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级IP电话网络

电信级IP电话网络

一、电信级IP电话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邹伟[1](2009)在《电信级IP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网络IP化不断演进,IP网络不再定位为仅承载传统“非实时性”数据及互联网等业务,移动通信最重要的软交换语音业务及越来越多流媒体等“实时性”数据业务将在IP网上进行承载,因此IP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IP网络相对于传统成熟GSM网络起步较晚,它有着自身特点:网络的开放性、业务接入的多样性、网络组网结构扁平化、网络资源共享,随之而来对网络运营商提出更大的挑战,包括:风险、信息安全问题、业务对网络性能要求不同于区分业务、融合业务需求、业务质量的保障等等,同时,网络运行维护模式的转变(集中化、面向客户)及对网络运行维护人员由传统单一的GSM技术向兼具IP化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转变。随着移动通信运营商IP网络建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复杂,其上承载着重要的“实时性”语音、数据业务,一旦网络中断服务将会直接影响上层业务的可用性,影响用户使用业务的感知度,其影响是很严重的。电信级的IP网络需面向客户提供快速响应能力、综合业务支撑能力和高效业务保障能力,而传统的IP网络并不能满足电信级的需求。因此,对IP网络如何做到像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网络那样电信级的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确保整个IP网络的稳定、可靠、高效运行,这对网络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一项新的挑战和探索。本文针对IP网络的特性、组网结构、设备运行、网络运行维护管理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创新提出了电信IP网络的模型(设备能力、网络能力、维护能力),并结合A省IP网络的现状对模型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诊断,提出了优化思路、建设设想和解决措施,结合信息时代网络管理新需求从电信级的IP网络服务管理、业务管理、网络维护管理、关键支撑手段进行深入展开,研究提出一套客户差异支撑、服务等级保障、市场快速响应、业务灵活实现、网络安全畅通、维护指标前置、资源优化配置的优质“电信级IP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建立了一系列IP网络运行维护管理的规范、标准、流程体系,是对IP网稳定、高效运维方法及管理模式的重要探索。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把“电信级IP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的一些创新成果应用在IP网运行维护管理方面,建立了IP网电信级运维护管理体系,提升了对IP网络的运行维护管理层次及网络本身运行的可靠与稳定性,对本人今后的工作和类似项目的运维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海涛[2](2006)在《基于ARM9的IP电话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通信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语音压缩和实时传输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在IP网上传输语音数据变得不再困难,IP网络电话成功进入电信领域。相对于传统电话,VOIP最大的优势是能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Internet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近年来,VOIP已经从最初的软件产品发展成现在的多功能数字终端,有关VOIP的技术标准也层出不穷。VOIP技术及其业务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电信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VOIP网络结构与发展自己的VOIP终端设备成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本文论述了笔者在深圳市英蓓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与的VOIP项目——基于ARM9的IP电话设计与实现。本文介绍的是以ARM9(S3C2410)微处理器为核心,基于SIP协议的IP电话终端。介绍了IP电话的发展现状、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讨论了语音压缩算法的相关理论知识,阐述了SIP协议和RTP/RTCP协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SIP协议的IP电话详细设计方案,并论述了基于ARM9的具体实现方法和实现过程,最后总结了全文,对IP电话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全文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讲述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课题来源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阐述了IP电话的基础知识,包括VOIP的发展现状、IP电话的工作原理、IP电话关键技术等,重点介绍了语音压缩算法。第三章针对本课题论述基于SIP的IP电话相关协议,主要介绍本系统用到的语音通信控制协议SI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RTCP。第四章从软硬件选型的角度阐述本课题的解决方案组成结构,包括处理器、操作系统、语音接口、网络接口、语音编解码算法和通信协议等的选择。第五章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具体阐述本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其中包括硬件终端设计、软件平台搭建、应用程序编程、交叉编译移植和运行调试等。

张庆顺[3](2006)在《构建电信级IP语音网络的若干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语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VoIP业务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话音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基于目前的技术条件,构建一个电信级的IP语音网络,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本文介绍了IP语音业务的发展历程、相关的协议和技术特点,分析了目前VoIP业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构建电信级的IP语音网络所可以采用的相关技术。 首先,按照电信级业务的要求,分析、总结了IP语音网络对承载网的要求,包括网络带宽、时延、抖动、丢包率等网络指标,为适应将来IP语音业务的发展,根据目前网通公司各地城域网的现状情况,结合IP技术的发展趋势,规划了城域网的改造措施和发展方向,并对实现端到端QoS的技术手段和实现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然后,分析了目前IP语音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介绍了可以采用的安全措施和管理、运营方面的建议;另外,针对电信级语音网络应具备的业务监管、合法监听等问题,设计了目前IP语音网络可以采用的业务监测与合法监听方案。最后,结合网通集团公司“中国网通PC to Phone商用试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了一个IP语音业务试验网建设方案,包括技术选择、试验网的网络结构、测试方案等内容。

胡国庆[4](2005)在《基于新型HFC网络的IP电话关守软件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网络宽带化和“三网合一”的发展,视频、语音和数据业务逐步统一为同一网络平台,HFC网络将发展成为宽带综合业务网络,而如何在新型HFC网络中提供IP电话业务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研究的是基于新型HFC网络的IP电话关守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常用的IP电话都要进行数据压缩,以适应网络带宽窄的现实,因此,难度大、价格高。而新型HFC网络带宽大、费用低,是解决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的优选方案。这种网络中IP电话的数据可以不压缩,成本低,具有目前IP电话不可比拟的优势。关守(Gatekeeper)是管理网关之间通信业务的软件实体,根据新型HFC网络的特殊性,设计并开发一个基于新型HFC网的关守软件对基于HFC网络开展IP电话业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在分析、比较了IP电话标准的相关协议后,深信H.323协议比其它协议更成熟,应用更广泛;我国采用H.323协议作为IP电话行业标准是完全正确的,本论文中的关守软件当然采用H.323协议。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关守的相关协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协议栈的功能特点,协议栈结构以及协议的通信控制过程。 论文的重点是研究关守软件的具体设计与实现方法,先对关守软件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需求分析,本关守软件依据H.323标准第四版进行设计,但必须保证与其它H.323设备互通,具有地址解析、呼叫接入、区域管理、呼叫管理和带宽控制等协议中所规定的功能,还支持Web管理,运行参数动态修改,以及支持NAT运行环境和能够通过Radius协议进行认证和计费等其它来自客户的应用功能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论文提出了关守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利用ASN.1原码完成H.323协议栈的设计,给出了关守的模块划分。并对各个模块的功能、接口作了详细说明。对关守的核心模块作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了部分实现细节和重要工作流程。最后描述了关守的测试运行环境,给出了与其他IP电话终端互通的测试结果。实验结果证明:所设计的关守软件功能比较完善、实用、可靠,符合要求。

王冠华[5](2005)在《基于软交换的企业级个人电话综合服务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在企业内部的Intranet上实现语音、传真、数据、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传输是当前网络技术应用的热点。IP电话技术作为一种以IP网络为传输载体的语音、传真、数据综合通信技术,可以满足企业对语音和数据通信的需求,但传统的IP电话技术在网关容量、灵活性、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了IP电话技术在企业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 软交换技术是在IP电话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能够同时提供话音、视频和数据等多种业务的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s)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技术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通过开放应用编程接口APIs方便扩充多种应用业务。 将软交换技术和企业IP电话网络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保护企业现有的各种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且可以和企业目前现有的IP电话技术互连互通,尤其突出的是通过软交换的APIs接口可以方便企业拓展自身的各项业务应用而不用考虑网络基础设施本身的限制。本文在分析企业IP电话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企业内部Intranet网络的建设和企业IP电话的应用实施情况,结合软交换技术的一些优点,提出了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到企业IP电话网络的设计思想,给出了一个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企业IP电话系统架构,并实现了该系统模型的基本功能。

周雪松[6](2005)在《30KT公司VOIP产品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营销活动是人类的重要活动之一,营销知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营销创新是对人类文明的承继、传播和发展。今天,营销已不仅仅具有传统认为的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功能——即实现商品价值的流通功能,营销已具有为消费者带来附加价值,为企业创造需求的功能,也就是说,营销在今天是能够为消费者和企业创造价值的行为。 时下,VOIP是一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词汇,事实上,VOIP服务在刚刚诞生之时,只是少数科技痴迷者摆弄的“小玩意儿”,但短短几年,VOIP凭借极其低廉的费用、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一步步蚕食着传统固话运营商的领地,VOIP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电信业界甚至惶惶地预计,持续百年的传统电话服务模式可能被VOIP所颠覆。 本文的目标企业——成都30KT公司正是从事VOIP设备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进入该领域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在业界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正因为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以笔者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集思广益,在充分分析了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市场营销战略,并在实际市场运作中进行充分运用。作为该企业市场营销工作负责人,我参与了市场营销战略制定、实施的全过程,颇有感触,同时我也认为,对这个工作进行认真地总结和分析,对今后的市场营销工作将大有裨益。 本文主要回顾了VOIP行业的发展背景和技术背景,介绍和分析了目前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情况,对整个VOIP设备行业市场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对30KT公司VOIP产品市场营销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明确30KT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根据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市场竞争格局,提出了30KT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战略,并从市场营销策略

吕欣荣[7](2005)在《软交换NGN网络实施方案评价与分析》文中认为本课题来源于中国电信的NGN网络建设论证项目。 在目前的信息技术与产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新一代IP网络、3G和全光网络已经开始实施。各种信息网络必然进行融合。电信营运业务也必然融合在能够同时传输数据、语音和图象等多媒体业务的NGN网络中。为了在电信界新的革命浪潮中占得先机,世界各个科技大国都把软交换技术作为其核心技术进行开发,已经制定出相应的国际标准,为开发商、营运商提供广阔的平台。网络带宽是NGN的核心技术指标。在全光网络日渐成熟的情况下,全光IP网络成为NGN的骨干网络。为了测量和评估NGN特性和指标,相应的信息流排队理论必须与NGN网络的建设保持着同步发展。随着我国NGN网络的逐步构建与营运,如何在实施NGN网络过程中对于各种性能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技术课题。我国原有的电信网络分析评价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电信网络的需要。而新的网络性能评价分析平台的采用,将极大提高其评价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壮大。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论述如何实施NGN网络。首先论述NGN网络系统的现实意义,讨论了实现的具体方法,详细分析了NGN有关标准间的关系。指出了NGN网络设计中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根据系统的要求,讨论NGN带宽和全光网络间的关系,最后对于国际、国内各种已经和正在建设中的NGN网络的特性、营运特点以及前景进行分析,为我国正在建设的NGN网络提供前期理论和技术准备。

田秀劳[8](2004)在《IP电话网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Internet的飞速发展对电信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基于分组交换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焦点。音视频压缩技术、实时数据传输及数据网络技术的成熟,使得在IP网络上实现多媒体通信成为现实。 本文第一章首先对IP电话的发展状况以及下一代网络GNG作了介绍;提出了IP网络电话是语音通信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下一代网络NGN发展的方向。并介绍了IP网络电话基本原理、系统结构、优势特点和研究的深远意义。第二章对IP网络电话的关键技术、相关协议等进行了分析介绍,由于我国采用H.323协议作为IP电话行业标准,在此突出的讨论了基于H.323协议的IP网络电话标准。第三章在严格遵守H.323协议的前提下,又充分考虑了IP网络电话的发展热点,设计出了长期和近期两个IP网络电话系统实现方案。长期方案是一个完全的解决方案,但其开发周期较长。而近期方案Xy-ComIP电话系统比较适合于当前开发。Xy-Com IP电话系统包括网守,自动应答机服务器,四/一端口IP网络电话集线器,USB接口IP电话终端,标准H.323终端等设备。整个系统构成了一个IP PBX系统,它不仅具有一个IP网络电话系统的基本能力,还完成了呼叫转移等部分增值业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统一消息系统(UMS)的处理能力,这些都是IP电话发展中的较领先理念。第四章,针对第三章中的近期方案详细设计与实现了系统的管理控制设备——网守系统。网守除了完成基本功能外,还实现了呼叫转移等增值业务能力。第五章则对系统中的自动应答机等其他的设备进行了介绍,并且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功能效果测试,取得很好的测试效果。

邹觅[9](2004)在《基于Cisco路由器和H.323的VoIP实现》文中认为在传统电话系统中,一次通话从建立系统连接到拆除连接都需要一定的信令来配合完成。同样,在IP电话中,如何寻找被叫方、如何建立应答、如何按照彼此的数据处理能力发送数据,也需要相应的信令系统,一般称为协议。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有景响的IP电话方面的协议包括ITU-T提出的H.323协议和IETE.提出的SIP协议,本文主要介绍目前用得最广泛H.323协议。本文提出了目前流行的PC-PC的VoIP的一种完整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通过基于Cisco路由器和H.323协议来实现一个电信级VoIP网络的语音通信。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贡献有:提供完备的功能特性。本VoIP系统提供了完整的基于Internet的语音通信的整套解决方案。遵从国际标准同时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本IP电话系统的体系结构、对外服务及其系统管理严格遵从H.323规范,实现了与其他语音系统的相通性。3) 通过QoS 技术来实现对VoIP网络的优化。采用了多种服务质量保证体系。4) 本系统通过Cisco语音通信设备和语音管理软件来实现一个大的电信级VoIP网络,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同时提供了一套在电信级网络中有别于其他VoIP系统的呼叫解决方案,可实现对电信级网络的管理和操作。总之,本VoIP语音通信系统采用了现在流行的H.323通信协议,通过改<WP=3>善通信的技术,提高了VoIP语音通信的可靠性和扩展性,减少了通信需要的带宽。

李晓明[10](2003)在《向NGN演进过渡的成功实践——中国联通数据、固定、互联网网络建设历程回顾》文中提出 一.前言中国联通数据、固定、互联网专业近几年来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高速发展历程。今天,中国联通的数据固定互联网已经建设成为覆盖全国并延伸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提供多种优质业务的电信运营网。中国联通长途传输网已成为国内第二大的长途传输网络;我们的ATM+IP的统一数据网络是目前世界上实际运行的最大的具有MPLS功能的网络;中国联通的VoIP网络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话务量最多的IP电话网络;我们在国际上首创的基于IP的公共视讯交换网突破了视讯专网

二、电信级IP电话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级IP电话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电信级IP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论文内容及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创新、管理及相关通信网络专业理论
    2.1 创新及管理基本理论
        2.1.1 创新与电信业务创新相关理论
        2.1.1.1 创新的定义
        2.1.1.2 创新的特性
        2.1.1.3 电信业务创新类型
        2.1.1.4 创新的方法
        2.1.2 管理创新相关理论
    2.2 通信网络相关专业理论
        2.2.1 “电信级”网络特性
        2.2.2 IP 网络的服务质量与业务质量
        2.2.3 电信级IP 承载网保证措施
        2.2.3.1 QoS 保证措施
        2.2.3.2 过量资源配置
        2.2.3.3 资源预留
        2.2.3.4 业务区分
        2.2.3.5 基于 MPLS 技术的 QoS 解决方案
        2.2.4 安全保证措施
        2.2.5 高可靠性保证措施
        2.2.6 网络管理能力
第三章 电信级 IP 网络模型
    3.1 电信级IP 网络模型提出
    3.2 设备能力
        3.2.1 电信级网络设备要求
        3.2.2 A 省IP 网络设备核查与分析
        3.2.3 A 省IP 网络设备优化思路
    3.3 网络能力
        3.3.1 电信级 IP 网络能力保证措施
        3.3.2 A 省IP 网络短板及优化思路
    3.4 维护能力
第四章 电信级 IP 网络服务管理
    4.1 现状分析
    4.2 服务管理目标
    4.3 服务管理措施
第五章 电信级 IP 网络业务管理
    5.1 网络产品
        5.1.1 概述
        5.1.2 网络产品定义
    5.2 电信级IP 网络的业务管理
        5.2.1 管理思路
        5.2.2 用户需求分析
        5.2.3 局端能力分析
        5.2.4 成本分析
第六章 电信级 IP 网络运行维护管理
    6.1 概述
        6.1.1 目的
        6.1.2 网络运行维护管理定义及措施
    6.2 集中化的网络运维生产操作体系
        6.2.1 概述
        6.2.2 网络运维监控与维护管理集中模式
        6.2.2.1 总体架构
        6.2.2.2 工作界面划分
        6.2.2.3 职责分工
        6.2.2.4 工作流程
        6.2.3 监控集中模式
        6.2.3.1 总体架构
        6.2.3.2 工作界面划分
        6.2.3.3 职责分工
        6.2.3.4 工作流程
    6.3 健全网络资源管理体系
        6.3.1 网络资源管理目标
        6.3.2 网络资源管理现状
        6.3.3 网络资源管理举措
    6.4 规范网络优化与变更管理
        6.4.1 网络优化与调整
        6.4.1.1 优化调整管理模型
        6.4.1.2 关键环节说明
        6.4.2 网络变更管理
        6.4.2.1 网络变更模型
        6.4.2.2 关键环节说明
    6.5 提升网络安全管理
        6.5.1 网络安全管理目标
        6.5.2 网络安全管理现状
        6.5.3 网络安全管理举措
    6.6 改进供应商管理
        6.6.1 供应商管理模型
        6.6.2 产品质量管理
        6.6.3 维护外包管理
        6.6.3.1 外包需求分析
        6.6.3.2 入网资质审核
        6.6.3.3 外包风险控制
        6.6.3.4 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6.7 网络备件管理
        6.7.1 备件管理现状
        6.7.2 IP 电信级网络的备件管理
第七章 电信级 IP 网络运行维护管理关键支撑手段
    7.1 概述
    7.2 运维指标体系
        7.2.1 现状分析诊断
        7.2.2 发展目标及策略
        7.2.3 网络提供能力指标体系
        7.2.4 业务提供能力指标体系
        7.2.5 服务保障能力指标体系
        7.2.6 运维综合能力指标体系
    7.3 质量测试手段
        7.3.1 质量测试新需求
        7.3.2 质量测试手段
    7.4 OSS 系统
        7.4.1 现状分析诊断
        7.4.2 发展目标与策略
        7.4.3 服务开通系统建设
        7.4.4 服务保障系统建设
        7.4.5 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7.4.6 数据网管建设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ARM9的IP电话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课题开展过程
第二章 IP 电话概论
    2.1 VOIP 发展现状
    2.2 IP 电话基本原理
    2.3 IP 电话关键技术
    2.4 语音编解码算法
第三章 基于SIP 的IP 电话相关协议
    3.1 SIP 协议
    3.2 RTP/RTCP 协议
第四章 基于SIP 协议的IP 电话设计方案
    4.1 处理器选型
    4.2 操作系统选型
    4.3 语音接口单元选择
    4.4 以太网控制器选择
    4.5 存储器选择
    4.6 语音编解码算法选择
    4.7 语音通信协议选择
第五章 基于ARM9 的IP 电话实现
    5.1 硬件设计
    5.2 软件设计
    5.3 测试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构建电信级IP语音网络的若干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1.2.1 课题目标
        1.2.2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VOIP的发展情况及目前面临的问题
    2.1 IP语音业务的发展历程
    2.2 VOIP采用的协议及业务实现原理
        2.2.1 H.323协议
        2.2.2 SIP协议
        2.2.3 软交换与H.248
    2.3 目前IP语音网络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IP语音业务对承载网的要求
    3.1 时延
    3.2 抖动
    3.3 丢包率
    3.4 带宽需求
    3.5 IP承载网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第四章 IP语音业务的安全、管理和运营
    4.1 IP语音业务的安全
        4.1.1 IP语音业务面临的安全威胁
        4.1.2 可以采取的措施
    4.2 IP语音业务的管理和运营
第五章 对非法VOIP业务的控制及合法监听
    5.1 非法VOIP业务的危害
    5.2 对非法VOIP业务的控制和监听
        5.2.1 监控系统的功能要求
        5.2.2 监控系统的设置方案及实现原理
        5.2.3 对非法业务的控制
        5.2.4 合法监听的实现
第六章 电信级IP语音网络的试验方案及测试方案
    6.1 工程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
    6.2 市场及业务需求分析
    6.3 建设方案
        6.3.1 建设原则
        6.3.2 业务实现的技术选择
        6.3.3 试验网络的结构
        6.3.4 用户号码的分配
        6.3.5 用户接入方式及用户终端的选择
        6.3.6 运营支撑系统
        6.3.7 互联互通与业务结算
    6.4 测试方案和内容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新型HFC网络的IP电话关守软件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学术和实用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2 HFC 网络
    2.1 HFC发展概况
    2.2 HFC网络的特点及结构
    2.3 HFC网络作为宽带接入网的优势
    2.4 HFC网络宽带接入网标准
    2.5 HFC宽带接入网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5.1 HFC宽带接入网目前存在的问题
        2.5.2 HFC宽带接入网目前流行的解决方案
    2.6 新型HFC宽带接入网解决方案及优势分析
3 IP电话相关协议及比较
    3.1 IP电话发展的技术要求
    3.2 IP电话相关协议
        3.2.1 H.323协议
        3.2.2 SIP协议
        3.2.3 MGCP
        3.2.4 软交换技术
        3.2.5 其他重要协定及技术
    3.3 H.323和SIP协议的比较
        3.3.1 体系结构的比较
        3.3.2 复杂性的比较
        3.3.3 可靠性及服务质量的比较
        3.3.4 协议可扩展性的比较
        3.3.5 网络规模可扩展性比较
        3.3.6 支持业务的比较
        3.3.7 小结
4 关守软件遵循的协议(H.323协议)分析
    4.1 H.323协议栈的分析
        4.1.1 H.323协议的构架
        4.1.2 H.225.0呼叫信令和RAS信令
        4.1.3 H.245多媒体通讯控制协议
        4.1.4 H.235多媒体终端的安全和加密
        4.1.5 音频编码规范
        4.1.6 RTP/PTCP协议
    4.2 H.323系统的组成
        4.2.1 系统组成的拓朴结构
        4.2.2 H.323体系各部件功能
    4.3 H.323呼叫过程的各个阶段
        4.3.1 呼叫建立
        4.3.2 初始化通信和能力集交换
        4.3.3 建立音频/视频通信
        4.3.4 呼叫服务
        4.3.5 呼叫终止
        4.3.6 快速呼叫
5 关守软件需求分析
    5.1 关守特点
    5.2 关守的需求分析
        5.2.1 RAS功能
        5.2.2 呼叫处理功能
        5.2.3 用户界面和参数设置
        5.2.4 RADIUS Client程序
        5.2.5 网管功能
        5.2.6 其他功能
    5.3 关守的主要性能指标
    5.4 开发环境方法简介
6 关守软件的设计及其实现
    6.1 关守软件总体设计
    6.2 H.323协议栈的实现
        6.2.1 ASN.1编码的实现
        6.2.2 H.323协议栈的设计
    6.3 关守的实现
        6.3.1 关守功能模块
        6.3.2 关守主程序
        6.3.3 RAS消息处理线程
        6.3.4 呼叫处理线程
        6.3.5 搜寻多播接收处理线程
    6.4 呼叫转移的实现
        6.4.1 RAS过程后的两种信令和消息传送方式
        6.4.2 实现呼叫转移的信令过程
7 测试及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5)基于软交换的企业级个人电话综合服务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企业IP电话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1 企业IP电话的发展过程
        1.2.2 企业IP电话的协议发展现状
    1.3 软交换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软交换的发展历史
        1.3.2 软交换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企业IP电话技术分析
    2.1 基于H.323的IP电话技术
        2.1.1 H.323系统结构
        2.1.2 RAS协议
        2.1.3 呼叫控制信令协议
        2.1.4 媒体通信控制协议
        2.1.5 H.323呼叫控制操作流程
    2.2 基于SIP的IP电话技术
        2.2.1 SIP协议概述
        2.2.2 会话描述协议(SDP)
        2.2.3 会话初始化协议(SIP)
    2.3 RTP/RTCP实时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交换技术体系结构及其协议
    3.1 软交换的基本概念
    3.2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
    3.3 软交换的协议标准
        3.3.1 MGCP协议
        3.3.2 MEGACO/H.248协议
        3.3.3 BICC协议
    3.4 软交换的业务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交换技术在企业IP电话网的应用
    4.1 企业IP电话网络的基本要求
    4.2 软交换的平台无关性
    4.3 软交换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
    4.4 软交换的功能提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软交换的企业IP电话系统的硬件部分设计
    5.1 硬件部分功能分析
    5.2 硬件部分模块划分
    5.3 硬件部分实现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软交换的企业IP电话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
    6.1 系统整体模型及模块划分
    6.2 H.323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6.2.1 语音数据的采集和播放
        6.2.2 语音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6.2.3 协议栈信令消息的处理
        6.2.4 IP语音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
    6.3 信令控制模块的设计
    6.4 媒体网关控制模块的设计
    6.5 基本呼叫控制模块的设计
    6.6 软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6.6.1 多线程
        6.6.2 Socket通讯
        6.6.3 有限状态机技术
        6.6.4 异步编程模式
    6.7 软件开发平台及工具选择
    6.8 系统的运行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30KT公司VOIP产品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工具与方法
        1.2.1 基本理论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第二部分 VOIP概述
    2.1 VOIP产生背景
    2.2 VOIP相关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2.3 VOIP相关的标准协议
        2.3.1 H.323协议简介
        2.3.2 SIP协议概述
        2.3.3 MGCP控制协议
    2.4 VOIP业务实现形式
        2.4.1 基于 SIP协议的 VOIP网络
        2.4.2 用软交换设备实现的VOIP网络
    2.5 VOIP系统可以开展的业务
    2.6 适合电信运营的MVOIP系统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2.6.1 采用可以同时满足多业务开展需求的网络架构
        2.6.2 业务层和承载层应是可控的分离
        2.6.3 系统必须具备灵活的业务扩展能力
        2.6.4 承载网必须保证端到端的业务服务质量
        2.6.5 必须对 MVOIP系统开展的业务和互联网业务进行有机的隔离
    2.7 中国VOIP发展情况
        2.7.1 国内通信业发展火热——孕育了宽带电话业务
        2.7.2 宽带网络迅速发展——带动宽带电话业务商机.
        2.7.3 技术融合——使宽带电话业务发展成必然趋势
    2.8 中国VOIP发展具体情况
        2.8.1 国内基于 H.323协议的VOIP网络
        2.8.2 基于 SIP协议的VOIP网络
        2.8.3 用软交换设备实现的VOIP网络
        2.8.4 飞速发展的中国VOIP业务
第三部分 VOIP设备市场综合分析
    3.1 VOIP系统各组件市场分析
        3.1.1 Softswitch市场趋势
        3.1.2 IP-PBX市场趋势
        3.1.3 VOIP Gateway市场趋势
        3.1.4 IP Phone市场趋势
    3.2 国内VOIP设备市场现状
        3.2.1 国内VOIP设备市场外部环境分析
    3.3 行业竞争分析
        3.3.1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2 产业内既有厂商的竞争
        3.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4 中国VOIP设备市场前景展望
    3.5 行业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第四部分 30KT公司分析
    4.1 30集团与30KT
        4.1.1 30集团与30研究所
        4.1.2 30KT公司简介
    4.2 30KT公司市场发展情况简介
        4.2.1 数据通信产品市场开拓情况
        4.2.2 多媒体监控系统市场开拓情况
        4.2.3 GPS市场开拓情况
        4.2.4 研发产品逐渐适应市场需求
    4.3 30KT公司内部分析
        4.3.1 营销能力分析
        4.3.2 人力资源分析
        4.3.3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4.3.4 研发和生产能力分析
        4.3.5 管理、服务能力保证
    4.4 30KT公司 SWOT分析
        4.4.1 30KT公司 SWOT分析
        4.4.2 30KT公司 SWOT矩阵
    4.5 30KT产品市场分析
        4.5.1 主要产品
第五部分 30KT市场营销战略
    5.1 市场营销战略的含义
    5.2 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
        5.2.1 市场细分的概念
        5.2.2 30KT公司产品市场细分
    5.3 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
    5.4 营销总战略
    5.5 市场竞争战略
    5.5 市场营销策略
        5.5.1 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策略
        5.5.2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格策略
        5.5.3 以客户为中心的渠道策略
        5.5.4 以客户为中心的促销策略
第六部分 营销战略保障体系
    6.1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6.1.1 多方面加强管理
        6.1.2 人事管理正规化
        6.1.3 质量管理专业化
        6.1.4 党工团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力量
    6.2 规范市场管理和市场行为
        6.2.1 市场业务人员工作职责
        6.2.2 市场营销价格体系管理办法
        6.2.3 产品要求的确定评审程序
        6.2.4 市场项目立项管理规定
        6.2.5 市场投标书管理办法
        6.2.6 市场薪金及销售提成管理办法
        6.2.7 市场合同/协议归档管理规定
    6.3 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论文声明
致谢

(7)软交换NGN网络实施方案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当前信息领域的NGN网络研究、开发概况
    1.3 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4 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及优缺点
    1.5 通信网络技术的 IP分组化趋势
第二章 电信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IP化
    2.1 传统电信网的不足及发展
    2.2 NGN的驱动力及背景
    2.3 NGN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2.4 电信网络向NGN过渡的必然性
第三章 NGN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NGN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4.1 综述
    4.2 软交换技术在传统电信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
    4.3 NGN切入层面
    4.4 软交换技术在新兴电信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
    4.5 软交换技术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第五章 利用NGN技术构建电信级通信网
第六章 NGN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6.1 NGN出现的背景和需求
    6.2 NGN的定义
第七章 NGN的标准化问题
    7.1 国际方面
    7.2 国内方面
第八章 NGN的特征和体系结构
    8.1 NGN的特征
    8.2 从交换层面看
    8.3 从基础传送层面看
    8.4 光网络
    8.5 全光网是下一代的新型网络
    8.6 向新一代网络迈进
    8.7 分层分布式的开放结构、业务平台与接口
    8.8 多业务网络
    8.9 NGN与PSTN、ISDN等的互通
    8.10 NGN对移动通信的影响
    8.11 NGN的体系结构
第九章 软交换与NGN
    9.1 软交换结构
    9.2 宽带 IP网是NGN的核心
    9.3 NGN对承载平台的要求
    9.4 软交换接口与协议
    9.5 开放的API接口
    9.6 NGN网络安全问题
第十章 NGN的设备支持和技术发展情况及评价
    10.1 西门子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SURPASS
    10.2 华为NGN解决方案
    10.3 北电公司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Succession
    10.4 中兴公司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ZTE Softswitch
    10.5 NGN技术发展展望及实施方案评价
第十一章 NGN实施案例分析与评价
    11.1 综述
    11.2 NGN技术在海外运营商的应用
    11.3 NGN技术在国内运营商的应用及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IP电话网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IP电话与NGN
        1.1.1 电话网络PSTN与IP网络电话
        1.1.2 IP电话的发展
        1.1.3 IP网络是NGN的发展方向
    1.2 IP电话原理和系统结构
        1.2.1 IP电话原理
        1.2.2 IP电话的系统结构
        1.2.3 IP电话分类
        1.2.4 IP电话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Xy-Com IP电话科研项目的工程背景及意义
        1.3.1 IP电话优势
        1.3.2 IP网络电话的近期发展热点
        1.3.3 研究IP电话的意义
        1.3.4 Xy-Com IP电话科研项目的工程背景及意义
2 基于H.323的IP电话技术
    2.1 IP网络电话标准
        2.1.1 H.323协议
        2.1.2 MGCP协议
        2.1.3 SIP协议
        2.1.4 各网络协议的特点
    2.2 我国IP电话标准
        2.2.1 IP电话/传真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2.2.2 IP电话网关设备技术规范
        2.2.3 IP电话网关设备测试方法
        2.2.4 IP电话网关设备互通技术规范
    2.3 IP网络电话的关键技术
        2.3.1 语音处理技术
        2.3.2 网络管理和安全技术
        2.3.3 终端技术
        2.3.4 服务质量QoS
3 基于H.323的Xy-Com IP电话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IP网络电话组网的一般方案
        3.1.1 IP网络电话的组网原则
        3.1.2 IP网络电话业务网域的组成
    3.2 Xy-Com IP网络电话总体设计
        3.2.1 长期的总体设计方案
        3.2.2 近期总体设计方案
4 Xy-ComIP电话网守的总体设计与实现
    4.1 网守的基本功能和总体设计
        4.1.1 网守的基本功能
        4.1.2 网守的主要性能指标
        4.1.3 网守的总体设计
    4.2 Xy-Com型网守的实现目标和方法
        4.2.1 Xy-Com型网守的实现目标
        4.2.2 Xy-Com型网守的开发环境和实现方法
    4.3 Xy-Com型网守的设计与实现
        4.3.1 Xy-Com型网守功能模块
        4.3.2 Xy-Com网守主程序
        4.3.3 RAS消息处理线程
        4.3.4 呼叫处理线程
        4.3.5 搜寻多播接收处理线程
    4.4 呼叫转移的实现
        4.4.1 RAS过程后的两种信令和消息传送方式
        4.4.2 实现呼叫转移的信令过程
5 Xy-Com IP电话系统的其他设备介绍及系统测试
    5.1 IP电话终端系统
        5.1.1 话音压缩/解压
        5.1.2 静音的抑制
        5.1.3 抖动抑制处理
        5.1.4 性能管理
    5.2 自动应答机的设计与实现
        5.2.1 自动应答机系统
        5.2.2 自动应答机的实现方法
    5.3 IP网络电话集线器
        5.3.1 IP网络电话集线器简介
        5.3.2 IP网络电话集线器系统结构
    5.4 xy-Com IP网络电话的网络测试
        5.4.1 Xy-Com IP网络电话测试网络的组建
        5.4.2 Xy-Com IP网络电话系统测试结果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Cisco路由器和H.323的VoI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3 本文工作
    1.4 论文结构
    1.5 小结
2 VOIP电话原理和相关技术
    2.1 VoIP理论基础
        2.1.1 VoIP的概念
        2.1.2 VoIP传输技术
    2.2 VoIP电话关键技术
        2.2.1 技术简介
        2.2.2 协议和标准
    2.3 VoIP中的语音编码技术
        2.3.1 传统电话网的语音技术
        2.3.2 VoIP语音编码技术概述
        2.3.3 VoIP语音编码技术
        2.3.4 IP传输技术
        2.3.5 高级专用集成电路(ASIC)
3 国际组织和相应标准
    3.1 ITU-T
    3.2 ETSI
        3.2.1 第一阶段
        3.2.2 第二阶段
        3.2.3 第三阶段
        3.2.4 第四阶段
    3.3 IMTC
    3.4 INOW
4 H.323协议介绍
    4.1 H.323协议蔟
        4.1.1 系统控制协议
        4.1.2 音频解码协议
        4.1.3 视频解码协议(可选)
    4.2 H.323体系结构
        4.2.1 终端
        4.2.2 H.323网关
        4.2.3 H.323关守
4 2.4 H.323多点控制单元(MCU)
    4.3 H.323通信过程
        4.3.1 RAS信令
        4.3.2 H.225呼叫信令
        4.3.3 H.245控制信令
        4.3.4 呼叫流程
5 VOIP网络系统设计
    5.1 建设VoIP网络需要考虑的问题
    5.2 相关信令互连时的作用及其配合过程
    5.4 需求分析
        5.4.1 业务功能要求
    5.5 方案设计
        5.5.1 网络结构设计
        5.5.2 VoIP网络的管理
        5.5.3 VoIP的安全管理
        5.5.4 系统用户/计费管理
        5.5.5 电信级IP网络的VoIP呼叫流程
        5.5.6 网络规划
        5.5.7 方案特点
        5.5.8 系统流量分析及其优化
6 总结
附录 作者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致 谢

四、电信级IP电话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电信级IP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研究[D]. 邹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2]基于ARM9的IP电话设计及实现[D]. 张海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3]构建电信级IP语音网络的若干关键技术[D]. 张庆顺.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4]基于新型HFC网络的IP电话关守软件的设计[D]. 胡国庆. 重庆大学, 2005(01)
  • [5]基于软交换的企业级个人电话综合服务系统的研究[D]. 王冠华. 广西大学, 2005(05)
  • [6]30KT公司VOIP产品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周雪松. 四川大学, 2005(02)
  • [7]软交换NGN网络实施方案评价与分析[D]. 吕欣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 [8]IP电话网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田秀劳.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2)
  • [9]基于Cisco路由器和H.323的VoIP实现[D]. 邹觅. 四川大学, 2004(01)
  • [10]向NGN演进过渡的成功实践——中国联通数据、固定、互联网网络建设历程回顾[A]. 李晓明. 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 2003

标签:;  ;  ;  ;  ;  

电信级IP电话网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