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明至清前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外,手工业,佛山,湖北,广东,作坊,文化交流。
明至清前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黄启臣[1](2019)在《明至清前期广东冶铁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明至清前期(1368—1840),广东的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本文拟就冶铁手工业(含采矿炼铁和铁器铸造)为个案作一探索,以见一斑。一、冶铁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梗概就我目前看到的史料而言,明至清前期广东冶铁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表现在以下五方面。(本文来源于《岭南文史》期刊2019年01期)
郑望春[2](2016)在《明至清前期湖北河泊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以降是湖北渔业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亦是渔政管理体系初立和逐步成熟之期,渔政体制实施的核心机构便是河泊所。广阔优质的湖泊水域构成湖北渔业经济发展的天然资源优势,同时其亦成为明中后期湖北渔业衰退和渔政体系崩坏的直接因素,本文第一部分便提出明中后期至清前期湖北主要湖泊呈现不断减少之势,以此为后来河泊所大量裁撤作下铺垫。明前期湖北渔业经济发展也是渔政制度实施的重要前提,至明时期,湖北的渔业生产技术、鱼产品加工技术集历史之大成,已经相当成熟,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促进了鱼产品贸易的兴盛,更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河泊所自元已有之,明廷出于军事和经济目的,延续这一制度并在全国各地大量设置,尤以湖北为最,并在河泊所官署建设和官员选拔配置上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其主要职能便是征收鱼课鱼贡和管理渔户,初河泊所充分发挥其职能,湖北鱼课税一直占居前列,然自明中后期始,鱼课鱼贡征收弊端丛生,大量渔户迫于生计主要从事农业。至清前期人口激增,因此亦鼓励农业开发,康雍时期大力兴修水利,极大促进湖区垸田的恢复发展,至乾隆初期,江汉平原上已经是无土不辟,其围垦程度令人咋舌。围湖造田成为主流趋势,大量渔户弃渔从农,加剧了湖泊的淤塞,河泊所从而失去其存在的依托,自明中后期至清湖北河泊所遭到大幅裁撤,一些地区甚至裁撤殆尽。河泊所裁撤后,渔户户籍管理混乱,更加速国有湖泊水域的私有化进程,而其裁撤亦是明中后期湖北渔业经济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范松[3](2012)在《试论明至清前期黔中城镇的发展与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重点,多集中在中原、江南、口岸等城市,不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历史状况,因此很难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起源、类型、特征总体的科学总结。笔者在日常文化遗产调研的业务工作中,发现贵州城镇中保留下来可供我们作为文化遗产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古代城市建筑物、街区、城垣等遗产已所剩不多,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城镇历史遗物的文化价值、社会意义所知甚少。本文拟就明至清前期黔中地区的城镇发展史做一点粗浅论述,以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本文来源于《贵州文史丛刊》期刊2012年02期)
向燕南[4](2002)在《明至清前期海外关系的变化与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明至清前期 ,随着海外关系的变化 ,史学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明前期 ,皇朝海外关系是建立在“宣威柔远”政治目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关系因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达到高潮 ,史学则因此出现了几部反映这种海外关系特点的着作。晚明 ,倭患问题与私人违禁进行海外商贸等问题交织在一起 ,经权衡利弊 ,皇朝开始改变初期的海禁政策 ,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 ,西方殖民者东来 ,与中国开始发生直接的接触 ;随着传教士“精神狩猎”的开始 ,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展开。这些海外关系的特点 ,都在史学中得到体现。清前期是海外关系大倒退的时期 ,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偃息 ,史学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02年10期)
彭巧红[5](2002)在《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外关系史和海外贸易史的学术视野,考察和分析了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演变的历史过程,力图揭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与海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海外贸易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外来影响的互动关系,探讨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对于海外贸易兴衰所产生的深层影响。 我国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萌芽于唐代,发展完善于宋、元时期,衰亡于明代。明代的市舶司在机构设置、职能发挥、选官制度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明显地变化,尤其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市舶司的政治性职能逐渐减弱,经济性职能日益增强;其管理海外贸易的方式亦相应地由官方贸易为主体演变为以民间贸易为主体。明代中叶以后,不仅私人海外贸易势力直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亦直接瓦解着市舶制度所维系的朝贡贸易体系。面对着东南海防与财政危机,迫使明政府不得不调整其海外贸易政策,而主持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机构,也不得不改弦易辙,在职能方面有所转换。为了加强对私人海外贸易的管理和控制,为了征收饷税以造船养兵,明代后期将打击走私贸易的防海机构——海防馆改为督饷馆,饷税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关税制度上的一大进步,对我国海外贸易管理由市舶司制度向海关制度转变,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正式设置了闽、粤、江、浙四海关,并设立了众多海关口岸,使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渐趋完善。海关税制方面亦成绩斐然,不仅有较为系统的完税手续、较为完备的关税则例,而且实行国别税率。清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管理的重视,关税的征收与报解、税务簿册的填写与考核、经费的使用与奏销均有明确的规定,基本上有章法可依,关政腐败的现象得到明显抑制。在职能发挥方面,明代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权和经营管理权进一步分离,海外贸易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强。明代中后期的海外贸易是在市舶司的管制下主要由牙行直接经营,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则是在海关控制下,主要由洋行具体经营,明代后期市舶司和督饷馆以及清代海关仅仅负有监管进出口岸的船舶、货物;征收关税和其它税费;稽查走私等项职能。这个变化无疑为近代海关职能奠定了基础。清代前期海关的选官制度由论俸掣签派遣监督发展到钦派监督与地方官员共管或地方官吏兼管,清政府尤其关注号称天子南库的粤海关,钦派的粤海关监督大多为内务府包衣出身,实际上是皇帝的直接代表,牢牢控制了粤海关的关税征收大权。关税征收亦由原来的定额报解发展到后来的尽收尽解,中央政府对海关的垂直管理力度加大。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制度,是市舶制度在新的国情、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市舶制度向近代海关制度演变的过渡阶段。 上述内容在文中均有详细的论述,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前言,简明阐述课题研究的选定缘由以及课题研究的实政价值;第—章,概要论述明代以前我国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第二章,着重分析明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演变的主要内容;第叁章,重点探讨清代前期海关的机构设置、行政管理职能和选官制度;结论,概括总结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演变的历史性启示与对我国当前海关管理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历史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各种中外历史文献资料及论着为依据,力求使文章达到结构严谨,论证翔实之目的。(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2-08-01)
罗红星[6](1983)在《明至清前期佛山冶铁业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于佛山。”——清张心泰 明清两代,佛山铁冶曾经名播天下,佛山铁器也曾远销东西二洋。当西方人把中国的文明视为“竹和木的文明”的日子里,佛山冶铁业正处在它的鼎盛之时。“铸犁烟杂铸锅烟,达旦烟光四望悬,”“春风走马满街红,打铁炉过接打铜”的诗句,就是时人对佛山冶铁业的真实写照。可是由于旧志的记载多所未备,目前对佛山冶铁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它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经营方式仍然是一个课题。本文只就目前搜集到的族谱和文献、文物资料,对上述问题试作一初步探讨,盼望先辈学者们指正。 一、明——清前期佛山冶铁业发展的概况与原因 佛山冶铁业始于何时?目前还不可能确指。但可以说,在明以前,佛山冶铁业就有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比至明代,佛山冶铁业迅速崛起,嘉、万年间进入兴盛时期,在清康、雍、乾叁朝达到顶峰,以后就逐渐衰落。为便于叙述,现把明——清前期佛山冶铁业的发展划分为二个阶段。 1、初兴阶段(明初至正德公元1368年——1521年) 冶铁业之所以在佛山兴起,并不是偶然的。佛山地扼西北两江之冲,“上溯浈水可抵神京,通陕洛以及荆吴诸省”;下达雷琼,通川广云贵。以佛山堡为中心,周围有十二条河涌曲折环绕。自唐(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期刊1983年04期)
明至清前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以降是湖北渔业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亦是渔政管理体系初立和逐步成熟之期,渔政体制实施的核心机构便是河泊所。广阔优质的湖泊水域构成湖北渔业经济发展的天然资源优势,同时其亦成为明中后期湖北渔业衰退和渔政体系崩坏的直接因素,本文第一部分便提出明中后期至清前期湖北主要湖泊呈现不断减少之势,以此为后来河泊所大量裁撤作下铺垫。明前期湖北渔业经济发展也是渔政制度实施的重要前提,至明时期,湖北的渔业生产技术、鱼产品加工技术集历史之大成,已经相当成熟,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促进了鱼产品贸易的兴盛,更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河泊所自元已有之,明廷出于军事和经济目的,延续这一制度并在全国各地大量设置,尤以湖北为最,并在河泊所官署建设和官员选拔配置上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其主要职能便是征收鱼课鱼贡和管理渔户,初河泊所充分发挥其职能,湖北鱼课税一直占居前列,然自明中后期始,鱼课鱼贡征收弊端丛生,大量渔户迫于生计主要从事农业。至清前期人口激增,因此亦鼓励农业开发,康雍时期大力兴修水利,极大促进湖区垸田的恢复发展,至乾隆初期,江汉平原上已经是无土不辟,其围垦程度令人咋舌。围湖造田成为主流趋势,大量渔户弃渔从农,加剧了湖泊的淤塞,河泊所从而失去其存在的依托,自明中后期至清湖北河泊所遭到大幅裁撤,一些地区甚至裁撤殆尽。河泊所裁撤后,渔户户籍管理混乱,更加速国有湖泊水域的私有化进程,而其裁撤亦是明中后期湖北渔业经济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至清前期论文参考文献
[1].黄启臣.明至清前期广东冶铁手工业的高度发展[J].岭南文史.2019
[2].郑望春.明至清前期湖北河泊所研究[D].云南大学.2016
[3].范松.试论明至清前期黔中城镇的发展与特点[J].贵州文史丛刊.2012
[4].向燕南.明至清前期海外关系的变化与史学[J].史学月刊.2002
[5].彭巧红.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D].厦门大学.2002
[6].罗红星.明至清前期佛山冶铁业初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