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儒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郭店儒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郭店儒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性论,儒家,子思,人性,通化,孟子,人文精神。

郭店儒简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谭忠诚,王国庆[1](2018)在《郭店儒简的“圣”》一文中研究指出"圣""智"并举是郭店儒简论"圣"的一大特征。从孔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到郭店儒简的"圣之思也轻",再到《孟子》《中庸》里那种"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诚者",这种早期儒家"圣"道之衍变的内在理路是清晰而明了的。深入揭示这一特征,对于正确把握早期儒家关于"圣"德的哲学内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段丽丽[2](2016)在《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为重新审视中国思想史、儒学史提供了新的契机。学术界将体现儒家思想的竹简称为郭店儒简,作为子思时代的儒家文献,是联系孔孟之间儒学传承发展的桥梁。自郭店儒简出土以来,掀起了研究高潮,成果多集中在文字释读和具体篇章的义理阐发两个方面。而郭店儒简作为一个整体性观瞻将拓开研究新域,本文从文字和义理两个方面着手,将简文置于历史背景中,在前人文字释读、篇章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阐发郭店儒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第一章绪论。统观郭店儒简的研究成果,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而对创新与不足予以说明。本文以郭店儒简为研究对象,系统发掘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揭示先秦人文精神的发展轨迹,以便于借鉴其精华,用于当今社会。通过分析郭店儒简的研究现状,梳理出研究的理路,总结出研究成果,指出综合性研究的新路向。在探讨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过程中,结合传世文献,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以整体的、历史的眼光对郭店儒简进行分析,尽可能地减少个人意志对研究成果的影响。研究方法上,打破历史、哲学、文献学等的学科分界,尝试突破“小学”与“大学”的藩篱,主要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对郭店儒简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舍弃篇章分离的做法,将郭店儒简作为一个整体来关照,通过文字和义理两个方面的分析以阐发其人文精神。第二章文献定位,概念界定。本章对郭店儒简进行了定位,认为是子思时代的儒家文献。学术晃对于郭店儒简的定位多围绕是否为思孟学派之作而展开,然而,“学派”本身是后来出现的概念,其划分标准相当复杂。在先秦学术思想史中,思想不一致有可能是同一派系,而思想一致也并不必然是同一家。为了还原史料的真实性,客观公正地理解郭店儒简,本文以时间为标准,结合文字及语义,将郭店儒简定位为子思时代的儒家文献,以打破目前对郭店儒简定位的困境。进而,本章对“人文精神”作了界定。“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概念,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于人文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价值、群体协调与整体和谐。时代不同,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外在的表现只是内在意义的呈现,人文精神将人置于整个宇宙的大背景下,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及意义,高扬人的主体性,突出人的价值。郭店儒简的人文精神除了文字上的表现以外,主要体现在人性的探索、人格的臻善、人伦的构建、人治的践行几个方面。第叁章字源考辩,人文化成。研究郭店儒简的人文精神,字词是最基础的入手所在。汉字不仅仅只是符号,作为独立的表意体系,有着独立的文化解读功能。拼音文字体系中,音与概念本身有一定的疏离,而表意文字与概念则存在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字形、字音、字义等等不是凭空出现的,都与时代背景及思想发展相关。汉字的形体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为民族文化心理的阐释提供了依据。本章分别对最具代表性的“仁、义、礼、智、圣、忠、信”七个字及“五行”、“六位”两个词进行考辩,作为郭店儒简中汉字的代表,它们紧扣时代脉搏,传承人类文明,其中每一点的变化背后也都承载着思想的发展变化,字形、字义也是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体现。第四章性自命出——人性的探索。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研究,首要就是对人性的探索,寻求人之为之的根本。郭店儒简的人性不单单是指人的性,它是一个以人性为基点,涉及天、道、人、物、习等多个概念和多种关系的理论体系。郭店儒简认为在天与人的双向互动中天人相贯通,天生百物人为贵。因而,性一方面指自然之性,在生之为性的前提下,主要以气言性,以欲言性,以材言性,对荀子的性恶论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指天命之性,性与天道相联系,获得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为孟子的性善论提供了思想资源。性与物、悦、故、义、势、习、道等因素交互作用,主要经过以心、物取性,以习养性,以道长性等环节构建起人性论体系。郭店儒简对人性的探索置于天人贯通的背景之下,肯定人的主体性,凸显人的价值,高扬人文精神。第五章金声玉振——人格的臻善。战国时期战乱不断,道德修养成了人性探索后的首要任务。郭店儒简以“五行”为核心阐释人格的臻善。本章首先对“五行”进行考释,认为荀子所非的“五行”为“仁、义、礼、智、圣”,并将简帛“五行”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郭店五行的思想来源,对“德之行”与“行”展开了论述,指出郭店五行重“圣、智”,追求君子人格,以达到金声玉振即天人贯通的境界。郭店儒简指出人是成德的主体,人格臻善的诉求还需要外在的客观条件。从文本来看,成德的主观条件为“心”和“思”,客观条件是“礼乐”。成德的进路从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两个维度入手,一方面通过“思”体悟内在的德性,经由慎独而达到乐的境界。另一方面通过耳目对德的见闻,见贤思齐,由外入内追求君子人格的实现。二者是统一的,共同完成道德的完满。郭店儒简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对“四端”和“五常”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六章仁内义外——人伦的构建。“五行”从内在的角度对道德提出要求,进行人类精神秩序的构建,表现于外则是对人类社会秩序的设计。本章以“六位”为中心,讨论郭店儒简人伦秩序的构建问题。在厘清“六位”思想来源的基础上,对“六德”与“六位”不是运用互文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辨析。六位主要涉及到君臣、父子、夫妇叁大基础关系。“位”并不是空洞的表现,有内在的“德”与外在的“职”与之相对应。郭店儒简中人伦秩序的具体构建方式主要有以礼为用,以德称位;天降大常,圣人建制及仁内义外。天作为形而上的价值主体可降大常,但它本身并不会建立具体的人伦秩序,还要通过圣人在“时”与“命”的影响下来建制。以礼为用,从孝出发,以六艺为教而生六德,六德规范六职。六职对应六位,以德称位,以仁内义外的实践方法构建和谐的人伦秩序。郭店儒简人伦的构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仅影响了贾谊等后儒,也为“叁纲”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源。第七章王道治略——人治的践行。王道德治是传统儒家的政治主张,更是郭店儒简人文精神在政治上的践行。本章从德治理念、执政方略和王道治略的影响叁个层面进行论述。郭店儒简继承周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的思想,突出强调统治者不仅要修身养德、以德配位,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执政理念上主张为政以德,讲求忠信之道,追求大同理想。具体的执政方略主要表现在政权转移、政体构建及政务践行上。郭店儒简倡导禅而不传,政权以禅让的方式转移,能者得其位。君民关系为政体构建中的主要关注点,治理国家以民为本,统治者爱民、重民、保民、养民、富民,通过朴素的民本思想和道德人文关怀进行君民同构。郭店儒简的王道德治理念影响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对荀子王霸思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八章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特征及意义。郭店儒简作为子思时代的重要文献,其人文精神反映了孔孟之间儒家人文精神的发展状况。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章总结了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特征:天人贯通人为贵、以道德为本位、注重实践。作为出土文献,郭店儒简虽然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但儒家的人文精神没有随着竹简而眠于地下,而是得到了传承发展。我们可发掘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价值为当今社会所用。郭店儒简人文精神中天人贯通的思想对当前生态危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对人性的探索有助于人类自我的觉醒;其人格臻善的追求为人类身心和谐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其人伦的构建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人治的践行为德治和法治提供了参考资料。发掘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天地万物整体的和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12-01)

段丽丽,王国平[3](2016)在《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郭店儒简作为一个整体性观瞻将拓展研究新域。在前人文字释读、篇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郭店儒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郭店儒简中主要表现在人之价值、人性探索、人格臻善、人伦构建及王道德治几个方面。郭店儒简凸显人的主体性,高扬人的价值;人性探索使人将目光向内转,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人格臻善注重道德修养的提升,倡导通过"习"与"道"以成就君子人格;人伦构建以仁为本,据天命和血缘构建伦理秩序;人治践行方面,倡导禅让,主张仁政。郭店儒简的人文精神正是它不朽价值之所在。(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6年10期)

吴信英[4](2015)在《郭店儒简“礼乐同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郭店儒简作为孔子七十子及其后学思想文献的档案汇编,其中丰富的礼乐思想上接孔学,下启孟学,是继周代制度层面建构之后新一轮的礼乐同构。所谓礼乐同构是指礼乐在源流、功能、旨归上一致,礼乐相统一,是两者的结合,而不是同一,这是它们"求同"的一面;然而两者毕竟还有差异,使得各自成其为礼、乐,即"存异"的一面,二者"求同存异",可"相须而用"。(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36期)

冯雅仙[5](2015)在《郭店儒简治国之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郭店楚简是战国时期的楚文字竹简,它在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一号楚墓。以往学术界在政治思想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缺乏从治国之道这一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着眼于郭店儒简治国之道这一方面的内容,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以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郭店儒简治国之道思想、先秦儒家治国之道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将郭店儒简治国之道的内容归纳为德治思想、民本思想、禅让与尊贤、忠信之道与恒称君之恶四个方面,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的儒家治国之道主要包括德礼为主、刑罚为辅,克己修身,擢举贤才、使贤任能,民本,仁政五方面的内容,并作以详细论述。全文以比较为主要研究方法,将郭店儒简中涉及治国之道思想的内容与传世文献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出土对于此方面内容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对郭店儒简中治国之道的思想内容,从学术源流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探析其对于儒家治国之道思想的影响,并在以上基础之上管窥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和思想状况。(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5-05-01)

张志宏[6](2015)在《从“自然之性”到“道德之性”——读《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心性道德伦理的探讨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几千年来,醉心于此的思想家不计其数,文章着述更是汗牛充栋。然而学术研究不像教学,贵在创新而非因循教化。李友广博士新近出版的《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以下简称《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5年01期)

[7](2015)在《通化师范学院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学术着作介绍(七)——通化师范学院博士文库(4):郭店儒简所见生死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刘伟博士着《郭店儒简所见生死观研究》,由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共计20万字。本书以《郭店楚墓竹简》一书中的儒家着作为研究基础,对其中所见之生死观念加以探讨。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对《郭店楚简》中的18篇儒家文献进行界定;第二章探讨的是《郭店儒简》对生命本质(人性)的认(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武占江[8](2014)在《《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成果层出不穷,许多方面都成绩斐然,甚至在研究范式方面也有很大突破,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世纪之初过分疑古倾向的纠正,一些重要着作的年代开始被重新考虑,一些长期被判定为不可信、或者认定为产生于汉代的资料也被重新确定身份,开始逐步回到先秦史资料序列之中。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固然有整个时代思想转变的原因,更为根本的是大批长期埋藏于地下的文字材料为此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这些材料对先(本文来源于《管子学刊》期刊2014年03期)

谢耀亭[9](2014)在《郭店儒简思孟学派作品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材料的出土,尤其是郭店简的发现,使思孟学派的研究受到学人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出土材料的学派属性成为研究思孟学派的第一个紧要问题。思孟学派的成立,是基于思想的相近性。根据对思孟学派的界定,郭店儒简大多数作品属于思孟学派,且这些儒简有其自身的关联性。思孟学派以实现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为目标,郭店简儒家作品正是早期思孟学派对此问题的相关论述。(本文来源于《海岱学刊》期刊2014年00期)

崔海鹰[10](2014)在《郭店儒简《成之闻之》作者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之闻之》是郭店儒简中的重要一篇。该篇的作者问题,关系到文本的时空定位和主体定位,以及对该篇乃至整部郭店儒简思想内涵的探讨。在战国儒学传播背景下,系统考察郭店儒简与《子思子》的关系、《子思子》成书过程,以及子思为人与《成之闻之》文本特征之关系,可知子思与该篇作者颇为密合。本文进而对该篇简制问题及"闻之曰"问题加以探讨,从而据多个角度推定《成之闻之》作者应为子思。(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4年03期)

郭店儒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为重新审视中国思想史、儒学史提供了新的契机。学术界将体现儒家思想的竹简称为郭店儒简,作为子思时代的儒家文献,是联系孔孟之间儒学传承发展的桥梁。自郭店儒简出土以来,掀起了研究高潮,成果多集中在文字释读和具体篇章的义理阐发两个方面。而郭店儒简作为一个整体性观瞻将拓开研究新域,本文从文字和义理两个方面着手,将简文置于历史背景中,在前人文字释读、篇章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阐发郭店儒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第一章绪论。统观郭店儒简的研究成果,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而对创新与不足予以说明。本文以郭店儒简为研究对象,系统发掘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揭示先秦人文精神的发展轨迹,以便于借鉴其精华,用于当今社会。通过分析郭店儒简的研究现状,梳理出研究的理路,总结出研究成果,指出综合性研究的新路向。在探讨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过程中,结合传世文献,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以整体的、历史的眼光对郭店儒简进行分析,尽可能地减少个人意志对研究成果的影响。研究方法上,打破历史、哲学、文献学等的学科分界,尝试突破“小学”与“大学”的藩篱,主要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对郭店儒简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舍弃篇章分离的做法,将郭店儒简作为一个整体来关照,通过文字和义理两个方面的分析以阐发其人文精神。第二章文献定位,概念界定。本章对郭店儒简进行了定位,认为是子思时代的儒家文献。学术晃对于郭店儒简的定位多围绕是否为思孟学派之作而展开,然而,“学派”本身是后来出现的概念,其划分标准相当复杂。在先秦学术思想史中,思想不一致有可能是同一派系,而思想一致也并不必然是同一家。为了还原史料的真实性,客观公正地理解郭店儒简,本文以时间为标准,结合文字及语义,将郭店儒简定位为子思时代的儒家文献,以打破目前对郭店儒简定位的困境。进而,本章对“人文精神”作了界定。“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概念,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于人文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价值、群体协调与整体和谐。时代不同,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外在的表现只是内在意义的呈现,人文精神将人置于整个宇宙的大背景下,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及意义,高扬人的主体性,突出人的价值。郭店儒简的人文精神除了文字上的表现以外,主要体现在人性的探索、人格的臻善、人伦的构建、人治的践行几个方面。第叁章字源考辩,人文化成。研究郭店儒简的人文精神,字词是最基础的入手所在。汉字不仅仅只是符号,作为独立的表意体系,有着独立的文化解读功能。拼音文字体系中,音与概念本身有一定的疏离,而表意文字与概念则存在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字形、字音、字义等等不是凭空出现的,都与时代背景及思想发展相关。汉字的形体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为民族文化心理的阐释提供了依据。本章分别对最具代表性的“仁、义、礼、智、圣、忠、信”七个字及“五行”、“六位”两个词进行考辩,作为郭店儒简中汉字的代表,它们紧扣时代脉搏,传承人类文明,其中每一点的变化背后也都承载着思想的发展变化,字形、字义也是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体现。第四章性自命出——人性的探索。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研究,首要就是对人性的探索,寻求人之为之的根本。郭店儒简的人性不单单是指人的性,它是一个以人性为基点,涉及天、道、人、物、习等多个概念和多种关系的理论体系。郭店儒简认为在天与人的双向互动中天人相贯通,天生百物人为贵。因而,性一方面指自然之性,在生之为性的前提下,主要以气言性,以欲言性,以材言性,对荀子的性恶论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指天命之性,性与天道相联系,获得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为孟子的性善论提供了思想资源。性与物、悦、故、义、势、习、道等因素交互作用,主要经过以心、物取性,以习养性,以道长性等环节构建起人性论体系。郭店儒简对人性的探索置于天人贯通的背景之下,肯定人的主体性,凸显人的价值,高扬人文精神。第五章金声玉振——人格的臻善。战国时期战乱不断,道德修养成了人性探索后的首要任务。郭店儒简以“五行”为核心阐释人格的臻善。本章首先对“五行”进行考释,认为荀子所非的“五行”为“仁、义、礼、智、圣”,并将简帛“五行”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郭店五行的思想来源,对“德之行”与“行”展开了论述,指出郭店五行重“圣、智”,追求君子人格,以达到金声玉振即天人贯通的境界。郭店儒简指出人是成德的主体,人格臻善的诉求还需要外在的客观条件。从文本来看,成德的主观条件为“心”和“思”,客观条件是“礼乐”。成德的进路从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两个维度入手,一方面通过“思”体悟内在的德性,经由慎独而达到乐的境界。另一方面通过耳目对德的见闻,见贤思齐,由外入内追求君子人格的实现。二者是统一的,共同完成道德的完满。郭店儒简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对“四端”和“五常”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六章仁内义外——人伦的构建。“五行”从内在的角度对道德提出要求,进行人类精神秩序的构建,表现于外则是对人类社会秩序的设计。本章以“六位”为中心,讨论郭店儒简人伦秩序的构建问题。在厘清“六位”思想来源的基础上,对“六德”与“六位”不是运用互文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辨析。六位主要涉及到君臣、父子、夫妇叁大基础关系。“位”并不是空洞的表现,有内在的“德”与外在的“职”与之相对应。郭店儒简中人伦秩序的具体构建方式主要有以礼为用,以德称位;天降大常,圣人建制及仁内义外。天作为形而上的价值主体可降大常,但它本身并不会建立具体的人伦秩序,还要通过圣人在“时”与“命”的影响下来建制。以礼为用,从孝出发,以六艺为教而生六德,六德规范六职。六职对应六位,以德称位,以仁内义外的实践方法构建和谐的人伦秩序。郭店儒简人伦的构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仅影响了贾谊等后儒,也为“叁纲”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源。第七章王道治略——人治的践行。王道德治是传统儒家的政治主张,更是郭店儒简人文精神在政治上的践行。本章从德治理念、执政方略和王道治略的影响叁个层面进行论述。郭店儒简继承周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的思想,突出强调统治者不仅要修身养德、以德配位,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执政理念上主张为政以德,讲求忠信之道,追求大同理想。具体的执政方略主要表现在政权转移、政体构建及政务践行上。郭店儒简倡导禅而不传,政权以禅让的方式转移,能者得其位。君民关系为政体构建中的主要关注点,治理国家以民为本,统治者爱民、重民、保民、养民、富民,通过朴素的民本思想和道德人文关怀进行君民同构。郭店儒简的王道德治理念影响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对荀子王霸思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八章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特征及意义。郭店儒简作为子思时代的重要文献,其人文精神反映了孔孟之间儒家人文精神的发展状况。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章总结了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特征:天人贯通人为贵、以道德为本位、注重实践。作为出土文献,郭店儒简虽然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但儒家的人文精神没有随着竹简而眠于地下,而是得到了传承发展。我们可发掘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价值为当今社会所用。郭店儒简人文精神中天人贯通的思想对当前生态危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对人性的探索有助于人类自我的觉醒;其人格臻善的追求为人类身心和谐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其人伦的构建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人治的践行为德治和法治提供了参考资料。发掘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天地万物整体的和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郭店儒简论文参考文献

[1].谭忠诚,王国庆.郭店儒简的“圣”[J].船山学刊.2018

[2].段丽丽.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研究[D].山东大学.2016

[3].段丽丽,王国平.郭店儒简人文精神研究[J].求索.2016

[4].吴信英.郭店儒简“礼乐同构”论[J].兰台世界.2015

[5].冯雅仙.郭店儒简治国之道研究[D].山西大学.2015

[6].张志宏.从“自然之性”到“道德之性”——读《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J].华夏文化.2015

[7]..通化师范学院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学术着作介绍(七)——通化师范学院博士文库(4):郭店儒简所见生死观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

[8].武占江.《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评介[J].管子学刊.2014

[9].谢耀亭.郭店儒简思孟学派作品考论[J].海岱学刊.2014

[10].崔海鹰.郭店儒简《成之闻之》作者考[J].现代哲学.2014

标签:;  ;  ;  ;  ;  ;  ;  

郭店儒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