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起源畸形论文_白梦媛,王莉,王金鹏,王高尚,薛歆

导读:本文包含了冠状动脉起源畸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畸形,肺动脉,心肌梗死,冠状,起源,造影。

冠状动脉起源畸形论文文献综述

白梦媛,王莉,王金鹏,王高尚,薛歆[1](2019)在《冠状动脉起源畸形的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63岁。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伴大汗、呼吸困难,持续不缓解入院。既往无肝炎、结核等病史,无吸烟及饮酒史。入院查体:T 36.0℃,P 72次/min,R 18次/min,BP 130/80 mmHg。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节律规整,心(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冯京,孙育民,王骏[2](2019)在《左主干起源畸形伴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 病例简介患者女性,64岁,因"突发胸骨后疼痛3 h"入院。患者入院3 h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骨后疼痛,呈压榨样,持续不能缓解,有后背紧缩感,伴冷汗。既往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史10余年,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吸烟史。入院后测血压173/101 mmHg;肌钙蛋白T 0.767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8.9 ng/mL,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740 pg/mL;心电图示V2~V4导联ST段水平型压低(本文来源于《国际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秉权,刘永煕,邓宇,曾庆思[3](2018)在《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类型、发生率、构成比,探讨术前MSCT心脏成像诊断对术前计划制定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经手术证实的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所有患儿均在本院行MSCT心脏成像,并记录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类型及数量。对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发生率采用行×列Pe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对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构成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与手术结果对照,探讨术前MSCT心脏成像诊断对术前计划制定的重要性。结果: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共276例,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者47例,平均发病率为17%,其中肺动脉闭锁PA 11例,大动脉转位TGA 15例,法洛氏四联症TOF 4例,永存动脉干PTA 6例,右室双出口DORV 11例。在本组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伴发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中,单冠状动脉SCA最多,占48.94%,其次为对侧冠状动脉或无冠窦起源OO,占29.79%,冠状动脉多发起源MO占14.89%,冠状动脉高位起源HO为4.26%,冠状动脉肺动脉起源PO最少,占2.13%。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卡方值为15.452,P值为0.472,说明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构成比不全相同,与圆锥动脉干畸形的严重程度相关。本研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TA(35.3%)>TGA(27.3%)>DORV(25%)>PA(16.9%)>TOF(4.2%)。但是TGA的构成比高达32%。结论:不同类型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发生率及构成比不同,与圆锥动脉干畸形的严重程度相关;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大动脉转位伴发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患儿。(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8年06期)

张秉权[4](2017)在《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圆锥动脉干是胚胎发育时期心球与弓动脉之间的管状结构,其发育畸形会导致一类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畸形。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是一组严重的、复杂的青紫型先天往心脏病,包括法洛四联症、永存动脉干、肺动脉闭锁、右室双出口、完全大动脉转位、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等多种导致紫绀和低氧血症的心脏畸形。圆锥动脉干畸形所致的心脏结构异常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时半月瓣下圆锥的存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动脉的位置及其与心室的连接关系;圆锥的大小则决定了其上方半月瓣的前后、上下的相对关系,圆锥动脉干分隔及右旋不充分或圆锥动脉干发育过度,导致主动脉未能够完全骑跨于左右心室的上方,则引起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是由于圆锥动脉干间隔的反向旋转所致,若间隔未发育则形成永存动脉干,而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则是由于圆锥动脉干间隔发育不完全;肺动脉瓣下方的圆锥动脉干的发育异常则导致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这些圆锥动脉干畸形所致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在出生后若早期治疗不及时,预后差,近半数死于婴儿期,而早期手术治疗的实现依赖于早期对该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准确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cous origi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异常位置、单支冠状动脉畸形及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主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向主动脉窦融合过程中误差所致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窦中的异常位置。单一冠状动脉畸形及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常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存,由于供血范围增加,可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碎死,属具有潜在危险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类型。倘若单一冠脉发生粥样硬化,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后果,主要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现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使用动脉调转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时涉及冠状动脉移植,且有大量文献证明ASO成功的关键在于冠状动脉的移植。所以冠状动脉移植不仅要求操作更精细、准确、轻柔,还要术前充分了解畸形冠状动脉解剖特点及影响手术的相关因素,以更加合理的选择移植方式,避免移植后冠状动脉产生牵拉、扭曲、夹角、压迫等,改善术后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并发症。以上种种恰好说明术前对畸形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作出准确判断是必须的。而常常作为先天性心脏病首选检查的心脏超声对于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及形态的观察受制于胸骨及肺的影响而无法清晰显示,因而无法准确提供冠状动脉开口、走行及形态的信息。近年来,MSCT心脏成像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解剖结构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MSCT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大动脉关系和冠状动脉显示有巨大优势[74-75],虽然已有很多文献对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等作了不同的对比,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基于成人患者。所以,本研究第一部分将对两种门控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成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作比较。第二部分围绕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心病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做一些相关研究。第一部分前瞻性与回顾性MSCT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成像质量与剂量比较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行MSCT心脏成像,并记录患者心率、扫描时间、有效剂量。其中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MSCT心脏成像各38例。76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并在术前行经胸骨后心脏超声(TTE)检查。所有心脏CTA图像均由两名高年资心胸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照五点分级量化表,评估内容包括整体图像质量,心腔结构、冠状动脉开口、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肺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76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扫描,76例患儿的心腔结构、心外大血管、冠状动脉开口及主干均能清晰显示,其中前瞻心电门控组患儿的有效剂量及扫描时间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比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减少约76.21%。结论: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应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心脏MSCT检查的首选。第二部分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目的:研究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类型、发生率、构成比,探讨术前MSCT心脏成像诊断对术前计划制定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经手术证实的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所有患儿均在本院行MSCT心脏成像,并记录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类型及数量。对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发生率采用行×列Pe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对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构成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与手术结果对照,探讨术前MSCT心脏成像诊断对术前计划制定的重要性。结果: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共276例,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者47例,平均发病率为17%,其中肺动脉闭锁PA 11例,大动脉转位TGA 15例,法洛氏四联症TOF4例,永存动脉干PTA 6例,右室双出口DORV 11例。在本组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伴发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中,单冠状动脉SCA最多,占48.94%,其次为对侧冠状动脉或无冠窦起源OO,占29.79%,冠状动脉多发起源MO占14.89%,冠状动脉高位起源HO为4.26%,冠状动脉肺动脉起源PO最少,占2.13%。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卡方值为15.452,P值为0.472,说明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发生率不全相同,但是TGA的构成比高达32%。结论:不同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发生率及构成比不同,与圆锥动脉干畸形的严重程度相关,本研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TA(35.3%)>TGA(27.3%)>DORV(25%)>PA(16.9%)>TOF(4.2%)。但是,大动脉转位(TGA)的构成比最高,达到32%,表示我们应该更多地注意TGA伴发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患儿,因为冠状动脉移植是动脉调转术(ASO)成败的关键,同时影响患儿预后及生存率。因此,术前进行MSCT心脏成像清晰显示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冠状动脉开口对术前计划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安明,史跃,朱丽丽,赵汉青,李皖陇[5](2013)在《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变异及畸形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诊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变异及畸形的价值。方法:803例疑冠心病患者行DSCTA,回顾性分析146例154支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变异及畸形的表现。结果:803例患者中,共检出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变异及畸形146例154支冠状动脉。动脉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窦118例。开口高位20例,其中左冠主干开口高位18例,包括左冠主干开口于左冠窦嵴8例,左冠主干开口于左冠窦嵴上10例;RCA开口于右冠窦嵴上2例。RCA起源于左冠窦5例及左冠窦嵴上3例,其中4例并走行异常,即开口异常的RCA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LCX起源于右冠窦2例,并走行于左心房与主动脉之间。LCX单独开口于左冠窦1例。3例为2支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均有动脉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窦,2例合并左冠主干开口于左冠窦嵴上,1例合并左冠主干开口于右冠窦。1例为3支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动脉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窦合并左、右冠状动脉分别开口于左、右冠窦嵴上。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是目前诊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变异及畸形最有用的无创性检查。(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3年05期)

赵启明,高秉仁,杨堃,戴余雷,宋铁牛[6](2010)在《法洛氏五联症合并左右冠状动脉共干畸形并起源异常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儿男,3岁,体重7kg。紫绀2年,哭闹时加重。于2009年9月10日收住入院。入院查体:发育不良,营养欠佳。心脏专科情况:心率90次/min,胸骨左缘第3、4(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马增才,李亚,王炳勋,张建刚,徐泽升[7](2007)在《冠状动脉造影联合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起源畸形4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冠状动脉畸形包括冠状动脉起始、分布和终止异常。冠状动脉起源畸形,尤其是起源于对侧窦的畸形被视为具有潜在危险的冠状动脉畸形;可造成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早期、正确诊断冠状动脉起源畸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总结4例冠状动脉起源畸形的64层螺旋CT(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07年17期)

杨广龙,万书平,陈礼学[8](2007)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起源右冠状动脉窦先天畸形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48岁。阵发性胸闷胸痛4年再发半个月入院。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胸痛,以胸骨后明显,呈压榨性,每次持续3~5min可自行缓解,症状间断发作,一直服用尼莫地平、倍他乐克治疗,近半个月来症状发作加重,伴头昏、乏力,无心悸气促遂入我科。既往有高血压史5(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程康林,曹爱玲,张敏州[9](2005)在《右冠状动脉起源畸形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 病 例 介 绍 患 者 , 女 性 , 81 岁 , 病 案 号 :0103914,因 反 复 胸 闷 痛 半 年 ,加 重 伴 气 “促 5天 ”于 2004年 9月 1日 入 院 。 患 者既 往 有 半 年 的 劳 累 后 心 前 区(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童国新,陈鹏,王宁夫,张邢炜,徐坚[10](2004)在《左冠状动脉肺动脉起源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性,51岁,主因“胸闷、气促3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3周”于2002年5月17目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气促,病情时轻时重,但无规律性,有时夜间呈阵发性呼吸困难,需坐位时方好转。入院查体:T37.1℃,P92次/分,BP140/85mmHg,R20次/分,神志清,慢性病危病容,高枕卧位,双侧颈静脉怒张,唇绀,辆肺底可闻及湿性罗音,达腋后线水平,心界左右两侧扩大,心尖搏动位子左腋中线第6、7肋间,HR92次/分,P2亢进,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粗(本文来源于《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4-11-01)

冠状动脉起源畸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性,64岁,因"突发胸骨后疼痛3 h"入院。患者入院3 h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骨后疼痛,呈压榨样,持续不能缓解,有后背紧缩感,伴冷汗。既往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史10余年,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吸烟史。入院后测血压173/101 mmHg;肌钙蛋白T 0.767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8.9 ng/mL,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740 pg/mL;心电图示V2~V4导联ST段水平型压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冠状动脉起源畸形论文参考文献

[1].白梦媛,王莉,王金鹏,王高尚,薛歆.冠状动脉起源畸形的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例[J].疑难病杂志.2019

[2].冯京,孙育民,王骏.左主干起源畸形伴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1例[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9

[3].张秉权,刘永煕,邓宇,曾庆思.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8

[4].张秉权.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MSCT诊断[D].广州医科大学.2017

[5].王安明,史跃,朱丽丽,赵汉青,李皖陇.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变异及畸形的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13

[6].赵启明,高秉仁,杨堃,戴余雷,宋铁牛.法洛氏五联症合并左右冠状动脉共干畸形并起源异常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

[7].马增才,李亚,王炳勋,张建刚,徐泽升.冠状动脉造影联合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起源畸形4例[J].临床荟萃.2007

[8].杨广龙,万书平,陈礼学.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起源右冠状动脉窦先天畸形1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

[9].程康林,曹爱玲,张敏州.右冠状动脉起源畸形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告[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

[10].童国新,陈鹏,王宁夫,张邢炜,徐坚.左冠状动脉肺动脉起源畸形[C].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4

论文知识图

示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主动脉缩窄示动脉导管未闭示法洛四联症主动脉弓离断主动脉缩窄;;图2:主动脉弓离断;;图3:动...

标签:;  ;  ;  ;  ;  ;  ;  

冠状动脉起源畸形论文_白梦媛,王莉,王金鹏,王高尚,薛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