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酚含量论文_张文婷,王洪云,孙健,朱红,岳瑞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酚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酚,酪氨酸,普鲁士,福林,活性,抗氧化,含量。

多酚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婷,王洪云,孙健,朱红,岳瑞雪[1](2019)在《不同品种及生长期甘薯叶片多酚和黄酮含量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了不同品种及生长期甘薯叶片中多酚和黄酮含量动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生长期叶片多酚和黄酮含量均呈显着差异(P<0.05)。其中多酚和黄酮含量分别以徐紫薯6号和漯薯11为最高,分别达到43.79 mg/g和23.67 mg/g。威薯7号、苏薯25和岩薯5号3个品种均在9月上旬多酚含量达到最高值,威薯7号和岩薯5号在9月初黄酮含量达到最高值,苏薯25在9月底黄酮含量达到最高值,其余品种甘薯叶片中多酚、黄酮平均含量均在8月中旬最高,其次为9月底,推荐9月底为最佳采收期。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长期甘薯叶片多酚与黄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0.903,P<0.05)。(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高麦瑞,陈琳,徐乾达,曾维才[2](2019)在《植物多酚含量常见测定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研究植物多酚含量测定中常见的测试方法及标准品对植物多酚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分别选用植物多酚含量测定中常见的福林酚法、普鲁士蓝法和酒石酸亚铁法为测试方法,选用没食子酸、单宁酸、原花青素、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一系列不同结构的植物多酚为标准品,考察测试方法与标准品的选择对植物多酚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方法及标准品的选择对样品中植物多酚含量的测定有显着影响,在福林酚法中,酯化结构对总酚含量测定的影响较大,单宁酸是最适标准品;在普鲁士蓝法中,化合物的聚合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原花青素是最适标准品;在酒石酸亚铁法中,单宁酸所测得的总酚含量和EGCG、EGC相似,单宁酸是这两种标准品良好的替代品;在实际测定中,需要根据受试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总酚含量测定方法和相应的标准品。论文的实验工作为相关领域中植物多酚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实验理论基础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熊文,吴婷,曹伟伟,潘思轶,徐晓云[3](2019)在《体外消化对藜蒿叶提取物多酚含量、抗氧化能力及抑制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藜蒿叶提取物在模拟体外消化过程中酚酸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对酪氨酸酶活力抑制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藜蒿叶提取物经过模拟体外胃、肠道消化后绿原酸、3,4-双咖啡酰奎宁酸、3,5-双咖啡酰奎宁酸、4,5-双咖啡酰奎宁酸、1,5-双咖啡酰奎宁酸的含量显着性降低,口腔消化过程不会显着影响多酚单体含量;总酚含量和DPPH、FRAP、ABTS抗氧化活性经过模拟体外消化后均显着性增加(P <0.05);此外,藜蒿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率在体外消化过程中也显着性增加,从而有效抑制黑色素生成,具有较好的美白潜力。因此,藜蒿叶提取物经体外消化后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力的能力,有望应用于美白产品的开发,该研究为藜蒿茎加工副产物-藜蒿叶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宋晓芳,范宝磊,曾祥玲,李婷婷,史玉敏[4](2019)在《HPLC-MS/MS法同时测定不同桂花品种中7个多酚类活性成分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3个桂花品种丹桂、金桂、银桂中7个多酚类活性成分(绿原酸、咖啡酸、毛蕊花糖苷、柚皮苷、芦丁、阿魏酸、槲皮素)的HPLC-MS/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Shim-pack VP-ODS色谱柱(2.0 mm×150 mm,5μm),以甲醇-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2 m L·min~(-1),柱温30℃,进样量5μL;质谱采用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的负离子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绿原酸、咖啡酸、毛蕊花糖苷、柚皮苷、芦丁、阿魏酸、槲皮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4 000、100~4 000、50~4 000、50~4 000、50~4 000、200~4 000和50~4 000 ng·m L~(-1),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6.5%、93.3%、102.6%、97.8%、94.3%、91.5%和101.4%。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并符合方法学考察要求。丹桂中上述7个成分含量分别为(8.73±0.12)、(0.44±0.06)、(99.32±1.95)、(0.41±0.22)、(0.42±0.22)、(0.95±0.23)和(2.04±0.08)mg·g~(-1),金桂中上述7个成分含量分别为(6.68±0.08)、(0.64±0.02)、(98.67±1.50)、(0.14±0.05)、(1.56±0.08)、(3.88±0.50)和(2.89±0.00)mg·g~(-1),银桂中上述7个成分含量分别为(6.00±0.20)、(0.12±0.02)、(73.46±0.14)、(0.16±0.08)、(1.18±0.11)、(0.46±0.01)和(3.38±0.03)mg·g~(-1)。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桂花中绿原酸、咖啡酸、毛蕊花糖苷、柚皮苷、芦丁、阿魏酸和槲皮素7个多酚类活性成分的同时测定。(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荣春[5](2019)在《烹调对蔬菜总黄酮、总多酚含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蔬菜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如何烹调能有效保留蔬菜内的营养成分成为了当代社会研究的课题之一。为了了解不同蔬菜中总多酚、总黄酮经不同烹调处理后的含量变化,使用铝离子显色法、福林酚试剂法对经爆炒、微波、焯及煮等烹调处理后的蔬菜中的黄酮、多酚转移率、保存率等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9年20期)

李悦,艾薇,李晓娇,章金龙,宋志姣[6](2019)在《市售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21种市售茶饮料分别进行感官评定、茶多酚含量测定,同时考察开盖时间对茶饮料中茶多酚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被检21种茶饮料感官方面基本都能体现原茶风味,总体品质良好;各类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差异明显,除2种调味茶饮料外,其它样品茶多酚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一款乌龙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高达2097.90 mg/kg,绿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在530.35-936.77 mg/kg之间,普遍高于红茶饮料茶多酚含量136.99-639.92 mg/kg,花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相对较少;开盖后茶多酚损失率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且在前40min最为严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彭映林,谢丹,李媛,张劲[7](2019)在《黑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及其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多酚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抗辐射等多种功能,在食品、医药、日化、保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几种黑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技术,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阐述和比较,最后对茶多酚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吴琼,王明月,吕岱竹,林冰,陈健[8](2019)在《紫皮豇豆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降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利用福林-酚比色法(Folin-Ciocalteu method)测定紫皮豇豆中总多酚的含量,并将提取的多酚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进行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试验,评估其体外降糖活性。结果表明,采用福林-酚比色法,紫皮豇豆多酚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总多酚含量为614mg/100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9.6%。体外试验表明,紫皮豇豆多酚可以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抑制率接近相同浓度的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紫皮豇豆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体外降糖活性。该试验多酚测定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检测紫皮豇豆中总多酚的含量;另外,紫皮豇豆的多酚在相同浓度下抑制率与阿卡波糖相近,且具有与阿卡波糖相似的抑制曲线,可以推测其降糖原理与阿卡波糖相同,是一种潜在的降糖活性成分。(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0期)

陶冬冰,高雪,张旋,张琦,岳喜庆[9](2019)在《不同冲泡条件下六安瓜片茶汤涩味值和茶多酚含量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为绿茶特种茶类。通过分析不同冲泡条件下的六安瓜片茶汤涩味值和茶多酚含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掌握其茶多酚含量与涩味值间的变化规律,为科学泡制六安瓜片茶汤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电子舌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茶汤涩味值和茶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显着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冲泡条件对涩味值的影响为:冲泡水质>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其中冲泡水质和冲泡水温对涩味值的影响是极显着的,冲泡时间对涩味值的影响是显着的;不同冲泡条件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为:冲泡水温>冲泡水质>冲泡时间,其中冲泡水温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是显着的;茶多酚含量与涩味值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9期)

陈子涵,蒋继宏,鞠秀云,刘金娟[10](2019)在《2种食用方式对番茄黄酮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种不同的食用方式影响番茄中多酚、黄酮类物质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以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_2~—·)、羟基自由基(·OH)、亚硝酸盐(NO_2~—)、总抗氧化能力、总还原力以及对人肝细胞株LO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等抗氧化指标来评价不同食用方式对番茄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食用方式对番茄的抗氧化活性有明显影响,加热食用可显着增加番茄中抗氧化成分酚类和黄酮的释放,其含量分别比加热前增加了3.02 mg/L和10.78 mg/L;同时对DPPH·、O_2~—·、·OH、NO_2~—的清除作用也明显增强(P<0.05),分别增加了2.39倍、3.65倍、0.77倍、8.76倍。另外,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以及对人肝细胞株LO_2氧化损伤的保护能力都明显增加。综合比较说明加热食用番茄更有利于其抗氧化成分的释放。(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多酚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系统研究植物多酚含量测定中常见的测试方法及标准品对植物多酚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分别选用植物多酚含量测定中常见的福林酚法、普鲁士蓝法和酒石酸亚铁法为测试方法,选用没食子酸、单宁酸、原花青素、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一系列不同结构的植物多酚为标准品,考察测试方法与标准品的选择对植物多酚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方法及标准品的选择对样品中植物多酚含量的测定有显着影响,在福林酚法中,酯化结构对总酚含量测定的影响较大,单宁酸是最适标准品;在普鲁士蓝法中,化合物的聚合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原花青素是最适标准品;在酒石酸亚铁法中,单宁酸所测得的总酚含量和EGCG、EGC相似,单宁酸是这两种标准品良好的替代品;在实际测定中,需要根据受试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总酚含量测定方法和相应的标准品。论文的实验工作为相关领域中植物多酚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实验理论基础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酚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婷,王洪云,孙健,朱红,岳瑞雪.不同品种及生长期甘薯叶片多酚和黄酮含量动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9

[2].高麦瑞,陈琳,徐乾达,曾维才.植物多酚含量常见测定方法的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3].熊文,吴婷,曹伟伟,潘思轶,徐晓云.体外消化对藜蒿叶提取物多酚含量、抗氧化能力及抑制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4].宋晓芳,范宝磊,曾祥玲,李婷婷,史玉敏.HPLC-MS/MS法同时测定不同桂花品种中7个多酚类活性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9

[5].张荣春.烹调对蔬菜总黄酮、总多酚含量的影响分析[J].现代食品.2019

[6].李悦,艾薇,李晓娇,章金龙,宋志姣.市售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调查与分析[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9

[7].彭映林,谢丹,李媛,张劲.黑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及其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9

[8].吴琼,王明月,吕岱竹,林冰,陈健.紫皮豇豆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降糖活性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9

[9].陶冬冰,高雪,张旋,张琦,岳喜庆.不同冲泡条件下六安瓜片茶汤涩味值和茶多酚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10].陈子涵,蒋继宏,鞠秀云,刘金娟.2种食用方式对番茄黄酮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9

论文知识图

六种薏米提取物的HPLC谱图(检测波长...1 微波辐射时间对多酚含量的影响4 微波辐射功率对多酚含量的影响茶水中茶多酚含量和冲泡温度的...抗感不同品种不同处理多酚含量...不同烹调方法对50g新鲜蔬菜总多酚

标签:;  ;  ;  ;  ;  ;  ;  

多酚含量论文_张文婷,王洪云,孙健,朱红,岳瑞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