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思考

对高校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思考

一、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夏慧敏[1](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弘扬校史文化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

董上[2](2021)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革命英雄主义孕育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绵延发展的精神命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也是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指引,具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革命英雄主义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识,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革命英雄的崇尚之情。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这意味着在新时代背景下,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时俱进,永不过时。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做新时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塑造新时代英雄品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分四章,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思想渊源、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育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四个方面开展论述。第一部分阐释有关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从忠贞不渝的革命信仰、全心全意的革命奉献精神、鞠躬尽瘁的革命牺牲精神、敢打必胜的革命奋斗精神四个方面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内涵进行相关阐述,并通过论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强调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及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重点梳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毛泽东关于革命英雄主义经典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革命英雄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思想、习近平革命英雄主义相关论述四个角度开展论述。通过论述古代、近代、建国前建国后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不同阶段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发展历程,强调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时代价值和时代特征。第三部分聚焦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把握,发现问题,探究原因。分析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多元文化冲击主流革命文化、市场经济红利淡化革命精神、安逸生活环境削弱革命奋斗意志、高校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育人合力不强、大学生自身等因素影响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第四部分主要是深入探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层面,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培育大学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对策,多角度出发,立足形成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强大合力,提出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充分结合调查现状提出有助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建议。

陈琦[3](2018)在《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五千年,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传统文化,被世界誉为“礼仪之邦”。中华传统美德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实践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伟大梦想的实现。高校作为人才的孵化基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主战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意义重大。本文首先阐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外延,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的概念,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及必要性;其次通过对四所高校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最后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意义重大,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都应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切实采取措施,以提高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实效性。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韩炜[4](2015)在《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锋精神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丰富发展,新时期的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又是新的领域。雷锋精神具有强大的时代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载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最好写照。将雷锋精神提至常态化层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圆就中国梦。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于经济发展变化的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一些道德缺失现象频出,雷锋精神愈发显现其时代价值,政府、媒体、各界民众都强烈呼唤雷锋的重新回归。我们必须扭转对雷锋精神的歪曲理解和学雷锋形式主义之风,为雷锋精神重塑一面新时期的旗帜。新时期传承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不断创新雷锋精神传承的形式,丰富雷锋精神传承的内容,让新时期雷锋精神常态化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德尔菲法等方式,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现状。第二章从雷锋内容及历史进程,总结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意义。第三章雷锋精神传承的基本现状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角度分析,对内涵有认知、对价值有认同、对真实程度有怀疑、对践行有敷衍,归纳出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成果和“非常态化”问题:对雷锋精神的质疑与否定、传承方式形式主义和价值观发生功利化倾向三个方面并分析了雷锋精神传承“非常态化”问题的原因:道德环境的冲击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唯利性;群体活动的局限性和机制体制的制约性。第四章针对上述问题原因,提出了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思考和对策:首先从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的观念常态化入手分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的视角两方面思考。其次,新时期大力推动雷锋精神内容时代化: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表现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成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最好写照,从共产党宗旨意识的实践到社会文明成果的实现。最后,立足实践,以群众活动和媒体宣传为途径,以学校教育为重要阵地。创新传承雷锋精神的方式方法,通过典型示范、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雷锋精神常态化项目,以知行统一为重要要求,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切实行动推进雷锋精神常态化,建立长效机制做有力保障,推进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

邓堂莉[5](2015)在《高校校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和基础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任务。高校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肩负着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融入到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重大使命。因此,高校应着力于全校师生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有效形式,努力构建多方位全过程长效化的育人格局,实现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高校校训作为一所大学最本质的精神标识和价值追求,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高度契合共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的具体表现和生动诠释,具有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的育人作用。坚守和传播校训,不断赋予校训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能深化广大师生对校训的认识,进而增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鼓励人们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自觉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示范者。因此,广泛宣传校训是高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新形势下,积极探讨高校校训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及校训对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具有很强的实效性。首先,校训与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实现立德树人是共同的根本目标,传承优秀文化是共同的文化根基,提升文化自觉是共同的价值追求。其次,校训对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校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具体表现为:向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期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二是高校校训引领大学文化方向,彰显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校训发挥核心价值观功能,促进核心价值观传播,有助于内化核心价值观。三是高校校训树立立德树人目标,激励师生做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表率,能够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爱心的教师,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学生,培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有助于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提出了一些有效发挥校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路径。

高翠欣[6](2014)在《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时代的重大课题。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思想政治教育珍贵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研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充分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研究的主题是雷锋精神教育,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历史阶段是21世纪的新时期。论文详细回答了对新时期大学生开展雷锋精神教育“是什么(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什么教育(价值、意义)、教育什么(目标、内容)和怎么教育(方法、路径)”等基本问题。论文遵循归纳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雷锋精神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历程和现实意义、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方法和路径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论述了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研究趋势和研究存在的不足,随后说明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本文认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研究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论文对雷锋精神、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概念的界定,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渊源、基本特征的归纳,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基本历程与现实意义的探讨,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方法与路径体系的构建等可以丰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二是,论文提出的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路径,可以丰富和创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论文归纳了国内关于雷锋精神教育的研究特点,考察了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包括雷锋精神概念、内涵、本质(实质)和核心、特征、思想渊源、时代价值、弘扬路径以及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还检索了国外关于志愿精神培育的研究现状。作者认为,学术界对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还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关于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方面的专着。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归纳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问题,其研究成果是对雷锋精神教育研究的补充和深化。第二部分是论文的基础理论和逻辑前提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概述了雷锋精神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界定了雷锋和雷锋精神等关键概念;讨论了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渊源以及基本特征并确定了雷锋精神内涵、辨析了雷锋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等几对概念。本文认为,雷锋精神就是以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言行实质为基本内容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化和系统化的雷锋式先进群体言行的理论总结。它具有实践性、先进性、群众性、时代性和人本性五个特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雷锋精神的三大思想渊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良好的党风、民风、社风是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最后对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辨析了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雷锋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几对概念。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雷锋精神教育的基本历程和现实意义。雷锋精神教育的基本历程可以提供历史的借鉴,雷锋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是本论文的逻辑前提。第三章遵循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总结了雷锋精神教育基本历程的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世纪,归纳了雷锋精神教育历程中表现的三个主要特点:教育理念上由单向利他的“以他为本”转向互利共赢的“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上由单一层次纯粹的“学雷锋做好事”到多层次生活化的学雷锋以及实践方式上由简单模仿雷锋的外在行为转为努力学习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内涵和实质、与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以及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等四个历史启示。最后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论述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意义。论文认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具有对社会发展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培育国家创新型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在微观角度,论文认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具有培养个体政治素质、构建个体精神家园、养成个体德性和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等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四方面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遵循归纳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逻辑思路,全面考察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以及方法与路径。主要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四章是现状调查和分析部分。在这一部分,论文从历史角度和实证调研的角度全面考察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历史上看,大学生是历次学雷锋活动的主体,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同时,学雷锋活动也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从实证调研的角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新时期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心态复杂;存在对雷锋精神价值、雷锋精神内涵和作用认知模糊和消极状况;在突发事件中表现慎重和犹豫。论文也总结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中途径多样、课堂讲授途径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公益活动的载体创新等三条成功经验并归纳了教育资源整合乏力、方法途径单一和长效机制缺失等三个主要问题。论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客观和主观影响因素认为,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弱化性、道德环境的制约性、网络的冲击性和传统学雷锋活动的局限性等;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大学生心理的未成熟性、趋功利的价值观和随波逐流的认知倾向等。第五章,阐述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观点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价值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每个人”、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活动和能力以及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还系统阐述了灌输的理论指导、灌输的主客体、灌输的主要内容以及灌输的手段方法等。马克思主义榜样教育理论则认为,榜样教育要从“现实的人”出发,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发挥榜样的引领和激励作用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归纳、形成了包含青年教育目的、青年教育原则、青年教育内容和青年教育方法等的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论文分析了主体与客体范畴并提出了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要点主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回归生活的教育内容以及对话沟通、情理交融的教育方式等;分析了思想与行为范畴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和教育对象自身三个角度讨论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要求;分析了个人与社会范畴并阐述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功能和教育目标的规定。这些理论、观点和思想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六章构建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论文首先讨论确定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兼顾、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等三条原则,这是选择和确定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基本法则。在充分考虑时代特征、社会需求和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等确定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目标的现实根据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包含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个体目标三个层次的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目标体系,并论述了三层目标的具体含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大学生优良品质生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论文从思想观念与思想认同、政治观点与政治情感、道德品质与道德践行以及敬业奉献与创新创业教育四个维度把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内容归纳为雷锋精神内涵和生成过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参与、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十项。从内容性质看,雷锋精神内涵和生成过程教育是总纲,是对雷锋精神的全面认知和个体品德形成过程的方法借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参与、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则分别从政治素质、职业素质等侧面进行了详细论述。这十项具体内容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内容体系。第七章构建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方法与路径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论文首先确定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方法和路径构建的新观念:教育思维观念方面主要包括关系思维、系统思维和开放思维;教育对象观念方面主要有实践观念、情感观念和过程观念;教育价值观念方面主要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观念。这些创新的观念是构建适切的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方法和路径的基础。在内容上,雷锋精神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能够适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方法,但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时代的不同和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的不同,要取得好的效果,方法和路径的适切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论文提出了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及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等四种教育方法,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教育、教育、显性教育和共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四对教育的相对平衡,这是在对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雷锋精神本身特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和构建的:论文还根据雷锋精神本身的实践性、新时期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空间特点以及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等设计了实践-认识-实践、现实-虚拟-现实、课堂-课外-课堂以及问题-解答-问题-解答等四条具体路径。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结尾部分。包括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内容。

于小慧[7](2014)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文化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将承担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他们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高校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基地,必须要把这一问题重视起来,把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课题。本文一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阐述了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和内容,以及当前我国赋予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探讨了大学生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并希望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部分,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建议性的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则和路径。旨在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效果,进而为高校在今后的民族精神培育的进程中理清思路和方向。

朱磊[8](2013)在《近十年来雷锋精神研究论析》文中研究指明雷锋精神是近十年来伦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学术界研究雷锋精神及其相关论题主要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谐社会、市场经济、公民道德、志愿者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此外,关于雷锋精神本身的学理问题探讨,主要包括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基本特征、实践雷锋精神的问题、雷锋精神价值实现的路径、发展趋势以及高校大学生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相关问题。

彭忠珠[9](2012)在《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文中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撑。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力量,从而焕发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进取精神,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接受新事物较快,也较容易受外界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素养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不能否认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中华民族精神弱化的现象,如思想政治活动参与热情减退,缺乏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甘于奉献的精神等问题。高校教育是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们反思当前高校在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上存在的弱化现象和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有:培育目的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育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部分培育者的示范作用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高校培育工作弱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则从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外部环境的挑战两个大方面来分析。在明确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针对现状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所要遵循的原则,并在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可行的对策和途径,这些对策和途径主要有:优化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和培育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和检验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构建完善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保障体系等。

李雷,叶桉[10](2011)在《新时期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的思考——兼谈区域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弘扬八一精神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期高校应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和新情况,牢固把握八一精神的时代内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八一精神教育。

二、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2.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研究的创新
        2.研究的不足
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英雄
        2.英雄主义
        3.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1.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含义
        2.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特征
        3.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表现
    (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任务的实现
        2.助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3.两者相互促进统一于学生全面发展过程
        4.两者相辅相成教育价值及功能高度契合
    (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必要性
        1.有助于弘扬中国精神
        2.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4.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关于革命英雄主义论述
        1.马克思关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论述
        2.毛泽东关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论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革命英雄主义思想
        1.古代:自强不息,舍生取义
        2.近代:不畏牺牲,浴血奋战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思想
        1.建国前共产党人革命英雄主义思想
        2.建国后共产党人革命英雄主义思想
    (四)习近平的革命英雄主义重要论述
        1.习近平关于革命英雄主义论述的思想来源
        2.习近平关于革命英雄主义论述的核心要义
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现状调查
        1.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2.调查问卷实施情况
        3.调查问卷样本概括
    (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风气中存在的问题
        2.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学生自身中存在的问题
    (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多元文化冲击主流革命文化
        2.市场经济红利淡化革命精神
        3.安逸生活环境削弱革命奋斗意识
        4.高校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育人合力不强
        5.大学生心理、自身需求与认知能力弱化
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一)国家层面: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传承红色基因
        2.选树时代典型
    (二)社会层面:扩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传播渠道
        1.丰富教育内容,提升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吸引力
        2.优化传播平台,增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亲和力
    (三)学校层面:提升大学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知能力
        1.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理论认识
        2.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坚定大学生革命信仰
    (四)个人层面:加强大学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践行能力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大学生的理想追求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践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3)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相关概述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及外延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外延
    二、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内涵及特点
        (一)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的内涵
        (二)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特点
    三、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意义及必要性
        (一)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的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必要性
第三章 高校弘扬传统美德工作现状分析
    一、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二、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成绩与不足
        (一)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成绩
        (二)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不足
    三、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法规及制度缺失
        (二)社会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负面作用
        (三)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力度不够
        (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认知度不高
第四章 提升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实效性对策
    一、国家要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纳入法规和制度
        (一)推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入法
        (二)推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制度化
        (三)改革学校评估体系的衡量标准
    二、社会要积极对待中华传统美德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坚持客观评判高校人才
        (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理念
    三、高校要综合强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
        (一)提高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意识
        (二)健全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制度
        (三)丰富传统美德教学资源
        (四)加强教师队伍教育
        (五)深化学科建设
        (六)强化实践教育功能
        (七)发挥校园文化作用
        (八)拓宽传统美德教育渠道
    四、大学生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自觉意识
        (一)主动提高中华传统美德认识
        (二)主动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知识
        (三)主动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2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概述
    2.1 雷锋简介与雷锋精神的内容
        2.1.1 雷锋简介
        2.1.2 雷锋精神的概念界定
        2.1.3 雷锋精神的内容
    2.2 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概念界定
        2.2.1 传承的概念
        2.2.2 常态化的概念
        2.2.3 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概念
    2.3 雷锋精神的历史进程
        2.3.1 20世纪60年代初期学习雷锋阶段
        2.3.2 文革十年期间学雷锋阶段
        2.3.3 改革开放重新学习雷锋阶段
        2.3.4 20世纪90年代学雷锋活动
        2.3.5 21世纪至今学雷锋活动的新表现
    2.4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意义
        2.4.1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2.4.2 推动和谐人际关系的积极构建
        2.4.3 引导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扎实推进
        2.4.4 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2.4.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支持
    2.5 本章小结
3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现状分析
    3.1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取得的成果
        3.1.1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广泛践行
        3.1.2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多样途径
        3.1.3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创新载体
    3.2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中存在的“非常态化”问题
        3.2.1 对雷锋精神不了解、质疑和否定
        3.2.2 传承方式形式主义
        3.2.3 价值观发生功利化倾向
    3.3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非常态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道德环境的冲击性
        3.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唯利性
        3.3.3 群众活动的局限性
        3.3.4 学雷锋机制的制约性
    3.4 本章小结
4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对策
    4.1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的观念常态化
        4.1.1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雷锋精神
        4.1.2 从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的视角思考雷锋精神
    4.2 新时期传承雷锋精神内容时代化
        4.2.1 雷锋精神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表现
        4.2.2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成果
        4.2.3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具体实践
        4.2.4 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4.2.5 雷锋精神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共性展示
        4.2.6 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最好写照
        4.2.7 雷锋精神是中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价值追求
    4.3 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的方式方法常态化
        4.3.1 典型示范是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重要方式
        4.3.2 知行统一是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重要要求
        4.3.3 群众活动是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重要形式
        4.3.4 媒体宣传是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重要手段
        4.3.5 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重要载体
        4.3.6 学校教育是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重要阵地
        4.3.7 长效机制是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的重要保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校校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高校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问题概述
    2.1 关于高校校训的解读
        2.1.1 高校校训的一般概念
        2.1.2 高校校训的基本特征
        2.1.3 高校校训的主要内容
    2.2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2.3 关于高校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性的研究
        2.3.1 共同的根本目标——实现立德树人
        2.3.2 共同的文化根基——传承传统文化
        2.3.3 共同的价值追求——提升文化自觉
    2.4 二者运用的理论基础
        2.4.1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4.2 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文化载体理论
        2.4.3 理论借鉴:现代教育学关于德育目的与德育内容理论
        2.4.4 理论参考:传播学关于传播效果理论
第3章 高校校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3.1 向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3.1.1 追求自强不息,确立富强目标
        3.1.2 营造民主氛围,弘扬民主精神
        3.1.3 传达文明价值,承接文明思想
        3.1.4 诠释兼容并包,追求和谐共存
    3.2 期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
        3.2.1 论述自由内涵,丰富自由表达
        3.2.2 表达平等理念,充实平等内容
        3.2.3 蕴含公平正义,折射公正价值
        3.2.4 阐释法治思想,传递法治精神
    3.3 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3.3.1 饱含爱国之情,明确爱国之行
        3.3.2 传承敬业精神,增强本领才干
        3.3.3 提倡诚实守信,坚持履约践诺
        3.3.4 倡导友善之举,鼓励守望相助
第4章 高校校训引领大学文化方向,彰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1 引领大学文化方向,强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1.1 深化全校师生的思想认同
        4.1.2 增强全校师生的理论认同
        4.1.3 促进全校师生的情感认同
    4.2 引领大学文化方向,阐发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4.2.1 阐释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精神
        4.2.2 阐发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
    4.3 引领大学文化方向,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4.3.1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导向功能
        4.3.2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凝魂聚气功能
        4.3.3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创新功能
第5章 高校校训树立立德树人目标,激励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5.1 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爱心”的教师
        5.1.1 树立理想信念,做坚定信仰者
        5.1.2 提升道德情操,做生动示范者
        5.1.3 积累扎实学识,做勇于探索者
        5.1.4 培育仁爱之心,做有力传播者
    5.2 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学生
        5.2.1 发奋“勤学”,夯实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基础
        5.2.2 潜心“修德”,契合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要求
        5.2.3 善于“明辨”,遵循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准则
        5.2.4 立志“笃实”,打牢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关键
    5.3 培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5.3.1 培养爱岗敬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5.3.2 陶冶无私奉献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第6章 高校校训追求与时俱进精神,创新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功能的路径
    6.1 深入研究校训,充实校训内容
        6.1.1 挖掘校训内涵的“深度”
        6.1.2 提升校训内容的“高度”
        6.1.3 绵延校训精神的“长度”
    6.2 拓展宣传教育途径,增强认知认同
        6.2.1 发挥思政课优势,弘扬核心价值观主旋律
        6.2.2 发挥新媒体作用,提升核心价值观引领力
    6.3 创新教育实践内容和形式,推动人人参与
        6.3.1 利用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理论理解力
        6.3.2 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6.4 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合力
        6.4.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
        6.4.2 完善学校规章,落实制度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关于雷锋精神教育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关于志愿精神培育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基础理论
    §2.1 雷锋精神相关概念界定
        2.1.1 雷锋
        2.1.2 雷锋精神
    §2.2 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雷锋精神的基本特征
        2.2.1 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2.2 雷锋精神的思想渊源
        2.2.3 雷锋精神的基本特征
    §2.3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
        2.3.1 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的关系
        2.3.2 雷锋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3.3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内涵
第三章 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基本历程与现实意义
    §3.1 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基本历程与启示
        3.1.1 雷锋精神教育的基本历程与特点
        3.1.2 雷锋精神教育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启示
    §3.2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3.2.1 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3.2.2 是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3.2.3 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需要
        3.2.4 是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意义
        3.3.1 是培养大学生个体政治素质的需要
        3.3.2 是构建大学生个体精神家园的需要
        3.3.3 是养成大学生个体德性的需要
        3.3.4 是实现大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章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状况
        4.1.1 从历史角度考察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状况
        4.1.2 从实证调研角度考察新时期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状况
    §4.2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现状
        4.2.1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成功经验
        4.2.2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主要问题
    §4.3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影响因素
        4.3.1 客观因素
        4.3.2 主观因素
第五章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
    §5.1 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
        5.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的榜样教育理论
    §5.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
        5.2.1 青年教育的目的
        5.2.2 青年教育的原则
        5.2.3 青年教育的内容
        5.2.4 青年教育的方法
    §5.3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5.3.1 主体与客体
        5.3.2 思想和行为
        5.3.3 个人与社会
第六章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6.1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原则
        6.1.1 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原则
        6.1.2 整体性和层次性相兼顾的原则
        6.1.3 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6.2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目标及其体系
        6.2.1 总体目标
        6.2.2 具体目标
        6.2.3 个体目标
    §6.3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内容及其体系
        6.3.1 思想观念与思想认同教育
        6.3.2 政治观点与政治情感教育
        6.3.3 道德品质与道德践行教育
        6.3.4 敬业奉献与创新创业教育
第七章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7.1 构建教育方法与路径体系需要建立的新观念
        7.1.1 教育思维观念
        7.1.2 教育对象观念
        7.1.3 教育价值观念
    §7.2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方法
        7.2.1 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
        7.2.2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7.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7.2.4 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7.3 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路径
        7.3.1 实践-认识-实践
        7.3.2 现实-虚拟-现实
        7.3.3 课堂-课外-课堂
        7.3.4 问题-解答-问题-解答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民族精神的内涵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二、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 是当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
    (二) 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三) 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三、 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
    (二) 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高校弘扬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对策探析
    (一) 高校弘扬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应遵循的原则
    (二) 高校弘扬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近十年来雷锋精神研究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雷锋精神研究概述
二、雷锋精神相关问题的研究论域
    (一) 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三) 雷锋精神与和谐社会
    (四) 雷锋精神与市场经济
    (五) 雷锋精神与公民道德
    (六) 雷锋精神与志愿者服务
    (七) 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雷锋精神本身的问题域探讨
    (一) 雷锋精神的理论内涵
    (二) 雷锋精神的实质
    (三) 雷锋精神的基本特征
    (四) 雷锋精神的实践
    (五) 雷锋精神价值的实现路径
    (六) 雷锋精神的发展趋势
    (七) 高校大学生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相关问题
四、雷锋精神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评析
    (一) 宏大叙事与精耕细作
    (二) 意识形态性与学术理性
    (三) 内生性与外赋性

(9)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选题的基本内容
        1.3.1 主要思想
        1.3.2 重点和难点
        1.3.3 创新或特色
    1.4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涵义及时代价值
    2.1 中华民族精神相关概述
        2.1.1 民族精神的内涵
        2.1.2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1.3 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涵义
        2.1.4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理论基石
    2.2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
        2.2.1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主要内容
        2.2.2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时代价值
第三章 高校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现状分析
    3.1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素养状况
        3.1.1 有强烈的国家意识,但常常缺乏思想政治活动的参与热情
        3.1.2 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却常常缺乏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1.3 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却常常缺乏甘于奉献的精神
    3.2 高校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存在弱化现象
        3.2.1 培育的目的和内容缺乏针对性
        3.2.2 培育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3.2.3 部分培育者的示范作用不够
        3.2.4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章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弱化成因分析
    4.1 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
        4.1.1 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不完善
        4.1.2 人文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缺失
        4.1.3 培育工作保障机制不完善
        4.1.4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矛盾性
    4.2 高校外部环境的挑战
        4.2.1 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4.2.2 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
        4.2.3 网络技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 高校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探析
    5.1 高校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所要遵循的原则
        5.1.1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5.1.2 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5.1.3 纳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的原则
    5.2 高校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探析
        5.2.1 优化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体系
        5.2.2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5.2.3 充分发挥先进网络技术的优势
        5.2.4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作用
        5.2.5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育作用
        5.2.6 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保障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关于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访谈提纲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新时期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的思考——兼谈区域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在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是时代要求
    (一) 八一精神具有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相统一的品格特征
    (二) 新时期在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高校弘扬与传播八一精神面临的挑战
    (一) 多元文化下对红色文化的坚持
    (二) 网络时代的话语权竞争的挑战
三、新时期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必须因地制宜
    (一) 要结合高校网络化特点进行
    (二) 要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
        1. 讲解一个八一时期的革命故事 (要有自己的理解) ;
        2. 读一篇革命前辈在八一时期的着作或作品 (要有自己的体会) ;
        3. 熟悉一处革命旧址所发生的事件 (要有自己的见解) ;
        4. 观看一部反映八一精神的影视作品 (要有自己的评论) ;
        5. 会唱一首“红歌” (要有自己的感想) 。
    (三) 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进行
        1. 要弘扬八一精神中蕴涵的自强不息精神。
        2. 要弘扬八一精神中蕴涵的求真务实精神。
        3. 要弘扬八一精神中蕴涵的创新创业精神。

四、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弘扬校史文化的路径研究[D]. 夏慧敏.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2]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董上.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3]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工作与对策研究[D]. 陈琦.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4]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研究[D]. 韩炜.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1)
  • [5]高校校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研究[D]. 邓堂莉. 湖南大学, 2015(03)
  • [6]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研究[D]. 高翠欣.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2)
  • [7]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 于小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3)
  • [8]近十年来雷锋精神研究论析[J]. 朱磊.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 [9]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D]. 彭忠珠. 江南大学, 2012(04)
  • [10]新时期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的思考——兼谈区域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李雷,叶桉.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标签:;  ;  ;  ;  ;  

对高校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