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感受野论文_左绪宏,高磊,史学锋,谢芳,许丽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频率感受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频率,掩蔽,条件刺激,可塑性,小鼠,皮质,额叶。

频率感受野论文文献综述

左绪宏,高磊,史学锋,谢芳,许丽敏[1](2013)在《单眼形觉剥夺大鼠外膝体神经元感受野时空频率调谐特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单眼形觉剥夺对外膝体时空频率调谐特性及局部震荡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在体细胞外记录技术,通过正弦光栅视觉刺激观察单眼形觉剥夺对大鼠外侧膝状体神经元时空频率调谐特性及局部震荡特性的影响。结果外膝体神经元时空间频率光栅刺激调制细胞数与非调制细胞数各组之间差别弱夺视组与非剥夺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05)。剥夺层神经元感受野的最优时间频率为(2.5±1.4)cycles/s,局部场电位(LFP)γ-波段(25-90赫兹)功率谱为(11.65±4.72)V^2~*e-009;非剥夺层支配外膝体细胞最优时间频率为(2.5±1.3)cycles/s,γ-波段功率谱为(14.09±3.90)V^2*e-009,最优时间频率夺视组与非夺视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0.013,P>0.05),γ-波段的功率谱夺视组明显低于非夺视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5)。剥夺层神经元感受野最优空间频率为0.03(中值)cycles/deg,空间调制频率为(0.26±0.14)cycles/deg,LFPγ-波段功率谱为(16.73±7.34)V^2~*e-009;非剥夺层最优空间频率0.03(中值)cycles/deg,空间调制频率为(0.27±0.13)cycles/deg,;γ-波段功率谱为(7.27±3.0)V^2~*e-009,最优空间频率、空间调制频率夺视组与非夺视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0.34,t=1.23,P>0.05),γ-波段的功率谱夺视组明显低于非夺视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8.5,P<0.05)。结论单眼形觉剥夺不改变大鼠外侧膝状体神经元时空感受野特性。局部神经元集群处理时空信息的活动明显减弱,外膝体水平前馈机制可能参与了弱视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二届中医眼科学术年会、山东省第十七次眼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5-16)

高楠[2](2008)在《基于动态感受野的视觉不变性和频率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视觉系统认知过程及规律的研究,在机器视觉和认知科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目前初期特征分析理论与初期整体知觉理论之间冲突仍然很激烈的背景下。本文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视觉感受野上,以Gabor函数为数学工具,围绕动态感受野模型对相应的视觉现象展开研究,文本的主要工作和特色如下:1.提出了基于Gabor函数的动态感受野模型,对动态感受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解释,并对不同的感受野模式进行模拟。模拟的结果表明基于Gabor函数的动态感受野模型与视觉系统传递函数较为接近,不同模式的感受野均可以由此模型表示,其中包括一些尚未被证实存在的模式,从而证实了本文提出的模型较为适合描述视觉感受野。2.图像的旋转、尺度、平移和亮度不变性模拟实验证实了感受野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参数实现视觉不变性,以动态的角度解释了不变性信息的获取机理。提出了不变性信息在视觉过程的初期阶段直接获得的假说。3.在灰度对比效应明显存在的情况下,本文探讨了频率对比效应存在与否的问题,并设计相关的图形实验,在其中的一些实验结果中,频率对比效应非常明显。在总结归纳实验结果之后,本文提出了用动态感受野模型解释频率效应,理论推测与实际的现象完全相符,并且能够解释一些空间错觉现象。4.对动态感受野模型进行修正,加入时间参数,以描述感受野衰退的过程,由此推断感受野的建立过程与其相反。并以此为基础对至今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拓扑知觉实验结果做出尝试性的解释,得到非常合理的结果,在视觉认知领域中的两种互相冲突的认知路线之间建立起了一条连接的桥梁。总之,视觉系统的研究是个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动态感受野模型,从理论上来看符合感受野的相关特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解释目前存在的相关视觉现象,在描述感受野和模拟人类视觉特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将初期特征分析理论与初期整体知觉理论在今后的研究中统一起来。(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8-01)

杨文伟,周晓明,张季平,孙心德[3](2007)在《电刺激大鼠内侧额叶前皮质对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的调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常规电生理学技术,研究电刺激大鼠内侧额叶前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对初级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receptive field,RF)可塑性的调制。电刺激mPFC,137个听皮层神经元(72.8%)RF可塑性受到影响,其中抑制性调制71个神经元(37.7%),易化性调制66个神经元(35.1%),其余51个神经元(27.2%)不受影响。mPFC的抑制性调制效应表现为,RF的偏移时间延长,恢复时间缩短。相反,mPFC的易化性调制效应表现为,RF的偏移时间缩短,恢复时间延长。电刺激mPFC对RF可塑性的调制与声、电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关,最佳时间间隔介于5~30 ms之间。结果提示,大鼠mPFC可以调制听皮层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可能参与听觉学习记忆过程。(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郭玉萍,李继文[4](2006)在《前掩蔽声时程所致的探测声频率感受野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在自由声场条件下,以阈上5 dB强度,神经元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纯音作为掩蔽声,其时程分别为40、60、80和100 ms,观察掩蔽声对探测声频率感受野的影响,结果发现给不同时程的掩蔽声后,全部神经元的频率感受野都明显减小,P<0.001.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表明:掩蔽声对神经元频率感受野的抑制率随掩蔽声时程(masker duration,MD)的增加而变大,通过对高低频感受野抑制分析结果表明:掩蔽声对神经元高频感受野的抑制率明显高于低频部分,P<0.05.推测前掩蔽声的时程效应与掩蔽声激活的抑制性输入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郭玉萍,梅慧娴,吴飞健,陈其才[5](2005)在《不同时程的前掩蔽声对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和阈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在自由声场条件下,通过改变前掩蔽声时程(masker durarion,MD),并比较加入掩蔽声前后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和阈值(MT)的变化,通过注射γ-氨基丁酸能(GABAergic)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探讨下丘(IC)神经元对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的整合规律及掩蔽(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10-01)

郭玉萍[6](2005)在《不同时程的前掩蔽声对小鼠下丘神经元强度—频率感受野和最小阈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在自由声场条件下,通过改变前掩蔽声时程(masker durarion,MD),观察掩蔽声对探测声频率感受野和最小阈值的影响,通过比较加入掩蔽声前后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和阈值(minimum threshold,MT)的变化及注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探讨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对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的整合规律并进一步探讨掩蔽声时程与其产生的掩蔽效应关系的神经机制。 本实验选用16只健康、听力正常的成年昆明小鼠(Mus musculus Km),雌雄不拘。实验以阈上5dB强度,神经元BF纯音作为掩蔽声,其时程分别为40、60、80和100ms,掩蔽声的offset和探测声的onset间隔保持不变,探测声时程固定为40ms。共获得IC神经元124个,测定了其中77个神经元的频率感受野和MT变化。发现给不同时程的掩蔽声后,全部神经元的频率感受野都明显减小,MT明显上升,P<0.001。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表明:掩蔽声对神经元频率感受野的抑制率随MD的增加而变大,P<0.001,随MD的增加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5.99±11.13%、30±12.57%、33.51±12.53%、36.54±15.04%;而对神经元的MT的平均抑制率基本与上述趋势相同,P<0.01,抑制率分别为21.11±8.16%、29.24±10.92%、31.23±9.49%、37.31±11.23%。通过对高低频感受野抑制分析结果表明:掩蔽声对神经元高频感受野的抑制率明显高于低频部分,P<0.05。 对其中35个神经元微电泳注射Bic解除GABA能抑制性作用后,神经元显示出部分或全部解除抑制作用,神经元的强度-频率感受野增大,分别和对照做t检验,结果有极其显着性差异,P<0.001。随MD的增加掩蔽声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8.36±7.52%、20.98±9.89%、22.18±11.45%、21.74±11.34%。one-way ANOVA检验,P>0.05,表明神经元强度-频率感受野与掩蔽声时程不再有明显相关性。注射Bic后掩蔽声对神经元MT的影响变化趋势与此相同,神经元的MT均下降,P<0.001。表明掩蔽声的抑制作用得到部分或全部解除。(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郭玉萍,梅慧娴,吴飞健,陈其才[7](2004)在《前掩蔽声时程所致的探测声频率感受野和阈值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在自由声场条件下,通过改变前掩蔽声时程,观察掩蔽声对探测声频率感受野和阈值的影响,并借以推测下丘神经元对兴奋和抑制的整合规律。实验以阈上5 dB强度,神经元最佳频率纯音作为掩蔽声,其时程分别为40 ms、60 ms、80 ms、100 ms,掩蔽声的offset和探测声的onset间隔保持不变,探测声时程为40 ms。(本文来源于《中南地区第六届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07-01)

杨文伟,高利霞,孙心德[8](2004)在《大鼠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的可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常规电生理学技术, 以神经元的最佳频率、频率-反应曲线和频率调谐曲线为指标, 研究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 结果表明, 在给予的条件刺激频率和神经元最佳频率相差1~4 kHz范围内, 条件刺激均可引起神经元频率感受野转移, 但频率相差越小, 感受野转移概率越高. 感受野可塑性与条件刺激诱导的时程有关, 条件刺激和神经元最佳频率相差越大, 所需条件刺激的诱导时间越长. 条件刺激撤除后感受野的复原则呈现相反的趋势. 条件刺激频率高于或低于神经元的最佳频率均可能引起感受野变化, 可塑性变化不具有明显方向性. 但有的神经元感受野变化呈现双侧性, 有的神经元只有单侧性变化. 结果显示, 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是研究可塑性机制的理想模型, 为深入研究听觉模态的学习记忆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实验资料.(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4年11期)

杨文伟[9](2004)在《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对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常规电生理学技术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神经通路追踪技术,考察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简称mPFC)对听皮层神经元RF可塑性的调控作用。实验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大鼠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的可塑性 本实验应用常规电生理学技术,以神经元的最佳频率、频率反应曲线和频率调谐曲线为指标,研究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观察到,在给予的条件刺激频率和神经元最佳频率相差1-4kHz范围内,条件刺激均可引起神经元频率感受野转移,但频率相差越小,感受野转移机率越高。感受野可塑性与条件刺激诱导的时程有关,条件刺激和神经元最佳频率相差越大,所需条件刺激的诱导时间越长。条件刺激撤除后感受野的复原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条件刺激频率高于或低于神经元的最佳频率均可能引起感受野变化,可塑性变化不具有明显方向性。但有的神经元感受野变化呈现双侧性,有的神经元只有单侧性变化。结果提示,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是研究可塑性机制的理想模型,本实验为深入研究听觉模态的学习记忆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实验资料。 二、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对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的调控 本实验应用常规电生理学技术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神经通路追踪技术,以听皮层神经元反应脉冲数、频率感受野(Frequency Receptive field,RF)转移和恢复时间为指标,考察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简称mPFC)对听皮层神经元RF可塑性的调控作用。观察到:华东师范大学2001级硕士论文 (l)电刺激mPFC(ES一mPFC),影响听皮层神经元的听反应,表现为听反应增强和抑制两种类型,分别占61.7%和38.3%。进一步观察到,ES-InPFC对听皮层神经元RF可塑性产生明显影响,可塑性变化表现为易化效应(占53.8%)、抑制效应(12.5%)、效应不确定型(7.5%)和无效应(18.8%)四种类型。其中,易化效应是ES一mPFC后RF可塑性的主要变化类型,其可塑性变化表现为:即转移时间缩短(P<0.01),恢复时间延长(P<0.01)。抑制效应中盯可塑性变化则呈相反。条件刺激频率(eonditioning stimulus frequene又Cs)与神经元最佳频率(bestfrequency, BF)相差ZkHz组神经元的RF转移时间略长于相差IkHz组的神经元,RF恢复时间略短于相差IkIJz组的恢复时间,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相差IkHZ组和相差ZkHZ组中,神经元可塑性变化的类型及各类型所占比例基本无差异。 (2)局部施加盐酸普鲁卡因使mPFc失活(Ds一mPFc),对听皮层神经元自发反应及诱发反应都有影响,表现为神经元的自发反应增强,诱发反应增强(占60%),诱发反应抑制(占20%)及诱发反应不变(占20%)。进一步观察到DS一mPFC对听皮层神经元RF可塑性有明显影响,可塑性变化表现为易化效应(22.5%)、抑制效应(占52.5%)、效应不确定型(10%)和无效应(15%)四种类型。其中,抑制效应为DS一mPFC后即可塑性的主要变化类型,其可塑性变化为:RF转移时间延长(P<0.01),恢复时间缩短(P<0.01)。易化效应中即可塑性变化则呈相反。cs与神经元BF相差IkHz组和相差ZkHZ组中神经元可塑性类型及各类型所占比例基本无差异。 (3)Es一mPFc和Ds一mPFc对同一个听皮层神经元即可塑性的影响可分为增强效应,抑制效应和其它效应叁种类型:ES一mPFC后,RF完全转移的机率略有升高,但不能改变神经元本身具有的可塑性范围和方向。 (4)运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即)神经通路顺逆行追踪技术,考察大鼠mPFC和初级听皮层之间是否有神经束路联系,结果未见两者之间存在直接束路联系,逆行追踪在脑桥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有阳性标记细胞,提示两脑区之间可能有中继核团存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汪云九[10](1979)在《视网膜感受野数学模型的空间频率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曾对视网膜感受野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本文对这一模型的空间频率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于原来的模型作了一些简化,并假设联系密度函数k(x)为二个正态分布之差,然后进行福里叶(Fourier)变换,从频率域来讨论K(ω)的特性。结果表明:K(ω)也是二个正态分布之差的函数,不过它们的方差和峰值与实域(时空域)上的正态分布不同。对K(ω)的分析表明它可以对输入图形进行某种校正。本文还求出|K(ω)|为最大值时的频率ω~*,确定了抑制直流分量的条件。对于k(x)仍由二个正态分布之差组成,但数学期望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视网膜感受野模型与侧抑制神经网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期刊1979年01期)

频率感受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视觉系统认知过程及规律的研究,在机器视觉和认知科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目前初期特征分析理论与初期整体知觉理论之间冲突仍然很激烈的背景下。本文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视觉感受野上,以Gabor函数为数学工具,围绕动态感受野模型对相应的视觉现象展开研究,文本的主要工作和特色如下:1.提出了基于Gabor函数的动态感受野模型,对动态感受野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解释,并对不同的感受野模式进行模拟。模拟的结果表明基于Gabor函数的动态感受野模型与视觉系统传递函数较为接近,不同模式的感受野均可以由此模型表示,其中包括一些尚未被证实存在的模式,从而证实了本文提出的模型较为适合描述视觉感受野。2.图像的旋转、尺度、平移和亮度不变性模拟实验证实了感受野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参数实现视觉不变性,以动态的角度解释了不变性信息的获取机理。提出了不变性信息在视觉过程的初期阶段直接获得的假说。3.在灰度对比效应明显存在的情况下,本文探讨了频率对比效应存在与否的问题,并设计相关的图形实验,在其中的一些实验结果中,频率对比效应非常明显。在总结归纳实验结果之后,本文提出了用动态感受野模型解释频率效应,理论推测与实际的现象完全相符,并且能够解释一些空间错觉现象。4.对动态感受野模型进行修正,加入时间参数,以描述感受野衰退的过程,由此推断感受野的建立过程与其相反。并以此为基础对至今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拓扑知觉实验结果做出尝试性的解释,得到非常合理的结果,在视觉认知领域中的两种互相冲突的认知路线之间建立起了一条连接的桥梁。总之,视觉系统的研究是个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动态感受野模型,从理论上来看符合感受野的相关特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解释目前存在的相关视觉现象,在描述感受野和模拟人类视觉特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将初期特征分析理论与初期整体知觉理论在今后的研究中统一起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频率感受野论文参考文献

[1].左绪宏,高磊,史学锋,谢芳,许丽敏.单眼形觉剥夺大鼠外膝体神经元感受野时空频率调谐特性观察[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二届中医眼科学术年会、山东省第十七次眼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2].高楠.基于动态感受野的视觉不变性和频率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杨文伟,周晓明,张季平,孙心德.电刺激大鼠内侧额叶前皮质对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的调制(英文)[J].生理学报.2007

[4].郭玉萍,李继文.前掩蔽声时程所致的探测声频率感受野的变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郭玉萍,梅慧娴,吴飞健,陈其才.不同时程的前掩蔽声对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和阈值的影响[C].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

[6].郭玉萍.不同时程的前掩蔽声对小鼠下丘神经元强度—频率感受野和最小阈值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5

[7].郭玉萍,梅慧娴,吴飞健,陈其才.前掩蔽声时程所致的探测声频率感受野和阈值的变化[C].中南地区第六届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

[8].杨文伟,高利霞,孙心德.大鼠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的可塑性[J].科学通报.2004

[9].杨文伟.大鼠MedialPrefrontalCortex对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的调控[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0].汪云九.视网膜感受野数学模型的空间频率特性的研究[J].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1979

论文知识图

细胞在叁种模式下对比度响应函数...掩蔽声对神经元频率感受野的平均不同时程掩蔽声对神经元频率感受野1 听皮层神经元频率感受野可塑性...一所使用的两种RM声的调频的起始频率和...3 听神经元 BF 及 RF 转移(a)及恢复(b)...

标签:;  ;  ;  ;  ;  ;  ;  

频率感受野论文_左绪宏,高磊,史学锋,谢芳,许丽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