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胎体制作工艺研究

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胎体制作工艺研究

论文摘要

为探索明代初期中国琉璃瓦制作工艺技术水平与工艺特点,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nergy dispers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对安徽凤阳明中都及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69件琉璃瓦样品胎体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热膨胀仪、吸水率测定仪和偏光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吸水率、显气孔率、体积密度与显微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明中都样品胎体根据元素化学组成差异可分为高钙高铁、低钙高铁和低钙低铁三种类型,表明该遗址琉璃瓦样品胎体制作原料可能具有不同来源,同时,部分明中都样品的化学组成与南京明故宫样品较为接近,而上述两处遗址样品与北京故宫样品在化学组成上皆具有显著差异。烧成温度、物理性能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明中都琉璃瓦瓷质胎体样品的烧成温度较高,达到了1 141℃,且吸水率和显气孔率明显较低,达到了瓷胎的标准,而陶质胎体琉璃瓦样品的烧成温度约为880~1 100℃,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且不同样品间差异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明中都琉璃瓦胎体的来源不同,导致不同样品在烧成温度、吸水率、显气孔率等方面差异较大。与北京、南京二处的琉璃瓦样品相比,明中都样品吸水率及显气孔率稍微高于二处,但三处陶胎琉璃瓦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基本都在1 100℃以下。明中都三种不同类型样品胎体显微结构差异较小,矿物颗粒粒径和孔隙大小相近,其中部分石英晶体具有明显的熔蚀边。此外,明中都和明故宫样品的显微结构特点显示两处遗址样品胎体原料加工皆较为精细,原料淘洗和烧结程度较高,琉璃瓦物理性能较好。对明初洪武时期明中都出土琉璃瓦烧制工艺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了解我国琉璃瓦工艺发展历程、还可对探索明初琉璃制作工艺和明中都营建的组织形式等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目录

  • 引 言
  • 1 实验部分
  •   1.1 样品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样品胎元素的组成特征
  •   2.2 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样品的物理性能
  •   2.3 凤阳明中都城出土琉璃瓦样品胎体的显微结构
  • 3 结 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杨桂美,杨玉璋,姚政权,张茂林,王志,张居中

    关键词: 明中都,琉璃瓦,化学组成,制作工艺

    来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无机化工

    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217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项目资助

    分类号: TQ174.6

    页码: 1280-1287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5766K

    下载量: 185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胎体制作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