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车辆交通事故的法律与预防对策

军用车辆交通事故的法律与预防对策

一、军用车辆交通事故的规律与防范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孙璐[1](2020)在《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研究及在山东省的应用》文中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出行方式由简单的行走演变到汽车、高铁、飞机等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其中私家汽车开始逐步普及。伴随而来的是机动车使用量的迅猛上涨,交通环境问题逐渐严峻。因此,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开始成为政府和百姓关注的话题,同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预测研究是研究中重要的一步,它通过研究道路交通事故内外部影响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交通安全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合理的评价,为社会道路交通提供安全的环境,从而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同时对政府制定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多元线性理论、多层递阶理论和灰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国家统计年鉴中的资料为基本数据,以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为研究方向,对比分析多种道路交通事故的预测方法,结合山东省道路交通特点,选取最优预测模型。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对山东省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演变趋势进行全面分析,以及结合山东省社会现状,从宏观角度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在基础上提供一些建议,为未来交通安全的制定提供方向。2.由于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因此引入了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影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主要指标。以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多层递阶理论、灰色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多种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各模型的拟合程度、预测误差、优缺点等,最终选出残差修正后的灰色预测模型为最优预测模型,适用于山东省道路交通事故预测工作。并选用最优模型对山东省未来交通安全状况做出预测,为山东省交通事故预测防范提供参考。

蔡广[2](2019)在《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时代”,“新问题、新目标、新任务”既是社会演进的逻辑,又是人民奋斗的动力,更是足球革新的源泉。当下是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现代足球的节点,参透真义,顺势实现校园足球平衡充分地发展,进而促成中国校园足球优秀发展模式的愿景,最终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中国步入新时代,但校园足球的文化制约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从文化分层理论考察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揭示制约的原因,有助于政府引导社会、学校、家庭参与治理,继而促进青少儿快乐、健康地成长。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借助SPSS23.0统计软件,以上海市足球特色小学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相关人员为调查对象,田野观察五角场小学,从文化分层的视角展开辨析:一是剖析五角场小学,探索现状,归纳特征,凝炼文化层级的内在关系;二是探讨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公共因子、存在问题、解析原因、消解路径;三是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多元治理,论及治理的目标、主体、方式、过程、运行机制、保障及评估。通过比较研究、逻辑推理及实证分析,得出下列结果与结论:(1)五角场小学校园足球,依靠能人治理,高规格、高关心地领导,利用个体成熟的人格品质推动;教练员有一般、权威、先进三类;家长为学习、专业、随意三种;政府主导的多元共生模式,校领导亲历支持校园足球;推演出文化四个层级的内部逻辑。(2)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互联网+、物质流动、足球场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公共因子的认识没有显着性差异;供给侧未能及时调整供给,需求侧对供给结果被动接受,双方信息不畅;新中国以来上海注重产品生产,而忽略消费文化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忽略足球场地的配套设计和建设。(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制度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评估制度;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未能形成呼应;制度合法但不合情理而滋生懒政,导致资源浪费;社会主体对制度认识多有不足,信息不对称。(4)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行为环境、参与情境、行为方式、组织行为、发展理念;多阶行动层脱节,各层分工不明确,且横向联系断裂;责任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文化资本闭合,经济资本凝固;足球生态环境被污化,行为越轨。(5)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立德树人、价值偏态、教育宗旨、自我实现;精神取向断裂抑或融合;伦理趋向为两极化;价值偏向急功近利。(6)树立“海派足球文化”的公共目标,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多元治理主体,履职各异,政府引导协调、社会共建共享、学校协同育人、家庭参与支持;治理方式有合作、协作、协商、协同等;运行过程有规划、决策、投资、操作、评估和反馈六个环节,运行机制包括协商、竞争平衡、监督评估等机制;治理保障为主体健全、常态化制度、法律制度等,评估以体育院校专家、社会人士、家长为主。合而言之,校园足球既受制于文化,又反哺现代文化。研究建议: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引导;社会自我孵化、自觉反思、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学校多元并存、组织动员、营造文化、协同教育;家庭正确认识、全程参与、在场支持、亲身陪伴。

方芳[3](2017)在《论当代中国城市道路通行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道路通行权为研究对象,以当代中国城市道路通行实践为研究范围,以权利理论研究为基本范式,综合运用比较分析与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我国道路通行法律制度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我国道路通行法律制度及其理论研究应当立足于道路通行权,围绕道路通行权展开具体的法律理论分析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整合我国当下道路通行权研究理论,建立道路通行权理论体系,为解释、解决“路权”、通行“优先权”等现实法律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夯实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丰富及细化我国权利类型及其内涵。同时,本文立足人的具体权利,呼应转型时期中国关注和保障民生问题的主题,为我国道路通行法律制度建设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从分析权利的角度对道路通行权相关问题进行法理分析。界定“道路通行权”的内涵,说明、阐释道路通行为什么并如何成为一种权利,成为一种新兴权利。道路通行作为自然人的基本本能需求,应当体现为自然权利、法律权利以及基本权利。道路通行权主体是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权利群体均不能成为道路通行权主体。自然人可以在道路上适足通行、安全通行、便利通行、舒适通行以及顺畅通行。自然人在道路通行时当然地、适当地占用道路。道路通行权义务主体是国家及自然人。国家负有尊重、实现以及保障道路通行权的义务。自然人负有遵守交通规则,不违反禁止性、限制性规定的“不妨碍”义务。道路通行权客体为通行秩序、通行安全以及通行效率,它们是道路通行权主体实现通行行为的基础,是道路通行行为所追求的目的,它们的实现能够促进道路通行权主体通行需求的利益与价值,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社会文明通行状态。道路通行权冲突是一种权利冲突,有权进行道路通行的主体之间在行使道路通行时由于权利边界规定不明而导致的权利冲突。道路通行权冲突的根本原因是道路通行需求利益冲突,直接原因是道路通行权边界模糊。道路通行权分配是解决道路通行权冲突的方式之一。道路通行权分配具有层次性,道路通行权分配部门是公权力部门,道路通行权分配对象是道路资源的使用权,道路通行权分配是通过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法律责任机制进行的。道路通行权分配应当遵循通行习惯优先原则、资源——权利——秩序平衡原则以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原则。道路通行权优先与限制是道路通行权分配的必然结果。道路通行权优先能够体现道路通行权客体要求,能够体现道路通行权主体的道路通行权益,能够维护社会、国家的通行利益。根据道路通行权优先行使内容程度不同,通并过不同的立法方式进行表达可将道路通行权优先分为绝对优先通行权与相对优先通行权。绝对优先通行权不仅可以优先通行,而且还可以被豁免一些法定道路通行义务。相对优先通行权根据具体的道路通行情形享有优先通行的权利。道路通行权限制是解决道路通行权冲突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道路通行权优先的制度安排,能够实现社会、国家的道路通行权益。对道路通行权的限制可以从道路通行权资格以及道路通行权行为两方面进行。对道路通行权进行限制应当遵循正当性、合法性以及适度性原则。无救济则无权利。道路通行权从宏观的权利主张到微观的道路通行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决定了道路通行权救济必然不是一个封闭的、一元的救济方法。基于道路通行权而形成的权利群,不同层次的道路通行权利或权益救济需要通过不同的救济方式实现。当道路通行权受到侵害时,需要通过法律救济来解决道路通行权纠纷,使受侵害的道路通行权得以恢复;当道路通行权益受到损害时,需要通过法律救济或私力救济得以恢复。当道路通行权未获保障时,需要通过相关民意表达机来表达道路通行权益诉求,实现相关合法权益转变为法律权利,实现道路通行法律权利向现实权利的转化。本文可预期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种新兴(新型)权利——“道路通行权”,对于道路通行权的研究只有在权利理论研究范式下,从人的本性、需求这个出发点,从人权的视角出发,才能够作出符合道路通行行为性质的一般性的研究,从而对“道路通行权”作出富有逻辑的理论说明,展开“道路通行权”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对现有道路交通制度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道路通行权保障制度。

何松柏[4](2017)在《基于复杂网络的投送保障网络构建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网络化时代催生网络化战争,依网作战、以网制网、因网制胜,已被多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所印证。网络化战争必然要求网络化投送保障。运用复杂网络的新理念、新思路,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构建投送保障网络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论文借鉴复杂网络理论,以战役战术层次的投送保障力量为研究对象,以战区投送保障网络(建制内的力量)的构建与控制问题作为主要研究范畴,着眼投送保障力量的复杂不确定任务,围绕如何增强各个投送保障网络节点之间的关联效应,促进投送保障网络整体效能的提升,用复杂网络思维解决投送保障网络如何构建、如何演化、如何控制的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投送保障网络内外部条件的复杂性,构建投送保障网络模型,评估其性能;研究投送保障网络构建与演化机理;动态评估多案条件下投送保障网络节点重要度;运用体系破击理论研究其脆弱性控制机理,建立投送保障网络构建与控制理论框架。(2)根据未来投送保障力量发展方向,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将各级各类投送保障力量单元抽象为节点,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抽象成边,构建战区范围内投送保障网络模型,通过特征参数分析,挖掘节点之间的连接规律,确定投送保障力量的编组方法,得出该投送保障网络具有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3)从网络科学的角度,借鉴复杂网络理论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对投送保障网络演化问题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分析,拟合三类保障模型的曲线分布,通过灵敏度分析试验,发现网络拓扑结构、任务协同度、信息化建设是影响投送保障网络模型演化的重要因素。(4)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中典型的节点重要度评估方法,分别从空间属性、能力属性、结构重要度和任务属性等方面构建投送保障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估的指标参数和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借鉴网络中心战、体系破击的思想,以任务需求和网络连通为逻辑起点,构建投送保障网络控制的评价指标,通过仿真试验,分别给出投送保障网络连通性的变化规律;借鉴多粒子群算法,分析敌方攻击环境下投送保障网络的功能属性,通过实例验证,总结出为提高投送保障网络关键节点的抗毁能力,亟需改革传统“树状结构”的投送保障网络,建立稳定可靠的投送保障网络。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涂进进[6](2017)在《爆炸冲击下客车车身结构变形特性及乘员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恐怖爆炸袭击也已成为了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和人们幸福生活的毒瘤,据调查数据显示每年的爆炸恐怖袭击事件占所有恐怖事件的50%以上[1]。当车辆遭受爆炸袭击时,乘用车有侧气囊会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而客车无相应保护措施,且其载客量大,冲击波作用时间长,车内乘员所受伤害将更加严重,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车辆受爆炸冲击防护的研究主要针对军用车辆,因此开展普通客车受爆炸冲击波作用的防护研究十分必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应用于爆炸数值模拟各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了ALE法与CONWEP法下板壳结构的变形特征后选定CONWEP法作为客车侧面爆破模拟计算的方法。然后叙述了利用HyperMesh建立客车整车有限元模型的步骤,以LS-DYNA求解,Ls-Prepost和HyperView进行后处理,分析了车身结构在爆炸冲击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以及车内各位置处乘员的头部伤害HIC值和胸部伤害CSI值。最后研究了客车车身结构进行防爆设计的改进方法,研究了在车身骨架间填充泡沫材料形成“三明治”结构对车身结构件的变形特性和乘员头部及胸部的伤害情况,客车车身蒙皮厚度对车内乘员安全性的影响及根据Hopkinson建立的立方根比例相似定律不同固定比例距离Z=R/W1 3下,爆炸冲击波对车内乘员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kg当量TNT的炸药和车辆侧面3m距离下,填充泡沫材料使该客车结构侵入量和变形量分别减少了6.84%、7.83%以上,且车内乘员的安全性得到大幅提高;随着车身蒙皮厚度的增加,车内多处乘员头部的伤害呈减小趋势,但对于离冲击波较远的地方(特别是车辆的背爆面),车身蒙皮厚度的变化对头部伤害影响较小;冲击波对乘员头部HIC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z≤3时,而对胸部伤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z≤2时,当z≥3时冲击波对客车车内乘员安全性的影响较小。本文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客车侧面遭受爆炸袭击时车身结构的变形特性及乘员安全性,提出的结构改进措施对客车防爆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7](2016)在《法外势力》文中研究指明序幕亚洲某地这所战略军事前哨基地戒备森严,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243。前哨基地所在的山谷远离城市和工业中心,这里地势崎岖不平,整日狂风呼啸。基地里的建筑有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高端难民营和三流大学的混合体,帐篷、拖车、几座简陋的水泥房子就是这座"大学"的全部设施了。唯一能体现其现代性的是有几辆拖车上写着"必胜客""汉堡王""地铁快餐"的字样,这些构成了军事基地的"美食广场"。

吕智勇[8](2016)在《军队车辆安全管理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保障车辆安全行驶,减少各类车辆安全事故,不仅是军队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对于军队而言,在非战争时期,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要求,大力提升军队车辆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减少甚至是杜绝各类车辆事故的发生,这不仅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本文正是基于军队改革强军的大背景下,以广州军区某师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车辆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以求以点带面,分析军队车辆安全管理形势,实现车辆安全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阶段化和具体化,进行有效的车辆安全管理,把车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杜绝各类车辆事故发生。现代安全管理的内容已不单单是对事故的调查处理,而是对安全相关全过程进行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消除隐患,争取达到零伤亡、零事故的目标,本文依据这个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这些对策能够有助于理顺车辆安全管理思路,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对我军其他单位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杰[9](2013)在《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使得道路交通日趋复杂,道路交通的安全风险越来越高,安全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研究道路交通风险,对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三大管理活动之一,它提供了系统的识别和衡量企业所面临的损失风险的知识,以及应对这些风险的方法。本文尝试将风险理论引入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通过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论证风险管理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可行性,并提出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本文重点介绍了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方法,此方法在实例应用中得到了检验。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尝试将风险理论引入到军队汽车运输安全管理中,采用模糊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既可以发挥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运用模糊数学进行指标定量评价的优势,又可以通过模糊层次分析弥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权重确定方面的不足,避免了过多人为因素干扰的影响,风险控制理论的运用也为后期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总的来说,风险理论对事故的超前认识,能够突破早期的事故学理论,更加科学地认识交通事故原因。把道路交通安全作为一个整体开展风险控制研究,有利于提出更为有力的方法对策,在事故发生前,从源头降低甚至清除相关风险因素。总之,本文介绍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车辆事故预防措施提供有益的参考。此方法同样适用于专业运输企业运输安全管理。

肖武[10](2009)在《汽车分队运输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阐述了进行汽车分队运输安全评价的重要意义,并从驾驶员素质,车辆状况及道路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汽车分队运输安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的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评价方法上,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检查表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FCE/CA)。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运输安全评价的数学模型,定量评价运输安全等级;设计了组合式运输安全检查表,定性分析运输安全水平,提出针对性预防对策。其次,运用Visual Basic和Access软件开发了运输安全评价信息系统(TSAIS)。该系统简单易用、界面良好,能快速、准确地完成评价工作。最后,在部队某汽车连,通过使用运输安全评价信息系统和运输安全检查表,在驾驶员执行运输任务前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的运输安全等级,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预防事故对策。应用实例表明:该安全评价方法得当,安全检查表设计合理,评价信息系统易操作、效果较好,可以在汽车分队执行日常运输任务前使用。

二、军用车辆交通事故的规律与防范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用车辆交通事故的规律与防范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研究及在山东省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山东省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山东省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2.2 道路交通事故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2.2.1 经济因素
        2.2.2 人口因素
        2.2.3 车辆因素
        2.2.4 道路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省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3.1 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3.2 道路交通事故多元回归模型构建与应用
        3.2.1 多元回归模型简介
        3.2.2 预测模型建立
        3.2.3 预测结果分析
    3.3 道路交通事故多层递阶模型构建与应用
        3.3.1 多层递阶模型简介
        3.3.2 预测模型建立
        3.3.3 预测结果分析
    3.4 道路交通事故灰色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
        3.4.1 灰色模型GM(1,1)简介
        3.4.2 预测模型建立
        3.4.3 模型结果分析
    3.5 模型综合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策建议与结论
    4.1 政策建议
        4.1.1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4.1.2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对策
        4.1.3 道路交通事故管理对策
    4.2 结论
    4.3 不足与展望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1.1.2 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势所趋
        1.1.3 青少儿足球事业的内外动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校园足球研究的现状
        1.4.2 国外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1.4.3 上海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1.4.4 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7 小结
2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2.1 现代足球的历史演进
    2.2 概念界定
        2.2.1 校园足球
        2.2.2 文化
        2.2.3 文化结构
        2.2.4 制约
        2.2.5 文化制约
        2.2.6 治理
    2.3 需求理论
    2.4 制约理论
    2.5 治理理论
    2.6 共生理论
    2.7 小结
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文化制约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3.1 问卷的理论框架
    3.2 确定问卷内容
    3.3 效度检验
    3.4 条目分析
    3.5 重测信度检验
    3.6 小结
4 个案:五角场小学
    4.1 研究法
        4.1.1 参与观察
        4.1.2 个案访谈
        4.1.3 个案资料的整理
    4.2 五角场小学的概况
    4.3 足球演进历程
    4.4 校园足球的文化结构
        4.4.1 物质文化
        4.4.2 制度文化
        4.4.3 行为文化
        4.4.4 精神文化
    4.5 校园足球发展的特征
        4.5.1 需求趋同
        4.5.2 能人治理
        4.5.3 教练员和家长多元
        4.5.4 政府主导的多元共生关系发展模式
    4.6 校园足球文化发展存在问题
        4.6.1 物质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4.6.2 制度文化的设计与执行:双轨制
        4.6.3 行为文化的在场与离场:非均衡
        4.6.4 精神文化的历时与现时:难融合
    4.7 校园足球文化结构的内在逻辑
    4.8 小结
5 物质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5.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约的物质文化因素
    5.2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物质文化因素探微
        5.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互联网+”
        5.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物质流动”
        5.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足球场地”
    5.3 物质文化制约的原因解析
        5.3.1 物质文化制约的供需问题
        5.3.2 物质文化制约的历史追问
    5.4 消解物质文化供给平衡的新思路
        5.4.1 保障物质文化供给侧高效供给
        5.4.2 满足物质文化需求侧充分需求
        5.4.3 解放思想,创建物质文化自信
    5.5 小结
6 制度文化的设计与执行:双轨制
    6.1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制度文化因素
    6.2 制度文化制约因素的描述
        6.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组织制度”
        6.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管理制度”
        6.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保障制度”
        6.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评估制度”
    6.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制度文化的原因剖析
        6.3.1 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未能达成相互呼应
        6.3.2 制度造成的情理法彼此冲突,导致资源浪费
        6.3.3 社会主体对制度认识不足,未形成上下共鸣
    6.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度文化弥合的思考
        6.4.1 顶层与基层之间纵横贯通,形成制度互动社会网
        6.4.2 培育社会主体参与能力,充分实现多元协商治理
        6.4.3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耦合,培育人的制度自觉
    6.5 小结
7 行为文化的在场与离场:非均衡
    7.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约的物质文化因素
    7.2 行为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解析
        7.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行为环境”
        7.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参与情境”
        7.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行为方式”
        7.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组织行为”
        7.2.5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发展理念”
    7.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行为文化的因由探赜
        7.3.1 多阶行动层脱节,各层分工不明确,且横向联系或断裂
        7.3.2 责任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文化资本闭合,经济资本凝固
        7.3.3 足球生态环境被污化,人文异化、物理污染、行为越轨
    7.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认同的路径
        7.4.1 面向上海未来,重塑人文精神,净化生态足球
        7.4.2 正视球场暴力,塑造校园明星,建立诚信机制
        7.4.3 多阶有机衔接,各层角色明确,横向资本共享
    7.5 小结
8 精神文化的历时与现时:难融合
    8.1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精神文化因素
    8.2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精神文化因子厘清
        8.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立德树人”
        8.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价值偏态”
        8.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教育宗旨”
        8.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自我实现”
    8.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文化的缘由探骊
        8.3.1 社会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取向或断或合
        8.3.2 现代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伦理趋向为两极化
        8.3.3 时代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价值偏向急功近利
    8.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精神文化养成的进路
        8.4.1 文质文化精神促进小学生的自我实现
        8.4.2 和合文化伦理塑造小学生的立德树人
        8.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上海小学生的价值观
    8.5 小结
9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多元主体治理
    9.1 “海派足球文化”的公共利益目标厘定
        9.1.1 校园足球发展的多元目标
        9.1.2 “海派足球文化”公共利益目标的解析
    9.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的主体廓清
        9.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多元主体构成的实然
        9.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主体
        9.2.3 上海市小学校园足球治理多元主体分工
    9.3 构建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多元主体治理的方式
    9.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及运行机制
    9.5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保障及评估
        9.5.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保障
        9.5.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评估
        9.5.3 创建上海校园足球多元主体治理的保障与评估模式
    9.6 小结
10 结论、建议、创新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3 创新
    10.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介绍信
附件二:家长访谈提纲
附件三: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四:问卷
附件五:上教育部公示海市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附件六:个案调查部分记录
附件七:学习、工作经历及科研成果

(3)论当代中国城市道路通行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为什么要研究道路通行权?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
        (二)我国道路交通法律制度评析
    二、如何研究道路通行权?
        (一)我国道路通行研究的理论研究范式
        (二)本文的研究路径
    三、道路通行权的研究内容
    四、道路通行权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道路通行权概述
    一、道路通行权概念
        (一)英美法上的“道路通行权”
        (二)道路通行权概念界定
    二、道路通行缘何成为一种权利
        (一)道路通行为什么是权利
        (二)道路通行如何成为权利
    三、道路通行权性质
        (一)作为自然权利的道路通行权
        (二)作为法律权利的道路通行权
        (三)作为基本权利的道路通行权
第二章 道路通行权结构
    一、道路通行权主体
        (一)道路通行权权利主体
        (二)道路通行权义务主体
    二、道路通行权客体
        (一)通行秩序
        (二)通行安全
        (三)通行效率
    三、道路通行权内容
        (一)道路通行权权利内容
        (二)道路通行权义务内容
第三章 道路通行权分配
    一、道路通行权冲突
        (一)权利冲突
        (二)道路通行权冲突
        (三)道路通行权冲突的原因
        (四)道路通行权冲突的解决
    二、道路通行权分配
        (一)权利分配的属性
        (二)道路通行权分配
    三、现阶段我国道路通行权分配模式
    四、道路通行权合理分配的基本原则
        (一)通行习惯优先原则
        (二)资源、权利、秩序平衡原则
        (三)因地制宜发展原则
第四章 道路通行权的优先与限制
    一、道路通行权优先
        (一)道路通行权优先的内涵
        (二)道路通行权优行使的正当性
        (三)道路通行权优先行使的类型
        (四)道路通行权优先行使的内容
        (五)道路通行权优先行使的规则
    二、道路通行权限制行使的制度安排
        (一)道路通行权限制
        (二)道路通行权限制的正当性
        (三)道路通行权限制的类型
        (四)道路通行权限制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道路通行权优先与限制的实证化研究及建议
        (一)我国道路通行权优先的实证化研究及建议
        (二)我国机动车道路通行权限制的实证化研究及建议
第五章 道路通行权行使中的侵权责任与救济
    一、道路通行权行使中的侵权及其责任
        (一)道路通行权行使中的侵权
        (二)道路通行权行使中侵权责任类型
        (三)道路通行权行使中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四)道路通行权行使中的侵权责任构成
    二、道路通行权救济
        (一)道路通行权被侵害的救济
        (二)道路通行权益被侵害的救济
        (三)道路通行权未获保障的救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4)基于复杂网络的投送保障网络构建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和问题描述
        1.1.1 问题提出
        1.1.2 问题描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复杂网络研究现状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军事领域研究现状
    2.2 投送保障力量体系研究现状
        2.2.1 外军研究现状
        2.2.2 我军研究现状
    2.3 投送保障网络研究现状
        2.3.1 投送保障模式
        2.3.2 投送保障网络研究现状
    2.4 相关研究评述
第三章 投送保障网络构建和控制理论框架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投送保障网络
        3.1.2 复杂网络
        3.1.3 脆弱性
    3.2 投送保障网络的复杂性与特征
        3.2.1 投送保障网络的复杂性
        3.2.2 投送保障网络的特征
    3.3 投送保障网络构建与控制理论框架
        3.3.1 投送保障网络的构建
        3.3.2 投送保障网络的演化
        3.3.3 投送保障网络的控制
    3.4 投送保障网络构建与控制机理
        3.4.1 投送保障流程
        3.4.2 投送保障网络构建机理
        3.4.3 投送保障网络控制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送保障网络构建与评估
    4.1 问题描述
    4.2 投送保障网络构成与数学描述
        4.2.1 投送保障网络构成
        4.2.2 投送保障网络数学描述
    4.3 投送保障网络构建模型
    4.4 投送保障网络性能评估
        4.4.1 微观级分析
        4.4.2 中观级分析
        4.4.3 宏观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投送保障网络演化机理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复杂网络演化模型分析
        5.2.1 不确定性网络模型
        5.2.2 确定性网络模型
    5.3 投送保障网络演化模型构建
        5.3.1 投送保障网络演化模型规范化描述
        5.3.2 投送保障网络演化模型影响因素
        5.3.3 投送保障网络演化建模与仿真
    5.4 实例分析
        5.4.1 试验数据分析
        5.4.2 灵敏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投送保障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估
    6.1 节点重要度评价方法分析
        6.1.1 节点重要度评估的基本问题
        6.1.2 投送保障信息分类及解析
    6.2 投送保障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估方法
        6.2.1 掌握微量信息条件下的评估方法
        6.2.2 掌握中量信息条件下的评估方法
        6.2.3 掌握足量信息条件下的评估方法
    6.3 实例分析
        6.3.1 试验准备
        6.3.2 掌握微量信息的投送保障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估
        6.3.3 掌握中量信息的投送保障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估
        6.3.4 掌握足量信息的投送保障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投送保障网络脆弱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7.1 投送保障网络脆弱性基本问题
        7.1.1 投送保障网络脆弱性
        7.1.2 投送保障网络脆弱性的研究思路
    7.2 基于结构属性的投送保障网络脆弱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7.2.1 结构属性数学描述
        7.2.2 投送保障网络结构脆弱性分析
        7.2.3 实例分析
        7.2.4 控制策略
    7.3 基于功能属性的投送保障网络脆弱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7.3.1 功能属性数学描述
        7.3.2 投送保障网络功能脆弱性分析
        7.3.3 实例分析
        7.3.4 控制策略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6)爆炸冲击下客车车身结构变形特性及乘员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炸冲击波特性方面研究
        1.2.2 车辆受爆炸冲击的响应研究
        1.2.3 爆炸冲击波对人员伤害研究
        1.2.4 爆炸冲击作用下结构响应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爆炸冲击作用的基本理论
    2.1 爆炸基本理论
        2.1.1 炸药爆炸的基本特征
        2.1.2 爆炸冲击波的基本理论
    2.2 冲击波的稳定传播
        2.2.1 切普曼-柔歌理论(C-J模型)
        2.2.2 爆炸冲击波传播
        2.2.3 爆炸冲击波的反射与环流现象
    2.3 爆炸冲击波的毁伤作用原理
        2.3.1 冲量作用原理
        2.3.2 超压作用原理
        2.3.3 冲量-超压作用原理
    2.4 固体状态方程及爆炸冲击下材料的失效
        2.4.1 固体的状态方程
        2.4.2 爆炸冲击下材料的变形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爆炸冲击数值模拟方法及整车模型的建立
    3.1 爆炸的数值模拟方法
    3.2 爆炸冲击下数值方法的选定与验证
        3.2.1 板壳结构爆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2 仿真结果分析
    3.3 整车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客车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2 CQUAD4单元在整车模型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身结构变形及乘员安全性仿真结果分析
    4.1 车身结构件变形特性分析
        4.1.1 车身结构件应力分析
        4.1.2 车身结构件变形分析
    4.2 车内乘员安全性研究
        4.2.1 车内乘员的伤害分析
        4.2.2 车内各位置处乘员头部和胸部速度分析
        4.2.3 车内超压对乘员伤害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身结构改进及爆源距离对乘员安全性影响
    5.1 客车车身结构改进研究
        5.1.1 改进方法研究
        5.1.2 改进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5.2 改进后仿真结果分析
        5.2.1 改进后车身结构响应对比分析
        5.2.2 改进后车内乘员安全性分析
    5.3 车身结构参数对乘员安全性影响仿真研究
        5.3.1 仿真试验方案设计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不同固定比例距离对乘员安全性的影响
        5.4.1 仿真方案设计
        5.4.2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8)军队车辆安全管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车辆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2 我国车辆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军队车辆
        2.1.2 安全管理
        2.1.3 军队车辆安全管理
        2.1.4 军队车辆安全管理与地方车辆安全管理的区别
        2.1.5 非战争时期和战争时期影响车辆安全的因素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
        2.2.2 事故致因理论
        2.2.3 安全风险评估理论
        2.2.4 车辆事故的防治理论
第3章 军队车辆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以广州军区某师单位为例
    3.1 广州军区某师单位环境、基本情况及典型性
        3.1.1 自然条件
        3.1.2 经济条件
        3.1.3 单位基本情况及典型性
    3.2 广州军区某师单位的车辆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车辆装备勤务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基层部队车辆保养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3.2.3 驾驶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2.4 日常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2.5 车辆事故预防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3.2.6 专项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3 广州军区某师单位车辆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4章 军内优秀单位车辆安全管理经验的借鉴
    4.1 驾驶员教育训练经验借鉴
    4.2 利用科技预防事故经验借鉴
    4.3 管理思维创新经验借鉴
        4.3.1 不断推进行车法制化进程
        4.3.2 增强针对性的特别教育
        4.3.3 增强警示性案例的宣传
        4.3.4 增强针对性技能训练
        4.3.5 增强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5章 非战争时期军队车辆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车辆装备配发及技术性能维护
        5.1.1 车辆装备配发建议
        5.1.2 车辆维护保养途径和方式
        5.1.3 车辆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
    5.2 各类车辆日常使用管理
        5.2.1 机关车辆使用管理
        5.2.2 运输车辆使用管理
    5.3 驾驶员选送、训练、教育和管理
        5.3.1 驾驶员选送
        5.3.2 驾驶员训练
        5.3.3 驾驶员使用和教育
        5.3.4 驾驶员日常管理
    5.4 车辆事故预防的安全管理
    5.5 远程遂行任务或实施运输行动时的安全管理
        5.5.1 任务特点及难点
        5.5.2 组织部队远程运输保障的对策
    5.6 小散远单位的车辆安全管理
    5.7 特殊天候条件下的车辆运输安全管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 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2.1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基本理论
    2.2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因理论模型
    2.3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2.4 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的提出
    2.5 本章小结
3 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识别
    3.2 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建模评价与风险控制
    4.1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排序权重
    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系统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4.3 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控制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应用
    5.1 案例情况简介
    5.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3 风险评价
    5.4 结果分析与风险控制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检查表
附录 2 FAHP 和 FCE 的 MATLAB 实现
附录 3 运输准备情况检查表
附录 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汽车分队运输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部队运输安全工作评价现状
    1.3 运输安全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1.3.1 汽车分队运输安全评价的目的
        1.3.2 汽车分队运输安全评价的意义
    1.4 汽车分队运输安全评价的研究内容
2 影响运输安全的因素分析
    2.1 驾驶员素质
        2.1.1 驾驶技术水平
        2.1.2 生理及心理状况
        2.1.3 职业道德与作风养成
    2.2 车辆状况
        2.2.1 车辆技术状况等级
        2.2.2 车辆保养与修理情况
        2.2.3 车辆管理科技装备配备情况
    2.3 道路环境情况
        2.3.1 道路类型
        2.3.2 天气状况
        2.3.3 时间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汽车分队运输安全综合评价
    3.1 运输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3.1.1 评价方法概述
        3.1.2 评价方法的选定
    3.2 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2 运输安全评价指标的筛选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运输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3.3.1 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
        3.3.2 建立因素集
        3.3.3 建立评价集
        3.3.4 确定因素重要程度系数
        3.3.5 确定隶属函数
        3.3.6 模糊算子的选择
        3.3.7 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3.3.8 反模糊化确定安全级别
        3.3.9 模型验证
    3.4 运输安全检查表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汽车分队运输安全评价信息系统
    4.1 评价系统需求分析
    4.2 评价系统设计
    4.3 评价系统数据库设计
    4.4 评价系统界面设计
    4.5 评价系统使用说明
    4.6 本章小结
5 汽车分队运输安全评价实例应用
    5.1 实例基本情况简介
    5.2 运输安全评价程序
    5.3 运输安全评价实施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附录B 评价指标隶属度模糊子集表
附录C 组合式安全检查表
附录D 评价信息系统核心代码

四、军用车辆交通事故的规律与防范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研究及在山东省的应用[D]. 孙璐. 山东大学, 2020(09)
  • [2]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D]. 蔡广.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3]论当代中国城市道路通行权[D]. 方芳. 吉林大学, 2017(03)
  • [4]基于复杂网络的投送保障网络构建与控制策略研究[D]. 何松柏.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5]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6]爆炸冲击下客车车身结构变形特性及乘员安全性研究[D]. 涂进进.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7]法外势力[J].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 译林, 2016(05)
  • [8]军队车辆安全管理探析[D]. 吕智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2)
  • [9]军队汽车运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D]. 杨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10]汽车分队运输安全评价研究[D]. 肖武.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军用车辆交通事故的法律与预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