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传能论文_李健,鞠丽平,王伟丽,马凤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动传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量子,微分,效应,相位角,积分,振幅,相互作用。

转动传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鞠丽平,王伟丽,马凤才[1](2014)在《CN(X~2Π)分子系统碰撞诱导转动传能实验的理论解释(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前的研究中,已经对Λ分裂引起的CN(X2Π)与惰性气体碰撞诱导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讨论了在洪德情况(a)2Π电子态下,微分干涉角.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下,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以及影响干涉角的各个因素(实验温度、碰撞伴、转动量子数等),定量计算了原子-双原子分子系统的微分干涉角.研究了影响微分干涉角的各个因素,讨论了微分干涉角随碰撞伴及速度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伟丽,付华[2](2013)在《双原子分子激发态转动传能量子干涉效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质波的干涉是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的特性而产生的干涉现象.对于双原子分子单叁重混合态转动传能过程具有波动特性,两个通道间存在量子干涉效应.基于玻恩近似的微扰理论,本文利用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迹近似给出了包含干涉相位角的干涉表达式,建立了新的量子干涉模型,并讨论了此模型中利用的近似理论.(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杨鑫,王伟丽[3](2012)在《碰撞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效应中微分干涉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效应在静态池实验中发现,并且已测得积分干涉角.为了得到更多关于传能的准确信息,应利用分子束进行实验.本文基于一阶含时波恩近似,模拟了利用分子束实验进行量子干涉效应研究的理论模型.此模型采用了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道近似.通过本文建立的模型,研究了影响干涉效应的微分干涉角的因素,并且得到了微分干涉角和碰撞速度、碰撞参数及碰撞伴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于指导分子束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王伟丽[4](2012)在《NaH(b~3Π~A~1∑~+)-He碰撞系统转动传能量子干涉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理解原子双原子系统碰撞转动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本文对NaH(b~3Π~A~1∑~+)-He碰撞系统进行了理论计算.本文利用一阶含时波恩近似和L-J相互作用势,建立了原子-双原子分子碰撞系统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模型,通过本文理论可得出影响碰撞系统积分干涉角的因素,同时也得到了积分干涉角和转动量子数间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于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王伟丽,苗刚,付华[5](2012)在《转动传能中干涉相位角的时间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碰撞系统在碰撞过程中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角度并不相同.而对干涉角的计算需采取最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势.从含时微扰的一级波恩近似出发,利用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进一步研究了CO单叁混合态在和He做碰撞伴时其跃迁振幅和干涉相位角的时间特性,计算显示跃迁振幅随时间显现衰减的震荡;对于给定的碰撞参数和碰撞速度,跃迁振幅变化非常明显并与跃迁前后的状态、能级差相关.(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王伟丽,苗刚,公衍梅,马凤才[6](2010)在《转动传能量子干涉效应:干涉角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碰撞转动传能中存在量子干涉效应已经在静态池实验中被观测到,并且积分角也能被测量.利用分子束实验可得到转动传能更准确的信息,进而得到影响干涉角的的具体因素.文中利用一阶含时波恩近似和L-J相互作用势,建立了原子—双原子分子碰撞系统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模型,描述了观察和测量微分干涉角的方法,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半径和碰撞速度间的关系,同时也得到了积分干涉角和实验温度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于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王荣,牛英煜[7](2009)在《极性双原子分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diabatically corrected sudden近似研究了极性双原子分子体系单-叁重混合态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效应,并计算了CO与HCl碰撞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中的相干效应.(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李健,倪艳清,曲健,李永庆,马凤才[8](2008)在《Na_2(A~1∑_u~+,v=8~b~3∏_(0u),v=14)-Na体系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国河及其工作组于1995年发表了COA1∏(v=0)~e3∑-(v=1)与He,Ne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过程中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并得到了积分干涉角,陈等从理论和实验上发现了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3s)碰撞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孙等计算了其积分干涉角,但是对微分干涉角没有过多的计算.本文作为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和长程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单叁混合态的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碰撞的微分干涉角,并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李永庆,杨伟,李健,马凤才[9](2007)在《AB(~1∑,J)+C(~(S_1)l_(1i_1))→AB(~1∑,J′)+C(~(S_1)l_((1j_1)′))+C(~(S_2)l_((2j_2)′))中电子传能与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对AB(~1∑,J)+C(~(S_1)l_(1i_1))→AB(~1∑,J′)+C(~(S_1)l_((1j_1)′))+C(~(S_2)l_((2j_2)′))的转动传能量子干涉进行研究,提出了理论模型,此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推导出衡量干涉程度的干涉角,并讨论完全干涉的情况,得到影响几率比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初玉玲,李春霞,刁丽颖,宋朋,李健[10](2007)在《深入理论研究碰撞转动传能量子干涉效应的微分干涉角(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内部转动传能的静态池实验观察到了碰撞量子干涉效应(CQI),并且测得积分干涉角,为了获得更加精确的分子内部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效应信息,实验就必须要采用分子束实验进行.本文理论上采用各项异性相互作用势,应用含时微扰理论的一级波恩近似,假想在分子束实验的条件下,建立在原子—双原子分子体系中碰撞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理论上推导出微分干涉角具体表达式,通过计算定性地讨论了微分干涉角随着碰撞参数、速率等的变化趋势,同时初步探讨了实验的正确观测途径,得出了采用分子束进行实验观测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进行分子束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实验的进行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转动传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质波的干涉是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的特性而产生的干涉现象.对于双原子分子单叁重混合态转动传能过程具有波动特性,两个通道间存在量子干涉效应.基于玻恩近似的微扰理论,本文利用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和直线轨迹近似给出了包含干涉相位角的干涉表达式,建立了新的量子干涉模型,并讨论了此模型中利用的近似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动传能论文参考文献

[1].李健,鞠丽平,王伟丽,马凤才.CN(X~2Π)分子系统碰撞诱导转动传能实验的理论解释(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4

[2].王伟丽,付华.双原子分子激发态转动传能量子干涉效应模型[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3

[3].杨鑫,王伟丽.碰撞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效应中微分干涉角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2

[4].王伟丽.NaH(b~3Π~A~1∑~+)-He碰撞系统转动传能量子干涉效应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2

[5].王伟丽,苗刚,付华.转动传能中干涉相位角的时间特性[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2

[6].王伟丽,苗刚,公衍梅,马凤才.转动传能量子干涉效应:干涉角影响因素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0

[7].王荣,牛英煜.极性双原子分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效应[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9

[8].李健,倪艳清,曲健,李永庆,马凤才.Na_2(A~1∑_u~+,v=8~b~3∏_(0u),v=14)-Na体系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效应(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

[9].李永庆,杨伟,李健,马凤才.AB(~1∑,J)+C(~(S_1)l_(1i_1))→AB(~1∑,J′)+C(~(S_1)l_((1j_1)′))+C(~(S_2)l_((2j_2)′))中电子传能与转动传能的量子干涉(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

[10].初玉玲,李春霞,刁丽颖,宋朋,李健.深入理论研究碰撞转动传能量子干涉效应的微分干涉角(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

论文知识图

NH2(~A2A1)的转动传能的装置示意...转动传能过程中的OODR泵浦-探测...左是NH2(~A)(090)423与NH3碰撞后产生的...当b<2告微分子涉角和碰撞参数的关系参考文献...NH2(~A)(090)423(F1)与NH3碰撞后产生的...

标签:;  ;  ;  ;  ;  ;  ;  

转动传能论文_李健,鞠丽平,王伟丽,马凤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