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聚合物溶液论文_陈海玲,郑晓宇,蒋庆哲,李先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联聚合物溶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交联,聚合物,溶液,柠檬酸,矿化度,聚丙烯酰胺,介质。

交联聚合物溶液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玲,郑晓宇,蒋庆哲,李先杰[1](2015)在《不同浓度交联聚合物微球溶液的微观形态和流变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交联聚合物微球水溶液的流变性能与微球微观形态之间的关系,测定了不同浓度交联聚合物微球溶液的流变性能,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浓度交联聚合物水溶液中微球的微观结构形态,系统研究了微球溶液的流变性与聚合物微球浓度的关系,并分析了微球溶液流变性随浓度和剪切速率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微球浓度的增加,溶液的胀流性逐渐减弱,假塑性逐渐增强,时间效应也相应地增强;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低浓度的微球溶液与高浓度的微球溶液呈现出不同的流变特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得到的水中微球的微观结构形态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为进一步研究深部液流改向和调剖机理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刘进祥,卢祥国,李国桥,王荣健,牛丽伟[2](2013)在《特高矿化度Cr~(3+)交联聚合物溶液渗流特性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特高矿化度油藏深部调剖需求,研制具有优良抗盐性的Cr3+交联聚合物溶液,用黏度计、动态光散射仪、流变仪和岩心流动等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研究矿化度对Cr3+交联聚合物溶液黏度、分子线团尺寸、黏弹性和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聚合物溶液相比,Cr3+交联聚合物溶液的黏度略有下降,分子线团的尺寸小幅增加,黏弹性有所上升,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大幅度增加;当预热时间较短时,随着溶剂水矿化度的增加Cr3+交联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逐渐增大;当预热时间较长时,随着矿化度的增加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逐渐减小;在Cr3+交联聚合物溶液中,交联反应首先发生在同一分子的不同支链间(简称分子内交联),然后扩展到不同聚合物的分子链间(简称分子间交联),形成区域性网状聚集态。(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刘进祥,卢祥国,刘敬发,胡淑琼,薛宝庆[3](2013)在《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岩心内成胶效果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黏度计、动/静态激光光散射仪、扫描电镜和岩心流动实验装置,对两性离子聚合物溶液和两性离子交联聚合物溶液黏度、分子线团尺寸、分子聚集态和多孔介质内静态成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岩心内成胶机理。结果表明,随溶剂水矿化度增加,交联反应速度加快;放置时间越长,岩心内交联反应增强并趋于稳定;剪切时间延长,聚合物分子定向排列趋势加剧,岩心孔隙内成胶效果变差;渗透率较低条件下,岩心孔隙内交联反应以"分子内"交联为主;随岩心渗透率增加即孔隙尺寸增大,岩心内成胶效果变好,发生"分子间"交联概率增大。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表明,在两性离子交联聚合物溶液中,交联反应首先发生在同一分子的不同支链间,即"分子内"交联,形成局部性网状聚集态,然后扩展到不同聚合物的分子链间,即"分子间"交联,形成区域性网状聚集态。(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3年04期)

边朝亮[4](2010)在《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驱技术在包1块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交联聚合物溶液是交联聚合物线团在水中的分散体系,属于高分子稀溶液,具有胶体和溶液的特性,具有聚合物浓度低、粘度小、注入性好、稳定性强的特点,交联聚合物线团发生吸附、滞留、堆积,使交联聚合物线团优先滞留在孔道的喉道部位,迫使后续驱替液流向低渗透区,以利于驱替剂驱替其它部位的原油;同时在一定的压差下,这些交联聚合物线团会移动到前面的孔喉处并继续产生架桥封堵,因此可使油藏中由水驱形成的“水窜通道”发生“动态堵塞”,不断地由近及远分段产生液流改向,调整、扩大驱替剂的波及剖面,双子驱油剂能够在较低使用质量分数时,显着改变原油与岩石界面性质,降低原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驱替液的洗油效率,提高原油采收率。针对包一断块储层严重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效果差的特点,结合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驱技术,采用现场回注的污水,做出了室内微孔滤膜封堵实验和人造岩心封堵、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出程度可以提高13.6 %以上。2006年根据室内研究结果该技术先在包1块西南部实施,后续扩大到包1块北部。矿场实验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溶液体系具有良好的封堵特性,能达到调整层间非均质性,改善水驱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0-06-12)

林梅钦,辛见,李明远,董朝霞,彭勃[5](2009)在《交联聚合物溶液的热氧化及剪切安定性对其封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核孔膜过滤和动态光散射(DLS)法,研究了高相对分子质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LPS)的热氧化及剪切安定性对其在油藏深部调剖封堵性能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HPAM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LPS在90℃下热氧化降解24h后,对0.4μm和1.2μm核孔膜不能形成有效封堵,降低过膜压力也不能改善其封堵性能。LPS经剪切降解后对1.2μm的核孔膜不能形成有效封堵,但对0.4μm的核孔膜能形成有效封堵;降低过膜压力能够增大对1.2μm核孔膜的封堵性能。LPS中交联聚合物线团(LPC)尺寸变小及HPAM与AlCit之间交联点的破坏分别是热氧化和剪切降解造成封堵性能下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09年06期)

董朝霞,宋锦宏,林梅钦,李明远[6](2009)在《盐浓度对交联聚合物溶液剪切增稠现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交联聚合物溶液(LPS)是一种新型调剖剂,LPS在油藏中的流动特性是影响其调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奥式黏度计模拟油藏中多孔介质的剪切作用,研究了在不同盐质量浓度范围内,重复剪切作用下LPS流动特性的变化,并结合流变学理论,分析了重复剪切作用下LPS剪切增稠现象与LPS中线团(LPC)分散状态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NaCl质量浓度范围内,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反应到一定时间的LPS会发生剪切增稠现象,且出现剪切增稠所需的反应时间随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而缩短。此现象反映出盐质量浓度的提高增加了聚合物与交联剂间发生分子内交联的比例和LPC的数量,为研究低质量浓度聚合物交联体系的交联过程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09年05期)

林梅钦,赵志海,李明远,董朝霞,彭勃[7](2009)在《多孔介质表面润湿性对交联聚合物溶液封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毛玻璃模型、填充砂管和人造岩心封堵实验,研究了多孔介质的表面润湿性对交联聚合物溶液(LPS)封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甲基硅油处理的毛玻璃模型注入4.5Vp(Vp——孔隙体积)的LPS后,体系压力明显上升,达到120 kPa左右;经甲基硅油处理的毛玻璃模型注入10Vp的LPS后,体系压力始终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6~8 kPa)。未经甲基硅油处理的填充砂管注入40Vp的LPS后,体系压力达到70 kPa左右;经甲基硅油处理过的填充砂管注入80Vp的LPS后,体系压力只达到18 kPa,没有明显上升。岩心并联实验中,甲基硅油处理的岩心与未经甲基硅油处理的岩心相比,注水时的出口液体流量明显降低,但注LPS后的出口液体流量明显增加。这表明LPS具有选择性封堵性质,即易于封堵水润湿的多孔介质,而难于封堵油润湿的多孔介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09年01期)

崔晓红,辛见,李明远,林梅钦[8](2008)在《交联聚合物溶液的剪切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核孔膜过滤和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高相对分子质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柠檬酸铝反应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的剪切稳定性及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交联聚合物溶液对孔径为1.2μm的核孔膜的封堵能力降低,但仍能对孔径为0.4μm的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交联聚合物溶液受剪切作用后封堵性能下降的原因是体系中的交联聚合物线团粒径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线团粒径受剪切作用后变小,不能对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08年03期)

石冈,蒲守智,李明远,吴肇亮,鲍晓军[9](2008)在《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与滞留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径为40mm、长度为1500mm的填充砂管中,在线测量了由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柠檬酸铝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填充砂孔隙介质中的流动和滞留特性,考察了交联聚合物溶液的流动形态及流动速度对孔隙封堵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过程中,经过多次压力脉动最终导致一种局部性的非均匀封堵;随着流动线速度的增加,封堵位置与交联聚合物注入口间的距离呈非线性增大;对应于封堵现象的发生,可能存在一个临界注入量,只有当交联聚合物溶液的注入量大于该临界值时,才会对孔隙介质产生封堵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林梅钦,王兆军,李明远,郭继香,吴肇亮[10](2008)在《交联聚合物溶液的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黏度法、核孔膜过滤和动态光散射(DLS)法,研究了高相对分子质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溶液(LPS)的热稳定性、HPAM降解后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体系的封堵性能及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40~60℃),HPAM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LPS能够长时间地稳定存在,对1.2μm的核孔膜有很好的封堵效果。而在较高温度下(70~110℃),所形成的LPS很快降解,不能对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温度越高,降解速率越快,对核孔膜的封堵性能越差。LPS高温降解后封堵性能下降的原因是LPS中交联聚合物线团(LPC)尺寸变小,平均表观流体力学半径从降解前的292nm减小到39.9nm左右。HPAM高温降解后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体系不能对1.2μm的核孔膜产生有效封堵。(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08年01期)

交联聚合物溶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特高矿化度油藏深部调剖需求,研制具有优良抗盐性的Cr3+交联聚合物溶液,用黏度计、动态光散射仪、流变仪和岩心流动等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研究矿化度对Cr3+交联聚合物溶液黏度、分子线团尺寸、黏弹性和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聚合物溶液相比,Cr3+交联聚合物溶液的黏度略有下降,分子线团的尺寸小幅增加,黏弹性有所上升,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大幅度增加;当预热时间较短时,随着溶剂水矿化度的增加Cr3+交联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逐渐增大;当预热时间较长时,随着矿化度的增加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逐渐减小;在Cr3+交联聚合物溶液中,交联反应首先发生在同一分子的不同支链间(简称分子内交联),然后扩展到不同聚合物的分子链间(简称分子间交联),形成区域性网状聚集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联聚合物溶液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海玲,郑晓宇,蒋庆哲,李先杰.不同浓度交联聚合物微球溶液的微观形态和流变特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刘进祥,卢祥国,李国桥,王荣健,牛丽伟.特高矿化度Cr~(3+)交联聚合物溶液渗流特性及其机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刘进祥,卢祥国,刘敬发,胡淑琼,薛宝庆.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岩心内成胶效果及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

[4].边朝亮.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驱技术在包1块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0

[5].林梅钦,辛见,李明远,董朝霞,彭勃.交联聚合物溶液的热氧化及剪切安定性对其封堵性能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

[6].董朝霞,宋锦宏,林梅钦,李明远.盐浓度对交联聚合物溶液剪切增稠现象的影响[J].石油钻采工艺.2009

[7].林梅钦,赵志海,李明远,董朝霞,彭勃.多孔介质表面润湿性对交联聚合物溶液封堵性能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9

[8].崔晓红,辛见,李明远,林梅钦.交联聚合物溶液的剪切稳定性[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

[9].石冈,蒲守智,李明远,吴肇亮,鲍晓军.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与滞留行为[J].化工学报.2008

[10].林梅钦,王兆军,李明远,郭继香,吴肇亮.交联聚合物溶液的热稳定性[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8

论文知识图

在基材表面构建两性离子凝胶层示意图等制备的交联型APE(optimi...不同聚交比的交联聚合物溶液在聚合物溶液和交联聚合物溶液分子...聚交比400/50的交联聚合物溶液...不同聚交比的交联聚合物溶液在...

标签:;  ;  ;  ;  ;  ;  ;  

交联聚合物溶液论文_陈海玲,郑晓宇,蒋庆哲,李先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