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复合物论文_杜爽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分子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物,分子,荧光,结构,纳米,氢键,地平。

超分子复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杜爽[1](2019)在《基于难溶药物的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表征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药物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为基础的常见固态复合物包括盐、共晶和共无定形。药物共晶(Cocrystal)是API与共晶前体(Cocrystal former,CCF)以氢键或其他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新的晶态物质,而共无定形态(Co-amorphous phase,CAP)是API与共无定形前体(Co-amorphous former,CAF)以氢键或其他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新的无定形态物质。两者均可在不改变API药理作用的同时,改善API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等理化性质。共晶和共无定形的超分子体系对API不良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以及相比于研发一个全新化合物的低成本和低风险使其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阿折地平(Azelnidipine,AZE)和双苯氟嗪(Dipfluzine,DF)分别为二氢吡啶类和哌嗪类钙离子拮抗剂,二者在治疗高血压,降低头痛、头晕、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方面均表现突出。但二者都属于难溶药物,而溶解度低将直接导致生物利用度低,故筛选出能提高二者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新的固态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目的:1.以多晶型(α和β-晶型)的AZE为API,制备无定形态AZE以及AZE与CAF形成的CAP复合物,探讨各无定形态(AZE纯相无定形和AZE-CAF异质共无定形态)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差异、向晶态转化的热力学以及热分解动力学差异;2.以DF为API,筛选基于DF的新的固态复合物,包括盐、共晶、盐共晶或共无定形,改善其溶解度、溶出速率等体外理化性质;通过HPLC法对DF及其典型复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进行评价,探讨不同类型的复合物,如共晶、共无定形、盐、盐共晶,在药动学方面的差异性。方法:1.以α-AZE和β-AZE为API,通过加热熔融猝冷法分别制得无定形态α-AP(α-amorphous phase)和β-AP(β-amorphous phase)。α-AZE与哌嗪以1:2比例采用无水乙醇辅助研磨法制备复合物,得α-AZE-PEZ CAP;应用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温度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Temperature modulated DSC,TM-DSC)、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手段对制备的叁种无定形态进行固态表征;结合热力学公式推导计算,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及溶解度法对各无定形态进行热分解动力学和转化热力学分析。2.以DF为API,采用溶剂辅助研磨法和溶剂蒸发法,基于不同种类CCF进行DF的复合物的筛选;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温度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Temperature-modulated DSC,TM-DSC)、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单晶X-射线衍射(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SCXRD)手段进行固态表征;采用摇瓶法对DF及其共晶或共无定形进行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测定;采用桨法对DF及其共晶或共无定形在pH=4.5醋酸钠缓冲溶液中的溶出速率测定。DF的浓度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方法测定。3.采用HPLC法测定DF及其典型复合物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对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进行评价。结果:1.基于AZE的α-AP、β-AP两种无定形及α-AZE-PEZ CAP共无定形均出现单一T_g,且高于室温,故其在加速条件下均稳定存在。将β-AP与β-Cry的FT-IR光谱进行对比分析,其N-H峰宽化并出现大幅度移动,C=O由原来的双峰合并为单峰;对比α-AP、CAP与α-Cry的FT-IR光谱,无定形态物相均出现相同程度的N-H峰宽化和移动,C=O由原来的双峰合并为单峰。在不同温度下的0.01 mol·L~(-1) HCl介质中,溶解度大小表现为:α-AP>CAP>α-Cry>β-Cry>β-AP。在室温下α-AP和CAP向β-Cry的转化均自发进行,β-AP向β-Cry的转化为非自发。β-AP的热力学稳定性高于α-AP和CAP。2.以DF为API,采用溶剂辅助研磨法和溶剂蒸发法,结合PXRD、DSC、TM-DSC、FT-IR、SCXRD结果分析,共确定筛选出5种晶态复合物和3种共无定形态复合物。5种晶态复合物中,确定DF-FA、DF-MA、DF-DL-MA、DF-PA复合物为盐,DF-4HB属于盐共晶;3种无定形态复合物中,确定DF-TA是无定形态的盐,DF-Sac是基于氢键弱作用力的超分子,DF-2HB中既有成盐基团、又有氢键作用,属于混合无定形态。复合物的平衡溶解度均明显高于DF原料药。除DF-Sac、DF-2HB外,其余复合物溶出速率均明显加快(P<0.05)。3.药动学实验显示,DF、DF-FA、DF-4HB、DF-Sac和DF-2HB中DF的C_(max)分别为0.26、0.55、0.50、0.35和0.42μg·mL~(-1),AUC_(0-t)分别为3.33、3.55、4.34、4.01和4.33μg·h·mL~(-1),与DF相比均有提升,且具有统计性差异(P<0.05)。总体趋势是“盐”的固态形式趋向于引起较高的C_(max)。结论:1.以AZE为API的多种无定形态制备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多晶态出发制备的无定形态在理化性质方面存在差异,如溶解度、溶出速率和热力学稳定性。与CAF形成共无定形CAP后,相比于稳定的单体无定形态,其热力学稳定性提高,表明API与CAF之间的氢键作用有利于稳定无定形物相。2.DF是用于筛选不同类型复合物的最佳模型API。以DF为API筛选出多种形态的复合物,包括盐、共无定形、共晶、盐共晶。这些复合物都不同程度的改善了DF的生物利用度。更为重要的是,在DF不同形态的复合物中,API完全离子化的盐趋向于引起较高的体内C_(max)。本研究基于同一个API筛选不同的固态复合物并对其体内、体外性质进行评价,为基于不同目标研发不同API的固态形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张思敏[2](2018)在《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簇由于其丰富的化学组成和拓扑结构因此在肿瘤诊断治疗中也展现了丰富的应用潜力。用有机阳离子静电包覆多金属氧簇可提高簇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超分子的协同效应可赋予组装体更丰富的功能特性,促进了多金属氧簇生物功能化的实现。本论文中,我们利用超分子自组装和功能协同效应,将功能性多金属氧簇和设计的各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静电复合,构筑了一系列生物相容性好,可应用于生物成像和肿瘤治疗的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论文研究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我们得到制备水溶性多金属氧簇超分子造影剂的普适手段。利用末端带醚链的有机嵌段阳离子静电包覆顺磁性多酸簇,合成了一系列在水溶液当中能够稳定存在的、生理安全性高的超分子复合物。由于顺磁性多酸簇的存在,复合物具有很高的纵向弛豫速率值,实现了多金属氧簇超分子造影剂在生物体内的核磁成像。2.利用树枝状的表面活性剂静电包覆顺磁性多酸簇,得到在水溶液中单分散的、具有大量空腔的超分子复合物。将具有不同荧光性质的染料分子负载到复合物中,得到了荧光核磁双功能成像的多金属氧簇超分子造影剂。3.将在近红外区有吸收的杂多蓝簇引入到温敏性超分子复合物体系,进一步负载抗癌药物。首次直接利用多金属氧簇进行肿瘤的光热治疗,并通过调控近红外光照调节温度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最终实现光热-化学联合治疗。4.将既具有磁性又在近红外区有吸收的多酸簇引入到超分子复合物体系,并接枝靶向分子,利用制备的超分子复合物实现了诊断和治疗一体化。这一系列分子成像造影剂以及肿瘤治疗剂的设计及制备不仅为多金属氧簇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同时也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材料基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侯海涛[3](2018)在《分子对接程序重构G-四链体—配体小分子复合物的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G-四链体是由鸟嘌呤富G序列形成的特殊核酸二级结构,在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G-四链体的化学小分子呈现了很好的抗肿瘤和抑制病毒的活性。但目前发现的G-四链体配体由于缺乏选择性,细胞毒性较高,因此需要发现新的选择性的G-四链体配体。分子对接方法是发现新型G-四链体配体的常用方法,但已开发的分子对接软件绝大多数是基于蛋白-药物相互作用体系开发的,其描述G-四链体-配体相互作用的准确性还有待评价。为此,本论文搜集整理了PDB数据库中G-四链体-配体复合物结构,测试了常用分子对接软件对G-四链体-配体相互作用的描述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一致性”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策略,筛选了靶向端粒G-四链体的选择性配体小分子,并测试了这些小分子的活性。本论文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建立了G-四链体-配体复合物测试集。测试集包含29个G-四链体-配体复合物结构(34个样本)的测试集,且该测试集具有公平、完整、多样化等特点。2.评估了常用分子对接软件对G-四链体-配体复合物重构的综合表现。参照CASF方法(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Scoring Functions,CASF),评估了Autodock、Autodock Vina、GOLD、LEDOCK、PLANTS五种对接软件对G-四链体-配体复合物的重构表现。结果显示:(1)对接能力:Autodock对接成功率最高,其对配体的对接成功率为38.24%,同时对配体母核的对接成功率为41.18%,但该程序对接成功率易受配体初始构象影响。Autodock、Autodock Vina、GOLD+GoldScore对接成功率良好,且受配体初始构象影响较小。(2)采样能力:PLANTS采样成功率最高,其对配体采样成功率为47.06%,同时对配体母核采样成功率为76.47%。组合LEDOCK和PLANTS两个对接软件,采样成功率有明显提高,母核采样成功率达到91.18%,由于侧链柔性较大配体采样成功率最高为52.94%。此外,组合多种分子对接软件,配体采样成功率最高达到61.76%,配体母核采样成功率最高达到94.12%,采样成功率略有提高。(3)打分函数筛选能力:在打分前10%,20%,30%范围,GOLD+ASP对配体筛选成功率均最高,其对应的虚拟筛选成功率依次为79.17%,83.33%,91.67%;Autodock对配体母核筛选成功率均最高,筛选成功率分别为82.35%,91.18%,97.06%。(4)打分函数排名能力:在打分排名前10%和前20%范围,Autodock打分函数对最佳对接构象排名成功率均最高,且以排名前10%为限,Autodock排名成功率为35.29%;以排名前20%为限,其排名成功率为44.12%。此外,以排名前30%为限,GOLD+ASP排名成功率最高,其排名成功率达到62.50%。4.以端粒G-四链体为靶标,得到选择性识别端粒G-四链体的配体小分子。通过虚拟筛选最终选择20个化合物并购买。生物物理检测发现活性化合物B08对端粒G-四链体有稳定作用(B08浓度为100μM时,ΔT_m为6.2℃),而对双链DNA几乎无影响。采用相似性搜索方法挑选高活性化合物,得到与其结构相似的化合物D04、C04,两化合物对端粒G-四链体的稳定作用进一步提高(化合物D04、C04浓度为100μM时,ΔT_m分别为16℃、10.3℃)。同时,细胞活性初筛实验发现,在浓度为5μM时,D04对H226细胞抑制率为90.13%,且对A549细胞抑制率为92.76%。(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庞文哲[4](2018)在《中药单体姜黄素超分子抗肿瘤复合物的筛选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姜黄(Curcuma longa L.)、郁金(Curcuma rcenyujin Y,H.Chenet C.Ling)和莪术(Curcuma zedoaria(Christm.)Rosc.)均为姜科植物。中医认为姜黄能行气、散风活血、通经止痛;郁金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莪术具有行气解郁、破瘀、止痛的功效。叁者的药理活性集中表现为抗肿瘤、抗真菌、抗炎、降血脂、利胆、保肝和抗血栓形成等。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姜黄、郁金、莪术根茎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植物多酚,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降血脂、抗溃疡、抗炎、抗菌、利胆等药理作用。可见,姜黄素是姜黄、郁金、莪术中发挥药理作用最重要的药物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其最显着的优势是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尽管姜黄素对人的安全剂量高达12 g/天,但是姜黄素极低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药物共晶和共无定形是API与生物相容性小分子前体(Co-amorphous former,CAF;Co-crystal former,CCF)(而非高分子聚合物)以氢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作用力结合而成的超分子体系,其不改变API分子本身的化学结构,使其保持原有药理活性,但能改善API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等性质,故在改善API理化性质的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本论文以中药单体姜黄素为模型分子筛选共晶等超分子复合物,以其抗肿瘤作用为目标,探索姜黄素与CCF之间不同作用方式对其性质的影响,包括溶解度、溶出速率、与BSA的结合规律、体内药代动力学、体外细胞毒性。该研究将现代晶体工程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对传统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不良理化性质改善的研究中,为将姜黄素共晶等超分子开发为具有明确抗肿瘤机制的复合物体系奠定理论基础。第一部分基于姜黄素的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及理化性质评价目的:以姜黄素为模型API,筛选基于姜黄素的共晶或共无定形超分子复合物,改善姜黄素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等理化性质。方法:以姜黄素为API,以小分子有机酸、氨基酸、酰胺类和哌嗪类等化合物以及具有药理活性的其它API(Ⅱ)为CCF,采用溶剂辅助研磨法筛选共晶或共无定形超分子;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热重(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copy,FESEM)、红外光谱(Infrared radiation,IR)、固态核磁(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ssNMR)等技术对超分子复合物进行表征;并分别采用饱和溶解度法和桨法测定复合物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速率。结果:联合PXRD和DSC分析,确定筛选出API-CAF共无定形一个:姜黄素-哌嗪共无定形;API-CCF共晶两个:姜黄素-哌嗪和姜黄素-异烟碱共晶;API(I)-API(Ⅱ)共晶一个:姜黄素-没食子酸共晶。IR和ssNMR分析结果表明,姜黄素-哌嗪和姜黄素-异烟碱共晶超分子复合物中的氢键类型为C=O???H-N,其中C=O来源于姜黄素,N-H来源于哌嗪和异烟碱;而姜黄素-没食子酸共晶中则存在源于姜黄素的酚O-H和没食子酸C=O的C=O???H-O氢键。体外溶出结果表明,共晶的溶出速率与姜黄素单体相比有较大提高(P<0.05)。结论:姜黄素共晶复合物能有效的改善其体外的溶解度、溶出速率,姜黄素共晶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在提高其体外理化性质方面有较大潜力。第二部分荧光光谱法和DFT理论计算研究姜黄素超分子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目的:在生理p H条件下,对姜黄素单体及其共晶超分子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探索姜黄素形成共晶超分子后与姜黄素单体相比,其与BSA的结合规律发生的变化及原因,为深入研究基于姜黄素的超分子复合物在体内的储存、运输、作用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技术,辅助紫外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模拟计算,研究人体生理pH条件下姜黄素与BSA和姜黄素-CCF超分子复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通过绘制298、310和315 K温度下Stern-Volmer和修正的Stern-Volmer曲线并进行相关计算,确定各自的荧光猝灭机理,测定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结果:姜黄素、姜黄素-哌嗪和姜黄素-异烟碱共晶随着温度的升高,其与BSA的结合常数K_b减小,说明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而姜黄素-没食子酸共晶的K_b值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但其猝灭常数随温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推测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伴随静态猝灭;热力学函数的计算表明,姜黄素、姜黄素-哌嗪和姜黄素-异烟碱共晶与BSA结合依靠氢键和/或范德华力,而姜黄素-没食子酸与BSA的结合过程中,疏水作用力起主要作用;通过比较姜黄素及其复合物与BSA的K_b可知,CCF的引入影响了姜黄素与BSA的结合。DFT计算结果显示,与色氨酸-(姜黄素)相比,色氨酸-(姜黄素-哌嗪)复合物中氢键变得更弱,姜黄素-哌嗪超分子与BSA结合能(-17.9 kJ·mol~(-1))比姜黄素(-26.1 kJ·mol~(-1))弱,此结果与荧光光谱实验结果一致。结论:基于姜黄素的API-CCF超分子的形成可能改变姜黄素与BSA的结合机制及结合力,从而对其体内的运输产生影响,CCF不同,对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均有影响。此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模拟药物共晶在体内的运输过程,对于阐明药物共晶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以及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具有重要意义。第叁部分姜黄素及其复合物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及UPLC-MS/MS法测定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目的:建立姜黄素及其复合物的体内浓度的UPLC-MS/MS测定方法,对姜黄素及其复合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进行评价;以其抗肿瘤活性为研究对象,评价超分子复合物的抗肿瘤特性,从而建立基于姜黄素超分子复合物的抗肿瘤模型。方法:采用U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姜黄素的浓度,对姜黄素和共晶复合物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MTT法,对姜黄素及其复合物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HT-29)、肺癌细胞(A549)和肝癌细胞(Hepg)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结果:与姜黄素单体相比,共晶复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T_(max)、AUC_(0-t)以及AUC_(0-∞)均有显着性改善(P<0.05),其中C_(max)增加约30倍,T_(max)缩短约6倍,生物利用度提高超过6倍。姜黄素与没食子酸形成共晶后,共晶中没食子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T_(max)、AUC_(0-t)以及AUC_(0-∞)与没食子酸单体相比有所降低,但结果没有统计性差异。由MTT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哌嗪和姜黄素-异烟碱共晶对HT-29、A549和Hepg细胞的抑制率均大于姜黄素,但结果没有统计性差异。姜黄素-没食子酸共晶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在高浓度时呈现高于姜黄素的趋势(结果无显着性差异),而对另外两种细胞的抑制率较姜黄素低。结论:姜黄素共晶超分子的筛选在提高其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T_(max)和生物利用度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姜黄素超分子的癌细胞抑制率随CCF种类的不同、细胞种类的不同而显示不同的规律。中药单体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多靶点性使得其在不同细胞中不同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难度,本实验的结论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思路,也为基于姜黄素超分子体系抗肿瘤模型尤其是姜黄素-API(Ⅱ)复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修明明[5](2018)在《温度响应性AIE超分子复合物的合成及稀溶液中相转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开发了一种利用荧光技术灵敏探测温度响应性聚集诱导发光(AIE)超分子体系稀溶液中相转变的方法。在含氨基的温度响应性超支化聚合物(HPEI-IBAm)和含羧基的AIE分子(TPE~COOH)的氢键、静电、疏水-疏水相互作用的推动下,制备了温度响应性AIE超分子复合物。并利用~1H NMR、2D~1H NOESY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对制备的超分子复合物进行了表征。与其他温度响应性AIE体系不同的是,配制的温度响应性AIE超分子复合物溶液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温度依赖性荧光发射响应:在相转变温度(PTT)附近,一种信号显示随温度升高,荧光发射明显增强;另一信号显示随温度升高,荧光发射单调下降,伴随着PTT附近斜率增加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即使在传统比浊技术失去效力的稀溶液中,PTT也可以很容易地从这两种不同的温度依赖性发射响应的荧光光谱图中读出。同时采用荧光技术,从溶剂组成、复合物浓度、复合物组成、无机阴、阳离子这几个影响因素出发对制备的超分子复合物在稀溶液中的相转变行为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肖安琪,沈志豪,范星河[6](2017)在《基于树枝状分子的氢键复合物侧链型超分子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制备及相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多官能团内核出发,通过枝化基元逐步重复增长,可以形成具有高度枝化结构的树枝状叁维大分子。由于其具有单分散性的精确分子结构、大量的官能团和分子内腔而备受医学以及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关注。其中Percec等人开发的芳醚树枝状分子由于合成简单、自组装能力强等特点而被广泛研究。首先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种一代的树枝状小分子((4-3,4,5)8G1-COOH),观察了这样的树枝状液晶小分子基元的相行为和相结构的变化。而后通过溶液共混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复合比的聚(4-乙烯基吡啶)(P4VP)与一代的树枝状小分子((4-3,4,5)8G1-COOH)基于氢键作用复合的超分子液晶聚合物体系,结合红外光谱(FT-IR)、DSC、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表征手段可以系统的研究温度和复合比等因素对本体样品和相结构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物理化学》期刊2017-10-10)

吴立新[7](2017)在《光驱动超分子复合物组装体的动态可逆转变及功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离子作用形成的超分子复合物不仅可以按预先设计将有机和无机组分同时引入到组装体中,还可以利用有机和无机组分的光物理及化学性质协同实现对复合物组装体结构和形态的可逆调控,并进一步从结构调控实现组装体功能的调控。我们以含光活性基团的有机阳离子为柔性外围,以无机多金属氧簇为功能核所获得了超分子复合物构筑基元。通过光致有机和无机组分光活基团的可逆化学结构转变,实现了组装体结构转变对无机簇发光、光致诱导手性变色、光化学反应、相转移催化等的过程调控。本报告将总结我们在以光为非接触调控手段对组装体进行功能化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亓鲁滨,郭永先,巩彦君,于丽[8](2017)在《双子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包覆的含稀土铕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的构筑及其生物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金属氧簇是一类优异的无机构筑单元,在催化、光电和生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表面活性剂包覆的多金属氧簇复合物兼具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和多金属氧化簇的特点。本文利用双子表面活性离子液体[C_(16)-2-C_(16)im]Br_2和含稀土铕的多金属氧簇(Eu-POM)自组装制备了超分子纳米球。研究发现,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是形成Eu-POM/[C_(16)-2-C_(16)im]Br超分子材料的主要驱动力;构筑的超分子杂化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荧光探针用于生物成像。随后,以铜离子修饰Eu-POM/[C_(16)-2-C_(16)im]Br超分子复合物,制备了一种超分子传感器,并应用于快速检测硫化氢气体。发现,硫化氢的加入使得该传感器表现出了荧光猝灭和紫外吸收增强的双重信号变化,且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对硫化氢的检测限达到1.4μM。通过研究该超分子探针检测硫化氢的荧光猝灭机制,推测硫化氢和铜离子生成的硫化铜与激发态稀土铕之间的能量转移可能是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工作对于诊断阿尔兹海默症、唐氏综合症等相关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期刊2017-07-24)

赵美玲[9](2017)在《超分子纳米海绵及其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超分子聚合物以及纳米海绵的种类、结构特点、合成方法、表征手段以及研究进展。第二章:利用直接交联法合成线性麦芽糊精纳米海绵(LM-NS 7和8),并对其粒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随着浓度的增大,纳米海绵粒子逐渐聚集,产生由溶液、沉淀、流动凝胶态到刚性凝胶态四个相态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分析考察了LM-NS7和8作为手性光敏化剂对环辛烯1Z光异构化反应的调控性能。结果显示,从溶液到流动凝胶态,产物的%ee没有明显变化,但在流动凝胶态和刚性凝胶态的临界点附近%ee出现逆转。与环糊精/环状四糖纳米海绵作为敏化剂类似,%ee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些表明影响%ee变化的因素是寡糖聚合物中随浓度/相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手性孔隙空间,而不是主体分子的空腔/凹面。第叁章:将线性麦芽糊精与均苯四甲酸二酐以1:3和1:6交联,生成LM-NS 1-3和LM-NS 1-6,利用SEM、TGA、FTIR、Zeta电位和N2吸附-解吸附对其进行表征。将LM-NS 1-3作为吸附剂,以碱性品红(BF)、甲基紫(MV)、乙基紫(EV)、甲基绿(MG)和孔雀石绿(MAG)为吸附模型污染物,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考察了LM-NS 1-3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对这些染料的吸附在5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且去除率均在95%以上,对BF、MV、EV、MG和MAG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19.7、751.9、666.7、1043.5和543.5 mg/g。在pH 3-9范围内,LM-NS 1-3的吸附性能基本不变,但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大,吸附性能迅速降低。以甲基绿和孔雀石绿作为模型,发现LM-NS1-3吸附-解吸附5次后,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第四章:选取β-环糊精与均苯四甲酸二酐交联形成环糊精纳米海绵(β-CDNS),然后将其修饰到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同时能够利用外加磁场快速分离。利用TEM、热重、FTIR、X射线衍射和VSM对β-CDNS-MNPs进行了表征。然后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考察了β-CDNS-MNPs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最大吸附量为83 mg/g,且符合Langmuir单层化学吸附模型。离子浓度的增大对β-CDNS-MNPs的吸附性能基本没有影响,但当pH为酸性时,吸附性能较差,在中性和碱性时吸附性能较好,可能是由于磁性纳米粒子在酸性条件下聚集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杰[10](2017)在《分子复合物单晶材料的多型、固态相变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晶体的多型性现象及其固态相变一直是结晶学中研究的经典问题。在这个研究领域,有两个基本的科学问题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及晶体学家所最为关心的。即:"1.一个化合物结晶为特定晶型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2.化合物不同晶型(晶相)间进行相转变的基本机制是什么?"要回答这两个基本的科学问题,科研工作者需要充分的研究分子晶体的多型性和固态相变。其中,理想的方式是设计新的晶体,并预期其可能存在多型性现象,并且可能具有固态相变。基于这点考虑,科研工作者一方面可以从计算化学出发,基于纯理论计算进行晶型预测;另一方面可以从晶体工程学出发,基于现有的数据结果和实验经验来设计分子晶体的多型和相变。晶体工程学是一门理解晶体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何影响堆积方式,以及利用这些知识来设计新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晶体的学科。晶体工程学可以通过类似有机化学中"逆合成"的概念来识别结晶过程中的有效合成子,并将之应用于设计新的晶体。利用晶体工程学,设计分子复合物特别是有机复合物共晶和有机无机复合物,特别具有优势。本博士论文即从晶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课题组前期设计分子复合物晶体的经验,在新型分子复合物晶体的设计、生长、多型性、固态相变以及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有:1.设计并研究了一系列8-羟基喹啉基分子复合物共晶,成功获得了 8-羟基喹啉钯-7,7,8,8-四氰基对二次甲基苯醌(PdQ2-TCNQ)的两种晶型,研究了其机械力诱导的固态相变,并在分子层面上阐述了该相变与CuQ2-TCNQ机械力诱导相变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机制。成功获得了 8-羟基喹啉铜和1,2,4,5-四氰基苯(CuQ2-TCNB)的两种不同化学计量比的共晶复合物CuQ2-TCNB和CuQ2-(TCNB)2,以及CuQ2-(TCNB)2的另外一种晶型CuQ2-(TCNB)2-Ⅱ。系统比较了 8-羟基喹啉基分子复合物共晶的多型性和不同相之间的关系。该工作拓宽了分子复合物晶体机械力诱导相变的体系,丰富了研究者对分子复合物晶体中机械力诱导相变的分子机制的理解和认识。2.设计并生长了分子复合物共晶晕苯-TCNB,研究了其多型性及固态相变。更重要的是,在此体系中发现了复合物共晶的自修复行为,并且从分子层面上给予了机理解释。该研究将自修复材料推广到了复合物共晶体系,并提出了新的、与相变有关的自修复机制,加深了研究者对分子复合物相变机制的理解。3.通过表面活性剂调控的方法,成功地使有机无机复合溴铅酸盐的晶体结构变得多样化,得到了第一个开放式叁维结构的有机无机复合物,获得了表面活性剂诱导的动力学晶型,并研究了该体系的多型性现象和母液诱导的SCSC相变。该工作提供了使有机无机复合物晶体材料晶体结构多样化,设计有机无机复合物多型的新思路。以上的工作充分表明,通过晶体工程学来设计分子复合物晶体,并获得复合物晶体的多型和研究固态相变是可行的。这些研究加深了对分子复合物晶体的多型性现象、固态相变的分子机制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4-20)

超分子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金属氧簇由于其丰富的化学组成和拓扑结构因此在肿瘤诊断治疗中也展现了丰富的应用潜力。用有机阳离子静电包覆多金属氧簇可提高簇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超分子的协同效应可赋予组装体更丰富的功能特性,促进了多金属氧簇生物功能化的实现。本论文中,我们利用超分子自组装和功能协同效应,将功能性多金属氧簇和设计的各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静电复合,构筑了一系列生物相容性好,可应用于生物成像和肿瘤治疗的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论文研究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我们得到制备水溶性多金属氧簇超分子造影剂的普适手段。利用末端带醚链的有机嵌段阳离子静电包覆顺磁性多酸簇,合成了一系列在水溶液当中能够稳定存在的、生理安全性高的超分子复合物。由于顺磁性多酸簇的存在,复合物具有很高的纵向弛豫速率值,实现了多金属氧簇超分子造影剂在生物体内的核磁成像。2.利用树枝状的表面活性剂静电包覆顺磁性多酸簇,得到在水溶液中单分散的、具有大量空腔的超分子复合物。将具有不同荧光性质的染料分子负载到复合物中,得到了荧光核磁双功能成像的多金属氧簇超分子造影剂。3.将在近红外区有吸收的杂多蓝簇引入到温敏性超分子复合物体系,进一步负载抗癌药物。首次直接利用多金属氧簇进行肿瘤的光热治疗,并通过调控近红外光照调节温度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最终实现光热-化学联合治疗。4.将既具有磁性又在近红外区有吸收的多酸簇引入到超分子复合物体系,并接枝靶向分子,利用制备的超分子复合物实现了诊断和治疗一体化。这一系列分子成像造影剂以及肿瘤治疗剂的设计及制备不仅为多金属氧簇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同时也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材料基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分子复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杜爽.基于难溶药物的超分子复合物的筛选、表征和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9

[2].张思敏.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侯海涛.分子对接程序重构G-四链体—配体小分子复合物的能力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8

[4].庞文哲.中药单体姜黄素超分子抗肿瘤复合物的筛选及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8

[5].修明明.温度响应性AIE超分子复合物的合成及稀溶液中相转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

[6].肖安琪,沈志豪,范星河.基于树枝状分子的氢键复合物侧链型超分子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制备及相结构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物理化学.2017

[7].吴立新.光驱动超分子复合物组装体的动态可逆转变及功能调控[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8].亓鲁滨,郭永先,巩彦君,于丽.双子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包覆的含稀土铕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的构筑及其生物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2017

[9].赵美玲.超分子纳米海绵及其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和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7

[10].刘杰.分子复合物单晶材料的多型、固态相变及其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房形0结构的超分子络合物质粒DN(A[DN]A=10ng刀L一).在室温条...羧酸二聚体和羧酸-吡啶二聚体复合物碱金属内嵌富勒烯-超卤素复合物Li@C6...复合物的质谱图β-CD与PEO-Fc复合前后紫外吸收光...

标签:;  ;  ;  ;  ;  ;  ;  

超分子复合物论文_杜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