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继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软-硬通道结合技术穿刺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

潘继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软-硬通道结合技术穿刺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

摘 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软-硬通道结合技术穿刺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 年7 月至2018 年8 月本科室收治的68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均分为两组(n=34),对照组仅单纯采用软通道或硬通道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软-硬通道结合技术穿刺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5.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治疗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χ2=4.4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估等级对比,观察组Ⅰ、Ⅱ级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Ⅲ、Ⅳ级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将中软-硬通道结合技术穿刺介入治疗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软-硬通道;微创穿刺技术;治疗有效率

0 引言

在微创技术的发展下,将CT 引导的血肿碎吸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具有操作简单且创伤小的优势[1]。该手术方式具有硬通道和软通道两种术式[2]。本文通过选取2017 年7 月至2018 年8 月本科室收治的68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以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软-硬通道结合技术穿刺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1)SLA形式化。将用户与CSP制定的SLA进行形式化处理,将SLA转换成机器可识别处理的内容。该模块是自动化处理的前提条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 年7 月至2018 年8 月本科室收治的68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均分为两组(n=34),其中,对照组男20 例,女14 例,年龄42-75 岁,平均(61.2±4.5)岁,观察组男18 例,女16 例,年龄43-72 岁,平均(60.8±4.7)岁。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和脑CT 检查,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②患者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重大器质性疾病者;②合并继发性脑出血患者;③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异常者。参与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获知情权。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P>0.05,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结合病情具体情况,单纯采用软通道或硬通道方式,观察组采用软-硬通道结合技术穿刺治疗方式:①建立硬通道:在脑CT 引导下,主治医师确定头颅穿刺点和穿刺路径,并规划血肿穿刺及头表穿刺点,尽量采取以血肿最大层面实行穿刺,避免与静脉窦和重要神经接触,选择与穿刺路径长度吻合的穿刺针,明显穿刺针行方向。使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YL-1),经穿刺点行穿刺路径。在建立硬通道的具体操作中,主治医师需以电钻穿透患者颅骨部分,以直达血肿穿刺点,行引流处理。根据患者颅内的血肿量行使硬通道血肿碎吸术。在血肿量>30 mL 且占位效应明显时,可采用负压抽吸的方式抽出部分血清和血凝块,以减轻颅内压力;如血肿量较小,可使用软通道穿刺技术行血肿碎吸术。②建立软通道:病情发作在6-24 小时内的患者,主治医师可在无菌操作下,采用直径为1 mm 且具有弹性的硅胶管,经硬通道插入血肿腔。插入深度与硬通道长度大致相仿,并多出10-15 mm 为佳,以软管特有的弹性和自然弯曲的特点,充分接触血肿腔,建立软通道。软通道建立成功,主治医师通过转动、插、提等方式,调整软管在颅骨血肿腔内的角度,以机械动作破坏血肿后,行抽吸处理。在抽吸过程中,可使用少量血肿液化剂,以提高清除率。根据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可通过脑CT 对患者实行复查,当幕上出血量<30 mL,且无明显占位效应时,可在3-7 天内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有效率:术后3 周,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划分为3 个等级。等级划分依据:显效:患者认知功能逐渐恢复,可独立行走或借助拐杖行走,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患者认知功能有所恢复,可由他人协助行走,生活尚无法自理;无效:患者认知功能未恢复,临床症状均无改变或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34×100%。②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日常生活质量量表(ADL)[3]对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将结果划分为3 个等级,Ⅰ级:社会生活能力正常;Ⅱ级:需在他人协助下完成自我照顾;Ⅲ级:需要他人照顾,但认知功能正常;Ⅳ级:患者为植物生存状态。

单纯硬通道建立成功后,对血肿量>30 mL 且占位效应明显的患者。一次性血肿碎吸术可通过将血肿粉碎、抽吸、冲洗、引流的方式,清除患者颅脑内的血肿组织,减少血肿量。但硬通道的穿刺针硬度较高,自然弯曲性和弹性不足,对完全凝固的血肿粉碎效果有限,且对血肿量较小的患者继续抽吸、粉碎,会诱发持续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使血肿清除效果大打折扣[9]。软-硬通道结合穿刺介入治疗,可有效清除血肿组织,且清除效果良好。

2 结果

在临床范围内,通过微创血肿碎吸术可有效提高血肿的清除率,应用前景广阔[8]。本次研究显示,将软-硬通道穿刺技术联合起来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82.4%高于采用单纯硬通道或单纯软通道的治疗有效率(5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将软-硬通道结合起来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治疗效果良好。

2.2 生活质量评估。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观察组Ⅰ、Ⅱ级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Ⅲ、Ⅳ级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因选取例数较少,差异无法显示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结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对照组 34 0 9 10 15观察组 34 2 13 8 11 χ2 - 0.250 0.714 0.330 0.782 P- 0.402 0.239 0.371 0.219

3 讨论

脑出血是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致残、致死率较高,而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是诱发脑出血的常见因素[4]。高血压脑出血在病发过程中,当颅内出血量较多,会在脑组织内形成占位效应明显的血肿[5]。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患者在发病6 h 内会形成血肿,6 h 后出血量减少;出血6-48 h 内属于血肿稳定期,在这一阶段,患者颅内的血肿会因分解作用引发颅内水肿现象,并逐渐加重;出血2 天后,患者颅脑内的血肿分解物会侵害患者的脑组织细胞,造成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海绵纸变性等损伤,使病情呈持续加重形式。当血肿本身和周围脑组织水肿占位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脑疝,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6]。因此,脑出血6-24 h 内使实行血肿碎吸术的最佳时机。在这一阶段内行手术清除患者颅骨内的血肿,可以有效对脑组织提供有效保护,血肿分解毒性产物的作用机制被阻碍,从而有效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7]。

2.1 治疗有效率。治疗后,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2 例、17 例、15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5.9%(19/34),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5 例、23 例、6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4%(28/3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χ2=4.409,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 统计学分析。将收集到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例输入SSPS 19.0 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充分保障农民土地处分权是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农民的土地产权问题在法律规定上含糊不清,需要进一步详细阐述农民土地处置权和农民土地产权的具体规定。政府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信访制度,充分了解农民的意愿,充分把农民的意愿落实在政策的每一个方面;并通过对农村干部的政治修养和规范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干部们的党性建设水平,坚持走群众路线,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软-硬通道联合穿刺技术介入治疗,患者颅脑内的血肿可有效被清除,颅内压被降低,治疗效果明显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得到有效改善,临床效果可靠。

“女的老伴去世以后,可能不像老头子那么凄惨,起码儿子、媳妇也愿意跟她在一起,她可以帮儿子、媳妇做做饭、收拾一下屋子。”(C3,男,63岁)

参考文献

[1]鲁楠.软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3):177-179.

[2]李浩.硬通道穿刺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5):80.

[3]郭文雅,袁铮.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设计脑卒中患者出院日常生活护嘱单的应用效果[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2):356-357.

[4]任启福.硬通道穿刺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5):4-6.

[5]张磊,张福征,沈俊岩.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8,31(3):167-170.

[6]刘军.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软通道技术与硬通道技术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2):64-65.

[7]贾向军,王威.软或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6,29(15):10-11.

[8]管雪军.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适应证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8):154-155.

[9]余鹏飞,麦兴进,符树强.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13):1839-1841.

Clinical Analysis of Soft-hard Channel Combined with Punctur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AN Ji-ming, LIU Ting-ting
(No. 965 Hospital, Jilin Jilin 132011)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effect of soft-hard channel combined with punctur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choose 68 cases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from July 2015 to August 2018 as research subjects, divide them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admission order (n=34).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oft channel or hard channel only, and observation with soft-hard channel combined with puncture technology. Compar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Treatment effect of group A was better than group B.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55.9%, and tha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82.4%.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χ2=4.409 (P<0.05). After treatment, compare life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grade I and II caes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grade III and IV cases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puncture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soft and hard channels can improv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patients effectively, improve postoperative life quality with good clinical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KEY WORDS: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ment; Soft-hard channel; Minimally invasive puncture technology; Treatment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90.004

本文引用格式:潘继明,刘婷婷.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软-硬通道结合技术穿刺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7-8.

标签:;  ;  ;  ;  ;  ;  ;  ;  ;  ;  ;  ;  ;  

潘继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软-硬通道结合技术穿刺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