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身份认证论文-张顺,陈张凯,梁风雨,石润华

量子身份认证论文-张顺,陈张凯,梁风雨,石润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量子身份认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量子身份认证,量子加密,量子通信,Bell态

量子身份认证论文文献综述

张顺,陈张凯,梁风雨,石润华[1](2019)在《基于Bell态的量子双向身份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Bell态的纠缠性质提出一种可以进行双向身份认证的协议。与已有的量子身份认证协议相比,该协议没有第叁方认证机构就能实现双方同时身份认证,避免了第叁方认证机构的不安全因素。利用诱饵粒子和纠缠相关性检查保证认证双方之间传输的量子态不被改变,同时认证双方之间传输的经典信息是经过安全的单向哈希函数计算出来的,保证了该身份认证协议的安全性。该协议使用一个Bell态量子资源即可验证两比特密钥,节约了量子资源。认证双方所需执行的操作为经典异或操作,使得该协议具有易于实施的优点。分析表明,该协议可以有效防止拦截/重发攻击和中间人攻击等攻击方式。(本文来源于《信息网络安全》期刊2019年11期)

郑涛,张仕斌[2](2019)在《基于Bell态的量子隐私查询与双向身份认证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隐私查询可以同时保证用户和数据库提供商的隐私安全,量子身份认证可以在通信过程中实现更加可靠的身份认证。提出一种基于BELL态的多功能量子密码协议。基于非对称QKD的思想,又提出一种量子隐私查询方案。该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安全高效地实现隐私查询,同时严格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为了提高量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增加量子资源的实际用途,完成非对称QKD过程后,该协议可以完成一次双向的身份认证过程。最后给出了严格的协议安全性证明过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9年07期)

齐佳敏[3](2019)在《基于纠缠态和身份认证的量子对话协议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依靠计算复杂度保证协议安全性的传统密码体制将面临着严重威胁。因此,不依赖任何计算假设的量子通信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量子安全通信是一种完美结合量子力学特性和通信技术的新兴交叉科学。与经典的通信技术相比较,量子安全通信具有保密性强、高效等特点。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是量子安全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信双方在不需要预先共享密钥的情况下,就可以在传输量子态的同时完成秘密信息的传输。而量子对话就是双向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是量子通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量子通信过程中,使用纠缠态传输信息也是学者们的研究主流。此外,量子身份认证技术在保证协议的安全性、完成通信者之间的身份认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基于纠缠态和身份认证的量子对话协议展开研究和设计。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提出一个基于叁粒子纠缠态和身份认证的受控量子对话协议。考虑到量子身份认证技术能够实现通信双方的身份认证,而部分受控量子对话协议效率低且不安全,本文首次提出基于叁粒子纠缠态和身份认证的受控量子对话协议。通过单粒子测量和经典通信,通信双方可以完成秘密信息的安全传输。安全性分析表明该协议可以抵御常见的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协议是安全的;效率分析结果证明其比已存在的同类型协议具有更高的效率。(2)提出基于GHZ-like纠缠态的高效的带身份认证的量子对话协议。分析发现已有的同类型协议,发现不仅通信效率低,还存在安全性问题。通过利用GHZ-like态的纠缠特性,本文设计一个高效的具有身份认证的量子对话协议。通过执行酉操作,GHZ-like纠缠态可以实现相互的转换。该协议充分利用了量子纠缠态的高保密容量特性,理论效率达到80%,高于同类的其他协议。同时,安全性分析证明其可以抵抗常见的攻击,也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5)

董颖娣,彭晓天,宋扬[4](2019)在《基于轨道角动量的多用户量子身份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的多用户量子身份认证协议。协议首先以光子OAM编码分布式网络节点,网络节点与子服务器之间共享光子OAM纠缠态。可信中心以相位因子分组网络用户,以OAM的纠缠特性实现不同光子OAM的隐形传态。协议利用量子信息保证了认证系统的安全性,以光子OAM实现了网络系统的多用户的同时认证。当OAM态具备两个正交极化方向时,拓扑态的拓扑荷值为l_i(i=1,2,…,4)时,身份认证系统的量子认证效率可提高2×l_i倍。(本文来源于《量子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江英华,张仕斌,昌燕,杨帆,杨敏[5](2018)在《具有双向身份认证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Bell态的纠缠特性,提出了一种可以进行双向身份认证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与传统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相比,该协议有零知识性,能进行双向身份认证,进行一次量子序列传输就能同时完成身份认证与密钥分发。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能抵御截获/重发攻击及中间人攻击等一系列攻击。(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钱钱[6](2016)在《可控量子隐形传态身份认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控量子隐形传态具有安全性的特征,其在身份认证的过程中,表现出优质的实践特征。本文从可控量子隐形传态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实践过程探讨,分析了可控量子隐形传态在身份认证中的作用,从而设计出了身份认证的方案。方案中,重点把控网络模型、认证算法,采用可靠性评估的方法 ,实现可控量子隐形传态身份认证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6年13期)

李智伟,周小清,胡晓欢,朱聿蔚[7](2016)在《基于隐形传态的量子无线通信EAP身份认证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隐形传态的量子无线通信,提出有关于ESS通信网络结构概念,利用量子隐形传态与经典通信认证方案相结合实现了无线局域网EAP身份认证,此方案着眼于解决无线局域网身份认证并且延伸至整个量子通信网络之中。在无线局域网中,客户端、认证系统和认证服务器在获得SK和EPR对的基础上,通过量子隐形传态传输,认证服务器对接收的量子态进行幺正变换后把变换得出的信息与发送前备份信息进行比对计算,从而判断认证是否成功。(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智伟[8](2016)在《基于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局域网身份认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通信是一门由量子力学与经典信息学结合而成的新兴前沿科学,近年来,通过诸如潘建伟、郭光灿等优秀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内的不懈努力,使得量子通信研究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均获得了重大的突破,与此同时量子通信的信息安全也相应的成为引人注目的方向之一。本文针对目前对多数量子通信过程可能出现的例如“假冒身份攻击”“中间人攻击”等通信安全问题,采用了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的基本原理与局域网经典通信认证协议提出了相关的量子通信身份认证方案,并利用相关的量子隐形传态理论计算公式及幺正操作对身份认证方案进行了很好的验证和分析。本文先从无线局域网和有线局域网通信网络结构类型特征着手进行浅析,随后对量子通信方面信息传输以及身份认证方案进行重点研究,在量子通信网络中,采用隐形传态原理研究如何实现量子通信用户在网络通信中的身份认证方案,确保网络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进行。一、由于多用户同时与同一通信终端通信认证时,往往因为用户之间没有很明确的优先级别限制,在相同时间里‘盲目竞争’获取同一通信终端认证信息造成经典信道拥堵,或在网络闲置时处于通信静态。本文使用令牌环网络工作原理与量子隐形传态相结合,既能够解决用户通信的优先级别,同时也可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性,该认证方案主要是针对令牌环局域网内各通信站点间实现优先级预约及身份信息核实进行研究。进而,将此方案延伸至总线型或星线型等拓扑结构的网络之中,从而实现在整个量子通信网络的身份认证。此方案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根据量子通信网络的情况来决定身份认证的顺序和数量,有效避免因通信用户之间的冲突或闲置带来的网络资源的大量浪费。二、基于无线局域网通信网络,将隐形传态原理与传统的通信认证协议相结合形成新的量子通信身份认证方案,方案首先针对规模稍小的ESS(Extended Service Set)无线局域网结构进行研究,然后根据研究情况分析进一步推广扩展到整个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网络之中,实现无线网络量子通信的EAP(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身份认证。在无线局域网中,客户端、认证系统和认证服务器在获得EPR对的基础上,客户端通过经典信道和量子通信信道把认证信息传输到认证服务器,然后认证服务器RS(Radius Server)对接受的量子信息和经典信息进行相应的转换,得到客户端传输的验证信息,从而判断认证是否成功。此身份认证方案的研究为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更为安全的“防火墙”保障技术,为进一步推进量子通信网络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此方案的意义在于:通过采用RS服务器控制终端用户在无线局域网节点AP的身份认证,一方面可以保证无线局域网的通信安全,另一方面体现出终端接入局域网节点方面更为便利与稳定。(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6-03-26)

李娇,尚涛,刘建伟[9](2016)在《基于身份认证的安全量子中继器网络编码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量子一次一密通信方法引入到量子中继器网络中,提出了基于身份认证的安全量子中继器网络编码方案.针对编码过程中存在的主动攻击问题,用一次一密的方式实现任意相邻节点通信过程中的身份认证,优化编码算法,最终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生成量子纠缠态作为信道,构成量子隐形传态网络.方案分析表明,这种方案可以实现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远程量子通信.(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董颖娣,彭进业,张晓博,张振龙[10](2016)在《基于测量设备无关协议的量子身份认证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配协议的安全性,提出了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身份认证协议。在此协议下,认证中心和认证方以共享密钥加密认证信息和认证密钥,将其发送至第叁方进行贝尔态测量以提取安全的认证信息,实现认证中心对认证方有效认证,并更新共享密钥。分析协议性能显示,系统在不同攻击下认证过程是安全且有效的。(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量子身份认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量子隐私查询可以同时保证用户和数据库提供商的隐私安全,量子身份认证可以在通信过程中实现更加可靠的身份认证。提出一种基于BELL态的多功能量子密码协议。基于非对称QKD的思想,又提出一种量子隐私查询方案。该方案可以帮助用户安全高效地实现隐私查询,同时严格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为了提高量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增加量子资源的实际用途,完成非对称QKD过程后,该协议可以完成一次双向的身份认证过程。最后给出了严格的协议安全性证明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量子身份认证论文参考文献

[1].张顺,陈张凯,梁风雨,石润华.基于Bell态的量子双向身份认证协议[J].信息网络安全.2019

[2].郑涛,张仕斌.基于Bell态的量子隐私查询与双向身份认证方案[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9

[3].齐佳敏.基于纠缠态和身份认证的量子对话协议的设计与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4].董颖娣,彭晓天,宋扬.基于轨道角动量的多用户量子身份认证协议[J].量子光学学报.2019

[5].江英华,张仕斌,昌燕,杨帆,杨敏.具有双向身份认证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J].量子电子学报.2018

[6].赵钱钱.可控量子隐形传态身份认证探讨[J].科学家.2016

[7].李智伟,周小清,胡晓欢,朱聿蔚.基于隐形传态的量子无线通信EAP身份认证方案[J].鸡西大学学报.2016

[8].李智伟.基于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局域网身份认证研究[D].吉首大学.2016

[9].李娇,尚涛,刘建伟.基于身份认证的安全量子中继器网络编码方案[J].电子学报.2016

[10].董颖娣,彭进业,张晓博,张振龙.基于测量设备无关协议的量子身份认证方案[J].通信学报.2016

标签:;  ;  ;  ;  

量子身份认证论文-张顺,陈张凯,梁风雨,石润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