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论文_宋连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仁,蛋白,定量分析,细胞核,抗原,大肠癌,红霉素。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宋连芳[1](2012)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在大肠癌研究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传统的定性诊断由于缺乏客观指标和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随着显微测量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肠癌病理研究从定性描述走向了定量分析,为探讨大肠肿瘤发生发(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贾文娟,田菲,蔡刚强[2](2011)在《扶正合剂结合腹腔化疗对小鼠恶性腹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的干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扶正合剂结合腹腔化疗对小鼠恶性腹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Ag-NOR)的干预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顺铂组、扶正组、结合组。其中空白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及腹腔注射,顺铂组予顺铂溶液腹腔注射,扶正组予扶正合剂灌胃,结合组予扶正合剂灌胃及顺铂溶液腹腔注射。给药12 d后抽取腹水,嗜银染色观察AgNOR颗粒形态、分布、颗粒计数及核仁银染区面积/核面积(I.S)值。结果颗粒数及I.S值方面,顺铂组、结合组与空白组及扶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与顺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分布方面,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合剂结合腹腔化疗可以调节小鼠腹水细胞AgNOR颗粒数及I.S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对AgNOR颗粒形态分布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1年01期)

何春,莫维光[3](2009)在《DNA、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定量分析与大肠癌的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肠癌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肿瘤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以结肠癌发病率增长速度迅猛,在大城市增幅更快,上世纪9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城市上升31.95%,在农村上升8.51%[1]。因此,掌握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断和预后的方法有(本文来源于《内科》期刊2009年02期)

李阿梅,曾学思[4](2006)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染色法诊断皮肤深部真菌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皮肤真菌病诊断中,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确定致病真菌在组织内寄生形态以及了解宿主的反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在常规的H-E染色标本中部分真菌不易被发现,故组织病理特殊染色法对检出真菌病原体十分重要。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主要是用于良恶性肿瘤AgNOR计数的研究和诊断,该技术也可用于显示基底膜、黑素细胞、上皮颗粒层以及真菌感染中的致病真菌病(本文来源于《中华皮肤科杂志》期刊2006年07期)

许丽艳,敬华,杨晋德,刘春雷,陈兴明[5](2005)在《恶性骨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恶性骨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功能及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定量分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单抗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红细胞花环试验以及Ag-NORs定量测定方法,对33例骨肿瘤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了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C3b受体花环率(E-C3bRR)与红细胞循环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核仁银染区面积/细胞核面积比值(I.S%)。结果患者CD3+、CD4+、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CD8+升高;E-C3bRR明显降低,E-ICR明显升高;I.S%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别(P<0.01)。结论恶性骨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功能与Ag-NORs检测结果一致,可作为反映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状态的指标,并可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5-06-01)

郑美桦,田晓东,李虎,程雅莉,陈秀红[6](2002)在《咽喉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 4 3例喉癌和 18例下咽癌术后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并对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 (AgNOR)计数 ,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化、复发、转移、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 ,评估其对预后及监测患者病情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及Crocker’sAgNOR染色技术定量观察 6 1例鳞状细胞癌术后标本及9例良性喉肿瘤患者的非瘤区粘膜中PCNA的表达及AgNOR计数。分析其与喉癌及下咽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复发、转移、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 (PCNA指数 )与AgNOR计数呈正相关 ;PC NA指数与AgNOR计数由早期到晚期 ,由高分化到低分化逐渐提高 ;两者在复发、转移及期内死亡患者的癌组织中增加 (P <0 .0 5 )。结论 :PCNA指数和AgNOR计数可作为喉及下咽鳞癌的诊断性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2002年12期)

齐继峰,海涌,马华松[7](2001)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对良、恶性骨肿瘤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是一种酸性非组蛋白C23,在rDNA转录活性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核仁组成区银染强度反映了rDNA转录活性水平,与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1],已被不少学者用于肿瘤的分级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检测,对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01年04期)

张万胜,王昌富,邓明凤,陈永玲,张银汉[8](2000)在《白血病骨髓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 (AgNOR)是一种酸性非组蛋白 ,包括RNA多聚酶、C2 3、B2 3、纤维素[1] 。本文采用HPIAS 10 0 0高清晰度图像分析系统 ,对 5 3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AgNOR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对其AgNOR形态分型(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00年05期)

王雨生,惠延年[9](1999)在《柔红霉素对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影响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r-gyrophilic nucleolar organiser region-associated proteins,AgNORs)的表达量及柔红霉素对其影响。方法:将柔红霉素加入培养人RPE细胞的培养液中(终浓度为180μg/L)作用12小时,撤药后继续培养24小时。对培养细胞行AgNORs染色,图像分析染色结果。结果:对照组和柔红霉素组AgNORs面积(μm~2/核)分别为41.61±4.52和13.66±0.65(P<0.01);平均面密度(AgNORs面积与胞核面积之比)(%)为20.37±1.97和13.06±2.44(P<0.01)。结论:柔红霉素抑制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核仁组成区转录活性可能是其细胞毒作用的机理之一。眼科学报1999;15:70—73。(本文来源于《眼科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韩卫,戴宏[10](1999)在《肝细胞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定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42例肝细胞肝癌、4例肝硬化患者的手术切除后标本的石蜡包埋块,用银染色一步法染色,结果发现:肝细胞核内Ag-NORs颗粒数3例正常为4.12±1.34,4例肝硬化为5.26±1.72,42例肝细胞癌为9.41±2.18;其中19例肝细胞癌见不典型增生肝细胞Ag-NORs为6.15±1.84。随访18例,存活>1年7例Ag-NORs为8.26±215;存活<1年11例为Ag-NORs9.45±2.34(P<0.05)。结果表明:Ag-NORs可作为评估肝细胞癌预后和诊断的有意义的指标。(本文来源于《苏州医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扶正合剂结合腹腔化疗对小鼠恶性腹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Ag-NOR)的干预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顺铂组、扶正组、结合组。其中空白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及腹腔注射,顺铂组予顺铂溶液腹腔注射,扶正组予扶正合剂灌胃,结合组予扶正合剂灌胃及顺铂溶液腹腔注射。给药12 d后抽取腹水,嗜银染色观察AgNOR颗粒形态、分布、颗粒计数及核仁银染区面积/核面积(I.S)值。结果颗粒数及I.S值方面,顺铂组、结合组与空白组及扶正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与顺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分布方面,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合剂结合腹腔化疗可以调节小鼠腹水细胞AgNOR颗粒数及I.S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对AgNOR颗粒形态分布无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宋连芳.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在大肠癌研究中的意义[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2].贾文娟,田菲,蔡刚强.扶正合剂结合腹腔化疗对小鼠恶性腹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的干预作用[J].河北中医.2011

[3].何春,莫维光.DNA、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定量分析与大肠癌的诊断[J].内科.2009

[4].李阿梅,曾学思.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染色法诊断皮肤深部真菌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

[5].许丽艳,敬华,杨晋德,刘春雷,陈兴明.恶性骨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的定量分析[C].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5

[6].郑美桦,田晓东,李虎,程雅莉,陈秀红.咽喉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的表达[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

[7].齐继峰,海涌,马华松.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对良、恶性骨肿瘤检测的临床意义[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

[8].张万胜,王昌富,邓明凤,陈永玲,张银汉.白血病骨髓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的定量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0

[9].王雨生,惠延年.柔红霉素对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影响的定量分析[J].眼科学报.1999

[10].韩卫,戴宏.肝细胞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定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

论文知识图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人卵扫描电镜显示:破骨细胞平铺在骨片上...扫描电镜显示:破骨细胞平铺在骨片上...甲苯胺蓝染色见破骨细胞胞浆呈深蓝...正常对照(HExl00)病理变化:尾皮肤毛囊处...原代培养人RPE细胞铺满期倒置显微镜火4...

标签:;  ;  ;  ;  ;  ;  ;  

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论文_宋连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