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走进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走进生活

尹英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走进儿童生活。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1体现学科综合化品德与社会课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源于儿童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依据“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一基本理念,依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认识了解社会的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与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与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体现了学科综合化新体系。

它不是原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背景下的有机融合。并融合了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

2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社会认知、社会知识、社会技能。而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能实现的,尽管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在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但教材毕竟是相对静止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教学中,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学习材料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教学中,还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生活化。

3教学形式活动化品德与社会课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不仅关注生活体验的本身,而且更加关注对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教材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比如,教学“我为校园添绿色”这一活动主题时,我设计了一次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学校的变化,在爱校、护校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锻炼和巩固了绘制、运用平面图、路线图的技能。

让学生通过探究、调查、讨论、交流、体验等活动,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和探索,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价值观念。教学“当灾害来临时”,在内容设计上,通过让学生讨论、调查、模拟活动等方式,体会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学会当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生存的能力。教学“我爱我校”这一主题时,通过让学生访问学校的老校长、老教师,了解学校从建校到现在为国家输送了多少人才。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有关学校今昔的图片,了解学校的过去和现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信息收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内化了的知识,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己主动去发现,并且在发现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并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评价多元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评价要走进儿童的生活。

4.1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符合现代教学新理念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要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显得宽松、和谐、民主。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引导学生互评。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赞美,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积极学习,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气氛,建立起积极的、亲近的、平等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对学习无压力感。

4.2评价的情感真切化。在人生的舞台上,谁都需要鲜花和掌声。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也不例外。教学中注重评价的语言是否符合儿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否符合儿童的特点。不用抽象空调的语言评价学生,评价的语言具有激励性和引导性,避免用挫伤的语言,站在儿童的角度“宽容学生的失误,鼓励学生的成功”,多元化、多角度地评价学生,使儿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满足儿童健康的心理需求,树立起对学习、生活的自信。真诚地选择了适当的激励语句:“你们很会学习”、“你们挖掘了教材”、“你们思考问题很有深度”、“你们小组讨论很有见解”、“你说得太好了”、“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好吗”等语句。

另外,还注重评价的方式灵活化,评价的内容多样化。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县南石门中心学校

标签:;  ;  ;  

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走进生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