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县依法加强土地管理

江县依法加强土地管理

一、绛县依法强化土地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梅[1](2021)在《机构改革后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运城绛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这样严格食品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下,食品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例如2020年山西财经大学诺如病毒事件、黑龙江鸡东酸汤子中毒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是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些事件有的是因为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有的是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还很欠缺,纵深分析这些事件的背后原因是我们今后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努力的方向。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布局中的“最后一公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村和城市的交接地段的管理。这些地方的食品安全状况往往较为混乱,地区范围广、人群素质差距大,这些都是导致监管难的原因。食品作为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要坚决保证食品安全,要从全覆盖、全链条、全方位地保证食品安全。基层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各项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站,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具有极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基层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人员短缺、专业程度不高、执行性任务增多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致力于解决基层困境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深化基层改革方面一直努力着,着力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改革之路,在法律法规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等方面作出巨大努力。机构改革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关键点,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文件内容,到2019年3月,全国机构改革任务完成。自此,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管归入市场监管体系中,市场监管进入“大融合”时代。本文以作者所在的绛县市场监管局的具体情况为例,阐述绛县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并因此推导出县级食品监管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对县级食品监管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两部分,概念部分详细解释了食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和机构改革四个概念,理论基础部分阐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三个与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的理论。第二部分是介绍了绛县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详细阐明了绛县食品安全监管对象和监管主体,同时从监管体制、监管能力、监管机制、监管手段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绛县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第三部分中,从食品安全监管缺位、监管失范和监管低效三个方面体系化地指出县级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同时,针对县级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指出了机构改革后导致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市场监管体制内部责任不明确、辖区内食品监管部门工作机制不畅通、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食品安全共同监管尚未形成,第四部分是提出对策与建议,主要有五个方面,包括理清市场监管和食品监管秩序、理清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责任配置、强化县级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构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和强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张俨利[2](2021)在《“改”出农村新气象——山西省绛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省绛县位于运城市东北隅,全县辖8镇2乡、13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约23.5万,耕地面积45万亩。自2018年5月绛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坚持改革五大原则,积极探索、整体推进,采取流程细化、模板引路、清单倒逼、典型示范、村民商议等方式,针对改革每个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2020年9月,绛县顺利通过了运城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验收,圆满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

梁军军[3](2020)在《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保护文物对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维系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是全国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山西省文物犯罪历史上就较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加猖獗,打击文物犯罪的行动也一直没有停止过。2018年以来,山西省公安机关结合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全省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着很大困难。本文结合山西2018年以来打击文物犯罪的专项行动,分析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面临的困境,探索打击文物犯罪的出路。文章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在界定文物、文物资源、文物犯罪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山西省文物资源的情况、文物分布情况、山西省文物案件情况、山西省文物防护情况、山西省文物犯罪总体发破案情况及主要发案特点;第二部分分析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的具体举措及其取得的成效,包括公安机关在机制建设、侦查措施、队伍建设、涉案文物鉴定管理移交、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分析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面临的困境,主要分为技术性困境和政策性困境。技术性困境包括案件线索发现难、文物逃犯抓不难、保护伞打击难、境外文物追缴难、文物犯罪资产追缴难,政策性困境包括法律适用难、激励机制落实难、队伍建设难、防发案难;第四部分针对性地提出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的出路,有技术性出路和政策性出路两大方面的出路,技术性出路是主动收集扩案源、专案专班清逃犯、加大保护伞打击力度、建立境外文物追缴新模式、加大资产追缴力度,政策性出路具体包括堵住文物犯罪领域法律漏洞、完善文物犯罪激励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健全防范文物犯罪体系。

王宏伟[4](2020)在《奋力蹚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石。在刚刚结束的市委四届八次全会上,市委书记丁小强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回顾总结了40多年来运城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指出了全市工业发展不足、工业经济偏重等问题,作出了“运城要发展?

张家平[5](2020)在《基于政府职能下的山西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旅游已成为了时代潮流。无论是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旅游成为了日常讨论的话题。同时,广大旅游者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观赏旅游,他们逐渐开始注重旅游的知识性和体验性。历史文化旅游成为了旅游者们选择的热点,当然也成为了各地政府和旅游开发企业重点关注的产业。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山西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现状,详细阐述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发挥。分析了当前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站在政府作用发挥的角度提出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化建议。希望为促进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本文的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详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章主要总结了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梳理了绛县主要文化旅游资源,概括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第四章分析了当前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顶层设计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营销宣传不到位等等;第五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化建议;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和前景展望,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周璞[6](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郭心钢[7](2020)在《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文中认为学界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存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偏见。一方面农民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虽然从事一些非农职业,但较少从事商业活动,众多人口附着在土地之上,形成紧张的人地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固守土地,安土重迁,与村庄以外的地区来往较少,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从而使乡村在整体上呈现出封闭性特征。论文运用新发现的农户档案资料,研究晚清民国晋西南虞乡县西部、中条山北麓的12个村庄,发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较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些村庄背山面水,碱荒、砂石地分布较广,土质较差,还饱受水旱灾害的不断侵袭,多数农户耕种土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同时,环境又丰富了人们的生计方式。当地农民开发并形成类型多样的副业和家庭手工业,有以担柴割草和烧木炭为主的“跑山”业,有以果树和蔬菜为主的果蔬业,有以制作小型农具为主的编制业,有以技术工匠和家庭作坊为主的手工业,有以面制熟食为主的饮食业,有以畜禽为主的农家饲养业,以及其他乡村服务业。副业是土地收益之外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有些甚至超过土地收益。此外,经营副业使农民较多地与地方集市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晋西南地区的农民有着外出“从商”的传统和风气。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地方社会秩序的混乱、土地收益的微薄、商业利润的吸引和农民自身对家庭生计的理性安排,当地一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男性劳力离开乡村,前往周边的乡镇和县城以及黄河对岸的陕西、河南等地,从事或大或小的商业活动。其中,以受雇型的学徒、店员、伙计等职业为主,也不乏一些自营、合营等资本较大的商人。农民的从商活动显示出一定的阶层差异。一些农民仅以从商收入作为家庭贴补,另一些家庭生活则主要地或全部依赖从商收入。农民通过外出从商,扩大了活动空间,开阔了视野见识,熏染了风俗习惯,巩固和拓展了社会关系网络。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村庄内部凝聚力也因同业、同乡的关系而得以加强。“从商”在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光绪大祲中,山西特别是晋西南地区的人口受到巨大损失,这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的节奏。晚晴民国时期,或是官方倡导,或是民间自发,来自豫、鲁、陕、冀等省的客民陆续流入晋西南地区。从生计方式看,当地客民多以出卖劳力、担柴割草、开荒或租种土地,以及自有的小手工艺为生。从婚姻形式看,男性客民多是入赘当地或被收养为子,女性客民则以童养、改嫁、被贩卖等形式嫁入当地。客民的不断流入,客观上填补了当地人外出从事副业、商业所造成的劳力空缺,实现了区域间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同时,客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间的社会文化交流。可以说,客民广泛参与到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土地交易市场和婚姻市场当中,深刻形塑着当地的人口、婚姻、家庭、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基于流动性的分析视角,与以往学界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不同,我们认为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人口流动性较强,既有本地居民流出,也有外地客民流入,因此导致当地的人群关系比较复杂。同时,二者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差异性、阶段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土客的经济方式存在差异,土着农民“重商轻农”、“重副轻农”;外来客民则“重农轻商”、“善副善工”,双方在土地关系、雇佣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相互补充、调剂,从而客观上实现了一种平衡。农民是否具有“理性”是个假问题。不同阶层的农民都有“理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为家长的个体素质、家庭内部发展状况、外部社会环境的差异,农民家庭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对生计伦理的安排表现出不同理解。贫穷农户以维持基本生存和温饱为首选,中等农户试图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实现家庭发展,富裕农户希冀努力巩固和扩大现有的资本财富。理性的阶层差异,刺激农民采取相应的生计模式,促进家庭间的生产合作,推动社会的横向和纵向流动。总之,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整体上呈现出流动性、开放性特征,农民在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身“理性”。“晋西南模式”所反映出的传统时期中国农民经济的诸个特征,与学界的一些传统认识或观点相左。这对于反思日本中国史学者的“村庄共同体”理论和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以及重新认识中国农民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何奕[8](2019)在《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三线建设是我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特定历史环境下,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实施的军事工业建设运动。尽管山西在宏观区位上靠近一线,但因其特殊的地缘环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独特的资源禀赋,被国家划入三线建设范围并部署了多个三线项目。三线建设作为山西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学界对于山西省三线建设及其工业遗存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在此背景下,论文选取晋南地区的“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后,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和遗存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从选址、空间形态和建筑三个层面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其次,通过解释性历史研究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纳入相关历史环境中,探寻山西近现代工业发展、铁路建设和国防项目与研究对象选址于该地区的内在联系以及特征的影响。再者,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引入我国惠工事业和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相关史实,以及太原市“156项目”工业遗存案例作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研究对象所呈现的特征是多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融合作用的结果。最后,在以上论述基础上提出研究对象的遗产价值。论文研究后认为:山西的地缘条件和工业基础对研究对象的选址落地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对象的空间形态在长官意志影响下呈现不同于传统单位大院的特征,而建设过程中领导体制的更迭直接带来了建筑设计的转变,居住建筑的空间变化与调整改造又折射出单位大院向社区转变的社会现象,鲜明的建筑特征表达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思想。因此,研究对象具有历史、社会、建筑、科技、美学等方面的工业遗产价值。

马玉梅[9](2019)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始终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土地作为其形成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从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到21世纪初期的土地使用权开始流转,再到新时代时期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始至终都在围绕“土地”展开实施,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努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诸多政策实践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境,诸如交易市场不完善,流转后农民的生活未有保障,土地的“圈地运动”等,此种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故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时不可待。笔者以山西省土地流转为出发点,通过调研考察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努力提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更好的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以解决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从而构建美好的幸福生活。通过查阅我国土地流转的相关资料,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土地相关理论,实践调研山西省一些县城的土地流转实况,发现诸多问题,试图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从而使山西省土地有序流转。全文由三章组成,起初是绪论,简单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同时对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阐述,简单介绍该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土地流转的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产权思想到列宁的土地产权思想,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土地政策实施,都集中体现了土地对人民的重要性。第二章介绍山西省土地流转的状况,如流转的原因、基本原则和前提等,同时结合实例阐述了山西省土地流转的模式,并且从农民意愿、土地流转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三方面重点论述山西省土地流转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三章“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

张懿颖[10](2019)在《论准物权的善意取得》文中研究说明准物权区别于典型物权,具有特殊性。但由于法律规定不尽全面,在权利性质、权利范围、权利取得、权利转让等方面语焉不详,不同的准物权法律规则也不尽相同,给法律实践造成了困扰。基于物权法定原则的要求,准物权的范围,应结合民法理论和实体法两方面因素加以确定,以《物权法》(第122条和第123条)、《水法》、《海域使用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渔业法》为框架,以客体不特定性、权利排他性弱为标准,将准物权范围限定为采矿权、取水权、渔业养殖权、渔业捕捞权、狩猎权、海域使用权六种权利,探矿权因不符合准物权之用益性的本质属性,而被排除在外。在当前语境下,取水权、渔业捕捞权、狩猎权因单行法上的诸多限制,暂无善意取得空间。海域使用权、渔业养殖权可以善意取得,其要件在“三要件或者四要件”之间选择。采矿权的善意取得因其权利取得采用“合同+批准”的模式,登记非权利变动要件,似乎无适用善意取得之可能。从立法层面讲,应以“合同成立生效+登记”的模式替代现行“合同审批生效+发证”制度,把转让合同有效、登记、善意和价格合理,作为采矿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化解当前过度依赖采矿权证的窘境。不过,司法实践中却有法院在采矿权纠纷中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案例发生,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准物权善意取得从理论到实践存在许多待厘清的领域。

二、绛县依法强化土地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绛县依法强化土地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机构改革后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运城绛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
        1.1.1 食品
        1.1.2 食品安全
        1.1.3 食品安全监管
        1.1.4 机构改革
    1.2 理论基础
        1.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1.2.2 外部性理论
        1.2.3 整体性治理理论
第二章 机构改革后绛县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2.1 绛县食品安全监管对象和主体介绍
        2.1.1 绛县食品安全监管对象
        2.1.2 绛县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2.2 绛县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分析
        2.2.1 监管体制
        2.2.2 监管能力
        2.2.3 监管机制
        2.2.4 监管手段
第三章 机构改革后县级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机构改革后县级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3.1.1 食品安全监管缺位
        3.1.2 食品安全监管失范
        3.1.3 食品安全监管低效
    3.2 机构改革后县级食品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2.1 市场监管体制内部责任不明确
        3.2.2 辖区内食品监管部门工作机制不畅通
        3.2.3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2.4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3.2.5 食品安全共同监管尚未形成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4.1 理清市场监管和食品监管秩序
    4.2 理清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责任配置
        4.2.1 全面横向维度上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4.2.2 理清食品安全监管的纵向维度
    4.3 强化县级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4.3.1 提高基层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建设
        4.3.2 优化智慧监管和检测体系
        4.3.3 提高基层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4.4 构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4.4.1 推进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建设
        4.4.2 完善现有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4.5 强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4.5.1 食品从业者要提高企业主体意识
        4.5.2 行业协会要加大作用发挥力度
        4.5.3 消费者要提高维权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改”出农村新气象——山西省绛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做法
    坚持改革:高举旗帜,建章立制,确保改革方向无偏差
    清产核资:拉网过筛,澄清家底,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成员界定:反复推敲,查遗补漏,确保成员确认无误差
    量化设股:科学量化,公平设股,确保成员利益不受损
    挂牌立社:严格程序,明晰职责,确保改革红利不缩水
改革成效
改革启示
    完善制度体系,规范资产管理
    完善治理体系,厘清职能关系
    完善发展路径,壮大集体经济

(3)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的困境及出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山西省文物及文物犯罪情况
    1.1 文物概念及山西省文物资源情况
        1.1.1 文物及其概念界定
        1.1.2 山西省文物资源总体情况
        1.1.3 山西省文物分布情况
    1.2 文物犯罪的概念及山西省文物犯罪情况
        1.2.1 文物犯罪的概念
        1.2.2 山西省文物犯罪情况
    1.3 山西省文物犯罪的特点分析
        1.3.1 犯罪形式集中
        1.3.2 团伙性特点明显
        1.3.3 发案区域相对集中
        1.3.4 产业化趋势明显
        1.3.5 涉及保护伞情况较多
第二章 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的举措
    2.1 强力组织专项行动
    2.2 组建工作专班
    2.3 依托数据抄底研判打击
    2.4 护佑众多国宝回家
    2.5 开展重点地区整治
    2.6 科学甄别鉴定
    2.7 建立长效打防机制
第三章 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面临的困境
    3.1 技术性困境
        3.1.1 案件线索发现难
        3.1.2 文物逃犯抓捕难
        3.1.3 保护伞打击难
        3.1.4 境外文物追缴难
        3.1.5 文物犯罪资产追缴难
    3.2 政策性困境
        3.2.1 法律适用难
        3.2.2 激励机制落实难
        3.2.3 队伍建设难
        3.2.4 防发案难
第四章 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的出路
    4.1 技术性出路
        4.1.1 主动收集扩案源
        4.1.2 专案专班清逃犯
        4.1.3 加大保护伞打击力度
        4.1.4 建立境外文物追缴新模式
        4.1.5 加大资产追缴力度
    4.2 政策性出路
        4.2.1 加强立法,坚决堵住文物犯罪领域法律漏洞
        4.2.2 强化激励,推动文物犯罪激励机制建好用好
        4.2.3 科学配置,加强打击文物犯罪专业队伍建设
        4.2.4 健全体系,从根本上防止文物犯罪案件发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奋力蹚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绛县工业企业的现状和优势
二、存在的困难
三、思考建议

(5)基于政府职能下的山西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4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旅游
        2.1.2 文化旅游产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3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现状
    3.1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3.1.1 绛县基本情况
        3.1.2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3.1.3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3.1.4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文历史条件
    3.2 绛县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3.2.1 绛县国宝单位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3.2.2 绛县其他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3.3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3.3.1 绛县政府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做法
        3.3.2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4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政策支持的稳定性不足
    4.2 集中力量打造有影响力、知名度的旅游品牌不足
    4.3 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
    4.4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4.5 有效营销宣传不到位
5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化建议
    5.1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产业引导
        5.1.1 树立崭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理念
        5.1.2 制定科学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5.1.3 加强产业引导,形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合力
    5.2 建设龙头景区,促进整体发展
        5.2.1 以龙头景区建设,促进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整体发展
        5.2.2 以全域旅游助推文化旅游,使各种旅游资源竞相迸发活力
        5.2.3 强化有效监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3 注重人才培育,创新融资模式
        5.3.1 加大文化旅游人才的挖掘、培养与引进
        5.3.2 建立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
    5.4 强化基础建设,改善服务质量
        5.4.1 加强本地旅游交通建设
        5.4.2 提升综合性商业服务能力
    5.5 优化宣传策略,提升营销实效
        5.5.1 增进本地群众文化认同感
        5.5.2 针对目标群体重点做好宣传
        5.5.3 逐步拓展本地文化旅游的影响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和前景展望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访谈调查问卷
致谢

(6)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7)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区域
    四、资料介绍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自然和人文环境
    第一节 地质地貌
    第二节 林木、植被和野生动物
    第三节 水系和水文
    第四节 地方社会秩序
    第五节 人口流入
    小结
第二章 土地的占有、交易和粮产
    第一节 土地占有
    第二节 土地交易
    第三节 粮食产量
    小结
第三章 农家副业
    第一节 副业的类型
    第二节 副业在农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小结
第四章 农业雇工
    第一节 雇工的供需机制
    第二节 雇工的收入
    第三节 雇工的社会关系
    小结
第五章 农民“从商”
    第一节 农民从商的动因
    第二节 从商者的社会身份
    第三节 从商的时空特征和工作类型
    第四节 “从商”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生计模式、家庭结构与农民理性
    第一节 农民的生计模式及其调适
    第二节 农民家庭的分与合
    第三节 “晋西南模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5 既往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晋南“541 工程”选址及成因解析
    2.1 山西地缘优势条件
    2.2 山西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
    2.3 山西近代铁路体系的建设
    2.4 山西国防工业的战备疏散
    2.5 “541 工程”的选址特征
    2.6 本章小结
3 晋南“541 工程”建设历程与遗存现状
    3.1 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建设历程概述
    3.2 “541 工程”历史概述
    3.3 “541 工程”工业遗存案例调查
    3.4 案例现状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晋南“541 工程”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分析
    4.1 “541 工程”分厂的空间构成
    4.2 “541 工程”分厂的空间布局形式
    4.3 本章小结
5 晋南“541 工程”工业遗存的建筑分析
    5.1 建筑形态
    5.2 功能空间
    5.3 结构构造
    5.4 材料装饰
    5.5 本章小结
6 比较研究
    6.1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三线建设的比较研究
    6.2 惠工事业与三线单位大院的比较研究
    6.3 太原“156 项目”与“541 工程”的比较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选址特征及影响因素
    7.2 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7.3 建筑特征及影响因素
    7.4 “541 工程”的工业遗产价值简析
    7.5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土地流转的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土地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土地相关理论
        二、列宁土地产权理论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土地理论
        一、毛泽东的土地产权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土地产权思想
第二章 山西省农村土地流转状况
    第一节 山西省农村土地流转原因及原则
        一、山西省农业资源简况
        二、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前提
        三、土地流转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山西省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和特点
        一、山西土地流转的模式
        二、流转的特点
    第三节 山西省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意愿方面
        二、土地流转机制方面
        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第三章 土地有序流转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土地流转体制
        一、健全管理体系
        二、强化监管工作
        三、彻解纠纷事件
    第二节 完备风险体系
        一、建立后勤保障制度
        二、落实补贴新政策
    第三节 提升农户基础教育和综合素质
        一、加强基础教育,稳固农户大后方
        二、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借鉴经验与交流学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论准物权的善意取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准物权善意取得的一般理论
    1.1 准物权的一般理论
        1.1.1 准物权的概念与性质
        1.1.2 准物权的认定标准与范围
    1.2 准物权的善意取得
        1.2.1 善意取得制度的一般理论
        1.2.2 物权变动模式对善意取得的影响
        1.2.3 准物权的善意取得
第2章 不能适用善意取得的准物权
    2.1 取水权
        2.1.1 取水权的概述
        2.1.2 取水权的善意取得
    2.2 渔业权
        2.2.1 渔业权的概述
        2.2.2 渔业权的善意取得
    2.3 狩猎权
        2.3.1 狩猎权的概述
        2.3.2 狩猎权的善意取得
第3章 可以适用善意取得的准物权
    3.1 采矿权
        3.1.1 采矿权的概述
        3.1.2 采矿权的善意取得
    3.2 海域使用权
        3.2.1 海域使用权的概述
        3.2.2 海域使用权的善意取得
    3.3 养殖权
    3.4 善意取得的实务分析
        3.4.1 检索结果
        3.4.2 采矿权的善意取得实务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四、绛县依法强化土地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构改革后县级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运城绛县为例[D]. 李杰梅. 山西大学, 2021
  • [2]“改”出农村新气象——山西省绛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纪实[J]. 张俨利. 乡村振兴, 2021(01)
  • [3]山西省打击文物犯罪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 梁军军. 山西大学, 2020(04)
  • [4]奋力蹚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N]. 王宏伟. 运城日报, 2020
  • [5]基于政府职能下的山西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张家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D]. 郭心钢. 山西大学, 2020(12)
  • [8]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D]. 张何奕.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马玉梅.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5)
  • [10]论准物权的善意取得[D]. 张懿颖.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江县依法加强土地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