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琪:问卷调查与参与观察比较谈论文

尹中琪:问卷调查与参与观察比较谈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两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各自的特征、优势及缺点,指出这两种差别很大的研究方法各自的适宜空间:问卷调查适合一般的、公共的社会行为取向、态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而对于问题较为复杂,涉及调查对象个体敏感点、利害关系等问题时,则参与观察更为有利。本文认为研究者在进入一项研究之前,一定要对研究课题的性质、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一番考察,确定与研究课题相适应的研究方法,才能实现研究目的。

【关 键 词】问卷 观察 适宜空间

一、导言

问卷调查与参与观察同为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前者属定量研究方法,后者属定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设计问卷,让研究对象填答,或由访问员根据研究对象的回答记录答案,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用于了解和测量人们对一特定领域问题的看法、态度和行为取向。袁方教授认为,问卷法是现代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认为“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1](P231)在很多高校的相关专业,问卷调查也已成为毕业生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首选。参与观察法,源于人类学和民族志研究,主要特点是在自然状态下,在没有任何理论设想和问题设计的前提下对特定人群的行为特征、心理、态度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有时甚至要求研究者作为“完全参加者”进入被研究人群,对方并不清楚研究者的真实身份,把研究者当作自身成员,这样有利于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和研究。

可见,问卷调查与参与观察法是完全不同的调查研究方法,二者甚至毫无相似之处,两者能比较些什么呢?本文力图在两种方法的适宜空间和研究效果等方面做一番探讨。

二、问卷调查法在实践中的问题

在笔者参加的一次青年志愿者帮助艾滋病患者活动中,青年志愿者先参与了一项问卷调查,当他们被要求填答“是否愿意和艾滋病患者握手”,“是否愿意和艾滋病患者同坐就餐”等问题时,他们一般都做了肯定的问答,这项问卷调查到此为止,这些问题被编码输入计算机,得到了一个比例颇高的“青年志愿者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示范人群愿意和艾滋病患者亲近”的结论。但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事实上只有少部分志愿者能够大胆无畏、不假思索地做到与艾滋病患者亲近。可以说,很多志愿者实际上是碍于身份在口头上说愿意,而在内心深处并不愿意,在活动中他们尽量做到点到为止,在尽量少接触而又不失身份之中寻求平衡,甚至有的到现场后借故走开,完全背离了活动的初衷,离他们回答问卷时的答案相去甚远。

滑模负荷频率控制器设计包括切换面设计和控制器设计两个步骤,以保证系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切换面并稳定在滑模面。根据柴储混合电力系统负荷频率协调控制结构,将式(4)、式(6)和式(7)分别修改为

在英国社会学家达诺·哈弗《怎样用统计资料说谎》一文中举出这样一个例子,一家报纸调查了六千个英国家庭后得到一个结论:“英国男人比英国女人沐浴次数多,更爱沐浴。”但事后通过深入了解才知道,事实上在调查中,男人们回答问卷时普遍虚报了自己每周沐浴的次数,在实际生活中还是英国女人比男人沐浴次数多。达诺·哈弗总结这个调查时认为:“当一个主题涉及到人的隐私,再加上一些文化传统的因素,说的和做的可能完全是两码事。”[2](P2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有的材料质量检测工作都需要按国家标准执行,检测流程与秩序不得随意更改。譬如钢筋质量检测就规定从实验开始进行拉伸一直到断裂为止。检测过程要保证操作正确,将人为失误降到最低。只有将误差控制的越小检测质量才能真实可靠。

参与观察,不管是“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即研究对象知悉研究者的身份),还是“完全参与者”(即研究者隐瞒自己身份,研究对象视研究者为自己群体中一员),都强调一点,那就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没有预先设定的理论假设和结构化问题,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原生态的生活世界当中,用自己的心智去观察、了解、体会研究对象的态度、愿望、行为特征、思维模式。

昨晚借着夜色,警卫连长陈大勇,台湾义勇队员潘云,老兵缺一指,三人匍匐着爬过一八九团的阵地,又从日军两个联队间隔不到三十米的缝隙间冒死爬出,现在,他们已经突围到兰溪北面日军的占领区。

笔者认为,问卷调查法实际上有一个潜在的假设,那就是:调查对象填写的答案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而这个假设正是参与观察法所要避免的,参与观察法更多地要求调查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理解进行调查,而非单纯记录调查对象的填答或回答,下文中笔者还会详细说明。这个潜在的假设是所有问卷调查都具有的先验存在,而恰恰是这个潜在的假设有很大问题。使用问卷调查法的研究者自己把研究主题分解为一组问题制成问卷,实际上是把自在的社会问题按照研究者的智力水平格式化了,这个格式化的问卷将要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人群,他们阶层、利益、文化层次与知识水平、身份、生活习惯、嗜好等均不相同,虽然有些研究者在设计问卷问题时会事先考虑到这些因素,但社会事实的复杂性往往证明很多格式化的问卷并不能走入研究对象真实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可以肯定地说,在上文青年志愿者对待艾滋病患者的例子中,志愿者由于塑造自身形象的考虑不能如实回答问卷;而在达诺·哈弗有关英国男性和女性沐浴的例子中,男人们出于面子上的考虑故意错答了问卷;在有关城市居民收入的调查中,私营企业主们出于一种藏富避祸的心理故意错答了问卷,而失业人员的故意错答则带有一种玩世不恭,视调查如儿戏的味道。在问卷调查中出现的答非所问、错答、漏答等问题绝非仅仅一个技术性问题,这与一个与个体利益、社会心理、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社会信任等问题都密切联系的问题,完全可以作为另一个课题来研究,本文不再深究。有些学者认为这类问题可以采用迂回的策略来解决,比如想要调查收入,就不直接问收入情况,而是问家用交通工具、住宅和各档次消费品的支出,但这种方法实际上效用也不是很大,识别这些迂回技巧的调查对象会更增添一层逆反和戒备心理。那么如何解释上文中第四个例子中问卷调查的成功呢?笔者认为,在有利于研究对象的情况下,或是当研究主题更多地涉及集体的、中性的、公共的内容的时候,研究对象往往愿意积极配合调查,这时候问卷调查才显示出快捷方便、省时省力的优势。

风笑天教授在《论问卷调查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一文中认为,问卷调查方法的优点在于:(1)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2)可以在被调查者方便的时候进行;(3)具有很好的匿名性;(4)可以避免偏见、减少调查误差;(5)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缺点在于:(1)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2)回答率往往难以保证;(3)不能保证填答问卷的环境和填答的质量。[3]笔者基本上赞同这样的看法,但始终认为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以上例子似乎都在讲问卷法在真实性方面的缺失,是否问卷法真的问题严重?好像也不是。很多问卷法调查还是相当成功的。笔者参与过一个有关水库库区居民情况的调查,这个调查运用问卷的方法在短短一周内把库区居民的意见调查清楚,并得到了真实可靠且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这个调查如果用定性的方法,如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等,也一样可以得到结果,但很明显,定性的方法比定量的方法要花费很多时间,不仅研究成本加大,而且会贻误调查之外其他的工作。

上述的四个例子中,前三个暴露了问卷调查真实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最后一个例子好像又证明问卷调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那么该怎样总结问卷调查法呢?

比卡鲁胺是第一代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没有其他激素的作用。比卡鲁胺与AR结合后,可使其无有效的基因表达,从而有效地抑制了雄激素的刺激,因此比卡鲁胺常被用于局部晚期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第二代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为恩杂鲁胺,对AR有着更强的亲和力,并且能抑制AR向细胞核转运以及与DNA的相互作用。BARTON等[18]研究发现,即使在AR低表达的TNBC中,恩杂鲁胺对AR的抑制作用也是有效的,因为其可以诱导LAR亚型的肿瘤细胞凋亡,但是在晚期TNBC患者接受化疗的情况下,单靠抑制AR表达,疗效是远远不够的。

三、参与观察法的优点

笔者的一位学友受某地人事部门委托做一项有关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查,他在该城市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干部、私营企业主中各抽取100人进行问卷调查,虽然问卷回收率、填答率都较高,但人事部门的官员却认为他的调查失败了,调查结果明显失实。他后来对问卷进行深入分析,又侧面了解受访对象如何填答问卷后才得知,一般说来,企业职工、干部都能如实填答问卷,而私营企业主最不能如实填答问卷,其次是失业人员,有关月收入情况的问题,相当比例的私营企业主都把自己归位于中等收入,人事部门的官员认为这些是明显错答。而不少失业人员或不填,或反而把月收入填到最高,实际上是对社会失望情绪的一种宣泄,视调查如儿戏,没有认真对待。这样的调查不能令主办方满意,也让调查人员很无奈,这位学友事后得到的结论是:类似收入这样的主题根本就不能用问卷的方法,也不能用结构访谈的方法,因为说谎的人太多。

马林诺夫斯基在其名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讲述了自己研究经历:“当我在突布兰群岛的村落中安定下来不久,我就开始用各种方法参加到村落的生活中,等待着村落中各项事情的发展,……当我每天清晨在村中散步时,我可以很靠近而且详细地看到他们的生活,包括清洁、排泄、烹煮食物以及进餐等等;我也看到他们安排一天的工作,看到人们开始干自己的事情,……土著们每天都看到我,所以他们不再对我有兴趣,对于我的出现,他们即不感到惊慌,也不在意。……我经常违反他们的习惯、规范,土著们由于已跟我熟识,也就很快指正我的错误。我要不断地学习像他们那样的行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我已学到他们那种判别是非、好坏的态度。由于这些,以及由于同他们友好相处,分享他们的游戏与欢乐,我开始觉得自己真正地与这些土著们相通了,这种境界才是完成一个成功的实地工作的初步状态。”[1](P343)这段描述可以作为介绍参与观察法的典范。在参与观察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也会有类似于问卷调查的提问和回答,但研究者决不会把研究停止于研究对象回答的话语层面,而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心智去看、去听、去理解和品味研究对象的生活和行为模式。在高虹远《文化资本与地位获得——对浙江某市私营企业主子女向上流动的个案分析》的定性研究中,当被告知“只是在家里排了些机器”和“请了些亲戚朋友帮忙”,没挣多少钱时,研究者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发现研究对象有低调、闪躲、谨慎的言行举止,就不再正面了解有关信息,而是侧面调查到这家家庭企业(织布厂)年产值约1800 万元,年利润约100 万元的事实,得到一个“即使在保护私有产权已经写入法律的今天,藏富依然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这样的结论。[4]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对象在刻意回避收入这个敏感问题,甚至在故意误导研究者,但研究者并没有听信研究对象的话语,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侧面了解,探查到了真相,并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体会到调查对象的苦衷。这样的问题如果用结构访谈或问卷填答的形式,一般就会严格按照访谈对象的问答或填答处理,输入计算机,得到一个这样或那样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观察这样的定性研究由于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由表及里、深入全面的探究,往往得到了深藏在表面话语之下的真实内容。有的参与观察的研究者甚至会去亲身体验研究对象的生活,达到感同身受的境界。摩尔根以易洛魁部落成员养子的身份深入印地安部落多年,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推演出了人类家庭史发展进化的轨迹。怀特为了解美国一处意大利移民区的生活,和这个移民区的街头团伙头头结交进入移民区,他和移民区的人们一块玩棒球、纸牌;奥瓦波安则装成一名囚犯混在监狱里同其他犯人一道生活,相处得毫无隔阂,这些参与观察的典型例子同马林诺夫斯基的叙述类似,表明了参与观察法的特征。

参与观察基本上是以研究者自身作为研究工具,不借助问卷法中的分项问题、图表以及用于统计、测量的计算工具,参与观察仅凭研究者自身的心智和感知能力。这种心智是社会学的想象力,是超越社会事物的现象层和人们的话语层感受到、体察到社会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相互纠结和作用的能力。犹如看到表面平静的大海底层暗流的涌动。这对研究者来说是挑战,也是考验,要求研究者在问卷访谈不能涉及的领域一试身手,它要求研究者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智慧,它摈弃了主客二元相分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代之以主体对主体(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同为主体)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进入他人生活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仅是一种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想想马林诺夫斯基、摩尔根、怀特等人富于原创性的工作,他们本人的经历也成为一种经典的学术研究的传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参与观察在深入和真实性方面对于问卷调查具有优势。但笔者对于问卷调查并无排斥之意,所有的论述无非是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二者各自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空间进行一些探讨。笔者认为,问卷调查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迅速、快捷、省时省力、不必如参与观察那样需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蹲点”,但问卷调查适用的空间也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达诺·哈弗所讲的“隐私”、“文化传统”成为问卷调查获取真实资料的绊脚石,实际上还有“利益”、“面子”、“生活习惯”、“自我保护的心理”、“社会心理”等等因素,因此社会学研究并不能如莫泽所说的,十项社会调查可以有九项采用问卷进行。在进行研究之前,一定要对要研究的主题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有一番洞察,准确判断某一类问题如果用问卷的话是否可以得到真实有效的回答。对于设计完美的问卷、精确科学的计算方法也应有所警惕,并不是所有科学的方法都能得到真实的结论。参与观察深入地走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是获得真实资料的好方法,但这也要求研究者有更多的能力、经验和洞察力,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如果一项调查的主题相对中立,或者是研究对象人群迫切需要的,感情上愿意接受,背景又不复杂,没有诸如利益、敏感点、隐私之类制约问卷调查的因素,偏要用参与观察的方法,也显得大刀斩鸡蛋,费力又不见功。

美国社会学家塞尔蒂兹指出,研究方法就像交通工具一样各不相同,人们可以靠步行,或者坐汽车,乘飞机经过一个国家。而这每一种方式都将使他对这个国家产生不同的印象。飞机航线、公路和小路,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这个国家旅行的途径,它们不会都通向同样的地方。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达,而另一些地方需要靠汽车或坐飞机才能接近。对于研究方法来说,也同样如此。一方面,每一种方法都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另一方面,现实世界的某些侧面也仅仅只能用某一种方法去观察。[3]这段话对于问卷调查法和参与观察法的关系是一个最好的注解。虽然讲得已十分明白,笔者还想加一句: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究竟一项调查用问卷法还是参与观察法比较好,在乎这项研究主题,在乎研究对象的特征,在乎研究主题及其背景同研究对象的关系,也在乎研究者本人研究经历的增长、丰满和成熟。

参考文献:

[1]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美]E.L.奥瓦尔.经典社会学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6]风笑天:论问卷调查的特点和适用范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6).

[4]高虹远:文化资本与地位获得——对浙江某市私营企业主子女向上流动的个案分析[J].社会,2007(1).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9)09-0087-04

* 作者简介:尹中琪,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潘维永)

标签:;  ;  ;  ;  ;  ;  ;  ;  ;  ;  

尹中琪:问卷调查与参与观察比较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