干重和鲜重等指标上均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G.V对草莓苗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促生作用,但其促生作用弱于G.M;而G.M+G.V没有表现出明显地促生作用。在所测试的VAM真菌中,G.V菌根化草莓苗对r、f抗性最强;G.M菌根化草莓苗对v的抗性最强;G.M+G.V菌根化苗对r+f两种病原菌共同侵染时的抗性最强;G.M和G.V菌根化草莓苗对r+f+v叁种病原菌共同侵染时的抗性显着高于对照。此外,室内试验还就草莓苗接种G.M+G.V后10d、20d、30d对r+f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莓苗接种G.M+G.V后20d对r+f抗性最强。 通过对G.M、G.V和G.M+G.V菌根化草莓苗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发育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在连作一年土壤中G.V菌根化草莓苗的地上部鲜重和病情指数等指标与种植在其它处理土壤中草莓苗的相应指标相比在P=0.05水平上均达到了显着性差异。 通过草莓接种G.M、G.V、G.M+G.V后、G.M、G.V、G.M+G.V菌根化草莓苗接种病原菌后根系内TTC还原活性、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及单位根段内泡囊数量变化情况的试验结果表明: 草莓苗接种G.M,G.V,G.M+G.V真菌60d后以G.M处理草莓根系内TTC还原活性最强,G.V处理次之,G.M+G.V处理根系内TTC还原活性最弱;草莓苗接种VAM真菌52d后再接种f、v和r,8d后G.V菌根化苗接种f、G.V菌根化苗接种r的处理根系内TTC还原活性高于其他菌根化苗接种相应病原菌的处理;G.M菌根化苗接种v的处理根系内TTC还原活性高于其他菌根化苗接种v的处理。 草莓苗接种G.M,G.V,G.M+G.V真菌后第31d、32d、34d时各处理SOD酶和POD酶活性无明显变化,从每一天所测的结果来看,以G.M处理根系内SOD酶活性最低,POD酶活性最高;草莓苗接种G.M,G.V,G.M+G.V真菌后第30d时接种的f、r和v,第31d、32d、34d时各处理根系内SOD酶活性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POD酶活性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每一天测试结果来看,G.V菌根化草莓苗接种f和r后根系内SOD酶活性低于其他菌根化苗的处理,POD酶活性高于其他菌根化苗接种相应病原菌的处理;G.M菌根化草莓苗接种v后根系内SOD酶活性低于其他菌根化苗接种v的处理,POD酶活性高于其他菌根化苗接种v的处理。 在本实验所测试范围内,草墓苗接种G.M,G.V,G.M+G .v真菌后第ZOd时、VAM菌根化草荀苗接种r、f、v第30d后时各处理之间单位根段内泡囊数在P=0.05水平上没表现出显着性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要根部病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全鑫,杨艳艳,孙润红,杨丽荣,武超.河南小麦根部主要病害病原菌分离鉴定[C].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2].马宝红.VAM菌根化苗对连作草莓主要根部病原菌抗性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菌株BSD-2-GFP在黄...2龙血树根腐病菌的形态Fig.2Mor...星油藤根腐病症状4-3黄淮地区10种大豆根部病原菌LA...

标签:;  ;  ;  ;  ;  ;  ;  

主要根部病原菌论文_全鑫,杨艳艳,孙润红,杨丽荣,武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