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北坡论文_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白山北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长白山,花粉,北坡,海拔,气温日较差,郁闭,气温。

长白山北坡论文文献综述

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1](2019)在《长白山北坡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北坡1997—2012年间5种植物和4种动物的春季物候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动、植物的春季物候期表现出不同的年际波动和变化趋势,其中山杨花期和蝶类初见时间显着提前.(2)1997—2012年,不同动、植物物候发生所需0℃以上积温不尽相同,观测的植物中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最高((358±104)℃)、杞柳(Salix liugencii)最低((9±7)℃).(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徐诺然[2](2019)在《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叁大土壤动物之一,甲螨的数量和种类往往是土壤动物中最多的,它们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肥力促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白山一直以来就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垂直梯度格局的热点地区,而该地区围绕典型土壤动物开展相关垂直梯度格局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甲螨进行系统分类,通过取样调查长白山北坡10个不同垂直梯度的凋落物、土壤、苔藓和枯木四种生境中甲螨的多样性特征,试图揭示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垂直梯度分布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长白山北坡不同垂直梯度的四种生境上共采集到甲螨27368头,通过分类学研究,隶属于34科40属47种,其中优势种为覆盖头甲螨(Tectocepheus velatus)、单小盾珠甲螨(Suctobelbella singularis)和普通尖棱甲螨(Ceratozetes mediocris)。2、凋落物、苔藓及枯木生境中甲螨的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呈现的是单峰模式,且在海拔1050米处达到峰值。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整体在海拔1050米处达到低峰,随之沿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3、不同梯度上甲螨的MGP分析表明,长白山北坡甲螨群落属于G型,且G群>M群>P群。4、在长白山北坡2017年6月共采集到甲螨14173头,9月采集到甲螨13195头。甲螨在垂直梯度上物种数整体上随着垂直梯度的升高而减少,在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6月的物种数高于9月,在高海拔地区6月的物种数低于9月。5、基于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的聚类分析把长白山北坡10个不同垂直梯度上的甲螨群落分为叁种类型。不同生境类型的结果不同,大体上海拔900米、1050米和120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区别于其他垂直梯度;海拔750米、1350米、150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适中,为一个类型;海拔1800米、2000米、215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被分为一个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周子建,江源,董满宇,陶岩,王明昌[3](2018)在《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红松径向生长-气候因子关系对气温突变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木径向生长受复杂环境的影响。为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红松(Pinus koraiensis)径向生长动态变化,在长白山北坡采集3个海拔梯度(745、1134、1280 m)红松树轮样芯,运用树木年轮学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海拔红松径向生长-气候因子关系对气温突变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通过对采样点附近气象站气温数据的M-K检验发现,年均温在1987年发生显着突变;(2)低海拔红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当年生长季6—7月降水的影响,中、高海拔红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当年7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3)气温突变以后,低海拔红松径向生长-气候因子关系较为稳定,中海拔红松径向生长对前一年11月降水量的响应关系发生显着改变,高海拔红松径向生长对当年5月降水量的响应关系发生显着改变。因此,气温突变背景下,低海拔红松树轮年表更适用于区域气候重建等研究。同时随着气温持续升高,低海拔红松径向生长可能呈现下降趋势,中、高海拔红松径向生长可能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3期)

赵学鹏[4](2018)在《长白山北坡炭化木的径向生长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长白山火山炭化木为例,利用石蜡切片法识别炭化木树种,并提取其树木年轮宽度指标。基于放射性碳年代结果,判断出炭化木形成的大致年代。以现代活树的径向生长作为对照,研究长白山地区火山爆发前炭化木树木的径向生长规律,比较炭化木与现代活树的生长模式的差异。同时建立炭化木年轮宽度浮动年表,探讨炭化木树木生长的环境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炭化木石蜡切片的观察发现,炭化木木细胞为管胞,无管孔的存在。早、晚材间的过渡为急变;轴向树脂道多分布于晚材或靠近晚材的早材中;泌脂细胞厚;早材管胞径壁存在明显具缘纹孔;具有射线管胞和射线薄壁细胞,端壁节状加厚,凹痕明显;交叉场纹孔为云杉型和杉木型。经过对研究区现存主要针叶树种微观结构的观测对比,发现只有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具备这些典型特征。2.利用扫描仪和标尺提取炭化木年轮宽度信息,并基于连续树轮样品的炭化木~(14)C年代测定结果,表明炭化木树木生长年份大约在687-875 AD,并且可以证明长白山地区在842-921 AD间有一次较大的火山喷发。3.基于Duncan几何模型估算出炭化木的缺失轮数,以各样本的生理年龄为起点,建立了火山爆发前树木的生长曲线,发现树木生长总体为负指数曲线变化,且在51年后生长趋于稳定。现代活树的树木生长稳定时间随海拔梯度而不同,较高海拔地区在40年左右生长趋于稳定,而较低海拔地区树木生长在150年后趋于稳定。炭化木树木生长稳定时间与较高海拔地区树木生长稳定时间接近。4.炭化木断面积增量的变化趋势与长白山地区长白落叶松现代活树的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在生长稳定前,炭化木断面积增量的变化和现代活树的断面积增量均呈现极显着生长趋势。表明了树木在生长初期的快速生长特性。但在树木生长稳定后,活树断面积增量呈上升趋势,而炭化木断面积增量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火山爆发前长白山地区的气候寒冷,抑制了长白落叶松的生长。5.对炭化木浮动年表的光谱特征计算,表明炭化木树木生长存在13.2-15.2、12.3-12.6、6.1-6.4以及2.0年的显着周期。树木生长存在的2-7年的准周期变化表明炭化木的径向生长可能受ENSO和东亚夏季风的影响,12.3-15.2的周期可能与IPO和太阳黑子有一定的联系。6.以树种识别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为基础,测量炭化木年轮宽度。按照生理年龄排列,研究了火山爆发前树木的径向生长规律,发现炭化木树木生长呈负指数函数变化,这与现代活树的树木生长类似。以生长年代排列,结果表明炭化木树木生长受大气候波动和太阳活动有关。了解火山爆发前树木的生长状况,正确分析和研究树木径向生长的规律,对分析林分的种群结构和发展规律及种群生态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炭化木的年轮宽度信息可为研究世纪尺度的气候变化规律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15)

徐晓云,孙嘉鸿,李鹏启,杨楗斌,刘晓燕[5](2018)在《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不同种群扩张态势与气温变化的对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不同种群为研究对象,以两坡样方调查得到的实地数据为来源,采用一系列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坡林线有缓慢上移趋势,西坡则有衰退迹象。北坡岳桦林下和苔原带植物呈共存态势,西坡出现小叶樟独占所有生态位的趋势。北坡气温上升幅度刚好利于岳桦树木生存,带动林下植物一起移动,而西坡气温上升幅度使林下小叶樟过度扩张挤压其他植物独占所有生态位的现象明显。(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8年04期)

王泽龙[6](2017)在《长白山北坡扩张型与郁闭型林线气温日较差变化对岳桦林线的差异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白山北坡一个小盆地内正北坡和西南坡向林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测量得到距离很近,海拔相似的两坡日气温数据,采用常规数理统计,相关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对林线气温日较差对不同类型林线的差异性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两坡气温日较差变化具有一定相似性,是两坡以乔木岳桦形成林线的生态气候因素之一,但是相关系数不高和变化的非显着差异说(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7年22期)

徐晓云,孙嘉鸿,李鹏启,简川川,刘晓燕[7](2017)在《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小叶章扩张态势与气温变化的对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小叶章为研究对象,以2坡样方调查得到的实地数据为来源,采用一系列数理统计方法对2坡林线小叶章盖度和生长高度以及气温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小叶章差异性变动与2坡气温变化方式关系。结果表明北坡比西坡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波动幅度大。西坡小叶章盖度和生长高度显着大于北坡,西坡林线主要以小叶章先行扩张为主;北坡以岳桦先行上侵,小叶章再跟进的方式扩张。气温上升快,波动幅度大对乔木-岳桦的扩张有利,而气温上升相对慢,幅度小的情况下林下的草本-小叶章积极扩张,气温上升的差异是林线小叶章扩张方式不同的气候原因。(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7年15期)

李永飞,李春海,介冬梅,谢贤健[8](2016)在《长白山北坡表土花粉组合及数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长白山植被垂直地带性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真实对照。通过对长白山北坡不同植物群落21个样点表土花粉组合及其与群落组成数量关系的分析,结果发现:(1)木本植物花粉占76.1%,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花粉比值(AP/NAP)约3.2,以桦属和松属为主;(2)岳桦云冷杉林和岳桦林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植物群落组成;红松云冷杉林花粉组合只能部分反映植物群落外貌;红松林的花粉组合不能较好反映植被特征;高山苔原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物群落数量特征;(3)主要花粉类型中松属和桦属花粉具超代表性,云杉属、杜鹃花科和蔷薇科花粉具低代表性;(4)通过花粉相对含量,DCA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植被类型,但是红松林与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无法区分。本研究可为本区古植被与古环境恢复提供新证据。(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赵文杰,王利,张启昌,刘洋,张洪波[9](2016)在《长白山北坡蓝靛果忍冬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及抗氧化酶活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梯度(800~1 800 m)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其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究其适应环境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表明: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均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在海拔1 400 m处达到最大,为1.84 mg·g-1,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海拔1 600 m处达到最大,为37.40mg·g-1,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主要受全K质量分数的影响,全K、全P、有机质质量分数是影响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主导因子。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随海拔的升高呈升-降-升的趋势,海拔1 000 m和1 600 m处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较低,分别为5.76、6.29μmol·g-1,水解N是影响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的关键因子。随着海拔的升高,POD活性呈降-升-降的变化规律,最小值出现在海拔1 000 m处,为711.5 U·g-1·min-1,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 600 m处,为4 189.8 U·g-1·min-1;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 600 m处,为274.034 U·g-1·min-1;SOD活性呈一直上升的变化趋势。POD活性主要受6—9月份降水影响;影响CAT活性的关键因子是积雪时间,有效P、全P质量分数;6—9月份降水量、全P质量分数是影响SOD活性的主导因子。(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孙嘉鸿,徐晓云,李鹏启,徐耀文,刘海针[10](2016)在《长白山北坡林线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及对岳桦林线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长白山北坡林线为研究区,以实地测量得到的气温为数据源,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趋势线方程逐级增加拟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林线气温日较差特征和变动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得出长白山北坡气温日较差比整个长白山地区小,变化相对平稳的结论,对于长白山林线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同时各月气温日较差变化差异显着也对林线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林线乔木-岳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气温日变化呈现的有利时机来完成必要的生理活动,最终在林线处艰难存活下来,形成长白山北坡林线的地理格局,研究结果从气温日变化角度分析林线形成机理,对于深入研究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长白山北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叁大土壤动物之一,甲螨的数量和种类往往是土壤动物中最多的,它们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肥力促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白山一直以来就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垂直梯度格局的热点地区,而该地区围绕典型土壤动物开展相关垂直梯度格局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甲螨进行系统分类,通过取样调查长白山北坡10个不同垂直梯度的凋落物、土壤、苔藓和枯木四种生境中甲螨的多样性特征,试图揭示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垂直梯度分布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长白山北坡不同垂直梯度的四种生境上共采集到甲螨27368头,通过分类学研究,隶属于34科40属47种,其中优势种为覆盖头甲螨(Tectocepheus velatus)、单小盾珠甲螨(Suctobelbella singularis)和普通尖棱甲螨(Ceratozetes mediocris)。2、凋落物、苔藓及枯木生境中甲螨的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呈现的是单峰模式,且在海拔1050米处达到峰值。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整体在海拔1050米处达到低峰,随之沿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3、不同梯度上甲螨的MGP分析表明,长白山北坡甲螨群落属于G型,且G群>M群>P群。4、在长白山北坡2017年6月共采集到甲螨14173头,9月采集到甲螨13195头。甲螨在垂直梯度上物种数整体上随着垂直梯度的升高而减少,在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6月的物种数高于9月,在高海拔地区6月的物种数低于9月。5、基于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的聚类分析把长白山北坡10个不同垂直梯度上的甲螨群落分为叁种类型。不同生境类型的结果不同,大体上海拔900米、1050米和120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区别于其他垂直梯度;海拔750米、1350米、150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适中,为一个类型;海拔1800米、2000米、2150米的甲螨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被分为一个类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白山北坡论文参考文献

[1].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长白山北坡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徐诺然.长白山北坡土壤甲螨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

[3].周子建,江源,董满宇,陶岩,王明昌.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红松径向生长-气候因子关系对气温突变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8

[4].赵学鹏.长白山北坡炭化木的径向生长模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5].徐晓云,孙嘉鸿,李鹏启,杨楗斌,刘晓燕.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不同种群扩张态势与气温变化的对比关系[J].吉林农业.2018

[6].王泽龙.长白山北坡扩张型与郁闭型林线气温日较差变化对岳桦林线的差异性影响[J].科学家.2017

[7].徐晓云,孙嘉鸿,李鹏启,简川川,刘晓燕.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小叶章扩张态势与气温变化的对比关系[J].祖国.2017

[8].李永飞,李春海,介冬梅,谢贤健.长白山北坡表土花粉组合及数量分析[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6

[9].赵文杰,王利,张启昌,刘洋,张洪波.长白山北坡蓝靛果忍冬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及抗氧化酶活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

[10].孙嘉鸿,徐晓云,李鹏启,徐耀文,刘海针.长白山北坡林线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及对岳桦林线形成的影响[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个居群的牛皮杜鹃在长白山北坡高山苔原景观适宜性空间分布图岳华林景观适宜性空间分布图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气温日变化长白山北坡采样点位置图长白山北坡积温随海拔的变化

标签:;  ;  ;  ;  ;  ;  ;  

长白山北坡论文_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