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性谷光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性谷光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目的:对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性谷胱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共治疗2周,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和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烯磷酯酰胆碱联合还原性谷胱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良好的疗效,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还原性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

【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189-02

酒精脂肪性肝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肝细胞脂肪变性,根据病变组织是否伴有炎症和纤维化,分为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1]。多烯磷酯酰胆碱已经被证实具有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重要作用,而还原性谷胱甘肽属于肝细胞内的抗氧化物,具有整合解毒、保护肝细胞完整的作用。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对其中的观察组患者进行了多烯磷酯酰胆碱联合还原性谷胱甘肽联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入选患者的标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B超检查,显示为脂肪肝特征性改变。对照组患者共有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7.4±4.1)岁。观察组患者共有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8.2±4.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B超检查,显示为脂肪肝特征性改变。两组患者均为过度饮酒史,入院生化检查提示转氨酶升高,并排除肝炎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多烯磷酯酰胆碱治疗,治疗方法为在2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465mg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方式为静脉滴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治疗方法为在多烯磷酯酰胆碱注射的基础上加用还原性谷胱甘肽,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800mg还原性谷胱甘肽,注射方式为静脉滴注。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为2周。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3.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病理特征为肝小叶内炎性反应、脂肪贮积、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等,和肝癌和肝硬化有密切的关系。有很多因素都会造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例如炎性细胞因子被释放和激活之后,会对肝脏进行伤害;肝细胞内具有过强的三酰甘油合成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从而在肝细胞内蓄积脂质物质,造成脂质过氧化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肝细胞和血清内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有所增加。因此要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就应该对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有效的改善,并且对氧化应激反应进行改善,避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3]。

多烯磷脂酰胆碱在肝病治疗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其能够对氧化氢酶等因子的活性进行有效的提高,并清除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流动性进行改善,有利于对肝细胞进行保护和修复,从而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作为人类细胞质中一种自然合成的多肽,还原性谷胱甘肽能够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进行有效的调节和促进,从而对细胞膜的代谢进行有效的调节,而且还原性谷胱甘肽,还能够作为丙糖脱氢酶、乙二全酶的辅酶,以及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的辅基。与此同时,其还具有解毒作用,能够促进生成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有毒物质的结合体。多烯磷脂酰胆碱与还原性谷胱甘肽的联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更好地发挥二者的解毒作用,并且对患者的低氧血症进行纠正,对肝功能进行保护[4]。

通过2周的治疗,观察组的血脂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说明联合用药的药效优于单纯补充外源性多烯磷脂酰胆碱。对照组患者中共有4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中共有5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为轻微皮疹、头晕、低热、轻度恶心,未影响治疗,自行缓解。说明多烯磷脂酰胆碱磷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多烯磷脂酰胆碱磷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肖霞,吴剑.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2,33(4):674-676.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

[3]张丽娜,王秋阳,宋岩.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脓毒血症患者对肝脏的保护作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4):360.

[4]黄德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80例[J].中国药业,2012,21(7):49-50.

标签:;  ;  ;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还原性谷光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