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强:话语与范式:关于佩蒂特无支配自由观研究的述评论文

李盼强:话语与范式:关于佩蒂特无支配自由观研究的述评论文

[摘 要]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佩蒂特无支配自由观政治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列关于佩蒂特“无支配自由”学说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无支配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今后要在话语上坚持加强对佩蒂特无支配自由观的“中国话语”解构。在研究范式上注重和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历史和逻辑的系统性及整体性批判研究。

[关键词]无支配自由;共和主义;中国话语;述评

共和主义作为西方主要的政治思潮,在人类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共和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社会思潮,在与“自由主义”的较量中,高调宣示了共和主义的复兴。作为当代新共和主义最为瞩目的代表人物之一,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也有译为“佩迪特”)的无支配自由观一经形成便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并以其鲜明的理论主张和流派特色得到国内学术界的持续研究。十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佩蒂特关于无支配自由观的生成、内涵及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 无支配自由的生成:所谓超越两种自由的建构

长久以来,整个西方政治思潮的生成逻辑主要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展开,从“个人”出发形成了古典自由主义,发展至极端的形式是现代新自由主义;从“社会”出发形成了社群主义,发展至温和的形式是共和主义。从新自由主义在近代西方社会占据成为主流社会政治思潮后,自由主义的弊端逐渐显露。在当代西方众多的新政治思潮中,以佩蒂特为代表的新共和主义倡导者从当代西方面临的公共生活困境入手,面对社会政治中日益衰落的公共生活及自由主义危机,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自霍布斯、洛克以来主导西方公共话语及社会思潮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试图构建新的公共生活价值规则,实现共和精神的回归,逐步建构了以“无支配自由”为核心主张的共和主义理论话语。

何为“无支配自由”?其中无支配是理解这个概念的核心。佩蒂特把无支配阐述为支配的阙如,也即他人在场时没有人拥有干涉其选择的能力,一种生活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却不受他人支配的状态。那么“无支配自由”也即支配的阙如的自由。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无支配自由”成为佩蒂特共和主义思想的核心,开始深刻影响当代西方共和主义发展[1]14。所以,探讨佩蒂特新共和主义思想的生成背景,是深入研究佩蒂特共和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对于佩蒂特共和主义无支配自由的生成逻辑,国内学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类:

第一,无支配自由是佩蒂特试图走出自由主义时代困境的政治哲学理论建构。由于佩蒂特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学术研究背景,研究者曹钦认为他的许多研究主题都是围绕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史进行。佩蒂特在长期且广泛的学识研究中,面对英美政治哲学界关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的热点之争,在试图破解自由主义的困境挑战中,专注于研究政治哲学的理论探索。他在继承和创新思想史家、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关于共和主义自由观主张研究的基础之上,并得益于自己丰富的哲学理论研究经验,形成了关于“无支配自由”的新共和主义主张[2],从而实现了西方政治哲学关于新共和主义理论的建构。

第二,无支配自由是对“两种自由”的超越及对自由概念的延伸而成的理论建构。有研究者认为,佩蒂特起始也认可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中把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观点,但与当时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自由主义主张‘消极自由’,而共和主义主张‘积极自由’”的价值不同,佩蒂特主张用“消极自由”概括共和主义的自由传统;但随着他对自由的深入考察,他开始以“无支配的自由”代替他早期主张的“无干涉的消极自由”,实现了从“无干涉的消极自由”到“无支配的自由”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转变,实现了对伯林式“两种自由”的超越,完成了他关于共和主义政治哲学核心的建构[3]11。

二、 无支配自由的内涵:所谓无支配而非无干涉的自由

佩蒂特不局限于历史的视角,从哲学层面理论证无支配自由的内涵,区分了无干涉的支配与无支配的干涉,强调无支配的重要性,形成了共和主义的无支配自由观。对于佩蒂特共和主义无支配自由的阐述和研究是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般看来,任何一个应用系统,接受命令之后停顿的时间在3秒以上,该系统的开发就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任何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等待命令执行的时间过长,其对系统的认可度就大大降低。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要求程序员使用更简洁的开发语言,降低服务器运行及网络传输的不必要负荷,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第二,佩蒂特共和主义无支配自由观是一种权力观。此类观点,有研究者认为,佩蒂特阐述的“无支配”或“无支配的自由”既可能属于共同生活权力状态,也可能属于社会隔离状态,但作为无支配的权力既表明人们彼此间不存在支配关系,也意味着人们处在共同生活的权力状态中而不是处在隔离状态中,作为无支配的权力不同于无支配或无支配的自由[13]。

护生对考核方法的认同,为考核方法改革提供了依据,但本调研仅选取了二年制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结果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研究考核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以及如何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重视考核后信息的分析处理及意见反馈,提出改进措施,指导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三,“无支配自由”形成了佩蒂特共和主义善的核心。持此种观点的有,一是认为在共和主义传统中民主不是一项根本性的价值,民主参与只是自由的保障,而不是自由的核心,“非支配的干涉是自由的保障,无支配的自由才是佩蒂特共和主义的核心[7]79。二是认为,佩蒂特共和主义“平等主义”和“共同体”的两个理想,都建立在“无支配的自由”上面,无支配的自由是平等主义的,同时共同体的理想体现在共和主义的善之中,而共和主义的善就是无支配的自由[6]11。

安全永远是家电产品最重要的一环,作为厨房电器更是如此,长期高频率接触水、电、燃气等环境,需要更严格的标准和技术来保障消费者的使用安全。

三、无支配自由的实现:论辩式民主的共和主义政府

佩蒂特立足于哲学的根本视域,建构了共和主义的无支配自由观,并以此为基础为保障无支配自由的政治理想进行了论辩民主的制度设计,试图建构“平等主义”和“共同体”的共和主义理想。关于保障无支配自由的论辩式民主制度设想研究,国内学者有以下观点:

第一, 民主政府及其公众目标是保障无支配自由的路径。对此类观点的研究,一是有研究者认为佩蒂特提出了保障共和主义自由的“论辩式民主”路径,建构了一种“道德化”的依附民主价值的共和主义自由观,建立“遵循公民观念和利益”的民主程序政府来保障公民自由[4]70。二是认为无支配自由在民主模式上的逻辑演绎就是论辩式民主,衡量干涉行为的专断性与否的依据是看政府是否遵循公众的福利和观念目标[8]50。

第二, 论辩式民主的政体是保障无支配自由新型民主形式。此种观点,一是有研究者认为,为保障无支配的目标,佩蒂特反对自由主义者提出的自由并不预设任何政体形式的主张,认为无支配自由与现代民主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内在关联,论辩式民主就是其中可供选择的制度形式,是无支配自由的必然关联[9]121。二是认为,佩蒂特主张以论辩式民主弥补自由民主的缺陷, 强调协商、包容和回应,为新共和主义提供更佳的制度保障[5]80。三是认为,论辩式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观,以无支配自由和公共利益为旨归,以“论辩”取代“自主”“同意”“聚合”等理念,突出民主的协商性、包容性和回应性,克服民粹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弊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10]。

第三, 论辩式民主的可论辩性是保障无支配自由的民主制约机制。此类观点,一是有研究者认为,论辩式民主强调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论辩的永久可能性”,而不是“对这种权力的实际同意”[4]69-77。二是认为,在新共和主义中,公共利益的识别问题公共利益的判断与识别只能诉诸于民主,最有效的民主模式是论辩式民主,保障公民的争辩之权是保障政府民主的关键,民主需要论辩机制,论辩式民主通过程序性措施、咨询性措施、上诉性措施机制,突出强调政策的可论辩性[8]50-56。

其一,无干涉的支配无法保障自由,无支配的干涉保障自由。此代表性观点的研究有,曹钦解释了佩蒂特关于无支配的理论,认为即使没有干涉但受到了支配,那么自由就无法得到保障,即使受到干涉但没有受到支配,就仍然是自由的。国家为保障自由的干涉只要尊重了公民的观念和利益,这种非专断的干涉就没有构成支配,公民们的自由就没有受到侵犯[4]69-77。

第四,审议民主的公民化机制是保障无支配自由重要形式。佩蒂特认为法律并不一定干涉自由,公民参与是自由的保障。持此类观点的有,研究者姚得峰认为,佩蒂特审议民主理论通过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批判,吸取共和主义要求增进公民权的积极因素,具有双重的优势,解决了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核心分歧,也合理地兼容了自由主义的“中立性”概念,增加了其理论的说服力,也是保障无支配自由的一种重要形式[11]。

四、 无支配自由的性质:整体论个人主义、权力观和国家观

无支配自由是佩蒂特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主张,围绕无支配自由的性质,国内学界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无支配自由观是一种整体论个人主义哲学。此观点,有研究者认为佩蒂特的政治理论是明确地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赞同个人主义与整体论,反对集体主义与原子论,从这种整体论的个人主义出发,佩蒂特进一步提出了其独特的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以此为共和主义的理论基础,建构共和主义的无支配自由观[12]。

2.对黑名单的处罚。黑名单与欧盟国家之间的交易和资金往来将面临欧盟更为严格的反洗钱审查。欧盟可能对这些交易征收惩罚性预提所得税。

现今,公众对放射辐射防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作为一名合格的影像技师,有义务,有责任,在达到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影像学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CT检查在影像学检查中占比例较大,西门子双源CT超低70kV的临床应用,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双能CT对肺动脉的治疗前后的显示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采用三种不同方式采集肺动脉,对比其辐射剂量的差异性,为AI自动识别肺动脉病变奠定基础。

其二,与自由主义不同,“无支配”是实现无支配自由目标的关键。此代表性观点的研究有:一是认为自由主义者关注干涉存在与否,在共和主义者佩蒂特看来,应该是支配存在与否,也即自由是无支配而非无干涉[5]79。二是认为佩蒂特通过“干涉”和“支配”两个概念把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区别开来,把消极自由当作最重要的价值,但自由主义不同的是,自由主义的自由意味着没有干涉,佩蒂特的自由意味着没有支配[6]5。三是通过比较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和无支配自由,消极自由强调无干涉,积极自由注重自我控制,认为无支配自由的核心在于强调无支配。

第三,佩蒂特共和主义无支配自由观是一种积极的国家观。此类观点,一是有研究者认为,无支配自由使自由的范畴增加了“无支配的干涉”的自由的内容,减少了“无干涉的支配”的奴役的内容,扩大了国家行动范围,通过对非支配的干涉的论辩,确立了国家保障人民免受支配的积极干涉的“共同善”角色[8]50。为保障无支配自由的政治理想事实上催生了一种新型国家观。二是认为协商共和国是无支配自由的国家观,国家可以对个人进行无支配的干涉,构建消除各种支配性的当代积极国家理念,确立了积极国家的合理性[9]121。

五、 佩蒂特无支配自由的价值:所谓自由的超越和深化

第三,深化和拓展了自由主义主流思潮下对于“自由”的认识广度。持此观点的,一是认为佩蒂特的共和主义自由观回应了理论挑战,弥补了自由主义不足,深化了人们对自由的认识,具有时代意义,它不仅能回应诸多理论挑战,而且能与不同思想流派融合[16]。二是认为,佩蒂特的共和主义通过对自由理想资源的考察,矫正了自由主义对于自由的认识局限,弘扬了古典共和精神,深化了人们对自由的认识,为自由主义主导的西方社会寻找出路,建立在“无支配自由”上的保障制度在回应西方利益集团和国家权力异化,包容后工业社会理想方面具有时代性意义[17]147-149。

式中:t为时间;ν为运动学粘度系数;div为散度,等于哈密顿算子的点积,即为拉普拉斯算子。由于实际的喷雾应用的弗劳德数(Froude number, Fr)非常大,因此质量力Fbxl可以忽略不计,即 F b x l = 0 。考虑液相为不可压缩粘性流体,液体密度液体运动学粘度系数气相为可压缩非粘性流体,气体密度气体运动学粘度系数液相和气相的纳维-斯托克斯控制方程组可以分别写为:

第一,形成并发展的无支配自由具有推动民主制度的进步性。此类观点,有研究者认为佩蒂特超越了伯林的“两种自由”,维护和增进了公民的无支配自由,以及促进无支配自由的参与性制度、规范性制度、保护性制度、授权性制度和公民美德机制,不同于“民粹主义”和积极自由观的参与、自治和公民美德机制要义,具有进步性;同时,他认为在共和主义的政府理论方面的研究,佩蒂特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种论辩式民主的观念,是不同于“自由主义民主”和“民粹主义民主”的“第三种”民主模式[3]11。

第一,无支配自由存在对自由主义及自由价值的误解。佩蒂特的独特进路是通过对消极自由的干涉或强制概念的延伸,进而发掘为声称的共和主义的无支配自由。一是有研究者认为,佩蒂特把霍布斯的自由观总结为“无干涉”自由观而对其进行批判,与霍布斯的“中立”自由观不同,佩蒂特的共和主义“无支配”自由观是一种“道德化”的自由观[19]。二是认为,佩蒂特“无支配自由”只是在不同方向上实现了对伯林自由价值的消极式理解,并没有包含伯林自由的全部维度,加之伯林的自由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伯林和佩蒂特的分歧不在于他们对同一个思想内容不同方向的理解,而在于他们根本上构想的是不同的理想[20]。三是认为,佩蒂特把罗尔斯的“中立”自由的观点看成是一种消极的、“无干涉”的自由观,他的无支配自由也建立在对罗尔斯著作的误读基础之上[21]。四是认为,表现在佩蒂特对自由主义代表性理论家的刻意选择,对自由主义自由概念的误读,对自由主义法律观的误解[5]79。

关于共和主义的理论建构,佩蒂特宣称他主张的无支配自由是一种优越的共和主义的自由观,是超越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第三种自由存在,具有广阔的前景[1]14。对于无支配自由的理论价值讨论,国内学者有以下研究观点。

六、 无支配自由的局限:本质上的自由主义

当代西方新共和主义面临建构主义倾向、反自由主义倾向以及在公民美德问题上的困境和局限[17]147-149。无支配自由作为新共和主义的一种代表性观点,它深刻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发展困境中的变迁和重构,在国内引起了较大争议,当前国内学界研究的观点如下:

第二,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消极自由”公共价值丧失的超越和贡献。持此观点的有,一是认为,无支配自由从共和主义自由观中脱颖而出,超越了“积极自由”理性意义上的自律,实现了免除他者强权干涉的“自主”,“无支配自由”高于“消极自由”的“无干涉”,在多元政治哲学时代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14]。二是认为,在进一步研究后,他认为佩蒂特“第三种自由”的概念,突破了传统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关于自由概念的对立,新自由主义以“正义”理论为精髓,在思考公民文化中,弥补了传统自由主义仅强调“消极自由”而导致公共价值丧失的缺陷[15]。

第二,无支配自由无法从本质上超越自由主义。此种观点,一是有研究者认为,在分析层面,自由论者质疑无支配并不是一种独立于“无干涉”的“另外一种”价值,只是自由这种价值的衍生价值,而不是一种新的自由类型或价值,从历史层面来看争议更多,在社会政策问题上,新共和主义与左翼的福利自由主义或者说自由平等主义的区别不明显[3]11-16。二是认为,维护无支配的自由的参与民主和审议民,以及新共和主义本身都属于“后自由主义”的范畴,亦即作为自由主义的补充而不是替代[7]79。三是认为,佩蒂特论辩式民主存在局限,他主张的“去政治化”,以及建立非选举的机构会使公民重新处于支配的威胁下,他的共和主张对公民的要求过高,无法摆脱公民美德的难题,无法脱离自由主义民主局限[22]。

第三,无支配自由现实中是一种较难实现的自由主义政治空想。此类观点,一是有研究者认为,在政治层面上,无支配自由在社会政策问题上包含的激进性,使得其实施难度较大。也有研究者认为,由于佩蒂特对民主的早期论述相对零散,研究较为匮乏,使得佩蒂特为保障自由而设计的论辩民主制度,与他所构建的自由理论相比,在现实的操作中,使人难以系统地、完整地重建他的无支配自由的民主思路[4]69。二是认为,佩蒂特的“无支配自由”无法解决利维坦的反自由主义之专制主义难题,国家权力强盛会削弱个体权力,认为适用范围和价值有限[23]。三是认为,因为权力和权利具有对等性,无支配,则无权利,无支配自由以拒斥或丧失主权为代价,实际上是没有主权作为保障的自由[24]。四是认为,无支配自由在根基上依赖于一些特殊的理论预设或政治概念,陷入了独断论的困境[25]。

七、 述评和展望:新共和主义思潮研究范式探讨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于佩蒂特“无支配自由”及其实现的制度建构和目标的研究,是变革中的西方新共和主义政治思潮在中国社会及学术界的体现,也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视野出发,对佩蒂特无支配自由观观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主要研究了无支配自由的政治哲学生成背景、内涵、实现、性质、价值和困境等方面,并从理论建构和价值指向等角度对无支配自由进行批判,推动了中国学界对于西方新共和主义核心的本质认识,为促进西方政治思潮在国内的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总体上,对于佩蒂特无支配自由观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对“无支配自由”产生发展逻辑,从“自由主义”出发进行了两种自由理论的追溯研究,使得无支配自由的生成逻辑更加清晰。其二,对“无支配自由”的内涵进行了多层次的理论阐述和剖析,使得“无支配自由”的“无支配”而非“无干涉”的内涵更加明晰。其三,对“无支配自由”的性质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探究,通过与“积极自由”“消极自由”对比研究,使得“无支配自由”的自由主义之自由倾向更加明确。其四,对“无支配自由”的理论价值进行了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研究,使得“无支配自由”的共和主义政治理想得到目标和政策的价值启发。其五,对无支配自由观的局限进行了历史和逻辑的深入剖析,通过追溯和对比霍布斯、洛克等的自由思想,使得“无支配自由”共和观的自由主义的本质逐渐开始被揭露。

但是,从近十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佩蒂特无支配自由观的研究情况来看, 由于研究基本上仅限于纯粹的西方政治哲学范畴,并且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使得已有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其演进过程来看,共和主义经历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紧随时代发展,吸取优秀人类社会政治思潮,在解决西方社会发展困境和价值迷惑中,宣称实现无支配自由观理论的时代建构和超越,在表达上呈现出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理想蓝图。回顾和展望人类解放的进程道路,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建设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这与无支配自由观理想有何不同?对此诸如此类时代关切的问题,我们必须予以回应,所以,作为西方政治思潮的无支配自由观观,今后国内学术界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研究。

全面落实“国家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以“入河污染物总量”为关键绩效指标(KPI),鼓励地方综合施策、系统治理“面源”与“点源”污染,为各级“河长”履行职责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避免“敷衍、表面、假装整改”现象发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广泛参与、信息共享、协同管理、监督有力的公共平台,保障一江清水长远流淌,促进流域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一,从研究立场上,应以加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无支配自由”理论观研究。当前通过研究超越自由主义的第三种自由存在“无支配自由”,国内学术界基本上把握了佩蒂特新共和主义无支配自由的目标和“共和”政治理想。但是,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来看,“政治共和”只能实现国家的政治解放,市民社会内部长期存在的“私人的等级”并没有使人获得自由解放,必须实现从“政治共和”向“社会共和”的跨越,真正的“个人和社会”的解放的共和状态才有可能,也即无支配自由观理想才能成为可能。当社会完成了内部的“社会解放”和外部的“社会的解放”,人类共同体将演进到马克思理想中“社会共和国”的应然状态[26],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所以,马克思的共和传统是在超越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消除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和支配状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种真正的共和状态。以佩蒂特为代表的西方共和主义追求的“无支配自由”共和理想仍然是马克思批判和超越的市民社会的共和,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共和”建立的是超越市民社会阶段层次的人民共和,实现的才是真正的“无支配自由”共和状态。所以,在西方无支配自由观政治哲学的研究中,在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视域下,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 “无支配自由”的人民共和,是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层次的“无支配自由”的超越,比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的“无支配自由”共和层次和阶段更高,在把握理论优势和树立话语理论自信中,不断拓展和深化诸如无支配自由观的西方政治哲学研究。

第二,从研究方法上,应以坚持“理论解构”和“实践反思”研究并重,加强实践应用研究。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佩蒂特“无支配自由”的研究,大部分都局限于理论解构方面的研究。批判和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特性,科学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观点。所以,以批判和实践精神,既要对无支配自由观观进行话语理论解构研究,也应加强对“无支配自由”的实践应用研究。“无支配自由”的理论也应该积极回应和关切现实生活,针对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阐述和研究。关于“无支配自由”的实践反思研究,国外学者们运用“无支配自由”理论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回应现实社会的自由关切。代表性的研究有如:Pinilla V在开展了无支配自由与国际正义的关联研究,在无支配自由的理论建构下呼吁国际正义,减少国际支配,实现国际选择的平等[27]。Reilly A进行了无支配自由与周期性国际劳工移民的关联研究,他从无干涉自由与无支配自由的差异展开对移民劳工境遇的自由度的研究,引起了学界对国际移民问题的无支配自由关注和思考[28]。Urbinati N把无支配自由与民主政治做了关联研究,他指出了佩蒂特无支配自由与民主之间的断裂,并从历史与政治概念的视角进行了拓展[29]。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所以,在研究方法策略上,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尝试从实践反思的视角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协同研究,可尝试从无支配自由作为一种价值目标的积极方面出发,推动“无支配自由”作为一种可供参考的哲学价值的实践研究。

第三,从研究价值上,应以加强“无支配自由”共和观的中国话语范式建构研究。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无支配自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无支配自由对于自由主义的批判和超越。“无支配自由”作为共和主义思潮的新发展,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及话语体系应当也有理论反思和借鉴的价值。但是,西方共和传统的复兴或重申的进路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和”的情境,尤其是社会现实不同,价值导向不同,理论关注的切入点必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有差别[30]。所以,在研究范式上,除了目前国内学者开展的围绕西方政治哲学话语系列富有成就的研究之外,还应推动实现“无支配自由”政治哲学的中国话语范式改造,实现中国价值和意义。在探讨无支配自由观及其实现的制度建构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应以把握历史趋势,围绕时代主题,服务人民需求。同时,我们要科学认识和把握自由、民主、人权的西方话语思潮,要能清晰辨别无支配自由的西方政治哲学理论陷阱、政治谎言、实践困境,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服务。要推动探究无支配自由“共和”的中国话语空间和价值范式,超越西方民主的现实局限和意识形态欺骗,应是中国学界研究西方无支配自由观的方向。

2.实验过程:16只造模成功动物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HBO组和非HBO组,每组8只(16侧鼻腔)。HBO组术后第5天开始HBO治疗,方案升压20 min,稳压40 min,减压30 min,治疗压力0.2 MPa(2.0 ATA),1次/d,共计20次。非HBO组、正常对照组处于常压环境。术后第6周处死动物,取双侧下鼻甲手术区黏膜组织,观察大体形态及病理学改变。

参考文献:

[1] 佩蒂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M].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 PETTIT P.Republicanism: A Theory of Freedom and Government[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7:2-5.

[3] 刘训练.从“无支配自由”到“论辩式民主”:佩迪特的共和主义政治哲学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 曹钦.佩迪特的共和主义民主理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5).

[5] 庞金友,刘影硕.从概念选择到方法解构:佩迪特无支配自由观的逻辑与缺陷[J].教学与研究,2012(1).

[6] 姚大志.佩蒂特与当代共和主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4).

[7] 刘训练.公民与共和:当代西方共和主义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8] 张维垲.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自由观之比较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 (1).

[9] 庞金友,何涛.从无支配自由到论辩式民主:佩迪特的共和主义国家观解析[J].学海,2010(5).

[10] 张昌林.论辩式民主及其价值[J].学术界(月刊),2011(8):47-54.

[11] 姚得峰.当代西方审议民主理论[D].长春:吉林大学,2012:22-23.

[12] 曹钦.整体论的个人主义:佩蒂特政治哲学的本体论基础[J].政治思想史,2015(2):21-34.

[13] 彭斌.作为无支配的权力:一种观念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4(8):40-46+156.

[14] 高玉平.论佩蒂特的共和主义自由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5):106-110.

[15] 高玉平.新自由主义与新共和主义之比较:以罗尔斯和佩蒂特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4(8):13-17.

[16] 彭斌.共和主义的权力理念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3(11):72-78.

[17] 钱亚军.无支配自由是第三种自由吗?:评佩迪特《共和主义》[M]//巫永平.公共管理评论(第十八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8] 刘训练.共和主义的复兴:当代西方新共和主义的局限与困境[J].国外社会科学,2007(6):58-64.

[19] 曹钦.佩蒂特与霍布斯的自由观及其异同分析[J].国外理论动态,2015(3):118-124.

[20] 张曦.伯林式焦虑症与自由的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2(3):68-74.

[21] 曹钦.当代共和主义者对罗尔斯自由观的误读[J].学术月刊,2011(11):64-70.

[22] 曹菁菁.超越自由主义民主:佩迪特共和主义民主理论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23] 张国清.利维坦、无支配自由及其限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31-39.

[24] 夏远永,张国清.佩迪特新共和主义自由观及其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16(4):65-69.

[25] 惠春寿.无支配自由的独断论难题[J].道德与文明,2014(2):142-149.

[26] 王志强.“社会共和论”:共和传统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J].哲学研究,2015(6):19-22.

[27] Pinilla V.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global social justice[J].Journal of Global Ethics, 2009, 5(5):97-108.

[28] Reilly A.The Ethics of Seasonal Labour Migration[J].Griffith Law Review, 2011,20(1):127-152.

[29] Urbinati N. Competing for Liberty:The Republican Critique of Democracy[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2,106(3):607-621.

[30] 张凤阳.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J].中国社会科学,2008(4):79-95.

DiscourseandParadigmAReviewoftheResearchonPettit′s"FreedomasNon-Domination"

LIPan-qiang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China have carried out a thorough study of Pettit′s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as Non-Domination" ,and formed a series of research results on Pettit′s "Freedom as Non-Domination".In the future, the academic circles should adhere to the research of "foreign theories" and "China′s practice", an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Pettit′s " Freedom as Non-Domination ".In the research paradigm,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emphasize the systematic and holistic study of historical logic with the use of Marx′s position, viewpoint and method, so as to construct the discourse servic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Freedom as Non-Domination; Republicanism; Chinese Discourse; Commentary

[收稿日期]2019-03-0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协商民主的政治方位与实践机理研究”(18B454)

[作者简介]李盼强(1988—),男,河南新安人,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在读博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协商民主研究。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19)06-0017-07

(责任编校:舒阳晔)

标签:;  ;  ;  ;  ;  ;  ;  ;  ;  ;  ;  ;  

李盼强:话语与范式:关于佩蒂特无支配自由观研究的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