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冰川作用论文_柴乐

导读:本文包含了第四纪冰川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冰期,冰川,青藏高原,山脉,地貌,作用,喜马拉雅。

第四纪冰川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柴乐[1](2016)在《他念他翁山中段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他念他翁山中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对其深入研究,可以为重建横断山脉冰川作用的演化历史和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提供重要依据。他念他翁山中段海拔4200m以上保存着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根据研究区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地貌组合特征及沉积物的组成特点判断,这里曾发育规模较大的流入玉曲谷地的山麓冰川,限制在山谷及源头的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本文采用野外考察和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第四纪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进行初步调查,运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年(ESR)确立研究区的冰期系列。结果如下:1.冰川侵蚀地貌在海拔4800~5200 m之间,保存着数十条规模较大的冰川槽谷,槽谷横剖面呈U型,宽约1~2km,延伸长度4.5~25 km;研究区发育典型的冰斗、角峰、刃脊、冰坎和冰蚀湖,其中冰斗发育数量大,形态典型,本文采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3900 m以上的冰斗划分为四级,即3900~4670m、4670-4920 m、4920~5060 m、5060-5360m四个海拔高度范围内,不同海拔高度带内的冰斗形态差异较为明显。冰斗的坡向分布主要受降水差异性的影响,及构造和地形因素对冰斗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坡向、朝向分布主要受控制于辐射控制的气温因素。2.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物主要保存在槽谷底部、槽谷出口处及山麓地带,形态较为清晰的冰碛物有4套。其中发育在青古隆村附近的4号槽谷和巴姑村所在6号槽谷的冰川堆积物保存较好。除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1阶段,简写MIS 1),其余叁次冰碛物电子自旋共振(ESR)定年结果年代分别为92±51~207±45 ka、55±8~54±9 ka、25±1~38±6 ka,对应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末次冰期中期(MIS 3),末次冰盛期(MIS 2),结合不同阶段的冰碛物进行沉积学、环境磁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判断研究区至少发育了 4次冰进。3.通过与周边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系列对比表明,研究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其特殊的冰川发育条件,符合第四纪冰期冰川发育的整体规律,而不同阶段冰川的规模具有一定差异性,这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第四纪以来气候和构造条件紧密联系,该区第四纪冰川发育是构造与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祁洁[2](2015)在《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气候变化特征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上发育的第四纪冰川是地壳构造隆升和全球冰期气候耦合的产物,冰川发育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冰期序列及其与气候波动关系的研究,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冰川演化历史,还对预测冰川未来的变化趋势有指导作用。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近几十年来,随着各种测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冰川研究当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年龄数据,对我们了解冰川演化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本文基于对现有的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宇宙成因核素(CRN)和14C等测年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冰川作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通过对冰川研究工作中所应用的各种测年方法进行综述,查明了各种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验中的化学处理与测试对暴露年龄的影响大、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会影响释光测年矿物的晒退强度、ESR法的可靠性尚未可知、野外取样的污染问题影响14C法准确性等。对青藏高原各处的冰川作用数值年龄进行了统计,理清了冰川年龄数据分布规律,在空间上表现为南多北少,在时间上表现为末次冰期多、全新世以来次之、末次冰期以前最少。基于对现有的青藏高原冰川作用年代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地区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趋势的关系。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各地区的冰进时间大致与全球的几次降温事件相吻合,但降水曲线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从冰川作用数值年龄的分布来看,海洋型冰川比大陆型冰川发育更良好,可能是季风带来的降水对其产生影响。末次冰期以来,冰进时间似乎与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密切相关,此外,降水曲线波动较大,特别是MIS3b时期,气候相对冷湿,为冰川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末次冰期以前,受“昆黄运动”和“中更新世革命”的共同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开始全面发育。综合青藏高原冰川近期变化的研究成果,研究资料表明,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整体处于退缩状态,从不同地区冰川的变化情况来看,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的冰川退缩幅度较大,一般在4m/a~35m/a之间,而中部和北部的冰川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一般可达2m/a~10m/a。这一现象表明海洋型冰川与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相比,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张威,于治龙,李媛媛,贺明月[3](2014)在《亚洲中纬度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差异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绝对年代的不断增加,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间以及演化特点日益明确,为探讨中纬度地区的冰川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构造与气候耦合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亚洲中纬度地区山地第四纪冰川的冰进时序、冰期历史和冰川规模显示出不同特点。总体来说,西部山地的冰川规模随时间逐渐缩小,冰川历史较为完整,冰川规模大于亚洲东部,东部山地的冰期历史较短,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不同地区的最大冰川扩展规模在时间上不一致,尤其是在末次冰期旋回中,MIS3/4阶段的冰川规模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末次冰盛期(LGM),冰进时序和规模演化指示了不同的大气环流尤其是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对冰川发育的重要影响。此外,构造因素深刻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冰期系列。(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4年03期)

张威,刘蓓蓓,崔之久,李永化,董应巍[4](2013)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和厘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冰期(阶)与间冰期(阶)旋回的不断细化,第四纪冰期系列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对比之间所反映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通过中国第四纪冰期与MIS阶段对比,结合分析气候旋回与构造运动对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冰期(阶)或者间冰期(阶)发生的时段应尽可能对应于MIS的偶数或奇数阶段,有助于MIS框架下新的冰期(阶)的发现;②中更新世以来,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可能受控于100 ka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气候大背景,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川规模总体上与全球冰量变化一致。然而,末次冰期早、中期的冰川规模却与MIS所记录的全球冰量变化不尽一致,强烈显示气候与构造环境对冰川作用的影响;③目前在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方案中,存在着冰期系列由时间和地点双重命名的现象,建议用大理冰期、古乡冰期分别代替末次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刘亮[5](2012)在《云南千湖山第四纪冰川作用与环境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千湖山(4249m)是横断山脉中段保存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对于研究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千湖山海拔3500m以上保存着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冰川发育依托海拔4000-4200m的夷平面及其支谷地形。冰川形态类型为小型的冰帽以及由冰帽边缘溢流进入山谷的山谷冰川。应用相对地貌法,光释光(OSL)年代测试,本文确定千湖山地区的冰进系列:末次冰盛期(LGM,22.2±1.9ka BP)、末次冰期中期(MIS3b,37.3±3.7ka BP、45.6±4.3ka BP)、末次冰期早期(MIS4)。千湖山冰川前进规模是MIS3b阶段大于末次冰盛期,主要原因是末次冰期中期(MIS3b)时本区气候相对湿润,而在末次冰盛期(MIS2)时气候条件比较干燥。环境磁学实验通过对比其他东缘山地冰碛物磁化率值,得出冰碛物的磁化率高低主要受岩石岩性的影响,千湖山主要以灰岩为主,频率磁化率和质量磁化率值不高,较以花岗岩为主的老君山低很多,和岩性相类似的石卡雪山相差不大,和贺兰山的差值除受岩性影响外,和后期风化作用也有关。根据冰川平衡线处年降水量与6~8月多年月平均气温的关系,计算得出千湖山现代理论雪线高度为5322±100m。应用冰川末端到山顶高度法(TSAM),考虑构造抬升因素,计算出千湖山末次冰盛期(LGM)、末次冰期中期(MIS3b)和末次冰期早期(MIS4)的雪线高度分别为4003m、3954m和3835m。在总体相似的气候背景下,与横断山其它存在多期次冰川作用的山地相比,千湖山只发育末次冰期的冰川作用,其差异性说明该地区冰川发育主要受山体构造抬升控制。(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吴中海,张永双,赵希涛,马志邦,叶培盛[6](2008)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空布岗峰东麓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序列及其初步的年代学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外调查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空布岗峰东麓晚第四纪期间至少发育了4套冰碛物.初步的U系和热释光(TL)测年结果表明,该区最早的冰川作用出现在MIS6(深海氧同位素阶段)之前,并可能是该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作用过程.最近一次显着的冰川作用出现在倒数第二次冰期,其时代约为160.9~109.0 ka BP或略早,大致对应MIS6,其中至少包含了两个阶段.最近的两次冰川作用分别发生于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期间,其中包含了多个次一级的冰川波动.(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08年05期)

王建,G.Raisbeck,徐孝彬,F.Yiou,白世彪[7](2006)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沙鲁里山南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10)Be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认为青藏高原第四纪发生过4次冰期.然而,对于4次冰期的年代学研究显得相对比较薄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沙鲁里山,是青藏高原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保存比较好的地区.利用陆生宇生同位素10Be对该区的羊背石、冰碛垄和冰蚀面进行了暴露年代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兔儿山的羊背石的暴露年代为15 ka,为末次冰期盛期冰川作用的结果,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老林口道班附近的冰蚀面的暴露年代为130~160 ka,为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冰川作用的产物;库昭日最老一期的终碛垄可能形成于421~766 kaBP,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12~18阶段.根据深海氧同位素、极地冰芯以及黄土序列所反映出的12,14,16和18阶段的气候特征推断,这道终碛垄很可能形成于12阶段或者16阶段.更有可能形成于16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6年08期)

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韩建恩[8](2005)在《西藏阿里阿伊拉日居山脉第四纪冰川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藏阿里阿伊拉日居山脉南北两麓及切割山脉的各沟谷中,分布着4套早更新世以来的冰川沉积物。根据这些冰川沉积物的地层层序和冰川沉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测定结果,将阿伊拉日居山脉南北两麓所发生的4次早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分别命名为札达冰期(1161-952 ka BP)、阿伊拉日居冰期(762-730 ka BP)、学朗冰期(336-211 ka BP)和弄穷冰期(105-15 ka BP),并与青藏高原及其他地区冰期进行了对比。各次冰期的冰川性质分别为大型山岳冰川、冰帽、山麓冰川和中小型山谷冰川。全新世时期,现代冰川有过冰川推进。近期冰川则发生了明显的后退。(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万晔,韩添丁,朱静,丁丽勋[9](2003)在《云南点苍山—罗坪山地区地貌发育与第四纪冰川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考察及地质地貌剖面解析,对云南点苍山的地貌发育作了分析研究,并对罗坪山丽江期古冰川作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认为:点苍山的地貌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聚变式的多层地貌组合。其地貌发育系统自山顶到坡脚分为古夷平面解体过程,古冰川与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古冰川漂砾、洪积、冲积、泥石流、水石流等混杂堆积,山麓阶地与滨湖平原发育过程;点苍山发育了二次冰期,即未次冰期(大理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丽江冰期),是中国大陆发育古冰川的最南界;比苍山主峰海拔低800m的罗坪山发育了倒数第二次冰期,出现了复合型山岳冰川。(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03年04期)

易朝路,李孝泽,屈建军[10](2003)在《青藏高原现代最大冰原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原,总面积达400km2.野外观察表明,从现代冰舌前端开始向山外有5套终碛垄和侧碛垄系列,分别称之为冰碛垄Ⅰ、Ⅱ、Ⅲ、Ⅳ和Ⅴ.根据地貌位置、地层关系、相对风化程度、风的改造程度和覆盖在有冰川漂砾的戈壁上的沙子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并与中国西部山地第四纪冰川数值年代比较,这些冰碛垄分别形成于现代冰川、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晚阶段和早阶段.冰碛垄V中的花岗岩漂砾散布于距山前6km以内的山麓平原,说明在第四纪晚期冰原西坡的古冰川虽到达山麓平原,但未能与邻近山地古冰川相连形成统一大冰盖.(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03年05期)

第四纪冰川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藏高原上发育的第四纪冰川是地壳构造隆升和全球冰期气候耦合的产物,冰川发育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冰期序列及其与气候波动关系的研究,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冰川演化历史,还对预测冰川未来的变化趋势有指导作用。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近几十年来,随着各种测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冰川研究当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年龄数据,对我们了解冰川演化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本文基于对现有的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宇宙成因核素(CRN)和14C等测年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冰川作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通过对冰川研究工作中所应用的各种测年方法进行综述,查明了各种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验中的化学处理与测试对暴露年龄的影响大、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会影响释光测年矿物的晒退强度、ESR法的可靠性尚未可知、野外取样的污染问题影响14C法准确性等。对青藏高原各处的冰川作用数值年龄进行了统计,理清了冰川年龄数据分布规律,在空间上表现为南多北少,在时间上表现为末次冰期多、全新世以来次之、末次冰期以前最少。基于对现有的青藏高原冰川作用年代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地区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趋势的关系。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各地区的冰进时间大致与全球的几次降温事件相吻合,但降水曲线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从冰川作用数值年龄的分布来看,海洋型冰川比大陆型冰川发育更良好,可能是季风带来的降水对其产生影响。末次冰期以来,冰进时间似乎与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密切相关,此外,降水曲线波动较大,特别是MIS3b时期,气候相对冷湿,为冰川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末次冰期以前,受“昆黄运动”和“中更新世革命”的共同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开始全面发育。综合青藏高原冰川近期变化的研究成果,研究资料表明,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整体处于退缩状态,从不同地区冰川的变化情况来看,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的冰川退缩幅度较大,一般在4m/a~35m/a之间,而中部和北部的冰川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一般可达2m/a~10m/a。这一现象表明海洋型冰川与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相比,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四纪冰川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柴乐.他念他翁山中段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祁洁.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气候变化特征的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3].张威,于治龙,李媛媛,贺明月.亚洲中纬度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差异性探讨[J].干旱区地理.2014

[4].张威,刘蓓蓓,崔之久,李永化,董应巍.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和厘定[J].地理研究.2013

[5].刘亮.云南千湖山第四纪冰川作用与环境演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2

[6].吴中海,张永双,赵希涛,马志邦,叶培盛.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空布岗峰东麓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序列及其初步的年代学约束[J].冰川冻土.2008

[7].王建,G.Raisbeck,徐孝彬,F.Yiou,白世彪.青藏高原东南部沙鲁里山南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10)Be年代学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

[8].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杨朝斌,韩建恩.西藏阿里阿伊拉日居山脉第四纪冰川作用[J].地质学报.2005

[9].万晔,韩添丁,朱静,丁丽勋.云南点苍山—罗坪山地区地貌发育与第四纪冰川作用[J].热带地理.2003

[10].易朝路,李孝泽,屈建军.青藏高原现代最大冰原区第四纪冰川作用[J].冰川冻土.2003

论文知识图

拱王山冰川地貌图技术路线图示意图102滑坡工程地质剖面峡谷形成模式示意图黄华属植物受旱化、寒化影响的演化示意...赛里木湖地质公园规划图

标签:;  ;  ;  ;  ;  ;  ;  

第四纪冰川作用论文_柴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