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政府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府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府,过程,中国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公民,行政。

政府过程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杨琳[1](2019)在《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力量”分析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政府过程理论为基础,对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主要阶段进行"力量"分析,阐释其中意见表达与综合、决策、政策执行叁大阶段的现实"力量"格局与运作方式,展现当代中国政府运作过程的现实状况。(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2期)

祝雪敏[2](2019)在《政府过程视阈下网络政府与公民参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公民参与政治的进程。政府过程视阈下的政治体系在既定环境中是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公民参与网络政府治理具有虚拟化以及非制度化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政府从信息公开、公民意见表达、网络政府意见整合以及网络政府监督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通过改革、立法以及创建新格局的方式完善网络政府及公民参与,重构政府过程。(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09期)

丁粮柯[3](2019)在《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转化机制的构成要件分析——基于政府过程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政关系的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党在执政治国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实践,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即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转化机制。它是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纽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一套完整的转化机制包含五大构成要件,如果这套机制不健全,将极大地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本文来源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郭智睿[4](2018)在《监察体制改革对中国政府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各级监察委员会纷纷挂牌成立。本次改革改变了原有的"碎片化"和"屏障状"的监察体制,形成了具有整体性的国家监察体制。本次改革使中国政府过程中的监督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使国家政治权力结构有所变动、党政关系的内涵得到拓宽。(本文来源于《长春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曹海苓,赵继伦[5](2018)在《政府过程视阈下的网络政治沟通》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政府过程视阈的视角出发,对"网络政治沟通"这一命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与探讨。研究发现,网络政治沟通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桥梁和纽带,贯穿于政府过程的各个环节,对政府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政府的行政决策以及政策执行叁个方面有着诸多影响。为了加强政府过程的治理,建议从法治体系、决策回应与政策沟通叁个方面重构当下的网络政治沟通机制。(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王阳[6](2017)在《风险社会治理与政府过程的间接化转型——以Q镇木器行业整治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当前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与西方国家"风险社会"相同的发展趋势。在此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双层逻辑,即中央政府在努力重塑社会总体性的同时,基层政府则致力于风险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通过对基层政府过程的分析发现,在风险社会中,基层政府参与社会治理的逻辑逐步从直接治理转向间接治理。这种间接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对社会需求的间接响应;政策落实的间接制度;治理代理人的间接执行。基层政府过程的间接化转型,可以对转型社会中的风险形成有效的排序,转移和分配,这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体现着中国社会治理激活和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形态。(本文来源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丁远朋[7](2017)在《政府过程视角与领导干部调研活动的类型、特点、功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乎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建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在政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特定作用。调研活动可按照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型。受中国政治特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等因素影响,领导干部的调研活动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运行逻辑,反映了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领导干部的调研活动贯穿于中国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搜集、政策宣传、监督协调等重要功能,并在应急管理及领导人格魅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谈建成[8](2017)在《政府过程的法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治政府理论研究应该聚焦法律与政府的关系。目前“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服务论”、“公共利益本位论”以及“政府法治论”等,均囿于现实中法律规范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解释和价值判断,既忽视了政府作为结构关系系统的客观事实,也未能充分反映法律与政府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是一切系统的存在形式,研究法律与政府的关系,大前提是要全面把握政府系统的结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思维成见,真正看到暂时还作为黑箱存在的可知世界。本文的结构安排为,除了“绪论”和“结论”外,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梳理法治政府理论及其范式,为本文的法治工程范式铺设研究基础。基于法治政府理论与法学理论的一脉相承,尝试将法治政府理论大致分为四种范式:一是以纯粹思辨的和非经验的方法为途径,注重法治政府应然价值的“规范哲学范式”;二是以规范分析和比较历史分析为途径,注重法治政府实然价值的“制度分析范式”;叁是以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方法为路径,注重法治政府行为和过程精细观察的“行为过程范式”;四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为路径,注重法治政府系统组分关系分析及其整体性建构的“法治工程范式”。分析不同研究范式的方法论及其在法治政府理论研究中的学理价值,一方面勾画了制度主义、授权规则论、控权论及法律工具主义影响下法治政府理论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论证法治工程范式对当下建构法治政府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实践意义,同时还从系统环境视野提出不能将“法治政府建设”主观地简约为“政府法治化”。第二章,探究政府系统的特性及其法律确认,揭示法律与政府系统特性的共变关系。把政府作为一个系统看待,不仅可以借助系统理论集中分析政府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演进性、组织性、稳定性及复杂性等主要特性,而且可以历史地爬梳这些特性的演化规律和宪制性安排,从而发现政府系统特性与法律的共变关系。尤其是在研究结果的应用上,不仅为政府系统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可控性及能控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充分理由,而且初步化解了经典理论研究和行为过程研究等范式“能发现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的困惑。第叁章,剖解政府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其法律调整,寻找法律在政府系统中关键和敏感的作用点。结构关系是政府系统的存在形式,基于政府系统的结构生成及其变革,厘清其隶属关系、依存关系、协同关系以及决策关系,是从可见的观察视界深入到可知视界的重要跨越。一是将政府系统的法律调整参量从可见的空间结构深化到结构关系上,既符合政府系统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也符合法治政府研究的逻辑方法;二是从结构关系出发,勾勒了政府系统的结构边界,更加贴近权力运行的本质规律;叁是对政府系统复杂结构关系的证成,充分反应出法律与政府的关系不同于一般民事或刑事法律关系,从而提出一般意义上授权与禁止的法律规范方式对于政府系统的适用性问题。基于结构关系对政府系统功效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政府组织法有必要改善结构体系、转换调整方式,从简单控制的法转为调整结构关系的法。第四章,缕析政府系统的行为关系及其法律规范,透过行为主义的外相揭示行为关系的本质和法律规范的逻辑。对“前范式”时期行为理论的综合分析表明,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关于行为的界定大都是基于生物体动作的外相性描述。基于行为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和演变规律,从系统视界采取行为关系考察模式,是打开行为解释黑箱的可靠路径。重点缕析政府系统认识行为的内部性与法律的外部性张力、组织公民行为的能动性与合法性困境、自组织行为的创生与法律干预,反映出行为法学自乐于“法律行为”本身的局限,法律需要积极策应政府系统的“合法性困境”,既要设定权力主体的责任义务、行动原则和过程,更要协调行政行为关系,配套权力行为结果的反馈机制。第五章,评价政府系统的功效及其法律调控,试图理清关于法律效率的争论。基于政府系统目的性和法律经济学对法律效率的假定,探讨政府实现目标与功效的障碍、法律供给与调控维度,力图在一定程度上阐释法律的制度经济学困境。从而提出法系统是人类自组织控制系统的序参量,法律机制从来就是一种“协同”而非“和谐”的控制模式。政府系统作为人类的创造,法律对其目标和功效无法做到最优化,但法律规制方式是可选择的,既不能简单地选取“和谐—稳定”,也不能长期拘束于“异化—控制”,而可能的选择是“协调—发展”模式。如果说法治政府是人们历来所期盼和探究的理论问题,在当下它则更多体现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的建构实践问题。建构系统性工程就必须适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而避免用一般的规范理论将法律与政府系统完全对立起来。对于这一点,决不是为权力作辩护,只是强调:无权力则无行政,行政法不能也不会仅仅是权力的笼子,良好的行政法既要控权,也必须考虑如何授予恰当的权力并确保有效地用好权力。(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7-03-01)

宇航[9](2016)在《浅谈构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人事行政战略的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模式中,公务员的任务就是利用自身的职位来为广大民众服务。现阶段我国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呈现出疲态,渐渐满足不了服务型政府的实际发展需求,也就是说今后在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人事行政方式也需要进行全面的改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6年17期)

穆森[10](2016)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其优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伴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实践过程提出的政府建立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指遵循社会公正和民主,按公共参与和共同治理的法定机制和程序而组建起来的,为公民提供满意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政府。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不仅关注政府的责任与功能,对于公民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的角色以及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机制也逐渐重视起来。(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32期)

政府过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公民参与政治的进程。政府过程视阈下的政治体系在既定环境中是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公民参与网络政府治理具有虚拟化以及非制度化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政府从信息公开、公民意见表达、网络政府意见整合以及网络政府监督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通过改革、立法以及创建新格局的方式完善网络政府及公民参与,重构政府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府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杨琳.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的“力量”分析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2].祝雪敏.政府过程视阈下网络政府与公民参与研究[J].新西部.2019

[3].丁粮柯.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的转化机制的构成要件分析——基于政府过程理论的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9

[4].郭智睿.监察体制改革对中国政府过程的影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8

[5].曹海苓,赵继伦.政府过程视阈下的网络政治沟通[J].重庆社会科学.2018

[6].王阳.风险社会治理与政府过程的间接化转型——以Q镇木器行业整治事件为例[J].社会发展研究.2017

[7].丁远朋.政府过程视角与领导干部调研活动的类型、特点、功能探讨[J].领导科学.2017

[8].谈建成.政府过程的法律控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7

[9].宇航.浅谈构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人事行政战略的变革[J].黑龙江科学.2016

[10].穆森.构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其优化机制[J].商.2016

标签:;  ;  ;  ;  ;  ;  ;  

政府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