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岩溶论文_刘芯羽,王永林,陈兴官,张子为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岩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溶,塔里木盆地,靖边,兴城,角砾岩,稀土元素,特征。

古岩溶论文文献综述

刘芯羽,王永林,陈兴官,张子为[1](2019)在《靖边气田南部古岩溶特征及有利储层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古岩溶标志的识别是探索气田有利储层分布规律的重要支点。本文以靖边气田为例,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对靖边气田地质概况进行了分析,并对研究区的古岩溶特征从古岩溶识别标志、岩溶垂向的分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靖边气田的有利储层发育进行的深入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20期)

熊良[2](2019)在《塔中西部奥陶系鹰山组古岩溶特征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塔中西部奥陶系鹰山组古岩溶储层发育及主控因素,总结鹰山组古岩溶特征及发育条件,划分了岩溶层组类型。在鹰山组古地貌恢复基础上,通过钻井、取心、测井等资料,分析丘状岩溶台地、上丘状岩溶缓坡地和下丘状岩溶缓坡地典型井岩溶缝洞特征。结合大量钻井资料分析了上述3类古地貌单元岩溶缝洞储层发育规律及主控因素。对岩溶缝洞储层发育深度分析表明,岩溶缝洞发育段主要在鹰山组顶面以下0~180 m,受3期海平面控制,发育多层缝洞。表层溶洞主要发育在0~50 m,泥质充填较强,测井GR值较高,溶洞规模多小于2 m。岩溶台地区岩溶缝洞形成受微地貌、水动力条件控制,以小规模溶洞、溶蚀孔洞、溶蚀裂缝为主,缝洞后期易充填。岩溶缓坡地岩溶缝洞形成受岩溶层组、水动力条件控制,以小溶蚀孔洞、溶蚀裂缝为主,后期不易充填。滨岸岩溶带及岩溶岛屿发育海水、混合水岩溶作用,溶蚀作用及冲蚀、侵蚀作用使该区域形成较大洞穴。(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付康宁,康志宏[3](2019)在《古岩溶塌陷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岩溶塌陷由于受到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内部结构往往模糊不清,很少被定量化分析研究。而研究区塔河油田艾丁区块具有品质较好的叁维地震资料,通过利用其地震资料总结提出了一套关于古岩溶塌陷的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来对塔河地区的古岩溶塌陷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塌陷的几何形态特征和成因特征,为古岩溶塌陷的定量识别和成因演化分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方继瑶,陈洪德,史云鹤,李磊,邓翔[4](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宜川—黄龙地区马家沟组古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宜川—黄龙地区具备良好勘探潜力,研究其储层主控因素及形成机理对黄龙气田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岩芯观察、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及地球化学测试分析为基础,结合钻井、测井资料,研究宜川—黄龙地区马家沟组古岩溶储层基础特征、储层主控因素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含膏粉晶云岩、粉晶砂屑云岩及粉—细晶云岩;石膏铸模孔、晶间孔(溶孔)、溶孔及溶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孔隙度以0.1%~5.0%为主,渗透率以(0.002~0.100)×10-3μm2为主,具有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特点;有利储层分布受多种地质作用共同影响,含硬石膏结核云坪、白云岩坪及颗粒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储层平面分布受控于古岩溶地貌,而垂向分布受控于岩溶旋回,有利储层分布于表生期岩溶垂直渗流带,晚成岩期次生灰化及3期不同组合类型充填作用使有效孔隙锐减,是该区储层物性较差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帅,王甘露,秦政,高泽远,罗腾[5](2019)在《黔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储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黔北地区茅口组表生期及埋藏期岩溶缝洞体系发育良好。为研究古岩溶储层REE分布特征及意义,对黔北地区34个岩溶岩及胶结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黔北地区样品∑REE值为(4.08~23.04)×10~(-6),平均为9.21×10~(-6),总体上呈LREE富集、HREE亏损的右倾型配分模式,表明在沉积、成岩过程中存在着富集LREE的相;样品δCe值为0.71~0.98,平均为0.85,指示其岩溶环境主要为渗流—潜流带的氧化性水流环境;δCe—∑REE图解表明,δCe与∑REE存在一定的线性正相关性,且随着岩溶作用的进行,∑REE逐渐减小,δCe值也随着减小,LREE分异作用越来越明显;δEu值为0.55~0.93,平均值为0.69,这与低温还原性质的古水文环境和晚二迭世早期黔北地区被岩浆多次侵蚀有关;(La/Yb)_N—∑REE图解表明,弱溶蚀段至强溶蚀段沉积速率不断增大;溶蚀强烈段沉积速率降低,随着岩溶作用的进行,指示研究区经历了海平面先降低再升高的古海洋环境。(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杨明[6](2018)在《辽宁省兴城地区中元古界团山子组顶部古岩溶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兴城地区位于燕山裂陷槽东部边缘,中元古代时期发育有典型的华北地台型沉积建造,其中长城系岩石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底部覆盖在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之上。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辽宁1:25万锦西市幅(K51C004001)区调修测》项目,对兴城地区中元古代长城系岩石地层特征进行较细致的研究,在团山子组顶部发现了古岩溶现象,可能是华北地台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古岩溶事件。通过对该古岩溶的特征、类型、演化及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其地质意义。大红峪组不整合覆盖在团山子组之上,通过对其底部砾岩的分析,讨论其底界性质以及对地层划分和构造运动的意义。本文对兴城地区长城系岩石地层进行实测剖面,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团山子组的沉积较为连续,可与天津蓟县标准剖面进行对比,但大红峪组仅发育碎屑岩层,未见碳酸盐岩层出露。大红峪组在研究区主要分为叁段:一段以灰白色巨厚层石英砂岩夹中薄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局部可见有凝灰质粉砂岩和沉凝灰岩,底部为硅质、铁质胶结石英砂岩质砾岩、花岗质砾岩、硅质角砾岩和复成分角砾岩;二段以灰绿色、黑绿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青灰色薄板状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发育平行层理,页理发育,偶见波痕;叁段为浅灰褐色厚层中粗粒含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白色薄层凝灰质砂岩。本文根据地层对比分析,重新厘定了原划分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对于铁马山一带和磨盘山一带的地层划分。现将原划分在铁马山一带常州沟组的地层修订为大红峪组一段,原划分在串岭沟组的地层修订为大红峪组二、叁段。磨盘山一带原划分在常州沟组的地层修订为大红峪组,原划分在大红峪组的地层修订为高于庄组。兴城地区团山子组顶部发育有古岩溶现象。古岩溶不整合面、裂隙、溶沟和溶蚀坑等特征明显,并被上覆大红峪组角砾岩填充。本文划分了4种与团山子组古岩溶有关的角砾岩和砾岩,并分析了填隙物的特征。根据该古岩溶特点,它发生于大红峪组沉积之前,属于表生环境下的局部古岩溶,并进一步划分了5个演化阶段。结合古岩溶的控制因素,分析了团山子组古岩溶的成因背景。兴城地区大红峪组不整合覆盖在其沉积之前的多个层位之上,底部砾岩成分复杂,各个剖面上的厚度和岩石类型有较大差异。本文详细描述了多个剖面上大红峪组底部砾岩的岩石学特征,分析其性质。根据剖面上砾岩的类型、特征和厚度,本文初步恢复了大红峪组早期古海岸地形特征。天津蓟县标准剖面上对于大红峪组底界的划分存在两种不同意见,即以“小白石英岩”还是“大白石英岩”为底界尚没有统一意见。本文根据团山子组顶部存在的古岩溶现象,证明大红峪组与团山子组之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现象。研究区大红峪组不整合于下伏的太古代花岗岩、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团山子组的多个层位之上,燕山裂陷槽内的多个地区也存在大红峪组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大红峪组与下伏地层存在明显的侵蚀间断,这与“小白石英岩”下存在10cm的砾岩现象是可以对比的。因此本文认为以“小白石英岩”为大红峪组底界是合理的。“兴城运动”一直是国内学者对于中元古代地层存在争议的问题之一。尽管国内学术界已经普遍认可燕山裂陷槽内多个地区大红峪组底部与下伏地层和太古代结晶基底的不整合现象,但多数人并不认为其属于一次地壳上升运动。本文详细研究了大红峪组底部不整合现象,划分出了异岩超覆不整合、单斜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3种类型。本文认为异岩超覆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代表了大红峪组沉积初期燕山海盆的逐渐扩大,而单斜不整合代表了海侵之前,兴城地区的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这种地壳运动的影响没有延伸到沉积盆地中心,仅在盆地边缘有明显表现。华北地台是Colombia超大陆的成员之一,古-中元古代时期发育燕山裂陷槽,吕梁运动之后开始接受盖层沉积。中元古代常州沟期—团山子期是燕山裂陷槽强烈断陷阶段,大红峪组期开始,裂陷槽进入较稳定的坳陷阶段。本文叙述的团山子组古岩溶事件以及“兴城运动”代表了燕山裂陷槽演化阶段的重要转折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12-01)

唐明远,雷涛[7](2018)在《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风化壳马五_5段古岩溶发育特征及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_5段古岩溶发育特征是其储层研究的基础。基于大量岩心、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在采用"印模法"和"残厚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牛地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的基础上,通过纵、横向的岩溶差异对比研究,明确风化壳底部马五_5段古岩溶发育特征,建立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马五_5地层主体位于水平潜流带之下,受到深部缓流带岩溶作用,发育裂纹-镶嵌角砾和裂纹角砾岩,其中东南部岩溶沟槽附近,岩溶作用以面状流水侵蚀和化学淋滤溶蚀为主,岩溶作用强,马五_5段发育裂纹-镶嵌角砾岩;北部和西部岩溶高地,岩溶作用主要为物理风化剥蚀及间歇性雨水快速管道流溶蚀,岩溶作用较强,马五_5段发育裂纹角砾岩;而斜坡台丘区马五_5段岩溶作用弱,仅发现少量的微裂缝。(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期刊2018-11-14)

王晔磊,邱隆伟,师政,徐文豪[8](2018)在《基于成像测井相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作用是影响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以南堡凹陷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岩溶作用和储层为研究对象,以岩心标定和铸体薄片为约束,成像测井资料为主要依据,建立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模式。根据岩溶发育强度在成像测井资料中识别出高阻裂缝相、高导裂缝相、溶蚀扩大缝相、溶蚀孔隙相和洞穴垮塌相五种成像测井相。通过数据统计,建立了不整合面以下不同深度成像测井相的发育特征。研究认为,南堡地区发育上部表生岩溶带和下部埋藏岩溶带两种岩溶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成像测井相组合,其中,垮塌角砾相为表生岩溶特有的成像测井相。表生岩溶带对应的成像测井相为高导裂缝相、溶蚀孔隙相和洞穴垮塌相;其对应的孔隙类型往往为表生作用范围内孔隙类型有:粒间溶孔、方解石石脉溶孔、晶间溶蚀孔、角砾间溶孔、构造缝及构造-溶蚀缝。埋藏岩溶带对应的成像测井相为高导裂缝相、溶蚀扩大缝相和溶蚀孔隙相;其对应的孔隙类型往往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内溶蚀孔、构造缝及构造-溶蚀缝。(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李彦锋[9](2018)在《塔中地区鹰山组古岩溶模式及对储层发育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各位学者认为层间岩溶、表生岩溶、埋藏岩溶在塔中鹰山组均有发育,但各位学者研究较为杂乱;在鹰山组岩溶类型、及岩溶期次存在分歧。在此我将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地震勘探、成像测井等方面对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及发育规律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岩溶类型,并建立鹰山组古岩溶模式及对储层的控制影响。方法主要通过常规测井曲线及成像测井图像结合岩心识别孔洞、洞穴、裂缝,通过垂向上岩溶组构特征、测井曲线及地震剖面响应识别出潜水面位置。并且选取井区连井剖面建立不同岩溶古地貌的岩溶带发育特征,即不同岩溶古地貌间岩溶作用带发育期次、厚度、缝洞特征等。选取研究井,统计各井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孔渗等物性特征,结合前面连井岩溶剖面得出鹰山组储层对比图。随后对储层的类型、级别、发育层位的研究,预测鹰山组平面上的储层发育分布。结论通过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岩心资料垂向上划分岩溶带,得到不同古地貌的多期岩溶迭加剖面连井图。在不同岩溶古地貌有不同期次的潜水面,在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处,储层较发育。加里东时期鹰山组多次构造升降,多期潜水面所控制顺层发育缝洞储集体,储层整体多期成层性分布。层间岩溶主要控制了储层的层位和基本储集能力,在多期潜水面附近形成溶孔,溶缝,为储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及断裂提高了储层的渗流性能,促进了岩溶作用的进行;埋藏岩溶形成大量有效的缝洞空间,有效提高储集性能。即鹰山组储层发育是受多因素联合迭加改造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屈海洲,刘茂瑶,张云峰,王振宇,张正红[10](2018)在《碳酸盐岩古岩溶多期潜水面判识及成储意义——以塔中地区鹰山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岩心、电成像测井、自然伽马、电阻率、岩溶古地貌等资料,研究了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多期次岩溶潜水面的识别方法、分布及岩溶作用模式。用岩心标定对应深度电成像测井中的洞穴、溶蚀孔洞、不同产状溶缝等岩溶成因组构的图像特征,进而判断各井鹰山组中它们的分布、规模及迭置组合等特征,判识水平潜流带发育深度范围,并结合自然伽马及电阻率数据,可以判识潜水面期次并厘定其发育位置。塔中地区鹰山组中自下而上可识别第1、2、3等叁期潜水面,相应水平潜流带的典型判识特征分别为:囊状溶蚀孔洞层或近水平溶缝等单一岩溶组构,出现小型洞穴及近水平溶缝切割先期高角度溶缝等不同岩溶组构之间的迭置组合,多层洞穴及尺度和厚度比例更大的不同岩溶组构之间的迭置组合。晚期潜水面较早期的岩溶组构类型更丰富,岩溶组构直径及它们的迭置组合的厚度比例更大。平面上,阶段上升的海平面使得岩溶洼地、斜坡、高地分别发育第1期、第1、2期、第1、2、3期潜水面。同一期潜水面距不整合的深度和水平潜流带的厚度,具有随着岩溶地貌增高而变大的趋势。第1期的这两种参数在岩溶洼地、斜坡及高地分别为42m/32m、123m/41m、154m/45m,第2期该参数在岩溶斜坡及高地分别为64m/24、82m/38m,第3期该参数在岩溶高地为17m/15m。岩溶期鹰山组近水平的地层产状,使得叁期潜水面与各亚段地层夹角极小,且每期水平潜流带厚度有从低到高地貌逐渐增厚趋势。这种岩溶模式控制了储集体"区域穿层、局部顺层"的展布特征,使得岩溶高地和斜坡具有更多期次的潜水面及同期更大的水平潜流带厚度,成为有利的勘探区域。(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古岩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塔中西部奥陶系鹰山组古岩溶储层发育及主控因素,总结鹰山组古岩溶特征及发育条件,划分了岩溶层组类型。在鹰山组古地貌恢复基础上,通过钻井、取心、测井等资料,分析丘状岩溶台地、上丘状岩溶缓坡地和下丘状岩溶缓坡地典型井岩溶缝洞特征。结合大量钻井资料分析了上述3类古地貌单元岩溶缝洞储层发育规律及主控因素。对岩溶缝洞储层发育深度分析表明,岩溶缝洞发育段主要在鹰山组顶面以下0~180 m,受3期海平面控制,发育多层缝洞。表层溶洞主要发育在0~50 m,泥质充填较强,测井GR值较高,溶洞规模多小于2 m。岩溶台地区岩溶缝洞形成受微地貌、水动力条件控制,以小规模溶洞、溶蚀孔洞、溶蚀裂缝为主,缝洞后期易充填。岩溶缓坡地岩溶缝洞形成受岩溶层组、水动力条件控制,以小溶蚀孔洞、溶蚀裂缝为主,后期不易充填。滨岸岩溶带及岩溶岛屿发育海水、混合水岩溶作用,溶蚀作用及冲蚀、侵蚀作用使该区域形成较大洞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岩溶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芯羽,王永林,陈兴官,张子为.靖边气田南部古岩溶特征及有利储层发育[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2].熊良.塔中西部奥陶系鹰山组古岩溶特征及主控因素[J].新疆地质.2019

[3].付康宁,康志宏.古岩溶塌陷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煤炭技术.2019

[4].方继瑶,陈洪德,史云鹤,李磊,邓翔.鄂尔多斯盆地宜川—黄龙地区马家沟组古岩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5].王帅,王甘露,秦政,高泽远,罗腾.黔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储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6].杨明.辽宁省兴城地区中元古界团山子组顶部古岩溶及地质意义[D].吉林大学.2018

[7].唐明远,雷涛.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风化壳马五_5段古岩溶发育特征及模式研究[C].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2018

[8].王晔磊,邱隆伟,师政,徐文豪.基于成像测井相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特征[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李彦锋.塔中地区鹰山组古岩溶模式及对储层发育的影响机制[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屈海洲,刘茂瑶,张云峰,王振宇,张正红.碳酸盐岩古岩溶多期潜水面判识及成储意义——以塔中地区鹰山组为例[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论文知识图

鹰山组表生岩溶储层段孔隙度(T74界...近地表渗流带及潜流带喀斯特地形及岩...良里塔格组沉积前岩溶发育模式良五段沉积时期岩溶发育模式中下部竹叶状灰岩,底部具冲刷面,韩...号煤成煤前沉积环境Fig2-8Thedeposi...

标签:;  ;  ;  ;  ;  ;  ;  

古岩溶论文_刘芯羽,王永林,陈兴官,张子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