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论文和设计-谢先如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依次包括厌氧区、MBBR区、沉淀区、清水区,厌氧区位于中心,其他区域围绕厌氧区设置,形成一个圆柱形,污水以及污泥通过同一根管道注入厌氧区,并在厌氧区中搅拌均匀,填料与污水在厌氧区中初步反应,再依次经过两级MBBR区、沉淀区并在清水区被取走,完成一次净化过程,另外在MBBR区中加入曝气装置,使污水得到充分处理,在沉淀区中污水进行沉淀分离,上清液溢流进清水区;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流道设置合理,保证污水能够充分反应。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区、MBBR区、沉淀区、清水区,所述厌氧区位于中心,通过进水管向厌氧区加入待处理的污水,其余各部分围绕厌氧区设置,所述厌氧区的外壁是由隔板a围成,隔板a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堰,当厌氧区液体的液位高于第一溢流堰的高度时,会溢流进第一溢流堰中,第一溢流堰上的出水口与MBBR区中的第一穿孔管连通;所述MBBR区中放置有MBBR填料,厌氧区中的污水通过第一穿孔管进入MBBR区,所述沉淀区与MBBR区相邻,并由隔板c分离,隔板c上设置有第二穿孔管,第二穿孔管将MBBR区处理后的污水引入沉淀池中,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排泥管,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抽走,沉淀区与清水区通过隔板e分开,隔板e上设置有第二溢流堰。

设计方案

1.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区、MBBR区、沉淀区、清水区,所述厌氧区位于中心,通过进水管向厌氧区加入待处理的污水,其余各部分围绕厌氧区设置,所述厌氧区的外壁是由隔板a围成,隔板a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堰,当厌氧区液体的液位高于第一溢流堰的高度时,会溢流进第一溢流堰中,第一溢流堰上的出水口与MBBR区中的第一穿孔管连通;所述MBBR区中放置有MBBR填料,厌氧区中的污水通过第一穿孔管进入MBBR区,所述沉淀区与MBBR区相邻,并由隔板c分离,隔板c上设置有第二穿孔管,第二穿孔管将MBBR区处理后的污水引入沉淀池中,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排泥管,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抽走,沉淀区与清水区通过隔板e分开,隔板e上设置有第二溢流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穿孔管的一端固定在隔板c靠近顶部的位置并穿过隔板c,与MBBR区连通,第二穿孔管的另一端靠近沉淀区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管是布有通孔的空心管,其中第一穿孔管上的通孔孔径沿第一穿孔管轴线方向逐渐增大,靠近厌氧区的通孔孔径较小,远离厌氧区的通孔孔径较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BBR区内设置有与曝气泵连通的曝气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上包括进水口、污泥回流口、喇叭口,进水口的一端与污水连通,靠近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有污泥回流口,污泥回流口用于将已回收的污泥重新加入污水中,进水管另一端设置有喇叭口,喇叭口的位置靠近厌氧区的底部,通过进水水流的流动将沉积在底部的污泥等搅拌起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MBBR区、沉淀区、清水区顶部均覆盖有格栅,便于观察使用情况。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污水净化是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常规的污水净化厂占地较大,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后期运维等费用很高,而乡镇污水又存在规模小、水质水量变化大、污水产生源分散、面积广、铺设管道难度大、建设运行费用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污水处理的普及。

申请号为201621176435.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净水装置,通过水平设置的隔板将罐体分为几个部分,污水在上到下的运行中,被逐级净化,实现对污水的处理,但是该实用新型由于是通过重力来实现污水的下渗,但是这样一来污水的处理时间就很短,更像是滤掉污水中的杂质,而且各部分的处理时间应该各不相同,全都通过重力来控制的话很难实现这种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不仅安装维护方便,而且可以得到更好的净化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厌氧区、MBBR区、沉淀区、清水区,厌氧区位于中心,通过进水管向厌氧区加入待处理的污水,其余各部分围绕厌氧区设置,所述厌氧区的外壁是由隔板a围成,隔板a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堰,当厌氧区液体的液位高于第一溢流堰的高度时,会溢流进第一溢流堰中,第一溢流堰上的出水口与MBBR区中的第一穿孔管连通;所述MBBR区中放置有MBBR填料,所述沉淀区与MBBR区相邻,并由隔板c分离,隔板c上设置有第二穿孔管,将MBBR区处理后的污水引入沉淀池中,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排泥管,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抽走,沉淀区与清水区通过隔板e分开,隔板e上设置有第二溢流堰。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穿孔管的一端固定在隔板c靠近顶部的位置并穿过隔板c,与MBBR区连通,第二穿孔管的另一端位于沉淀区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穿孔管是布有通孔的空心管,其中第一穿孔管上的通孔孔径逐渐增大,靠近厌氧区的通孔孔径较小,远离厌氧区的通孔孔径较大。

进一步地,所述MBBR区内设置有与曝气泵连通的曝气装置,用于加强净化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上包括进水口、污泥回流口、喇叭口,进水口的一端与污水连通,靠近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有污泥回流口,污泥回流口用于将已回收的污泥重新加入污水中进行处理,进水管另一端设置有喇叭口,喇叭口的位置靠近厌氧区的底部,通过进水水流的流动将沉积在底部的污泥等搅拌起来。

进一步地,所述MBBR区、沉淀区、清水区顶部均覆盖有格栅,便于观察使用情况。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一体化设计,建设成本低、且占地面积小对传统污水处理设备更小。

(2)各区之间的水流方向都是上进下出或是下进上出,延长了污水的停留时间,处理效果会更好。

(3)外环各区用格栅封盖、施工简便,且不用设置排气孔,方便观察检修。

(4)厌氧区的进水口设置在靠下的位置,能够利用水喷出在该区域内形成的水流变化将活性污泥充分混合,从而在不需要搅拌机的情况下也能充分混合反应。

(5)活性污泥与MBBR填料相配合,来实现更好的净化效果。

(6)高度更高,有利于处理过程中污水的分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俯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厌氧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厌氧区,11-第一溢流堰,12-隔板a,2-一级MBBR区,21-隔板b,22-第一穿孔管,23-第一进气管,3-二级MBBR区,31-第二进气管,32-第二穿孔管,33-隔板c,4-沉淀区,41-排泥管,42-第二溢流堰,43-隔板e,5-清水区,51-回用管,52-隔板d,6-爬梯,7-格栅,8-进水管,81-进水口,82-污泥回流口,83-喇叭口。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a”、“b”、“c”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的是一种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依次包括厌氧区1、MBBR区、沉淀区4、清水区5,厌氧区1是位于中心的圆柱,其他区域围绕厌氧区1设置,且相互靠近,本设备中污水的进水位置是在厌氧区1,且污水以及污泥通过同一根管道注入厌氧区1,并在厌氧区1中搅拌均匀,污泥与污水在厌氧区1中初步反应后,通过第一溢流堰11进入MBBR区,在其中曝气处理并延长反应时间,使污水得到进一步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在沉淀区4中静置,通过沉淀区4底部的排泥管41将底部的沉淀抽走,顶部清液溢流进进入清水区5中,完成一次净化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通过污泥与MBBR技术结合来对污水进行净化,首先待处理的污水与污泥通过同一根管道进入厌氧区1,并在厌氧区1中进行初步反应,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污泥是活性污泥,能够对污水进行净化;另外,在MBBR区中设置有MBBR填料,每个填料内外均具有不同的生物种类,内部生长一些厌氧菌或兼氧菌,外部为好氧菌,每个填料都是一个微型反应器,使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同时存在,从而提高了处理效果,MBBR区不仅有MBBR填料还额外设置有曝气装置,由于MBBR填料密度接近于水,所以在曝气的时候,与水呈完全混合状态,载体在水中的碰撞和剪切作用,使空气气泡更加细小,增加了氧气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净化效率。

如图1所示,厌氧区1是位于中央的圆筒,厌氧区1的圆柱形筒壁是由隔板a 12围成,第一溢流堰11设置在隔板a 12上,如图3所示,溢流堰的截面是L形,固定在隔板内侧,与隔板共同围成溢流槽,溢流堰的出水口穿过隔板与第一穿孔管22的一端连通,第一穿孔管22的另一端位于一级MBBR区2中,当厌氧区1的污水液位高于第一溢流堰11的高度时,厌氧区1内的污水会溢流进第一溢流堰11与隔板a 12形成的溢流槽中,通过第一溢流堰11的出口进入第一穿孔管22中,进而流入一级MBBR区2中。

需要说明的是,穿孔管是布有通孔的空心管,第一穿孔管22上的通孔孔径沿着穿孔管的轴线方向逐渐增大,靠近厌氧区1的通孔孔径较小,远离厌氧区1的通孔孔径较大,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在污泥卡在管壁中造成堵塞,由于孔径小的通孔流出的污水较少,更多的水只能流到远离厌氧区1的大孔径通孔中流出,因此延长了污水的停留时间。

该设备的进水位置是在厌氧区1中,如图2所示,通过进水管8向厌氧区1中进水,进水管8上包括进水口81、污泥回流口82、喇叭口83,进水口81的一端与污水连通,靠近进水口81的位置设置有污泥回流口82,进水管8另一端设置有喇叭口83,喇叭口83的位置靠近厌氧区1的底部,通过进水水流的流动将沉积在底部的污泥等搅拌起来,为实现良好的搅拌效果,污水通常在一定压力下输入厌氧区1中,因此在不使用搅拌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充分混合,当然,进水管8上也设置有止逆阀,避免污水从污泥回流口82中流出。

本实施例中的MBBR区有两级,其中一级MBBR区2通过第一穿孔管22接入厌氧区1的污水,一级MBBR区2与二级MBBR区3之间通过隔板b 21隔开,隔板b 21的底部设置有开口,一级MBBR区2的污水只能通过隔板b 21底部的开口流进二级MBBR区3,二级MBBR区3与沉淀区4靠近,并通过隔板c 33隔开,靠近隔板c 33上设置有第二穿孔管32,第二穿孔管32连通二级MBBR区3与沉淀区4,通过这种流道设置,延长了污水停留时间,增加了反应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为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在两级MBBR区中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管23、第二进气管31,两个进气管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曝气泵、曝气装置,曝气装置向污水中曝气,通过曝气配合MBBR、污泥能够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

沉淀区4与二级MBBR区3相邻,通过第二穿孔管32连通,沉淀区4是用来沉淀分离的区域,污水在前面的区域被净化,剩余的污泥会在该区域沉淀到底部,被设置在底部的排泥管41抽走,所述第二穿孔管32的结构与第一穿孔管22的结构相同,第二穿孔管32的进水端靠近隔板c 33的顶部并穿过隔板c 33与二级MBBR区3连通,第二穿孔管32的出水端靠近沉淀区4的底部,这样设计能够能够避免入流水流对沉淀区4的扰动;沉淀区4与清水区5通过第二溢流堰42、隔板e 43分隔开,沉淀区4的上层清液均匀从第二溢流堰42穿过,并从隔板e43顶部溢流进清水区5,净化后的水盛装在清水区5中,清水区5与一级NBBR区被隔板d 52分隔,且清水区5中设置有回用管51,用于抽提走清水区5的清水。

在本实施例中,本设备顶部均铺设有格栅7,方便检查各部分的运行情况,在壳体外还设置有爬梯6,方便工作人员后续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其高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更高,高度的增加有利于污水在处理过程中有效分层,处理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装置、MBBR填料、污泥均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因此不作详细说明。

设计图

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7532.6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1(四川)

授权编号:CN209481425U

授权时间:20191011

主分类号:C02F 9/14

专利分类号:C02F9/14

范畴分类:41B;

申请人:四川华佳节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四川华佳节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20866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青龙经济开发区

发明人:谢先如

第一发明人:谢先如

当前权利人:四川华佳节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周成宝

代理机构:51257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中汇天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论文和设计-谢先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