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期论文_闫玉城,田淑娟,高启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燕山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燕山,成矿,稀有金属,地层,宁武,花岗岩,东至。

燕山期论文文献综述

闫玉城,田淑娟,高启凤[1](2019)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种蓄场燕山期花岗岩的云英岩化、钠长石化与稀有金属矿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区位于内蒙古中部二迭纪晚期地槽褶皱带内,出露有二迭系林西组及第四系,数条NE向的挤压破碎带横跨全区。本区位于一个地球化学甲级异常区内,该异常表现为:以W、Sn等元素为主、组合元素多、浓集中心明显、强度高及规模大为特点。从区内岩体、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副矿物等特征,论述燕山期花岗岩的钠长石化及云英岩化蚀变与锡、钨等稀有金属矿化的关系,确定了区内稀有金属矿产的找矿前景,并提出找矿方向及建议。(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叶飞,潘文,李典,覃智贵,左勇[2](2019)在《黔东北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对华南“大塘坡式”锰矿勘查的影响——以普觉锰矿床犁式正断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西南部,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形。不同期次的构造迭加对区内早期形成的沉积型矿产的埋藏和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针对黔东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变形,采用中小尺度构造解析的方法开展露头尺度的构造样式、迭加关系剖析研究,同时,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犁式正断层及其对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找矿勘查进行深入探讨。现有勘查成果认为犁式正断层为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应力体制转换产物,该类断层倾角随深度增加而渐趋于缓,断距和断层错断区域伴随深度增加而加大,并伴生少量次级陡倾角分支断裂。冷水溪犁式断裂及其分支断裂将贵州松桃普觉超大型锰矿床体切割为多个独立单元,造成锰矿层不连续,且在矿区内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断层错断区域。同时,由于冷水溪断层上盘下降,上盘锰矿体的埋藏深度增加,断层错断区域亦伴随深度加深而加大。对冷水溪犁式断层及其对锰矿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利于深入研究整个黔湘渝地区"大塘坡式"锰矿的埋藏与保存特征,对助推区域上深部锰矿勘查,合理规避勘探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曹荆亚,杨晓勇[3](2019)在《南岭燕山期多阶段岩浆成矿事件研究进展:以广西河路口钨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岭成矿带位于华夏板块的中部,是我国重要的钨-锡多金属资源分布区,众多大型-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田均分布于该区域内,如千里山矿田、锡田矿田、姑婆山矿田、以及邓阜仙矿田等。另外,该区域内大范围的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多与晚侏罗世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相关,因此,南岭地区与钨锡多金属成矿相关岩浆岩的成因研究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毛景文等,2011)。前人研究发现,该地区与钨锡成矿相关的花岗岩主要分布于165-150 Ma,并以高Si、Al、Na(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杨兴科,韩珂,晁会霞,何虎军,张伟胜[4](2019)在《构造物理化学与金矿构造-蚀变岩相填图研究——南秦岭汉阴北部-镇安西部一带燕山期陆内造山型钨钼金成矿与找矿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矿田构造-蚀变作用是指在矿田构造形成期间,地下成矿流体沿构造薄弱面带或通道流动,并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蚀变岩是在构造和热液双重作用下,原岩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形成一种新的构造物理化学状态,在此过程中,伴随有岩矿石物理化学条件改变过程中的相关元素活化迁移、富集成矿,形成新的矿物岩石组合,即形成了新的蚀变岩。影响矿田构造-矿化蚀变的因素较多,如地质体的成分、物理(如脆-韧性变形特征)化学(流体活动特征)性质等,成矿期热流体成分、温度、酸碱度、氧逸度等。(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侯克斌,安永梅,吴正方[5](2019)在《安徽省东至—宁国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皖南东至-宁国一带燕山期侵入岩的岩石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侵位时代的分析,探讨了其岩浆来源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燕山期侵入岩轻、重稀土分馏程度高,铕负异常不明显,岩浆为地壳熔融作用的产物,部分岩体分离结晶作用明显。区内找矿方向宜以中、小型矽卡岩型、钨-钼矿床为主,金矿与前寒武纪地层的相对高背景有关。(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14期)

刘一鸣,李叁忠,于胜尧,曹现志,周洁[6](2019)在《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周缘燕山期微地块聚合与增生造山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公湖-怒江洋多岛弧盆体系的俯冲闭合过程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羌南-保山地块与拉萨地块燕山期的岩浆岩、沉积序列以及变质变形特征,详细探讨了其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过程的联系。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特提斯大洋的打开,羌南-保山地块、拉萨地块、聂荣微地块和嘉玉桥微地块均作为裂生微地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北拉萨地块是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弧后扩张裂解的产物,并随着大洋的南向俯冲,逐渐演变为增生型微地块。随着洋盆的闭合这些微地块作为残生微地块碰撞拼贴在一起,保留在造山带之中。班公湖-怒江洋在燕山期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多个微小地块的碰撞增生过程。该过程最早可能始于晚侏罗世,并主体于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初期汇聚消亡,期间经历了纵向和横向的双重穿时性。印度-雅鲁藏布江洋的北向俯冲作用对于班公湖-怒江洋的汇聚消亡以及青藏高原现今主体构造格架形成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善果,阮昆[7](2019)在《粤东北柏埔地区燕山期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期花岗岩小岩体的岩性为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出露于柏埔岩体北部黄田铀矿床南部约3 km的范围内。针对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表现为SiO_2质量分数高(73.07%~74.20%,平均为73.71%),富碱(Na_2O+K_2O=8.20%~8.78%,平均为8.57%),且钾大于钠,铝过饱和(A/CNK值0.99~1.06,平均为1.03)的特点,属钾玄岩系列。微量元素中,富集Rb、 Th、 U、 Sm,明显亏损Sr、 Ce和Ti。稀土元素特征中,重稀土分馏较弱,轻稀土分馏较强,配分曲线呈右倾型, Eu负异常(δEu=0.18~0.26)明显等特征。推测其形成于岩石圈伸展减薄的环境下,源区主要由泥质岩组成。Th/U比平均2.09,小于3,可为区内铀矿化的形成提供丰富的铀源。(本文来源于《世界核地质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陈宣华,李江瑜,董树文,施炜,白彦飞[8](2019)在《华北克拉通中部宁武-静乐盆地侏罗纪构造变形与燕山期造山事件的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山期造山事件广泛影响东亚地区的构造演化,其启动时间与构造变形样式还存在较多的争议。侏罗纪宁武-静乐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吕梁山地区,处在华北平原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是吕梁山-太行山内部NE-SW走向的向斜盆地,为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例证。本文通过构造变形分析、平衡剖面恢复与生长地层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厘定了侏罗纪宁武-静乐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原型盆地性质与生长地层开始形成的时间,探讨了燕山期构造变形的盆山耦合效应。其中,盆地北段西侧发育断展褶皱与对冲构造;盆地中段西侧发育断展褶皱与背冲构造,中段东侧发育断展褶皱;盆地南段西侧发育断展褶皱与迭瓦状逆冲构造。中侏罗统云岗组(J_2y)与上侏罗统天池河组(J_3t)为生长地层,记录了侏罗纪宁武-静乐盆地的生长与变形过程,反映了该地区燕山期造山事件的作用过程。前生长地层构造变形反映的侏罗纪宁武-静乐盆地地壳缩短率在盆地中段为26.2%,南段为58.6%。碎屑锆石定年研究限定了该地区燕山造山作用的启动时间为~168 Ma。由此认为,华北克拉通中北部是中生代燕山期造山作用最显着的地区之一,燕山期造山事件是纵贯华北吕梁山-太行山造山带崛起的主因。(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冬冬,毕辉,唐伟[9](2019)在《皖南燕山期早阶段花岗闪长岩和晚阶段正长花岗岩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皖南燕山期花岗岩可分为早阶段(152-137Ma)和晚阶段(136-122Ma),早阶段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晚阶段岩性主要为正长花岗岩。本文通过对皖南燕山期两期花岗岩的分析,发现两期花岗岩在稀有金属含量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两阶段花岗岩的Li、Cs含量大致相当,而晚阶段正长花岗岩的Be、Nb、Rb、Zr、Hf、Ta含量要高于早阶段花岗闪长岩,其中Rb相当于早阶段的两倍,因此晚阶段正长花岗岩相比早阶段花岗闪长岩成矿潜力更高。(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6期)

刘康,魏荣珠,续世朝[10](2019)在《山西隆起区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隆起区燕山运动期间表现出以逆冲断层、纵弯褶皱为基本结构要素的收缩构造变形特征。区内不同时代地层具有独特的岩石组合和物理性质,保存和记录了燕山期构造在不同层次的变形样式和特征。通过对地表地质、地貌及构造特征的研究分析,初步总结出"分层收缩变形,垂向迭置增厚"的构造模式。应用平衡剖面法对近东西向收缩变形所造成的水平缩短与垂向加厚效应进行了定量估算,剖面复原表明,变形前、后隆起区总体水平缩短率约为32.8%,垂向加厚使寒武系底部不整合界面在隆起区比鄂尔多斯盆地高出约5 km。强烈的冲断抬升和褶皱变形造成上部地壳横向缩短,垂向增厚,使原本垂向上有序迭置的地质体和不同层次构造形迹在空间位置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在地表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北部和南部褶皱组合样式的差异,以及断裂沿走向的分段性,都是构造变形垂向分层性的表现形式,是后期隆升、剥蚀程度差异在地表造成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期刊2019年02期)

燕山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黔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西南部,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形。不同期次的构造迭加对区内早期形成的沉积型矿产的埋藏和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针对黔东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变形,采用中小尺度构造解析的方法开展露头尺度的构造样式、迭加关系剖析研究,同时,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犁式正断层及其对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找矿勘查进行深入探讨。现有勘查成果认为犁式正断层为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应力体制转换产物,该类断层倾角随深度增加而渐趋于缓,断距和断层错断区域伴随深度增加而加大,并伴生少量次级陡倾角分支断裂。冷水溪犁式断裂及其分支断裂将贵州松桃普觉超大型锰矿床体切割为多个独立单元,造成锰矿层不连续,且在矿区内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断层错断区域。同时,由于冷水溪断层上盘下降,上盘锰矿体的埋藏深度增加,断层错断区域亦伴随深度加深而加大。对冷水溪犁式断层及其对锰矿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利于深入研究整个黔湘渝地区"大塘坡式"锰矿的埋藏与保存特征,对助推区域上深部锰矿勘查,合理规避勘探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燕山期论文参考文献

[1].闫玉城,田淑娟,高启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种蓄场燕山期花岗岩的云英岩化、钠长石化与稀有金属矿化[J].西部探矿工程.2019

[2].叶飞,潘文,李典,覃智贵,左勇.黔东北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对华南“大塘坡式”锰矿勘查的影响——以普觉锰矿床犁式正断层为例[J].矿床地质.2019

[3].曹荆亚,杨晓勇.南岭燕山期多阶段岩浆成矿事件研究进展:以广西河路口钨矿为例[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杨兴科,韩珂,晁会霞,何虎军,张伟胜.构造物理化学与金矿构造-蚀变岩相填图研究——南秦岭汉阴北部-镇安西部一带燕山期陆内造山型钨钼金成矿与找矿实践[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5].侯克斌,安永梅,吴正方.安徽省东至—宁国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J].世界有色金属.2019

[6].刘一鸣,李叁忠,于胜尧,曹现志,周洁.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周缘燕山期微地块聚合与增生造山过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7].张善果,阮昆.粤东北柏埔地区燕山期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探讨[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9

[8].陈宣华,李江瑜,董树文,施炜,白彦飞.华北克拉通中部宁武-静乐盆地侏罗纪构造变形与燕山期造山事件的启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9

[9].陈冬冬,毕辉,唐伟.皖南燕山期早阶段花岗闪长岩和晚阶段正长花岗岩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对比[J].世界有色金属.2019

[10].刘康,魏荣珠,续世朝.山西隆起区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J].中国地质调查.2019

论文知识图

边界加载设置图红河油田长8喜山期网格模型不同类型储集岩的非定向样品声发射实...阿姆河盆地裂缝充填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华北地区印支期构造图(据文献[96])甲玛矿区推-滑覆构造控矿示意图

标签:;  ;  ;  ;  ;  ;  ;  

燕山期论文_闫玉城,田淑娟,高启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