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攻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关系攻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关系攻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父母,纵向,同伴,青少年,暴力,自我,关系。

关系攻击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华威,刘洪广,和煜乾[1](2019)在《精神病态人格与大学生预谋性攻击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在精神病态人格与预谋性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法律犬儒主义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黑暗十二条量表、自我控制、预谋性攻击、法律犬儒主义问卷对486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精神病态人格显着正向预测大学生的预谋性攻击;②自我控制在精神病态与预谋性攻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法律犬儒主义对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存在显着的调节作用。当法律犬儒主义较强时,大学生的精神病态人格通过自我控制能力对预谋性攻击的影响较强;当法律犬儒主义较弱时,大学生精神病态人格通过自我控制能力对预谋性攻击的影响较弱。结论:精神病态人格通过自我控制对预谋性攻击产生影响,影响效果受到法律犬儒主义的调节。(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方永慈[2](2019)在《中学生父母控制、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学生父母控制、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北京市和哈尔滨市947名中学生作为被试,完成父母控制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Buss&Perry攻击问卷。结果:①男生的攻击行为水平高于女生(t=3.23,P<0.05),其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水平也显着高于女生(t=3.06,3.91;P<0.05);初叁学生的攻击行为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初一、高二和高叁学生(P<0.05),初二学生和高一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均显着高于高叁学生(P<0.05);②父母控制与消极应对、攻击行为均存在显着正相关(r=0.407,0.304;P<0.05),与积极应对存在显着负相关(r=-0.128,P<0.05);攻击行为与积极应对存在显着负相关(r=-0.115,P<0.05),与消极应对存在显着正相关(r=0.356,P<0.05);③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父母控制预测攻击行为间起多重中介作用(χ~2/df=3.92,CFI=0.91,GFI=0.93,NFI=0.92,NNFI=0.89,RMSEA=0.04),中介效应占比52.45%。结论:父母控制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攻击行为,同时也可通过应对方式影响攻击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朱昊,郑玥,朱风书,姚明珠,张智锴[3](2019)在《体育锻炼预防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检验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自我控制中介作用模型,为运动干预预防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提供研究证据。采用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控制及关系攻击行为量表,对抽取的扬州某高校131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控制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关系攻击行为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农村大学生自我控制得分高于城市;男生、城市、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以及文科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得分分别高于女生、农村、非独生子女、双亲家庭以及理工科大学生,大一关系攻击水平低于大二与大四,大二关系攻击水平又高于大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关系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自我控制与关系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中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预防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有直接效应,也可以改变自我控制来间接地影响其关系攻击行为。(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1期)

申婷,张野,张珊珊[4](2019)在《初中生情绪智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初中生情绪智力和攻击行为的现状及两者关系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使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攻击问卷(AQ),按照随机抽样方法对481名河南省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在年级和生源地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攻击行为和情绪智力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且情绪智力可以预测攻击行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利振华,喻承甫,聂衍刚,刘海涛,何晓清[5](2019)在《父母体罚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同伴侵害的中介与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阶段是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繁期,家庭和学校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如果缺乏必要和正确的引导,将不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家庭和同伴微系统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多个地级市的318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旨在考察父母体罚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在二者中的中介作用和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冲动性后,父母体罚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攻击行为(r=0.14, p <.01),即青少年遭受父母体罚越多,出现攻击行为也会增加;(2)同伴侵害显着部分中介父母体罚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effect=0.06, SE=0.01, 95%CI=[0.04, 0.09]),父母体罚通过促进同伴侵害间接增加了青少年的攻击行为;(3)亲子关系显着调节"父母体罚→同伴侵害→攻击行为"这一中介路径,该中介效应在高亲子关系的青少年中显着强于低亲子关系的青少年。具体而言,当亲子关系处于高水平时,父母体罚对同伴侵害的作用以及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作用更强。据此,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监护人,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教养方式,减少甚至避免对孩子的体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并且与青少年建立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在同伴相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对做出欺凌行为的侵害者作出必要的警告和处分。(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媛,张皓月,李彩娜[6](2019)在《青少年的受虐经历与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纵向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中的受虐经历是导致青少年不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较少有研究探明二者间关系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为期叁年的纵向追踪设计,探讨了青少年的受虐经历对其之后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悲伤/愤怒反刍和冲动控制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对初中叁年期间642名青少年(M=12.71,SD=0.43)自我报告的受虐经历、悲伤/愤怒反刍、冲动控制及攻击行为(同伴提名和自我报告)进行测量。采用MPLUS 7.4对反刍思维在受虐经历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及冲动控制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及基线的攻击行为后,青少年T1阶段的受虐经历不能直接预测T3阶段同伴报告和自我报告的攻击行为;(2)T2阶段反刍思维在T1阶段的父母虐待和T3阶段自我报告的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显着,其中悲伤反刍(T2)在父母虐待(T1)和反应性攻击(T3)间起中介作用,愤怒反刍(T2)在父母虐待(T1)和主动性攻击(T3)间起中介作用;T2阶段的反刍思维在T1父母虐待和T3阶段同伴报告的攻击行为间中介效应不显着;(3)T1阶段的父母虐待对T2阶段的悲伤反刍的影响受到青少年T1阶段冲动控制水平的调节。研究结果进一步澄清了青少年的受虐经历对其之后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为通过干预反刍思维降低受虐经历对其攻击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实证研究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佳钰,高雪梅[7](2019)在《青少年暴力电子游戏接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使用游戏使用问卷、攻击行为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630名12-20岁的中学生(其中男生408名,女生222名)的暴力电子游戏接触现状、攻击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并且对道德推脱和父母教养方式在二者间的作用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发现:(1)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和道德推脱总水平在性别上具有显着差异,男生显着高于女生。(2)暴力电子游戏接触、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两两显着相关;(3)暴力电子游戏接触能够正向预测攻击行为;(4)道德推脱在青少年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偏爱、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维度在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本研究得到了高水平的道德推脱、高水平的父亲偏爱、高水平的母亲惩罚严厉以及高水平的母亲拒绝否认是导致青少年在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后提升攻击性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加大对中学生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中学生的道德目标走向,以减少道德推脱机制的运用,进而有效预防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同时,父母在日常教养中应注意给予孩子适度的情感支持和关怀以及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要求,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来促进青少年道德的发展和减少道德推脱的发生,进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芮,杨如姣,夏凌翔[8](2019)在《大学生暴力态度、敌意归因偏向与身体攻击的纵向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攻击是一种容易导致较严重后果的攻击形式,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暴力态度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但是暴力态度对身体攻击的纵向预测作用及其背后的中介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使用犯罪态度和同伴量表(Measures of Criminal Attitudes and Associates, MCAA)的暴力态度分量表、敌意的字词句子联想范式量表(Word Sentence Association Paradigm for Hostility, WSAP)的敌意归因偏向分量表和Buss–Perry攻击问卷(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BPAQ)的身体攻击分量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6所大学的942名大学生(平均年龄21.42±1.10岁,男生363人)进行了两次间隔为6个月的追踪调查,以考察暴力态度对身体攻击的纵向效应以及敌意归因偏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调查结果发现:(1)男大学生的暴力态度(t (939)=8.988, p<.001)和身体攻击水平(t(939)=7.300, p <.001)显着高于女大学生,大学生的敌意归因偏向(t (939)=1.801,p>.05)没有性别差异;(2)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后,暴力态度显着正向预测6个月后的敌意归因偏向(β=.142,p<.01),敌意归因偏向显着正向预测6个月后的身体攻击(β=.127, p<.001);(3)在控制时间点1的身体攻击与敌意归因偏向后,暴力态度会通过时间点2的敌意归因偏向的中介作用来纵向预测身体攻击(β=.027, p<.001, 95%CI=[.015,.042])。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并发展了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相关理论观点,提示对暴力和攻击行为的道德辩护和认可会促进敌意归因偏向的发展,并进而导致身体攻击。研究的结果对于身体攻击的预防和干预的实践工具具有指导意义,提示应该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暴力和攻击行为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董美慧,张蒙,张良,张文新,纪林芹[9](2019)在《攻击与抑郁的关系及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攻击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晰。双失败模型认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青少年会遭遇学业和同伴关系上的困难,进而产生抑郁症状;适应侵蚀假说认为,早期的精神病理问题症状会损害随后学业成绩和同伴关系,从而引发其他精神病理问题症状。因此,同伴关系、学业成绩可能在攻击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选取了1948名被试(男生999人,T1平均年龄11.27±0.36岁),从五年级追踪至九年级,考察了攻击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同伴拒绝、同伴侵害、学业成绩的中介作用。采用同伴评定法测量攻击行为,同伴提名法测量同伴拒绝,自我报告法测量同伴侵害、学业成绩和抑郁。交叉滞后分析的结果发现:(1)7年级的抑郁可以预测随后的关系攻击,8年级的抑郁可以预测随后的身体攻击,攻击对抑郁无显着的预测作用;(2)5年级的抑郁可以通过6年级的关系侵害,进而预测7年级的关系攻击;(3)5年级的抑郁会通过6年级的学业成绩间接影响7年级的关系攻击;(4)5、6、7年级的抑郁通过随后一年的学业成绩间接影响两年后的身体攻击。模型中未发现同伴拒绝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本研究为表现模型和适应侵蚀假说提供了证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岳恒,肖明岳,夏凌翔[10](2019)在《人际开放特质、报复倾向与社会攻击关系的纵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攻击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社会行为,与显性攻击相比,其更不容易被察觉,而且可以给受害者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因此需要对其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进行预防和干预。人格被认为是影响攻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关于人格与社会攻击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都是横断面设计,难以确定人格对社会攻击的影响及其背后的中介机制。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新近提出的人际开放特质是否可以跨时间地预测社会攻击及其背后的认知中介机制。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中的人际开放分量表、替代攻击中的复仇计划分量表、社会攻击量表以及大五人格简式量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12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六个月后,940名有效被试(579名女性)被再次调查,被试的年龄在17至27岁之间(M=21.09, S.D.=1.08)。调查结果表明:(1)人际开放抵御社会攻击的报复的纵向中介模型的数据拟合良好(χ2=558.00, df=114, p <.001, CFI=.958, TLI=.950, RMSEA=.064, 90%CI [.059,.070],SRMR=.056),间接效应值为β=-.213, p <.001, SE=.022, 95%CI [-.250,-.176];(2)在控制大五人格之后,人际开放仍能显着预测报复与社会攻击。本研究拓展了人格与社会攻击关系的研究,提示人际特质可以通过影响个体报复倾向(即对先有的激惹怀恨在心并不断地回忆和计划报复的倾向)来间接影响社会攻击。本研究结果同时也支持了人际自立理论,提示人际自立特质(例如人际开放)具有独立于西方人格的积极社会功能。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发展抵御大学生消极社会行为的人格教育路径的实践工作也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关系攻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中学生父母控制、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北京市和哈尔滨市947名中学生作为被试,完成父母控制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Buss&Perry攻击问卷。结果:①男生的攻击行为水平高于女生(t=3.23,P<0.05),其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水平也显着高于女生(t=3.06,3.91;P<0.05);初叁学生的攻击行为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初一、高二和高叁学生(P<0.05),初二学生和高一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均显着高于高叁学生(P<0.05);②父母控制与消极应对、攻击行为均存在显着正相关(r=0.407,0.304;P<0.05),与积极应对存在显着负相关(r=-0.128,P<0.05);攻击行为与积极应对存在显着负相关(r=-0.115,P<0.05),与消极应对存在显着正相关(r=0.356,P<0.05);③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父母控制预测攻击行为间起多重中介作用(χ~2/df=3.92,CFI=0.91,GFI=0.93,NFI=0.92,NNFI=0.89,RMSEA=0.04),中介效应占比52.45%。结论:父母控制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攻击行为,同时也可通过应对方式影响攻击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系攻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华威,刘洪广,和煜乾.精神病态人格与大学生预谋性攻击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2].方永慈.中学生父母控制、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3].朱昊,郑玥,朱风书,姚明珠,张智锴.体育锻炼预防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4].申婷,张野,张珊珊.初中生情绪智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

[5].利振华,喻承甫,聂衍刚,刘海涛,何晓清.父母体罚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同伴侵害的中介与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王媛,张皓月,李彩娜.青少年的受虐经历与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纵向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李佳钰,高雪梅.青少年暴力电子游戏接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李芮,杨如姣,夏凌翔.大学生暴力态度、敌意归因偏向与身体攻击的纵向关系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董美慧,张蒙,张良,张文新,纪林芹.攻击与抑郁的关系及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10].李岳恒,肖明岳,夏凌翔.人际开放特质、报复倾向与社会攻击关系的纵向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标签:;  ;  ;  ;  ;  ;  ;  

关系攻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