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利玛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利玛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利玛窦,传教士,紫禁城,中国,油画,天主教,基督教。

利玛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侯怡[1](2019)在《利玛窦——第一个走进紫禁城的欧洲人》一文中研究指出Matteo Ricci was born in 1552 and he was an Italian priest1who introduced Christianity2and Western ideas to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Matteo Ricci was the oldest child in his family, and he studied first at home and then entered a school that was opened in 1561. He completed his classical studies, and at the age of 16, he went to Rome to study theology3and law in a Jesuit4school.(本文来源于《中学生英语》期刊2019年47期)

张允熠[2](2019)在《利玛窦与西方哲学的中传及对中国哲学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时,正是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如日中天的时代。耶稣会士所传来的"西学",主要是文艺复兴之后在西方盛行的希腊哲学,而非西方近代哲学。利玛窦是第一个以西方哲学为标准发现中国有哲学的欧洲人,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中国哲学"这一概念的人。利玛窦所指称的"真正的哲学"不可能脱离经院哲学的底本"。真正的哲学"在17世纪之后的欧洲产生了分化,即形而上学与数学和自然科学分化、哲学与神学分化、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分化,等等。利玛窦等耶稣会士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校教育和学科设置打开了一个窗口,引发了中国知识精英对"西学"的兴趣和向西方学习继而赶超西方("会通与超胜")的意愿。尽管从明末直至鸦片战争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并没有认真参照西方来改革自己的教育体制和学科建设,但它却为弥补中国学术不足、设立近代西式大学提供了最初的范例。(本文来源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鹏[3](2019)在《游文辉《利玛窦像》及明清油画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国画家游文辉的肖像画《利玛窦像》,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中国画家最早创作的油画作品,对于研究中国油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画历经400余年至今熠熠生辉,体现了当时欧洲教会绘画艺术体系的标准样式和审美,也融入了其他绘画材料,体现了西方油画在华入乡随俗的转变。(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19年09期)

包兆会[4](2019)在《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二十一:利玛窦与西画东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玛窦(1552-1610),耶稣会在华传教士。在西画东渐过程中,利玛窦推动西方画作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身体力行地把西方宗教美术作品带到中国。1582年8月利玛窦抵达澳门,据日人泽村专太郎称,"他随身带有铜版画,大都是意大利着名的油画彩色刻印图片"。万历年间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卷六"利玛窦"条中说利氏携来的天主教绘画"以铜版为帧,而(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9年09期)

曹保平,李莹[5](2019)在《利玛窦《西国记法》对汉字的分析识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国记法》是由利玛窦用汉语撰写的第一部记忆术着作,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选取《西国记法》("广资篇")中所全部列举的112个例字,探究其在分析识记汉字方面的规律。研究表明,利玛窦的汉字分析及识记方法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汉字教学尤其是汉字文化教学等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6](2019)在《什么是“利玛窦规矩”》一文中研究指出16世纪,天主教自唐、元两代之后,再度传入中国。自明中叶起,耶稣会、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耶稣会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到达北京,他主张要适应中国国情,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为传教策略。利玛窦自称"西儒",秉持儒家作风,引用儒家经典论证、诠释天主教教义,将天主教崇奉的"天主"(Deus)解释为儒家经(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9年06期)

木铎[7](2019)在《《青石存史:“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沧桑》,北京行政学院着,北京出版社,2011年》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北京行政学院在《历史遗痕:利玛窦及明清西方传教士墓地》(林华、余叁乐、钟志勇、高智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和《"栅栏"——虽逝犹存: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墓地》(高智瑜、马爱德主编,美国旧金山利玛窦研究所,2001年)两部资料集的基础上,整理编订了《青石存史:"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沧桑》一书,增加了前两部着作中没有收录的4通墓碑,对北京天主教墓地的研究颇具史料和史学价值。该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现存的碑文名录,包括该墓地的64通石碑;第二部分是遗失(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茜[8](2019)在《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及其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德礼贤(Pasquale M.D'Elia,1890-1963)早年间来华传教,后来返回欧洲担任大学讲师、教授,逐步成为专业的汉学研究者。在德礼贤诸多汉学研究成果之中,他在利玛窦世界地图上所作的研究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成绩之一。德礼贤先后发表过多篇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作品,其中以1938年的《利玛窦神父的中文世界地图》和1961年的对利玛窦神父世界地图的最新发现与新研究(1938-1960)》最有价值。本文将从这两部着作出发,概括其内容、分析其特点,并以它们在利氏制图历史、利氏地图版本及现存利氏地图藏本上的研究成果为例,尝试对德礼贤利氏地图的贡献和影响力做一评析。德礼贤的利氏地图研究也是他从传教士汉学逐步向专业汉学发展的重要见证。本文也将从意大利专业汉学发展的角度,分析德礼贤汉学研究的专业特色,并尝试对这位“意大利最后的传教士汉学家”的历史地位作出评价。(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30)

高胜兵,王娟[9](2019)在《利玛窦的文化身份与其翻译策略和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Deus(God)、anima(soul)和diligere/caritas(to love/love)是天主教话语体系中的叁个重要词语(概念),它们的现代汉语对应词通常分别是"上帝"、"灵魂"和"爱",这种对应关系是始于利玛窦的《天主实义》。本文基于文本的解读,分析"上帝"、"灵魂"和"爱"叁个译词在《天主实义》中的产生,从而探讨利玛窦的文化身份与其翻译策略和效果的紧密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9年03期)

康志杰[10](2019)在《利玛窦在华经济活动及其经济伦理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耶稣会士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以及所做的贡献,学界已有相关研究,但关于利玛窦在华经济活动及其经济伦理观的研究,学界所论不多。利玛窦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其生活状况、经济活动与世俗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秉持"量入为出""谨慎地消费每一个铜板"的原则,探索出适合中国教会发展的支出原则。他"受俸不做官",开传教士供职朝廷之先河,体现了"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的传教理念。(本文来源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利玛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时,正是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如日中天的时代。耶稣会士所传来的"西学",主要是文艺复兴之后在西方盛行的希腊哲学,而非西方近代哲学。利玛窦是第一个以西方哲学为标准发现中国有哲学的欧洲人,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中国哲学"这一概念的人。利玛窦所指称的"真正的哲学"不可能脱离经院哲学的底本"。真正的哲学"在17世纪之后的欧洲产生了分化,即形而上学与数学和自然科学分化、哲学与神学分化、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分化,等等。利玛窦等耶稣会士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校教育和学科设置打开了一个窗口,引发了中国知识精英对"西学"的兴趣和向西方学习继而赶超西方("会通与超胜")的意愿。尽管从明末直至鸦片战争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并没有认真参照西方来改革自己的教育体制和学科建设,但它却为弥补中国学术不足、设立近代西式大学提供了最初的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利玛窦论文参考文献

[1].侯怡.利玛窦——第一个走进紫禁城的欧洲人[J].中学生英语.2019

[2].张允熠.利玛窦与西方哲学的中传及对中国哲学的发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

[3].王鹏.游文辉《利玛窦像》及明清油画材料[J].美术.2019

[4].包兆会.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二十一:利玛窦与西画东渐[J].天风.2019

[5].曹保平,李莹.利玛窦《西国记法》对汉字的分析识记[J].中国文字研究.2019

[6]..什么是“利玛窦规矩”[J].中国宗教.2019

[7].木铎.《青石存史:“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的四百年沧桑》,北京行政学院着,北京出版社,2011年[J].国际汉学.2019

[8].陈茜.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及其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9].高胜兵,王娟.利玛窦的文化身份与其翻译策略和效果[J].中国翻译.2019

[10].康志杰.利玛窦在华经济活动及其经济伦理观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  ;  ;  

利玛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