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荣:山西晋祠建筑形制及其祭祀文化考论论文

吴国荣:山西晋祠建筑形制及其祭祀文化考论论文

摘 要:山西晋祠是为奉祀晋侯唐叔虞而修建,不同于一般庙宇,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在中轴线上布置有戏台、献殿、鱼沼、圣母殿、水母楼等。通过对晋祠的实地考察,以“水母楼”为例,从建筑形制中的祭祀功能角度分析晋祠建筑的布局、形态、装饰,探寻祭祀活动对古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当时祭祀特色如何与建筑,从而融合为现代社会服务提供参考范例。

关键词:观念形态;晋祠渊源;晋祠建筑;祭祀功能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晋水的源头处。地理位置优越、创建历史悠久,且以大量的古建筑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理念、建筑形制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祭祀的功能除了包含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因素外,主要还是满足百姓感恩、崇拜晋神的需求。因为晋祠所处地域受气候干燥、水资源匮乏的影响,祈雨者甚众,祭拜水母者颇多。水母楼供奉的水母娘娘,因为一段美丽的民间传说成为百姓祭祀膜拜的晋神,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并形成祭祀特色。水母楼位于晋祠主轴线上圣母殿的南侧,俗名“水晶宫”,其重檐歇山顶双重楼阁式的建筑形制,是晋祠建筑形制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从晋祠的建筑理念与建筑形制发展历史来看,研究水母楼的建筑布局与装饰及其特有的祭祀功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早产儿住院期间需要进行全程监护,病情稳定的患儿可以母婴同室,这时妈妈可以及时将乳汁用吸奶器吸出喂宝宝。但是,这样就容易增加母乳的感染机会,需要特别注意奶具的消毒处理。早产儿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期间,一般是不允许吃吸出的母乳,因为不能保证母乳的新鲜度和卫生情况,尤其是在夏季。同时,有时妈妈送来的母乳可能正好赶上宝宝刚吃完配方奶粉,暂时不需要,用经过储存后的母乳喂养容易引起宝宝消化不良及腹泻。但是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以及配方奶粉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可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给予母乳喂养。

一、“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我国古典祀庙建筑追求人神相融共存,晋祠是其中之一,遵循了宫殿、祀庙建筑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包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1]75- 77晋祠中有百余座的祠堂、亭台楼阁在自然环境中交错有致,自然景观的泉水湍流不息,就像一条玉带把一颗颗闪闪发亮的珍珠串联在一起。名木古树自然地穿插在晋祠建筑空间内,记录着千年祀庙的息息文脉,和谐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生发于西周之后,是当时人们思考天与人之间的紧密且不可分割关系的人文观点。“天人合一”中的“天”特指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无法预测的浩渺太空无限的敬畏,但“天人合一”思想内核仍是外在于人,历代统治者更是将承天命、顺天意作为其封建统治合法性的伦理基础,并用它来震慑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的效果。作为统治者、百姓最重要的建筑活动,祀庙建筑是创造与若干神灵对话的场所,晋祠建筑以物造景、以景衬物,以此来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便是晋祠建筑构成的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2]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累计及其他层次“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自然本指自然而然之义,儒家文化中总结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晋祠祭祀文化一大特有之处即儒风浓厚,这与其因儒学观念的制约有关联。晋祠的文化宗旨就是依赖儒学,伦理纲常即宣扬忠、孝修身之道。儒家思想是晋祠文化的核心,其目的在于不容许其他的宗教凌驾于儒家之上,统治者用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在晋祠文化的发展方向上也产生深远影响。自然观以抑制人欲而出现,其要义是将自然看作包容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在这种概念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中的相处关键在于包容有序,这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物我一体的自然观深刻影响着晋祠建筑的营造形制。

为了调节炉内压力使之维持一定值,钼板加热电阻炉通常要求炉膛压力保持在101 kPa左右。排气装置通常有水封排气和阀门排气,阀门排气简单,但容易吸入空气,安全性差,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常采用用水封排气,如图4所示。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总体定位下,在古代以农立国的生存环境中,人们通过对天地、日月、昼夜、阴晴、寒暑、水火、男女等自然现象及贵贱、治乱、兴衰等社会现象的仰观俯察,在商周时期即已形成后来概括为阴阳有序的一系列对立又互相转化的矛盾范畴。[3]202-203商周时期的《易经》将之概括为乾坤、泰否、剥复、损益,到老子的《道德经》更明确为“万物负阴而抱阳”。环境观影响了晋祠建筑的营造,这种影响表现在:第一,认定了方位是有主有从的,上古时代对太阳的崇拜形成日出日落的方位观,坐北朝南的朝向与中国在北半球居住的需求相适应,从而使南向成了中国多数地区最重要的朝向。而源于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起来的祭祀文化,从另一个角度对朝向的主从提出了要求。《周礼·春官·冢人》在述及墓葬时提及:“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 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当有关主体面南时,左东而右西,以左为尊与以东为尊结合在一起。第二,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互相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最典型的是关注环境中的山与水的位置,定山属静为阴,水属动为阳,南为阳而北为阴,高为阳而低为阴,“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为一般建筑群环境经营时提出了背山面水的要求。[4]第三,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并逐渐纳入到祭祀文化的要求中去。表现在晋祠建筑上是对各种祭祀礼制提出日渐明确的规定,总的来说,祭祀文化使晋祠建筑形成其特有的建筑形制,是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筑化。

二、功能化的建筑形制

(一)建筑布局

水母楼外部环境布局较为集中,是悬瓮山下第二景观系列之首,与圣母殿平行,位于难老泉亭西边,是建筑群南边线的主体建筑。水母楼南面是难老艺苑,祭祀时百姓歌舞酬神所用的场地,北边是公输子祠,祠堂与楼阁相临,使祭祀氛围更加浓厚(图3-a)。水母楼本身属于殿堂式建筑,主体从外至内增加一圈回廊,这种形式在商代建筑就已出现,应用于较为隆重的建筑。建筑布局方式是按照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对称展开的传统平面形式,上层三开间带围廊,明间两列柱子将平面划分为三份,空间开阔明亮,下层三间券窑洞带围廊结构(图3-b)。祭祀文化旨在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建筑形制采用中轴对称,四平八稳,不仅具有中国传统的美学——均衡之美,更能有效的烘托祠庙神圣的气氛。

2.相关政策章程的颁布及试点工作方案的细化,为试点工作制定了基本规范。2017年5月17日,财政部《关于在粮食主产省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的通知》发布以来,各地、各粮食主产省、各试点县更为具体的试点方案细则纷纷出台。其中,粮食大省山东于2017年6月24日率先出台了《山东省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工作方案》。相关政策细则相继颁布,各地因地制宜地推出的地方性、区域性、个性化、特色化的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工作方案,使农业大灾保险的发展有章可循。

图1水母楼平面形制图

(图片1来源:a:《中国建筑史》(第五版)b:互联网)

建筑的形态是人对建筑的视觉感知以及对符号理解的客观前提,因此对建筑视觉形态的认识和对整体抽象形态的理解,是进行建筑设计与感悟建筑文化内涵的基础。[8]而建筑形态美顾名思义为建筑的形象、神态之美,对于最能体现建筑特色的结构部件形态的思考成为人们分析建筑所传达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

图2水母楼(图片2来源:作者摄影)

晋祠最初为纪念晋王叔虞所建,后供奉圣母邑姜、水母柳春英、佛教和道教诸神,渐渐成为祭祀圣地。在晋祠传统的习俗中,就有祭圣母、祭水母的活动。以祭水母为例,水母是源自民间传说的人物,水母楼也是人们为纪念水母善良举动而专门修建的。水母楼作为祭水母活动的载体,其建筑形制承担着传播祭祀文化的重任,无论是布局、形态、装饰,都与祭祀功能相契合,体现着古代建筑体系中的祭祀之艺术感染力。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距省城太原25公里,座落在悬瓮山下,晋水的源头。早在周朝就形成了所谓的风水观念。这种观念的基本精神就在于调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求建筑与地形、地貌和方位等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协调一致,晋祠无疑是选址的最佳地点,位于悬瓮山和晋水交汇处。[5]44-45据《晋祠铭》记载悬瓮山“崇山亘峙,作镇参墟;襟带边亭,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降雪,皎冬夏之光”,晋水“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萦氛雾而终清……日注不穷,年倾不溢……”。经历史考证,晋祠创建至今至少有1500年历史,总占地面积10万m2,共有上百座建筑,规模宏大,虽然是历代陆续修建,但是布局严谨(图1-a)。晋祠建筑空间与周围的山川、流泉、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祀庙建筑“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阴阳有序”的理念,[6]这种理念反映在晋祠轴线布局的特点上(图1-b),分析晋祠的平面布局图我们发现,我们将轴线周围的单体建筑的长轴画出,就会发现所有的长轴都指向中轴线上,这种关系从本质上证明了晋祠园林的自然观。

图3水母楼平面形制图

(图片3来源:a:互联网b:作者自绘)

水母楼的斗拱同样体现了建筑的形态美,鲜明的结构特色体现了明清建筑着重突出梁、柱、檩直接结合的斗拱建造风格。水母楼斗拱共分三类,檐柱上的柱头科斗拱、屋檐转角处的角科斗拱和角科旁两平身科斗拱。柱头科结构为三踩斗拱,计心造,翘做昂形。梁枋出头做挑尖梁头,外拽万拱上承挑檐枋及挑檐琰。正心万拱承正心枋及正心衍,里拽万拱有仿木横向连接。平身科结构与柱头科相同,挑尖梁头改耍头,蚂蚱头。角科与柱头科形制相同,斜出角昂一缝,上置平盘斗,承交手连拱及由昂,由昂上置宝瓶,承老角梁。由昂后尾承抹角梁,与宝瓶共托老角梁。角科旁两平身科斗拱,耍头后尾共承一短木,上承老角梁。角科拱与昂的高低不同、朝向不同,错落有致节奏感强,形态充满张力,在装饰效果上加强了祭祀建筑的张力与威严感。

(二)建筑形态

水母楼位于晋祠主轴线上圣母殿的南侧,直面难老泉亭,明嘉靖四十二年(1963)由民间集资建,后经1844年重修,水母楼重檐歇山式双层楼阁,底层是带围廊的三间券窑洞,一明两暗。双层木结构建筑,面宽为三间,进深为两间(图2)。

屋顶作为晋祠建筑的重要表现结构,代表着建筑的整体气质。屋顶上的脊饰是划分建筑等级的重要标志,在祭祀文化影响下,屋顶的装饰不仅为单调的屋脊添加生趣,而且是衡量传统礼制的显现。[9]水母楼重檐歇山式的屋顶,出檐较深,能有效防止雨水对建筑的侵蚀。屋檐整体线条流畅,运用直曲对比进行变化,笔直的正脊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而曲线美的戗脊和垂脊则显示出柔和生动,巧妙地运用直线和曲线线型,通过刚柔对比,使屋顶构图富有生趣。

中国是祭祀大国,统治者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通过修建祠庙和国家社稷层面的祭祀活动纳入国家礼制,要求子民恪守。祭祀文化中,“祭祀”是人神相接的具体表示,是“人类妥善处理自身与天地与先祖及其他殁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典礼”[14]。祭祀文化以传统的纲常礼制为根本,历代帝王希望通过祭祀礼仪使民众有所教化,遵循“三纲五常”以维护社会伦理道德、从而巩固统治。

图4水母楼屋顶形态美分析(图片4来源:作者自绘)

水母楼上层中轴线上,明间根据空间大小设四扇隔扇门,次间为直棂窗,除去繁复的花纹直棂窗简单大方。山墙和后墙铺满壁画,精妙绝伦意味深长。水母像前置门板,门板后放供桌。左右窑洞里有对称砖砌台阶,用于疏散人流,前面设一圆形直棂窗,窑洞间有对开板门相隔。中间窑洞正面有雕花石栏板,两侧为砖砌花槛墙。窑洞顶部绘制大水泛滥,水母坐于瓮上的情景,整体布局风格淳朴自然。下层三间券窑洞的布局方式更加真实地还原了神话故事中水母坐翁压制大水的场景。[7]386-399

水母楼不论是屋顶形态、装饰脊兽还是斗拱建造,都传承了祭祀文化的核心精神——纲常礼制,在造型上运用几何形体的基本组合方法塑造形态,赋予形体以理性的实用功能与感性的象征意义,从而使建筑形态生动美观,突出了造型语意,达到美的视觉效果,深化了祭祀的精神力量。

(三)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是指通过建筑的装饰,使其具备形式美的图案、纹样、色彩和形体,具有产生装饰效果的艺术美。[12]70-71水母楼的装饰元素是探寻祭祀文化对装饰样式及装饰色彩影响的重要举证,演示了建筑装饰如何创造美感从而传播祭祀文化。

水母楼以瓦作顶,以墙为身。明清砖瓦技术成熟,砖瓦结构被普遍应用,灰色调的砖墙配上褐色的瓦,再与朱红色的柱子相搭,整体色调沉稳庄重,彰显祭祀建筑磅礴大气,神圣威严。[13]50-52朱红色的柱子与墙面形成呼应,又与暗红色的直棂窗形成同色系明暗对比,在色彩上和谐却有变化。屋顶装饰清一色灰,协调一致,整体感强,期间通过脊饰造型变化使屋顶生动有趣富有生命力,达到“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水母楼顶层墙壁上三面饰壁画,为明代所作的水母出行仙仪图,描绘水母出行的场景。三面壁画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带来多角度观视享受感;构图无特定对称,但求在画面比例上协调,给人沉稳之感;利用重叠遮挡来表现空间,远近呼应层层递进;色彩上,以蓝、灰白、墨绿营造冰冷、严肃的氛围,以灰白、土黄凸出安详、成熟之感,局部红色增强画面跳跃感。

水母楼的装饰元素,纹饰样式来源于自然中人们认为有精神力量的图案,取材源自民间神话传说,在运用上意在营造祭祀文化的氛围,同时遵循了一定的设计美学法则,使装饰元素承担起美化建筑和传承精神的双重职责。

三、晋祠的祭祀文化

(一)祭祀功能

屋脊脊兽的形态同样也是展现建筑形态美的部件,在祭祀文化中,为了划分等级和区分贵贱,有明确的礼制规定,反映在建筑上就是脊兽的形态和数量。[10]59水母楼正脊两端处饰两个正吻(图4中②)。两端的龙头形正吻不止有加固屋脊和装饰的作用,更有“防火”的功效。在中国的祭祀文化中,建筑多为木质结构,为了防火正脊多用与水有关的动物作为装饰,古人认为龙有避火灾的功能,因此将其放在正脊处。正脊中央饰脊刹(图4中①),正吻与脊刹各有三叉拒鹊子,拒鹊子是为了防止鸟鹊在正吻和脊刹上栖息筑巢,在上面插上了细铁叉,铁叉直指苍穹,象征威严,展示了祭祀建筑庄严且富丽的气质。垂脊上饰四个垂兽(图4中③),垂兽浑身布满鳞片,鬃毛整齐飘逸,闭口远眺,塑形动静结合,与正吻统一却富有变化。戗脊上饰八个戗兽(图4中④),将戗脊分割两段,前段置走兽。戗脊上有三个走兽(图4中⑤),走兽数量一般为奇数,奇数为阳象征清白,走兽数量越多,建筑规格越高,但是不能超过九个。九个走兽是帝王专属,因为水母楼为百姓集资所建,故每个单檐只有三个走兽,三个走兽按照顺序依次排列,充满秩序的美感。[11]28戗脊末端饰八个龙头套兽(图4中⑥),也是起到防止雨水侵蚀建筑的作用。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财务在进行日常、期末业务处理、报表的编报时除了严格遵循《政府会计制度》的各项要求和规定,还应重点关注采用权责发生制所引起相关事项处理的变化和 “平行记账”。

晋祠作为祭祀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群,一年中祭祀活动络绎不绝。随着历史的前进,晋祠的发展经历了重大变化: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帝王将唐叔虞作为祭祀的主神;而宋朝继宋太宗修建晋祠后,圣母邑姜取代了唐叔虞的主祭地位;明朝后随着民间百姓对水母娘娘信奉的热涨,祭祀水母成为每年晋祠祭祀活动中最盛大的一次,从农历六月初一起延续到七月初五。百姓对水母的热捧源于在晋祠一带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少妇坐翁”:故事讲述了金胜村村民柳春英在发大水时坐在翁上,阻止了大水灾害,从而羽化登仙的故事。从此柳春英便是能带来风调雨顺的水神,受到百姓祭拜。梳洗完毕的水母像神态安详活灵活现,坐于神龛内。神龛不但升高了水母像高度,还使人们在空间内瞻仰水母像的视角舒适自然。龛前两边有侍女像共八尊,面对面而立,水母像作为空间的主体,与两旁的侍女像排布产生鲜明对比,排布方式具有韵律感,众星拱月般衬托了圣母像的威严。下层穿着金装的铜质水母像位于三间券窑洞中,坐在水瓮上,形象亲切温和,与上层水母像相比,更加生活化(图5)。

图5水母娘娘像(图片5来源:作者摄影)

水母楼作为祭祀水母的建筑,首先满足了提供祭祀空间的基本功能。在建筑结构上符合祭祀建筑传递精神的基本要求:体现祭祀主神的神圣地位。双层楼阁的结构是经过两个朝代重修过的,明朝修建后清朝最终保留了前朝的水母像,在上层加筑一层供奉神像。水母楼的重修提升了楼高,使水母像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凌空高悬高大庄严,在视觉和心理上都起到震慑作用,给人气势磅礴的感受,在功能上很好的契合祭祀主题。重修的双层楼阁也演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尊神像不足以表达对其崇敬之情,在保留前朝神像前提下,加筑具有当代祭祀文化认识的水母神像,是人们对水母娘娘崇敬之情的升华。

(二)祭祀文化考

晋祠建筑的祭祀文化有着深厚庞大的文化渊源,多种因素依赖晋祠建筑这个特殊的社会空间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15]晋祠现存的祠庙、碑刻及历史文献反映出深远的宗教祭祀文化,祠内专事祭祀的祠庙多达五六十座,就连雕塑、壁画和碑刻都围绕着祭祀这一主题。其祭天、祭地、祭人、祭物、祭神灵,有着广大的规模和形式,被称为我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缩影。《晋祠志》中描绘了当时晋祠祭祀活动的盛况:“每届祭期正若思之念,貌仰如在之神。列黍稷而馨感明灵,奏合乐而声闻霄汉。由是丁男子妇,攘往熙来,壤叟衢童,趋前逐后,献酒、献帛、献牲之众,不一其人。夫晋阳胜景,全在晋祠,更兼四时景色,极其鲜研。非但公子王孙,五陵年少,赏心乐事,必于此而放浪其形骸,即诸贫穷亦多解质借兑,扶老携幼,竟日嬉游,从古而然,至今不改也。”“晋祠神庙虽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岁时乡食者,惟圣母庙、唐叔虞祠、水母庙、王恭襄公祠而己。”晋祠频繁与盛大的民俗活动和宗教祭祀,既加深了人们对于乡土的自然崇拜,也加强了人与社会的情感交流。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并立于祠中,使得晋祠宗教系统更加庞杂,从而推动了我国祭祀文化的发展,也使我国祭祀文化融入了宗教的色彩。晋祠的宗教形态因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而促使了祖先崇拜的形式,古代的农耕文化要求社会内部组织秩序化,从而推动了内部核心人物的出现。其次,晋祠的宗教形态还为百姓提供了尊祖敬宗祭祀活动的平台,以使之实现精神的寄托、情感的交流,弥补了社会交往中的精神联系和情感沟通的不足。

表3还表明,在不同分位点上,β的估计值存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第一,不同分位点上,对于不同期货合约下,β存在明显差异;第二,随着分位数的增大,不同期货合约下,β有变小的趋势,由此说明,随着原油期货价格的上涨,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作用不断下降。

四、晋祠建筑形制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祀庙建筑作为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之一,历代以来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因此,祀庙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晋祠建筑完成于北宋时期,其布局规整、柔和多彩,具有灵活、整齐、壮观和精致的特色。宋朝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时代,《营造法式》的颁行,建筑科学理论的创立,科技文化的发展,使得建筑艺术、工程技巧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等较之以往有很大的突破,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变化,给古代建筑注入了新的文化艺术内涵。[16]晋祠水母楼是这一时期现存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实物,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这一高峰时期的经典范例。无论是从空间结构,还是内部构造,都运用了很多手法进行表现。历经上千年的岁月沉淀和时代变迁,水母楼由一个简单的祭祀对象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祭祀对象众多、建筑形制丰富、建筑与园林山水相结合的祀庙建筑。其祭祀文化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就像是历史的年轮,留给我们丰富的历史信息。

晋祠水母楼是祭祀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作为文化传播的依托,无论是建筑形态还是装饰特征都是为了更为广泛地宣传礼制文化而设定,祭祀氛围浓厚。其成熟严谨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美学特征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案例,而现代设计师应该深入思考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和建筑如何为文化事业服务这一问题,取其精华为现代所用。

从用钢量方面来讲,用钢量受较多因素影响,如边界条件、建筑平面尺寸等,但一般而言,对于建筑长宽比较大的建筑,类似于单向板受力体系,采用于空间桁架结构较为经济,而建筑长宽比较小的建筑,类似于双向板采,用多向传力的均匀的网架结构更为经济,本工程阀厅长宽比接近1,显然更适合采用网架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蕾,韩宏斌.天人合一物我相融——晋祠古建筑群[J].收藏, 2007,(10).

[2] 孙大章.中国建筑艺术全集9·坛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 宋宁.中国汉传佛教建筑礼拜空间浅析——以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12).

[4] 陈全慧.巴渝地区道教建筑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5] 张艳.晋祠古祠建筑群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5,(9).

[6]朱向东,杜森.晋祠中的祠庙寺观建筑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8,(1) .

[7] 张俊峰.传说、仪式与秩序:山西泉域社会“水母娘娘”信仰解读[J].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8.

[8] 张志明,郭兆儒.中国古代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9] 路苗苗.晋祠古建脊饰造型的艺术特征[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2.

[10] 袁丽娜.浅谈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屋脊兽[J].黑龙江史志,2014,(23).

[11] 史敏.论故宫脊兽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5,(4).

[12] 钟海北.道教建筑审美特征研究——以成都青羊宫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

[13] 李庆玲.晋祠水母楼的修缮[J].古建园林技术, 2009,(4).

[14] 李洁.晋祠的造园艺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15]梁思成.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A].梁思成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16]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

ResearchontheArchitecturalFormandSacrificialCultureofShanxiJinciTemple

WU Guo-rong1,CHEN hui2

(1.SchoolofArtandDesign,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1;2.SchoolofArtandDesign,Jiangxi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330029)

Abstract:Shanxi jinci temple was built for the worship of tang shuyu, the king of jin. Different from other temples, jinci temple has clear memorial significance, strong aesthetic value and strong artistic appeal.Even a single building has its own sequence.On the central axis are arranged stage, xian dian, fish bog, Madonna hall, jellyfish floor and so on.Taking jinci temple as an example, the layout, form and decoration of jinci temple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acrificial function in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structure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jinci temp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sacrificial activities on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example for how the sacrificial features at that time integrate with architecture to serve modern society.

KeyWords:Ideology, Jin Temple Origin, Jin Temple Architecture, Sacrifice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9)01-0167-05

作者简介:吴国荣(1973- ),男,汉,江苏无锡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学。 陈惠(1989-),女,汉,湖南株洲人,江西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陈娟娟)

标签:;  ;  ;  ;  ;  ;  ;  ;  ;  ;  ;  ;  

吴国荣:山西晋祠建筑形制及其祭祀文化考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