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意象论文_张文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圣经意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象,圣经,原型,都柏林,莎士比亚,保罗,神话。

圣经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静[1](2019)在《论约翰·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中的圣经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与圣经进行互文性阅读,找出小说《烦恼的冬天》的叁个主要的圣经意象——"光"、"士师底波拉"和"犹大的背叛",以及这叁个意象在小说人物塑造和主题构建上的不同作用:"光"代表着"人性之光";"士师底波拉"则象征着底波拉祖母"真理传授者"的角色特征;而作者对于"犹大的背叛"这一主题的使用,则表现出他对于社会道德堕落现状和人际关系疏离的批判。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以圣经作为参考,将有助于我们拓展视野,同时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欣赏文本、品味作家构思的精巧。(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09期)

黄安琪[2](2019)在《福克纳短篇小说中水火意象的圣经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克纳是20世纪颇负盛名的美国作家。本文以其短篇小说为例,以圣经原型这一崭新的视角,探究福克纳如何借用或再现圣经原型来塑造意象。水和火在圣经中具有多重意义,以短篇小说《老人》与《烧马棚》为例,水和火如同圣经中大洪水和死亡之火一般摧毁了人类的邪恶,福克纳还赋予水和火洗涤心灵的力量,反映了他对救赎南方衰落文明的渴望。(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6期)

刘丽[3](2019)在《《圣经》原型意象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饱含了多种意象,蕴藏了情感丰厚的世界。从原型批评的视角解读《十四行诗集》运用的玫瑰、星星和披着羊皮的狼等圣经原型意象,旨在揭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蕴含的闪耀着生命之美、爱之美的人文主义关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胡忠青[4](2019)在《戈迪默长篇小说中的圣经神话原型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宗教经典,《圣经》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其所宣扬的精神信仰、终极关怀和最高理想早已融化成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成为文学创作者心中的镜与灯。而《圣经》中的人物、情节、结构等原型、语言风格、隐喻手法,更是对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文学创作就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其后期的长篇小说中,戈迪默多次借用了"伊甸园"等典型圣经神话原型意象,以隐喻南非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引导人们关注南非社会现实的同时,激发人们对终极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戈迪默对圣经原型的利用极具创造性,丰富了原型的涵义。(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卢慧娟[5](2018)在《《圣经》和《山海经》中“意象”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从文学角度对西方《圣经》和中国《山海经》中的"意象"做对比分析,阐释其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是解读中西方文化的一把钥匙。(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3期)

徐海华[6](2018)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圣经文化元素及意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分析了巴西着名作家保罗·柯艾略的代表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与西方经典《圣经》的文化关联,尝试从作品的人物角色、自然万物、小说场景等叁方面,寻找以《圣经》为原型的文化元素与意象,从而加深读者对作品所蕴涵文化的理解,对该作品具有全面而且深刻的解读。(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8年11期)

杨利芳[7](2018)在《《诗经》与《圣经》中水意象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流之作,《圣经》是西方经典宗教、文学作品,两部作品分别对中西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水"这一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本文通过分析《诗经》和《圣经》中水的意象,将两者对比,总结了两者异同,进而促进我们对两部伟大作品的理解和对中西水文化异同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18期)

李雪琴[8](2018)在《《圣经·创世纪》中蛇意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蛇是《圣经》最早出现的动物意象,它与人类的犯罪紧密相连,其象征意义丰富而且深刻。受启示文学的影响,在基督教传统中,蛇是邪恶的代名词,在《圣经·创世纪》中引诱夏娃吃禁果的蛇被许多人理解为魔鬼或撒旦,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他不是撒旦或魔鬼。那么伊甸园中的这条蛇究竟是谁?我们该如何定位它,这就要我们回到《创世纪》第一章到第叁章的伊甸园故事中去探索。《创世纪》第一章到第叁章虽然是由不同来源的典籍组成,但是它是一个过程性的,完整的故事讲述。前半部分讲世界的被造,后半部分讲人的被造。在这个故事中上帝处于主动地位,人和蛇均是被动地位。在伊甸园里,蛇诱惑夏娃吃了禁果,犯了罪。在世间有那么多有足有爪的动物,为什么偏偏是蛇?这是由确立了唯一神信仰的摩西出埃及的经过,以及《圣经·旧约》成书时迦南地区的宗教情况决定的。除此之外,希伯来人信仰由多神转向一神,信仰的轴心由大地转向天空,也使得有着蛇形象的大地神被放到了耶和华神的对立面。在这伊甸园故事中,神、人、蛇、树这四个元素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他们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亚当和夏娃是人类性别的起源;生命树和智慧树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两种方式——长生不死和通过性结合繁衍后代;蛇和女人有着共通的生命象征——蛇的脱皮和女人的分娩都是生命的延续。蛇利用自身的智慧,让人类得到了分别性别的能力,唤醒了人类沉睡的欲望,开启了人类“永生”的方式:两性结合,繁衍后代。由此可见,蛇是人类性意识的开启者。人类在其性意识被开启之后,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人类也从自然走向了文明。(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姚享恩,张魁[9](2018)在《《圣经》隐喻的意象图式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以意象图式理论为指导对《圣经》隐喻进行认知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圣经》隐喻的特点是:借助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作为源域,来解释目的域为抽象的宗教信息,且常以单句形式或故事形式存在。认知《圣经》隐喻,可通过分析源域事物特点,建立源域与目标域的联系;抑或者根据源域与目标域明显的空间结构关系进行图式构建。(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01期)

王振平,郭娟[10](2017)在《从《都柏林人》中的圣经意象看乔伊斯对都柏林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象征描写是乔伊斯惯用的写作手法,他的《都柏林人》中多处借用圣经意象来编织故事和表达思想。他借用"圣杯""夏娃""天使加百列和米迦勒"的意象,分别从浪漫、现实、现代的角度表达了他对都柏林的认识和情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民族觉醒意识和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努力。(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圣经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福克纳是20世纪颇负盛名的美国作家。本文以其短篇小说为例,以圣经原型这一崭新的视角,探究福克纳如何借用或再现圣经原型来塑造意象。水和火在圣经中具有多重意义,以短篇小说《老人》与《烧马棚》为例,水和火如同圣经中大洪水和死亡之火一般摧毁了人类的邪恶,福克纳还赋予水和火洗涤心灵的力量,反映了他对救赎南方衰落文明的渴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圣经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静.论约翰·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中的圣经意象[J].散文百家.2019

[2].黄安琪.福克纳短篇小说中水火意象的圣经原型[J].戏剧之家.2019

[3].刘丽.《圣经》原型意象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体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

[4].胡忠青.戈迪默长篇小说中的圣经神话原型意象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卢慧娟.《圣经》和《山海经》中“意象”的对比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8

[6].徐海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圣经文化元素及意象解读[J].英语广场.2018

[7].杨利芳.《诗经》与《圣经》中水意象的对比[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8].李雪琴.《圣经·创世纪》中蛇意象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9].姚享恩,张魁.《圣经》隐喻的意象图式认知[J].戏剧之家.2018

[10].王振平,郭娟.从《都柏林人》中的圣经意象看乔伊斯对都柏林的认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拉图尔《忏悔的马德莱娜》1640年,布面...优酷视频《创世纪》优酷视频《创世纪》中国印度与西方因为父亲被画成一个站在关着的门之外的人引...

标签:;  ;  ;  ;  ;  ;  ;  

圣经意象论文_张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