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根瘤菌nodD3 P1启动子下游序列的调控作用

苜蓿根瘤菌nodD3 P1启动子下游序列的调控作用

一、Regulatory role of the sequences downstream from nodD3 P1 promoter of Rhizobium meliloti(论文文献综述)

段柳剑[1](2018)在《类二氢黄酮醇还原酶LjDFL1在根瘤菌侵染中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的建立起始于两者间的信号分子交流。对于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共生而言,宿主的类黄酮诱导根瘤菌合成结瘤因子是植物早期共生反应所必需的。豆科植物释放到根际的类黄酮被相应的根瘤菌NodD蛋白识别后,激活根瘤菌nod基因的表达,从而合成结瘤因子。结瘤因子被豆科植物的结瘤因子受体,比如百脉根的NFR1和NFR5识别,激活植物体内的共生信号通路,并引起侵入线的形成和根瘤器官的发生。尽管NFR5已经研究了15年,但它调节根瘤菌侵染和共生结瘤的机制仍然存在许多的未知。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鉴定出一个类二氢黄酮醇还原酶(LjDFL1),它与NFR5相互作用,并正调控根瘤菌的侵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百脉根NFR5的蛋白激酶结构域(LjNFR5-KD)为诱饵,筛选百脉根ADcDNA酵母双杂交文库,获得一个编码类二氢黄酮醇还原酶的基因(LjDFL1)。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体外蛋白Pull-down实验、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证明LjDFL1和LjNFR5有相互作用,并且LjNFR5、LjDFL1同源蛋白的相互作用在豆科植物中具有保守性。2.通过qRT-PCR分析,LjDFL1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LjDFL1启动子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显示,LjDFL1启动子在根尖,尤其在靠近根尖的根毛、分生区和成熟区的根表皮细胞中,有很强的活性。说明LjDFL1基因在根的敏感区表达量高。3.通过qRT-PCR分析,在接种根瘤菌或用结瘤因子处理的根中,LjDFL1的mRNA丰度显着下降。接种根瘤菌后,百脉根早期共生基因突变体nfr5,symrk,ccamk,nsp2和nin根中LjDFL1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明显下调。在接种根瘤菌nodB或nodC突变体的根中,LjDFL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接种野生型根瘤菌的表达量。说明激活的共生信号通路可以负反馈调节LjDFL1基因的表达。4.通过CRISPR/Cas9技术和百脉根稳定转化技术,获得百脉根LjDFL1敲除突变体ljdfl1-1和ljdfl1-2。接种带lacZ标记基因的根瘤菌5 d后,ljdfl1-1和ljdfl1-2突变体的平均侵入线数和侵入线密度显着低于对照。qRT-PCR分析结果显示,ljdfl1突变体中NIN,NPL,NF-YA1和EPR3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比对照的低。说明LjDFL1的功能缺失后导致侵染过程中侵入线数减少。5.通过百脉根稳定转化技术,获得LjUbq1启动子驱动的LjDFL1超表达稳定转化植株LjDFL1-OX-2和LjDFL1-OX-8。LjDFL1-OX-2和LjDFL1-OX-8根中LjDFL1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的29、38倍。接种带lacZ标记基因的根瘤菌5 d后,超表达植株平均侵入线数和侵入线密度显着高于对照。基因表达分析表明,超表达植株NIN,NPL,NF-YA1和EPR3的mRNA丰度显着高于对照。说明超表达LjDFL1基因促进百脉根侵入线的形成。

李显刚[2](2012)在《百脉根和白三叶根际溶磷菌筛选、溶磷特性与促生效应研究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贵州黔南地区百脉根和白三叶根际溶磷菌进行分离,采用溶磷圈法初选溶磷菌,钼蓝比色法测定溶磷菌株溶解磷酸钙、磷酸铁、磷酸铝及蛋黄卵磷脂能力;Salkowski比色法测定溶磷菌株分泌3-吲哚乙酸(IAA)能力;常规法测定菌株碳源利用及8株溶磷菌对白三叶苗期促生效果;盆栽条件下测定溶磷菌剂、固氮菌剂和溶磷+固氮菌处理对百脉根和白三叶的促生效果;利用16S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初步鉴定了3株优良溶磷菌。获得以下结果:1.溶磷菌在百脉根与白三叶根际数量分布特征从百脉根和白三叶根际分别获得溶磷菌20株和16株;两种牧草根际溶磷菌数量分布特征:根表土壤(RS)>远根土壤(NRS)>根面(RP)≧根内(HP)。2.溶磷菌溶磷特征不同溶磷菌株在以磷酸钙为磷源的PKO固体培养基及以蛋黄卵磷脂为磷源的蒙金娜固体培养基上产生的透明圈直径(HD)/菌落直径(CD)比值差异较大。在磷酸钙(生长第五天)为磷源的PKO培养基上,HD/CD值在2.364.39之间;在蒙金娜培养基上,HD/CD值在1.041.72之间。多数溶磷菌株的HD/CD值在菌株生长第五天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变小。供试的19株溶磷菌对磷酸钙(Ca-P)溶解能力差异较大,溶磷量在94.35400.49mg·L-1之间。溶磷量大于200.00mg·L-1的菌株有8株,占供试菌株的42.11%。菌株LC15的溶磷量最大。8株溶磷菌具有溶解磷酸铝(Al-P)、磷酸铁(Fe-P)及蛋黄卵磷脂(EYPC)能力,其中菌株LC15对Al-P的溶解能力最强,为71.22mg·L-1;菌株LC25对Fe-P的溶解能力最强,为27.27mg·L-1;8株溶磷菌对EYPC中磷的溶解量在1.8819.54mg·L-1之间,菌株LC20对EYPC溶解能力最强,菌株RW6仅对EYPC有微弱溶解能力。除菌株RW2与RW6外,其余6株溶磷菌对Ca-P、Al-P、Fe-P及EYPC的溶解能力强弱为:Ca-P>Al-P>Fe-P>EYPC。3.溶磷菌分泌3-吲哚乙酸(IAA)的能力供试的19株溶磷菌中,15株能分泌IAA,占供试菌株的78.94%,但各菌株分泌IAA量差异较大,在9.1742.39mg·L-1之间,分泌IAA能力最强的是菌株LC20,其次为菌株LC19(38.97mg·L-1)。4.溶磷菌的碳源利用与酸碱性能多数菌株均能在以甘露醇、蔗糖、葡萄糖、木糖、麦芽糖、半乳糖及1/2甘露醇+1/2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茂盛生长或良好生长。所有供试菌株均为产碱菌。5.菌株促生效果(1)单菌株对白三叶苗期生长的影响8株溶磷菌接种于白三叶幼苗,经40d生长,株高、根长、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较对照分别提高9.50%110.98%、1.91%89.17%(除菌株LC16)、4.66%242.22%和8.20%346.17%(菌株RW2除外)。(2)复合菌株处理对百脉根及白三叶生长促生效果接种不同复合菌株处理(溶磷菌剂、固氮菌剂和溶磷+固氮混合)与对照相比,百脉根株高及地上生物量提高明显。无论第一茬还是第二茬,溶磷+固氮混合处理的株高均较对照显着提高超过20.00%,地上生物量较对照增加均超过100.00%;溶磷+固氮混合处理对百脉根体内全氮及粗蛋白、全磷含量提高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19.34%和61.88%;溶磷菌剂处理的粗脂肪含量较对照显着提高25.08%。与对照比较,白三叶施用复合菌株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全氮及粗蛋白含量、全磷与粗脂肪含量差异较大。两茬中,溶磷+固氮混合处理对株高与地上生物量影响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增加超过10.00%和40.00%;溶磷菌剂处理的全氮及粗蛋白含量均较对照提高7.00%以上,全磷与粗脂肪含量分别增加19.23%和7.07%;溶磷+固氮混合处理对白三叶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明显。6.菌株的16SrDNA序列分析LC15、LC20与RW18三菌株基因组DNA经PCR扩增16SrDNA序列、阳性克隆检测、质粒提取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菌株LC15与LC20的16SrDNA序列与多株克雷氏菌属(Klebsiellasp.)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超过99.00%,RW18与勒克氏菌属中的Leclerciaadecarboxylata(HQ24272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79%。依据比对结果,结合各菌株的主要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LC15与LC20初步鉴定为Klebsiellasp.;菌株RW18鉴定为Leclerciasp.。

李文绪[3](2012)在《水稻浮床对水体微生物中功能基因nifH、amoA、nosZ及nirK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太湖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其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深,生态系统也因此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水体质量的指标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及生物指标。水体微生物作为水体质量的指标,对水体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水稻浮床对水体中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何种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将为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方式等提供一些重要的科学依据。氮素是产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主要元素,因此水体中与除氮有关的功能微生物成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因素,包括固氮微生物、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由于水体微生物绝大部分种类在实验条件下难以培养,因此绕过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的局限,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从核酸水平研究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成为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趋势。本课题选择胡埭镇生态基地水稻浮床,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水稻浮床对水体中固氮微生物、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相关功能基因(nifH、amoA、nirK、 nosZ)多样性的影响。本实验构建的三个nifH基因文库共有176个克隆子,包括30种OTUs。其中nifH-LW的52个阳性克隆中有18个不同的谱带型;文库nifH-FW的71个阳性克隆中有8个不同的谱带型;文库nifH-RW的53个阳性克隆中有19个不同的谱带型。nifH-RW文库各项多样性指数都相对较高,nifH-FW的各项多样性指数都较低,与nifH-RW和nifH-LW相差较大,nifH-RW>nifH-LW>nifH-FW.测序与比对结果显示,大部分OTUs与已知固氮微生物Proteobacteria具有较高的相似性。amoA基因文库共得到183个克隆子,有20种OTUs,其中文库amoA-LW的66个阳性克隆中有9个不同的谱带型;文库amoA-FW的55个阳性克隆中有10个不同的谱带型;文库amoA-RW的62个阳性克隆中有12个不同的谱带型。amoA的多样性较低,三个文库的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amoA-RW>amoA-FW>amoA-LW。 amoA-FW和amoA-LW文库的优势类型相同与亚硝化单胞菌属相似度分别达到98%和99%,amoA-RW文库的优势类型与亚硝化弧菌属的相似性达到94%。nosZ基因文库共得到174个克隆子,OTUs有53种。其中文库nosZ-LW的50个阳性克隆中有27不同的谱带型;文库nosZ-FW的63个阳性克隆中有28个不同的谱带型;文库nosZ-RW的61个阳性克隆中有38个不同的谱带型nosZ-RW>nosZ-LW>nosZ-FW. nosZ-FW的优势类型与未培养细菌相似性较高,nosZ-LW的优势类型与假单胞菌属相似性高达92%,而nosZ-RW的优势类型与固氮螺菌属相似性为88%。nirK基因文库共得到223个克隆子,包括61种OTUs。其中文库nirK-LW的80个阳性克隆中有31不同的谱带型;文库nirK-FW的75个阳性克隆中有36个不同的谱带型;文库nirK-RW的68个阳性克隆中有35个不同的谱带型,nirK-FW>nirK-RW>nirK-LW。nirK-LW的优势菌群与苍白杆菌的相似性高达99%,nirK-RW和nirK-FW的优势菌群均与未培养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果表明水稻浮床系统可明显改变水体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综合氮素代谢微生物基因多样性研究结果,推测由于水稻浮床的引入,水体的优势菌群和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促进了水体的氮循环,加强了水体的自净功能,试验结果为利用陆生植物浮床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奠定理论基础,为生态浮床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荣良燕[4](2010)在《复合菌肥代替部分化肥对豌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对前期筛选出的具有多功能菌株进一步筛选并研制菌肥,将研制的菌肥和一种引进的菌肥在减少2030%化肥的基础上,测定其对豌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综合筛选法对前期研究获得的促生菌株(PGPR)进一步筛选,获得优良促生菌株5株,即LM4-3、LH12-3、Lx191、Jm92和LHS11。2.菌株Lx191和LHS11对供试的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LHS11对黄瓜枯萎菌,西瓜尖镰孢菌的抑制作用最好,LHS11对黄瓜枯萎菌的抑菌率达到了84%。其次是Lx191对黄瓜枯萎菌的拮抗作用,抑菌率为74%。Lx191和LHS11对棉花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相近,抑菌率在64%~65%之间。3.对筛选出的5株菌进行拮抗性分析,发现各菌株间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混合培养,并可与1株根瘤菌制成复合菌肥使用。4.田间试验表明,减少20%化肥、以菌肥甲替代(处理C)为最优组合,其次为减少化肥30%、以菌肥甲替代的处理A。其中处理A(菌肥甲+70%化肥)和对照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不仅没有降低植株性状和产量,反而有所提高。处理B(菌肥乙+70%化肥)同样是减少30%化肥的处理,但效果不及处理A,在某些指标上(如单作玉米的百粒重、豌豆//玉米的籽粒产量等)低于处理A(菌肥甲+70%化肥)。5.将本试验结果运用于实际生产实践,在不减产的前提下,每公顷可减少够买性资源(化肥):单作豌豆200340元,单作玉米570870元,豌豆//玉米395605元。

韩斌,孔继君,邹晓明,巩合德[5](2009)在《生物固氮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固氮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来源,在农、林业生产和氮素的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固氮微生物的种类以及生物固氮的原理。目前国外生物固氮研究集中在固氮酶系统和固氮基因转移方面,国内对生物固氮的研究集中以根瘤为研究对象,展开的一系列研究,但是我国生物固氮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还介绍了当前生物固氮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分析了生物固氮未来研究方向。

韩斌[6](2009)在《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附生物的生物固氮》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固氮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来源。固氮生物分为自生固氮、共生固氮和联合固氮三大类。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主要是由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等组成,在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层中,存在着大量的苔藓等附生物,缺乏广泛分布的共生固氮高等植物。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验证该生态系统中附生物是否存在固氮能力。我们用乙炔还原法对附生物是否有固氮能力进行了验证,发现固氮能力是广泛存在的,然后对附生物固氮能力变化范围进行了推测。通过预备实验,在建立标准曲线后,确定了培养瓶内加入的乙炔量以及培养时间等乙炔还原法测定的主要要素,为应用该方法测定附生物固氮能力奠定了实验基础。实验数据表明,附生物的固氮能力变化是不规律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在几天内出现几个高峰,我们选择测量一个长时间段内乙烯平均生成速率,这样能更准确地反映固氮酶的真实固氮活力。在干季和雨季分别对上层和下层林冠的附生物的固氮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附生物的固氮能力在干雨季不断变化,随着在林冠所处不同的高度而异。雨季长期的降雨和干季长期的干旱都会导致固氮能力的下降。经历长期干旱接近风干状态的附生物丧失固氮能力,但湿润后重新出现固氮能力。水分是影响固氮能力的关键因素。在所测试的附生物种类、不同宿主树木之间固氮能力无显着差异。本研究还应用15N自然丰度法来测定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附生物的固氮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干季和雨季的两次测量中,不同样地、不同采样层和不同样木对δ15N值均无显着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参照植物等原因应用该方法难度较大。根据乙炔还原法所测定的结果,除去干旱情况下固氮能力太低接近零,观测期内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附生物的乙烯生成速率变化范围在6.95×10-7 ml/g/h-5.63×10-5 ml/g/h之间,固氮能力在0.027-2.24 kg/ha/year之间。采集的林冠附生苔藓植物样品经过物种鉴定,发现了39种苔藓植物,高于该地区已报道的物种数37种,说明样品中包含了该区大部分的附生物物种。本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林冠附生物具有较强的生物固氮能力。该发现将为今后探索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源及氮循环提供一新的研究途径。

谢军红[7](2008)在《豌豆根瘤菌高效菌株的筛选及共生匹配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引进的9株豌豆根瘤菌中筛选出与定西地区主栽豌豆品种相匹配的有效性高、竞争性强的高效菌株。供试品种燕农2号和绿豌豆是甘肃定西地区主要推广的两个豌豆品种,但目前还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高效根瘤菌菌剂,本文采用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接种不同根瘤菌对不同品种豌豆生长、固氮结瘤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根瘤菌与豌豆品种存在共生多样性与专一选择性。对燕农2号,菌株ACCC16103、ACCC16101、ACCC16110和ACCC16082,对绿豌豆ACCC16110、ACCC16103、ACCC16082和ACCC16063是高效菌株,它们的单株全氮含量比各自的对照分别增加62.25%、60.60%、29.47%、27.15%、44.44%、43.39%、40.00%和39.36%,固氮效率分别比各自的对照增加38.37%、37.73%、22.76%、21.35%、30.77%、30.31%、28.57%和28.25%,菌株ACCC16103、ACCC16110和ACCC16082具有更好的广谱性,适应于两个豌豆品种,菌株ACCC16101对燕农2号是高效菌株,菌株ACCC16063对绿豌豆是高效菌株;不同菌株与不同豌豆品种间的共生有效性有明显的差异。在氮素含量极低的条件下,根瘤菌与豌豆共生,可通过固氮满足植物对氮素的营养需求,接种不同的根瘤菌均能增加豌豆的单株结瘤数、单株瘤干重和单株全氮含量,提高豌豆的固氮效率。但不同的根瘤菌对不同品种豌豆的固氮结瘤特性有差异,影响根瘤菌固氮量的因子主要是单株瘤数和单株瘤干重,它们之间成显着性正相关关系。接种不同的根瘤菌对不同品种豌豆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不同的根瘤菌对不同品种豌豆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同,对于高效菌株,其促进作用后期大于前期,在分枝期,由于接种的根瘤菌还未浸染豌豆植株的根部或浸染力很低,在现蕾期,接种根瘤菌的作用开始发挥,但不是很大;盛花期是豌豆单株瘤数、单株瘤干重最大且根瘤菌活性最强的时期,也是豌豆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其株高,地上部分鲜重、干重,地下部分鲜重、干重等明显优于不接种的对照,纵观豌豆整个生育期,接种上述优良菌株的处理,不但色深,叶茂,植株高大粗壮,而且根瘤多,瘤体大。对燕农2号,高效菌株ACCC16101(B2),ACCC16103(B5)和ACCC16082(B8),对绿豌豆,高效菌株ACCC16082(B8)、ACCC16110(B3)、ACCC16101B2(B2)、ACCC16063(B9);它们在单株结瘤数、单株瘤干重、地上部分鲜重、干重、根鲜重、根干重以及植株全氮含量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对燕农2号,单株结瘤数,瘤干重,地上部分干重等生育指标较好的仍然是菌株ACCC16101(B2),ACCC16103(B5),说明优选菌株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与盆栽试验结果表现出了较好的增产一致性。与豌豆品种共生匹配性能较好、适应于当地生态环境因子的菌株均提高了豌豆的单株分枝数、单株籽粒产量和千粒重,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植株的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无显着影响、在盛花期对豌豆地上部分鲜重和地上部分干重也无显着影响,但在成熟期对单株生物量有显着影响。接种高效的根瘤菌能有效的提高豌豆的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菌株ACCC16101对豌豆经济产量、结瘤状况、生长态势较其它菌株均具有明显优势。接种ACCC16101比对照增产了48.76%。菌株ACCC16103尽管未表现出和菌株ACCC16101增产效应,但其瘤干重、单株结瘤数、植株全氮含量均比对照增加了82.61%、49.09%、和40.74%。经大田试验验证,初步认为对豌豆品种燕农2号,ACCC16101和ACCC16103是适应与定西地区生态环境因子的根瘤菌接种、根瘤菌剂生产的首选菌株。

栾敏[8](2007)在《土壤自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固氮与促进植物生长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生固氮菌是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的重要组成成分,并且可以将大气中的N2通过生物固氮作用供给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本试验从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筛选入手,从Ashby无氮培养基上分离得到26株形态不一的自生固氮菌,通过连续传代,筛选出14株长势良好的菌株。进一步通过在Ashby无氮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2d,测定其固定的总氮量以衡量其固氮能力,结果发现菌株R6,MR4,MR8,V1固定的氮量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2.7,4.0,3.0,2.7 mg L-1。通过小麦盆栽试验,发现接种R6,MR4,MR8,V1都能提高小麦生物量和全氮量。选择效果显着的菌株R6,MR4作为下一步试验的研究材料。通过染色、镜检、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技术鉴定并命名筛选的菌株R6为红色红球菌(Rhodococcus rubber R6),MR4为芸苔叶杆菌(Phyllobacterium brasssicacearum MR4)。为了进一步确定红色红球菌和芸苔叶杆菌的植物生长促进作用,分别在实验室和温室进行了试验。在实验室利用在LB和Ashby中生长的芸苔叶杆菌和红色红球菌接种黄瓜幼苗,结果表明,两种细菌都能促进黄瓜根系生长,增加黄瓜总根长,提高黄瓜植株生物量。在温室进行的番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芸苔叶杆菌和红色红球菌都能显着提高番茄植株的生物量和总氮吸收量,并且番茄生物量和氮吸收量随筛选菌株的接种剂量的增加而提高,表明这两株菌属于PGPR菌株。对番茄盆栽试验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DGGE分析,发现施加有机肥和接种这两株菌增加了DGGE条带的数量,表明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提高。用乙炔还原法测定了固氮酶活性,芸苔叶杆菌的固氮能力与参考菌株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相当,没有测到红色红球菌的固氮酶活性,红色红球菌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及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这两株菌对植物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在作物生产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陈奋飞,庄捷,王逸群,陈岩松,吴若菁[9](2006)在《我国林木固氮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文中提出林木固氮已成为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作者对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和我国林木固氮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当前我国林木固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王小东[10](2006)在《相思根瘤菌质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20株相思根瘤菌株对5种常见抗生素的抗性,并对它们的质粒分布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接合转移的方法把质粒pMC73A从供体菌催娩克斯菌NG13引入受体菌相思根瘤菌MZ和AJ018中,并对接合子进行了结瘤试验、耐氨试验及固氮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 1、参试的20株菌株对抗生素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绝大多数的菌株对Km、Sm敏感,其中YM2菌株对所有的抗生素都敏感,而菌株4-2对所有的抗生素都具有抗性,确定Tc为相思根瘤菌MZ、AJ018抗性筛选标记。 2、通过比较三种质粒检测的方法,确定了碱裂解法为相思根瘤菌的质粒快速检测方法。采用该方法对20株相思根瘤菌的质粒分布进行了检测,发现相思根瘤菌都只含有一个质粒,而菌株LR005没有检测到质粒。实验过程中,对质粒检测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相思根瘤菌质粒检测的菌液量为20ml。 3、运用接合转移的方法把质粒pMC73A从供体菌催娩克斯菌NG13引入受体菌相思根瘤菌MZ和AJ018中,接合频率都为10-8数量级。对接合子电泳检测表明,MZ接合子能检测到质粒pMC73A条带,而AJ018接合子未能检测出。接合子的质粒稳定性研究显示,质粒在宿主菌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4、对34株接合子菌株进行结瘤实验。结果显示,所有的接合子菌株都能在马占相思的根部形成根瘤。筛选出6株结瘤能力高于野生型相思根瘤菌的菌株:MZ1、MZ2、MZ4、MZ12、AJ7、AJ9。 5、通过结瘤实验,筛选出了6个相思根瘤菌接合子,即菌株MZ1、MZ2、MZ4、MZ12、AJ7、AJ9。这6个相思根瘤菌接合子的耐氨实验和固氮酶活性研究表明:所有的菌株在(NH4)2SO4浓度为100mmolL-1、300mmolL-1、500mmolL-1的液体培养基中都能较好的生长,但各菌株在10mmolL-1(NH4)2SO4条件下不能正常固氮,不过仍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其固氮酶活性值(nmolml-1h-1)为:MZ1:31.231;MZ2:30.289;MZ4:29.632;MZ12:23.113;AJ7:25.328;AJ9:24.982。这表明,通过接合转移相思根瘤菌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耐氨固氮能力。

二、Regulatory role of the sequences downstream from nodD3 P1 promoter of Rhizobium meliloti(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gulatory role of the sequences downstream from nodD3 P1 promoter of Rhizobium meliloti(论文提纲范文)

(1)类二氢黄酮醇还原酶LjDFL1在根瘤菌侵染中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生物固氮与农业生产
    1.2 根瘤共生固氮
        1.2.1 侵染和根瘤形成的过程
        1.2.2 结瘤早期信号传导
    1.3 黄酮类化合物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
        1.3.2 黄酮化合物的功能
        1.3.3 黄酮化合物在根瘤共生中的功能
        1.3.4 SDR在类黄酮化合物合成中的功能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质粒
        2.1.2 菌株
        2.1.3 植物材料
        2.1.4 培养基
        2.1.5 常用试剂
    2.2 方法
        2.2.1 酵母文库的筛选与阳性克隆的鉴定
        2.2.2 质粒构建
        2.2.3 原核蛋白表达、纯化及体外蛋白Pull-down
        2.2.4 烟草叶片瞬时表达植物蛋白
        2.2.5 免疫共沉淀分析
        2.2.6 百脉根毛根转化
        2.2.7 苜蓿毛根转化
        2.2.8 百脉根稳定转化
        2.2.9 基因组DNA提取
        2.2.10 RNA抽提与qRT-PCR分析
        2.2.11 根瘤菌接种
        2.2.12 显微观察
        2.2.13 X-Gal染色观察侵入线
        2.2.14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活性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百脉根NFR5 相互作用的蛋白
    3.2 LjDFL1 蛋白结构和序列分析
    3.3 LjNFR5与LjDFL1 蛋白的相互作用
        3.3.1 LjNFR5与LjDFL1 蛋白在酵母细胞中的相互作用
        3.3.2 体外蛋白Pull-down验证LjNFR5与LjDFL1 的相互作用
        3.3.3 免疫共沉淀方法验证LjNFR5与LjDFL1 相互作用
        3.3.4 双分子荧光互补证明LjNFR5与LjDFL1 相互作用
    3.4 豆科植物中NFR5、DFL1 同源蛋白的相互作用具有保守性
    3.5 接种根瘤菌下调LjDFL1的mRNA丰度
        3.5.1 LjDFL1 基因在百脉根中的表达
        3.5.2 接种根瘤菌下调LjDFL1 基因mRNA的表达
        3.5.3 结瘤因子处理下调LjDFL1的mRNA丰度
        3.5.4 结瘤基因突变影响LjDFL1 基因mRNA丰度的下调
    3.6 LjDFL1 的启动子特性
        3.6.1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LjDFL1 的启动子特性
        3.6.2 LjDFL1pro:t YFP-NLS的荧光定位
    3.7 MtDFL1 基因的表达分析
        3.7.1 qRT-PCR检测Mt DFL1 基因的表达
        3.7.2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MtDFL1 的启动子特性
    3.8 LjDFL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9 LjDFL1 在根瘤菌侵染过程中生物学功能的初步探索
        3.9.1 LjDFL1 的突变减少侵入线的形成
        3.9.2 LjDFL1 的超表达增加侵入线的形成
    3.10 LjDFL1 蛋白未检测到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活性
4 讨论
    4.1 LjDFL1 可能参与类黄酮的合成
    4.2 LjDFL1 的下调表达可能起到负反馈调节作用
    4.3 LjNFR5 可能参与调控类黄酮的合成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引物列表
附录二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百脉根和白三叶根际溶磷菌筛选、溶磷特性与促生效应研究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主要缩略词
前言
1.文献回顾
    1.1 溶磷菌研究进展
        1.1.1 溶磷菌种类
        1.1.2 溶磷菌生态分布及数量
        1.1.3 溶磷菌溶磷研究方法
        1.1.4 溶磷菌溶磷机制
        1.1.5 溶磷菌对植物生长、株高及产量的作用
        1.1.6 溶磷菌对植物根际中营养元素的吸收作用
        1.1.7 溶磷菌对植物根系生长的作用
        1.1.8 溶磷菌分泌植物激素研究
    1.2 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进展
        1.2.1 根瘤菌定义及种类
        1.2.2 生物固氮研究方法
        1.2.3 根瘤菌固氮机制
    1.3 细菌鉴定及分类方法研究
        1.3.1 16SrDNA序列分析
        1.3.2 PCR技术
        1.3.3 质粒图谱分析法
        1.3.4 化学分类鉴定法
        1.3.5 核酸杂交技术
    1.4 微生物肥料应用展望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材料来源
        2.1.2 培养基组成
    2.2 研究方法
        2.2.1 溶磷菌、根瘤菌分离及溶磷菌株初步筛选
        2.2.2 溶磷菌溶磷能力测定
        2.2.3 菌株分泌3-吲哚乙酸(IAA)能力测定
        2.2.4 菌株产酸、产碱性能与碳源利用特性测定
        2.2.5 菌株对百脉根及白三叶促生效果测定
        2.2.6 优良菌株初步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溶磷菌在根际中的数量分布特点
    3.2 溶磷菌株溶磷特性
        3.2.1 溶磷菌株的HD/CD值
        3.2.2 溶磷菌生长及溶磷特性
        3.2.3 菌株对难溶性磷酸钙、磷酸铝、磷酸铁及蛋黄卵磷脂的溶解能力
        3.2.4 不同难溶磷酸盐培养液pH值变化与溶磷量的关系
        3.2.5 菌株的产酸、产碱特性
    3.3 菌株分泌3-吲哚乙酸的能力
    3.4 菌株的碳源利用特性
    3.5 溶磷菌菌剂的促生效果
        3.5.1 溶磷菌菌剂对白三叶幼苗株高及根长的影响
        3.5.2 溶磷菌菌剂对白三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6 复合菌剂对百脉根及白三叶生长的影响
        3.6.1 菌株的选择及菌株间拮抗试验
        3.6.2 复合菌剂对百脉根株高、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6.3 复合菌剂对百脉根全氮、全磷、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6.4 复合菌剂对白三叶株高、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6.5 复合菌剂对白三叶全氮、全磷、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7 菌株初步鉴定
        3.7.1 菌株的菌落及生理生化特征
        3.7.2 PCR产物电泳及其产物回收
        3.7.3 DNAPCR扩增产物的转化及质粒提取
        3.7.4 菌株序列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试验图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水稻浮床对水体微生物中功能基因nifH、amoA、nosZ及nirK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态浮床
        1.1 国内外应用实例
        1.2 生态浮床技术的效益及展望
        1.3 存在的问题
    2 氮循环
        2.1 氮循环
        2.2 氮素来源
        2.3 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素的主要来源
        2.4 水体中的氮循环
    3 氮循环微生物
        3.1 固氮微生物
        3.2 生物固氮原理
        3.3 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
        3.4 生物固氮应用研究
        3.5 生物固氮研究展望
    4 硝化细菌
        4.1 硝化细菌的种类及分布
        4.2 氨氧化菌
        4.3 亚硝酸氧化菌
        4.4 硝化细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4.5 硝化细菌的研究展望
    5 反硝化细菌
        5.1 反硝化细菌的种类
        5.2 反硝化作用
        5.3 反硝化酶及其功能基因
        5.4 反硝化作用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6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
    7 生物群落多样性
        7.1 α多样性指数
        7.2 β多样性指数
        7.3 γ多样性指数
        7.4 多样性指数计算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水体样品采集
    2 菌株、培养基与试剂
    3 水体理化性质测定
    4 水体细菌计数
    5 水体总DNA提取
    6 功能基因nifH、amoA、nirK、nosZ的PCR扩增
    7 普通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8 基因文库的构建
        8.1 PCR产物的酶连反应
        8.2 酶连产物的转化
        8.3 文库的构建和保存
    9 基因文库的RFLP分析
        9.1 转化子的PCR扩增
        9.2 PCR产物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9.3 酶切产物的电泳分析
    10 基因文库数据的统计分析
    11 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 水体微生物计数
    2 水体理化性质分析
    3 水体总DNA提取
    4 功能基因的扩增
    5 转化子的PCR扩增
    6 功能基因的RFLP分析
第四章 功能基因nifH、amoA多样性
    1 基因的多样性分析
        1.1 nifH基因多样性指数
        1.2 nifH基因文库RFLP类型分析
        1.3 nifH基因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1.4 讨论
    2 amoA基因的多样性分析
        2.1 amoA基因多样性指数
        2.2 amoA基因文库RFLP类型分析
        2.3 amoA基因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2.4 讨论
第五章 反硝化细菌功能基因nirK、nosZ多样性
    1 nosZ基因多样性分析
        1.1 nosZ基因多样性指数
        1.2 nosZ基因文库的RFLP分析
        1.3 nosZ基因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1.4 讨论
    2 nirK基因多样性分析
        2.1 nirK基因多样性指数
        2.2 nirK基因文库的RFLP分析
        2.3 nirK基因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2.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附录1 文中所用的培养基和试剂配方
致谢

(4)复合菌肥代替部分化肥对豌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促生菌(PGPR)含义及特性
        1.1.1 植物根际促生菌含义
        1.1.2 植物根际促生菌特性
        1.1.3 PGPR 的主要种类
    1.2 PGPR 的研究现状
        1.2.1 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
        1.2.1.1 共生固氮(根瘤菌)的研究现状
        1.2.1.2 联合固氮作用的研究现状
        1.2.1.3 自生固氮的研究现状
        1.2.1.4 生物固氮的研究方法
        1.2.1.5 生物固氮的研究展望
        1.2.2 生物溶磷研究现状
        1.2.3 分泌生长激素研究现状
        1.2.4 拮抗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1.3 生物菌肥研究进展
        1.3.1 生物肥料应用于粮食作物
        1.3.2 生物肥料应用于蔬菜或水果
        1.3.3 新技术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供试菌种
        2.1.3 田间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筛选
        2.2.2 PGPR 菌肥制作
        2.2.3 PGPR 菌肥对玉米和豌豆的影响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促生菌株特性
    3.2 PGPR 复合菌肥对豌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3.2.1 PGPR 菌肥对单作豌豆生长的影响
        3.2.2 PGPR 菌肥对单作玉米生长影响
        3.2.3 PGPR 菌肥对豌豆//玉米的影响
    3.3 使用PGPR 菌肥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生物固氮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固氮微生物种类
2 生物固氮原理
3 国外生物固氮研究进展
    3.1 生物固氮酶和固氮基因研究
    3.2 固氮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3 生物固氮应用研究
4 我国生物固氮研究现状
5 生物固氮主要研究方法
    5.1 氮累计法
    5.3 同位素稀释法
    5.4 乙炔还原法
6 生物固氮研究展望
7 结语

(6)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附生物的生物固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生物固氮研究进展
        1.1 生物固氮
        1.2 生物固氮主要类型
    2 附生物固氮研究进展
        2.1 附生物研究
        2.2 附生物固氮研究进展
    3 生物固氮研究方法的进展
    4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的生物固氮物种
    5 研究思路、目的和创新点
        5.1 研究思路
        5.2 研究目的
        5.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1 哀牢山气候、植被概况
    2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概况
    3 样地概况
第三章 乙炔还原法与~(15)N自然丰度法的方法研究
    1 乙炔还原法研究附生物固氮
        1.1 乙炔还原法中色谱准备工作
        1.2 乙炔还原法测定附生物固氮能力的预备实验
    2 ~(15)N自然丰度法研究附生物固氮
        2.1 样品采集
        2.2 ~(15)N自然丰度法
        2.3 ~(15)N自然丰度法测定结果和分析
        2.4 小结
    3 总结
第四章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附生物的固氮能力
    1 材料和方法
        1.1 附生物样品采集
        1.2 乙炔还原法测定附生物固氮能力
        1.3 附生物蓄水能力测定方法
    2 附生物样品中苔藓植物物种鉴定结果和分析
        2.1 下层样品中苔藓植物物种鉴定结果和分析
        2.2 上层附生物中苔藓植物鉴定结果和分析
    3 附生物固氮能力干雨季测定结果和分析
        3.1 干季测定结果和分析
        3.2 雨季测定结果和分析
        3.3 附生物固氮能力的季节变化
        3.4 降水对附生物固氮能力的影响和分析
    4 附生物含水率干雨季变化及其对固氮能力的影响
        4.1 附生物持水能力分析
        4.2 附生物自然含水率
    5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地表附生苔藓植物固氮能力
    6 讨论
        6.1 附生物固氮能力季节变化测定中样品的采集
        6.2 样品中附生苔藓植物的物种情况
        6.3 附生物固氮能力变化范围推算
        6.4 干雨季测定中降水对附生物固氮能力的影响
        6.5 附生物的吸水能力及含水率与固氮能力的关系
第五章 影响附生物固氮能力因素分析
    1 不同水分处理下附生物的固氮能力
        1.1 水分处理实验设计
        1.2 结果和分析
    2 不同黑暗处理下附生物固氮能力
        2.1 黑暗处理实验设计
        2.2 结果和分析
    3 不同寄主树种附生物固氮能力
        3.1 不同树种实验设计
        3.2 结果和分析
    4 固氮能力与附生物物种的关系
        4.1 物种和所占比重变化实验设计
        4.2 结果和分析
    5 固氮能力和不同样地间的关系
    6 讨论
        6.1 水分对附生物固氮能力的影响
        6.2 黑暗对附生物固氮能力的影响
        6.3 附生物寄主树木、采集样地与固氮能力的关系
        6.4 采集样品中物种构成变化对固氮能力的影响
第六章 讨论
    1. 附生物固氮能力研究方法的比较
    2. 附生物物种情况讨论
    3. 附生物固氮能力的变化范围
    4. 水分是影响附生物固氮能力的关键因素
    5. 其他影响附生物固氮能力的因素
    6. 附生物生物固氮能力的贡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哀牢山桤木根瘤固氮能力研究
学习期间撰写和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豌豆根瘤菌高效菌株的筛选及共生匹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
    1.2 我国在共生固氮技术的研究及开发领域中出现的新亮点
    1.3 豌豆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思路、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豌豆固氮结瘤特性的影响
    3.1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豌豆结瘤特性的影响
    3.2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不同品种豌豆固氮性能的影响
    3.3 盛花期不同菌株对豌豆燕农2 号植株生长态势及固氮性能的影响
    3.4 固氮量和固氮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豌豆生长的影响
    4.1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不同品种豌豆地上部分的影响
    4.2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不同品种豌豆地下部分的影响
    4.3 接种不同菌株对豌豆燕农2 号生长的动态研究
    4.4 不同菌株对燕农2 号盛花期叶面积的影响
第五章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豌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1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不同品种豌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2 接种不同根瘤菌对品种燕农2 号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3 不同菌株对豌豆燕农2 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8)土壤自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固氮与促进植物生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生物固氮及其进展
        1 固氮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2 固氮的遗传工程
        3 固氮酶的生物化学及化学模拟固氮
        4 生物固氮测定方法
    二、PGPR与微生物肥料
        1 PGPR(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简称PGPR)
        2 微生物肥料的定义
        3 作为微生物肥料的PGPR和宿主之间的关系
        4 作为微生物肥料的PGPR的作用机制
    三、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DGGE
        1 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样性研究内容
        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3 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四、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1 供试土壤
        2 培养基
    二、试验方法
        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与初筛
        3 高效固氮菌的筛选
        4 筛选菌株对小麦生长的作用
        5 筛选菌株MR4和R6的鉴定
        5.1 菌体形态学观察
        5.2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
        5.3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6 芸苔叶杆菌和红色红球菌促进番茄幼苗生长及对黄瓜根系生长的作用
        6.1 芸苔叶杆菌和红色红球菌对番茄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
        6.2 芸苔叶杆菌和红色红球菌对黄瓜根系生长的促进
        7 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8 接种芸苔叶杆菌和红色红球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8.1 土壤DNA的提取
        8.2 土壤DNA的纯化
        8.3 纯化后的土壤总DNA中PCR扩增16S rDNA
        9 数据处理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1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与初筛
    2 高效固氮菌株的筛选
    3 筛选菌株对小麦生长的作用
    4 高效固氮菌株MR4,R6的鉴定
        4.1 形态学观察
        4.2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4.3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5 红色红球菌和芸苔叶杆菌促进番茄幼苗生长及对黄瓜根系生长的作用
        5.1 红色红球菌和芸苔叶杆菌对番茄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
        5.2 红色红球菌和芸苔叶杆菌对黄瓜根系生长的作用
    6 芸苔叶杆菌和红色红球菌的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7 接种固氮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和筛选
    2 高效固氮菌株的筛选
    3 筛选菌株对作物生长的作用
    4 高效固氮菌株MR4,R6的鉴定
    5 芸苔叶杆菌和红色红球菌的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6 接种固氮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林木固氮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固氮的研究现状
    1.1 固氮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1.2 生物固氮的调控机理
2 我国林木固氮的研究概况
    2.1 结瘤固氮树种资源概况
    2.2 非结瘤固氮树种研究概况
3 我国林木固氮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3.1 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前景展望
        3.2.1 构建转固氮基因非豆科固氮树种
        3.2.2 根瘤菌直接侵染非豆科固氮树种
        3.2.3 开发弗兰克菌在非豆科固氮树种固氮上的潜力
        3.2.4 利用林木内生固氮菌

(10)相思根瘤菌质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物固氮的研究
        1.1 生物固氮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固氮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1.3 国际生物固氮研究发展概况
        1.4 我国生物固氮研究的状况
    2 根瘤菌质粒的研究
        2.1 根瘤菌质粒的提取和检测
        2.2 根瘤菌质粒与基因重排有关的遗传单位
        2.3 根瘤菌质粒的稳定性
        2.4 根瘤菌质粒的可转移性
    3 相思根瘤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相思根瘤菌抗生素抗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菌株纯化
        2.2.2 菌株活化
        2.2.3 根瘤菌抗生素抗性多样性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分析
        3.2 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分析
        3.3 菌株对各种抗菌素的抗性范围的确定
        3.4 MZ和AJ018抗性筛选标志的确定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根瘤菌质粒快速检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2 根瘤菌质粒的快速检测
        2.2.1 SDS凝胶裂解法
        2.2.2 修改的Ecarkhard法
        2.2.3 碱裂解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质粒的快速检测
        3.2 相思根瘤菌的质粒分布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相思根瘤菌的接合实验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仪器
        2.1.3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双亲本接合实验
        2.2.2 接合子的电泳检测
        2.2.3 接合子的稳定性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接合实验
        3.2 接合子的电泳检测
        3.3 接合子的稳定性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相思根瘤菌接合子菌株结瘤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相思根瘤菌的耐氨实验及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根瘤菌固氮酶活性测定
        2.2.2 耐氨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思根瘤菌的耐氨实验
        3.2 相思根瘤菌固氮酶活性研究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Regulatory role of the sequences downstream from nodD3 P1 promoter of Rhizobium meliloti(论文参考文献)

  • [1]类二氢黄酮醇还原酶LjDFL1在根瘤菌侵染中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D]. 段柳剑.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2]百脉根和白三叶根际溶磷菌筛选、溶磷特性与促生效应研究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D]. 李显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12(01)
  • [3]水稻浮床对水体微生物中功能基因nifH、amoA、nosZ及nirK多样性的影响[D]. 李文绪.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4]复合菌肥代替部分化肥对豌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D]. 荣良燕.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3)
  • [5]生物固氮研究现状及展望[J]. 韩斌,孔继君,邹晓明,巩合德. 山西农业科学, 2009(10)
  • [6]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附生物的生物固氮[D]. 韩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009(06)
  • [7]豌豆根瘤菌高效菌株的筛选及共生匹配性研究[D]. 谢军红.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8]土壤自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固氮与促进植物生长效应研究[D]. 栾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9]我国林木固氮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J]. 陈奋飞,庄捷,王逸群,陈岩松,吴若菁. 湖南林业科技, 2006(04)
  • [10]相思根瘤菌质粒的研究[D]. 王小东. 南昌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苜蓿根瘤菌nodD3 P1启动子下游序列的调控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