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曹萍[1](2021)在《“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白露瑶[2](2020)在《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至2030年,我国要实现平均预期寿命达79岁、婴儿死亡率降低至5‰、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2/10万。而新藏青甘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状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因此了解区域居民健康水平状况、探索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之间的时空关系,对提高我国总体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藏青地区为研究范围,以医疗卫生机构数、医疗卫生床位数、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为指标,分别从区域、省域、市域3个尺度,总量、人均、地均三个方面对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数量进行时空分析,并构建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评价体系。以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为指标,从区域、省域、市域3个尺度分析时空变化规律,并构建居民健康水平评价体系。随后采用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揭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波动上升。人均卫生资源水平空间分布上体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差异,但这种差异随时间的变化慢慢缩小,东南部人口稠密地区为稳定的低值区。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值区范围广阔,市域尺度上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除东南部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略有提升外其余各地无明显的时空变化。(2)2000-2015年,新藏青甘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北部、东南部地区居民健康水平高于南部,呈现出由东北向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市之间居民健康水平逐渐趋于平衡,东北部高值区范围缩小,西南部低值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3)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①人均、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之间正相关,总体上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着。②人均、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增加可有效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其中人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对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居民健康水平及降低婴儿死亡率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人均医疗卫生床位数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人均医疗卫生机构数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并不显着。在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指标中,地均医疗卫生床位数对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居民健康水平、降孕产妇死亡率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③人均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技术人员数分别对区域东部、东半部边缘一线、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有着显着的正向贡献。地均医疗卫生资源3个指标对区域内所有地市居民健康水平都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作用效果自西南向北递减。④新藏青甘地区,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对居民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大于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
屈英豪,吴文恒,李同昇,徐凯颖[3](2017)在《西北地区城郊旅游型小城镇发展质量评价——以甘肃省什川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准确认识小城镇发展质量,对于更好地建设小城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在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小城镇调查的基础上,以甘肃省什川镇为例,从人口特征、居民生活、产业经济、空间特征和设施水平五方面综合评价西北地区大城市周郊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质量,探究其运转机理。结果表明,什川镇近邻兰州市,拥有古梨园、黄河等特色旅游资源,受区位空间、自然人文环境、资源品位制约,城镇经济欠缺活力,人口流出多于流入,居民生活水平偏低,城镇规划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综合发展质量一般。区域经济环境不佳,优势资源与城镇产业不力,更多地扮演传统的中心地角色是西北地区该类小城镇的共性所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小城镇发展,未来应充分利用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改善对外交通区位条件,通过人口、企业或项目集聚,政策、投资、资本和信息技术设施等叠加效应和路径依赖强化西北地区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游亚[4](2015)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飞速发展引起各类社会经济问题,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是其中问题之一。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利益损失,激化农民与社会的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不仅如此,土地财政依赖造成的地方政府寻租腐败、土地粗放利用、推高房价以及累计的金融、财政风险等问题,使学者们普遍认为要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土地财政依赖,彻底消除土地财政依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也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城镇化的中国速度得以实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发展到底具有怎样的作用,是否在城镇化发展中必须消除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这是本文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现行主流的“地方政府主导、土地征用开发”的城镇化模式分为房地产开发驱动模式、旅游开发驱动模式、工业驱动模式、生态保护驱动模式、大学校区扩张驱动模式以及混合驱动模式六大类。分别对各类主流模式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阐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对主流城镇化模式选择的影响。通过对我国非主流的创新城镇化模式开展案例分析,企图发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在城镇化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分别进行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地区层面的实证检验,探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论证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的作用方向及其作用程度。本文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导致其在城镇化模式选择中具有显着的路径依赖性和固化效应,即地方政府会主动维护现行的“地方政府主导、土地征用开发为主”的主流城镇化模式,而在创新的城镇化模式发展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阻滞效应。通过全国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土地财政依赖对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均具有负向影响;而在东中西部区域层面的检验中,东部地区的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速度为负向抑制作用,中西部地区的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速度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因此,本文认为目前的各类城镇化改良模式,即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名义、乃至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提出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而不根本触动地方政府主导城镇化和现行征地制度的城镇化模式改革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率作用的东中西部差异,决定了城镇化模式的创新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地区发展特点制定适用于不同地区的特定模式。地方政府在城镇化模式创新中会成为阻力来源之一,由此决定了制度的变革必须由中央政府牵头进行“顶层设计”,结合非征地主体的地方基层政府、集体土地所有者进行“基层创新试验”,从而加大城镇化模式创新的实施力度,提高其创新效果。
文晓梅[5](2015)在《国内外城镇化经验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文中提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仍存在着发展水平较低、城市整体竞争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通过采取政府引导、夯实农业基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完备的城市规划、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打造城市群产生集聚效应等有效方式,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值得西部地区借鉴。西部地区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吸取先进经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符合西部特点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海兰珠[6](2015)在《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由城市的兴起而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规划以及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镇化是一种推进过程,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演变过程,因此,城镇化发展的程度就成为评判一国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城镇化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镇化要走与信息化、农业化、工业化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来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城镇化发展必将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城镇化要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呼伦贝尔市属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研究其城镇化不仅仅可以完善我国城镇发展体系,也可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还关系着我国边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所以,研究以呼伦贝尔市为代表的边疆民族的地区城镇化问题,对民族地区和国家整体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陈述了作者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国外的城镇化研究动态进行了归纳。第二部分是城镇化理论,包括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发展历程、经验、以及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内容。第三部分概述了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的成就、现状和历程。第四部分着重分析呼伦贝尔市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五部分是根据前四部分的研究,提出了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的建议,即:准确定位,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教育;注重环保。
郭相兴,夏显力,张小力,冯晨[7](2014)在《中国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文中提出在构建小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TOPSIS法对我国不同区域小城镇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小城镇总体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从规模水平、经济水平、生活质量水平和发展潜力水平4个维度上看,东部地区在4个维度方面均好于其他3个地区,其他3个地区各有优势,中部地区集中在生活质量水平方面,西部地区集中在规模水平和经济水平方面,东北地区集中在发展潜力方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李冰[8](2014)在《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研究 ——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一个政策思路》文中研究说明资源要素在地区间分配和利用的不合理是引起区域经济差距的根本原因。城市土地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区位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殊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土地资源因其特殊的区位特性形成了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分布差异,同时,还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同的功能性投入使其与劳动、技术、资本要素的融合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差异,从而形成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这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反映这种区域间差异的经济参数可以归纳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概念,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是指由于城市的区位、规模和功能的不同所产生的高于城市绝对地租的土地级差收益。这种级差收益是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应当将这种土地级差收益按合理比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收取。中央政府作为国家和全民的代表,应当行使对城市土地的价值所有权,地方政府则代表着对城市土地的实物所有权,这些权利的实现,就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合理的比例对宏观级差地租的收取。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地方政府基本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土地级差收益,甚至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对土地收益的占有则微乎其微。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1)地方财政收入过于依赖卖地而导致的地价和房价的居高不下;(2)地方政府征地的非理性导致城市土地过度储备形成土地利用的浪费闲置;(3)城市土地划拨和“批租”的不规范造成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4)对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导致农民利益受到侵害。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人们广泛地深思:城市土地利用中所产生的巨大差异——宏观级差地租,是一种什么性质和状态的经济现象?如何正确地分配这些级差收益,使之成为调节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政策工具?循着这样的思考,本文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的理论体系;通过运用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建立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数学模型、城市空间溢出效应测算模型、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关系模型以及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2001-2011年中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剖析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影响因素,并从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角度,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思路。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通过8章篇幅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1)系统总结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概念和分类,深入分析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因素以及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原理。(2)构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数学模型,对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3)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周边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影响。(4)构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5)运用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理论,找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方法,并将其作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思路。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主要是:(1)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因素包括一般性因素、管理体制因素和周边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因素,这些因素在促使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强化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2)运用所构建的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数学模型,测度了我国地价监测范围内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水平及其所包括的区位地租、规模地租和功能地租的数值大小,验证了影响因素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促进作用。结论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区位地租、规模地租和功能地租均呈上涨趋势;区位好、规模大和功能强的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值较高,区位差、规模小和功能弱的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值较低;东部城市的宏观区位级差地租高于中西部城市,大城市的宏观规模级差地租高于中小城市,一线城市的宏观功能级差地租高于二三线城市。(3)以我国地价监测范围内城市所组成的样本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周边城市空间溢出效应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了周边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这强化了地区间的土地效益差距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拉大。但是,与城市区位因素、城市规模因素和城市功能因素相比,周边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小些。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更加紧密,城市空间溢出效应会逐渐增加,并促进周边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也呈现出逐渐上涨趋势,尽管上涨速度较慢。(4)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间宏观级差地租差距的增大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城市间宏观级差地租差距的减小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因此,若减小落后城市与先进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差距,可以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目的。(5)依据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关系同向的研究结果,本文的政策调节结论是:实施宏观级差地租征收制度、提高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和改革城乡土地管理体制。前者可以实施宏观级差地租调节税和划档宏观级差地租征收,后两者要通过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指导,提高地方政府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城乡土地管理机制,以促进城乡土地利用效率的全面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1)进一步完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理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是我国特色土地制度下所特有的一种产物,国外并没有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概念、内容和征收权利界定等方面,而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影响因素、测算以及与城市空间溢出效益之间的关系则很少涉及。本文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理论的完善主要有:①指出影响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因素包含一般性因素、管理体制因素和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因素,丰富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理论基础。②完成了对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所包含的区位地租、规模地租和功能地租数值大小的计量分析,形成其变化规律理论。③构建了城市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和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关系模型,得出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2)创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模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没有从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本文研究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通过建立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模型,分析得出了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包括的区位地租、规模地租和功能地租对区域经济差距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结论,即:城市间宏观级差地租差距的增大,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城市间宏观级差地租差距的减小,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缩小(3)丰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思路本文尝试从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的角度,提出一个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思路,指出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征收制度的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由于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不均衡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具体提出了两种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征收方式——税收形式的宏观级差地租调节税和以划档形式的宏观级差地租,并对具体的征收步骤和征收办法进行了探讨。中央政府通过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征收和再分配,将发达地区由非市场因素获得的土地收益的一部分补给落后地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将财富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重要的是使不同地区的土地使用主体能在一个更加公半的体制和市场中进行竞争,有利于提升落后地区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保证措施,必须进行城乡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实施宏观级差地租制度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总之,我国在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目标的进程中,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城市区位、土地利用效率差异以及累积因果效应都会使宏观级差地租现象长期存在,对此,研究其性质、变动规律和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并探索其合理的调节政策,是理论界的长期研究任务。本文将在所完成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动态,不断地进行深入探讨,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作出理论贡献。
王求[9](2012)在《民众镇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小城镇作为我国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小城镇具有自身的建设特点,其城镇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大型城市的规划体系。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民众镇为研究对象,充分的考虑与总结了其发展现状以及城镇特点。总结并评价其在现阶段城镇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进行可行的对策分析。希望为今后的科研以及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指导。小城镇的规划体系大体上吸收与融合大城市的规划管理办法,并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以及发展战略。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如设计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的研究方面。因此,无论是从规划管理的评价还是规划管理的问题分析甚至是规划管理的体系建设方面缺少可行的定量的评价体系与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传统的文献总结研究方法对小城镇规划管理的体系建设进行因素分析,并结合收集到的基础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权重与建模处理。旨在通过权重分析以及建模对民众镇现行的规划管理体系以及成效进行定量的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探讨在城镇的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的根本原因。本文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出可行、科学和有效的解决对策,为今后民众镇以及类似城镇的规划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管理决策的执行提供可靠依据。
张立[10](2012)在《新时期的“小城镇、大战略”——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文中认为在全面认识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要使超过2亿农民工平稳完成城镇化转型的进程,除了要关注人口导入地的城市群资源集聚效应以外,还必须重视人口输出地的农村经济中心——即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表明,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不仅仅在于工业化,更重要的是农村人口对城镇服务的内在需求,包括住房、教育和人居环境等多年来小城镇发展滞后于城市,其背后有着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原因为此提出,新时期小城镇发展仍然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大战略",但是发展思路需转变总之,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是我国未来健康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健康城镇化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和实现也可以说,新时期的"小城镇、大战略"要有新的内涵。
二、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2)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述评 |
1.3 概念与数据 |
1.3.1 基本概念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区概况 |
1.4.1 区域位置与范围 |
1.4.2 自然地理概况 |
1.4.3 社会经济概况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2 研究方法与路线 |
2 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时空变化 |
2.1 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
2.1.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
2.1.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
2.2 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
2.2.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
2.2.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
2.3 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
2.3.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
2.3.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
2.4 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评价 |
2.4.1 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模型的构建 |
2.4.2 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评价 |
2.4.3 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新藏青甘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变化 |
3.1 新藏青甘地区人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
3.1.1 省域尺度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
3.1.2 市域尺度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
3.2 新藏青甘地区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2.1 省域尺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2.2 市域尺度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3 新藏青甘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3.1 省域尺度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3.2 市域尺度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4 新藏青甘地区居民健康水平评价 |
3.4.1 居民健康水平模型构建 |
3.4.2 居民健康水平评价 |
3.4.3 省域尺度居民健康水平评价 |
3.4.4 市域尺度居民健康水平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
4.1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
4.1.1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
4.1.2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
4.2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
4.2.1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
4.2.2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
4.3 市域人均、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3)西北地区城郊旅游型小城镇发展质量评价——以甘肃省什川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研究样地 |
2 小城镇发展质量 |
2.1 人口流出大于流入 |
2.2 居民生活水平低 |
2.3 经济规模小, 发展水平低 |
2.4 团簇状城镇空间形态 |
2.5 支撑体系滞后 |
3 城郊旅游型小城镇发展机理 |
3.1 资源、市场与小城镇发展 |
3.2 人口、经济活动与小城镇发展 |
3.3 城郊旅游型小城镇发展机理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城镇化研究综述 |
2.1.1 城镇化定义 |
2.1.2 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
2.1.3 城镇化模式研究 |
2.1.4 新型城镇化研究 |
2.2 土地财政研究综述 |
2.2.1 土地财政定义及分类 |
2.2.2 土地财政成因及效应研究 |
2.2.3 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研究 |
2.2.4 土地财政依赖研究 |
2.3 土地财政依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综述 |
2.3.1 城镇化对土地财政依赖的作用 |
2.3.2 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的反作用 |
2.3.3 土地财政依赖和城镇化相互作用 |
2.4 综合评述 |
3 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模式的影响 |
3.1 我国现行主流城镇化模式分类 |
3.2 土地财政依赖对现行主流城镇化模式作用机制分析 |
3.2.1 房地产开发驱动模式 |
3.2.2 旅游开发驱动模式 |
3.2.3 工业驱动模式 |
3.2.4 生态保护驱动模式 |
3.2.5 大学校区扩张驱动模式 |
3.2.6 比较分析 |
3.3 土地财政依赖对非主流城镇化模式研究 |
3.3.1 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模式的固化作用 |
3.3.2 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发展的阻滞影响 |
3.3.3 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土地财政依赖及城镇化发展现状 |
4.1.1 土地财政依赖发展现状 |
4.1.2 城镇化发展现状 |
4.1.3 土地财政依赖与城镇化水平相互关系的统计规律 |
4.2 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
4.2.1 研究假设 |
4.2.2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
4.2.3 实证检验 |
4.2.4 数据分析及结论 |
4.3 东中西部计量模型分析 |
4.3.1 模型假设 |
4.3.2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
4.3.3 实证检验 |
4.3.4 数据分析及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转型的政策建议 |
5.2.2 新型城镇化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国内外城镇化经验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地区城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发展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 |
1. 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 |
2. 城市整体竞争力不强。 |
3. 产业结构不合理。 |
4.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滞后。 |
5.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
二、国内外城镇化主要模式及特点 |
(一) 国外城镇化模式 |
1. 英国的城镇化—政府主导型。 |
2. 美国的城镇化—市场主导型。 |
3. 日本的城镇化—以大都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型。 |
(二) 国内城镇化模式 |
1. 苏南城镇化模式—以小城镇为主导。 |
2. 温州模式—以民营经济为动力。 |
3. 长株潭一体化城镇化模式—以城市群发展为引擎。 |
三、几点启示和思考 |
(一)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做好顶层设计。 |
(二)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大城市聚集带动特色小城镇发展。 |
(三)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激活市场机制, 为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 |
(四)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人的城镇化,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做大做强特色民族产业。 |
(六)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西部”。 |
(6)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五、论文主要内容 |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城镇化理论 |
一、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
(一)城镇化的内容 |
(二)城镇化特点 |
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经验 |
(一)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
(二)城镇化发展经验 |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 |
第三章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分析 |
一、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的优势 |
(一)自然生态环境 |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
(三)交通运输条件 |
(四)政策措施条件 |
二、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历程 |
三、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
(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
(二)城镇的集聚效应扩大 |
(三)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
第四章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
一、城镇化率虽偏高,难以带动二三产业发展 |
(一)工业化发展水平偏低,企业带动性不足 |
(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
二、城镇聚集辐射能力较弱 |
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四、城镇化进程地区差异较大 |
第五章 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建议 |
一、准确定位,合理布局 |
(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
(二)推动小城镇建设 |
(三)发展特色城镇 |
二、推进城镇产业结构调整 |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四、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五、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
六、倡导绿色发展方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7)中国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2 小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
2.1 指标体系构建 |
2.2 数据来源 |
2.3 实证分析 |
2.4 结果分析 |
3 结论与启示 |
3.1 结论 |
3.2 启示 |
(8)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研究 ——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一个政策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地租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1.3.2 区域经济差距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1.4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地租理论 |
2.1.1 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
2.1.2 城市地租理论 |
2.2 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理论 |
2.2.1 城市化理论 |
2.2.2 城市土地制度及其经营理论 |
2.2.3 城市区位理论 |
2.3 区域经济差距理论 |
2.3.1 区域经济差距的一般趋势 |
2.3.2 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 |
2.3.3 区域经济差距调节原理 |
2.4 区域空间溢出效应理论 |
2.4.1 区域空间溢出效应原理 |
2.4.2 区域空间溢出效应理论的发展 |
2.5 城市和区域密度函数理论 |
2.5.1 区域密度函数 |
2.5.2 城市和区域密度函数分析方法 |
2.6 分税制理论 |
2.7 小结 |
3 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 |
3.1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一般性因素分析 |
3.1.1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诠释 |
3.1.2 城市宏观区位级差地租 |
3.1.3 城市宏观规模级差地租 |
3.1.4 城市宏观功能级差地租 |
3.1.5 我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形成 |
3.2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的管理体制影响 |
3.2.1 城市土地的财政收入差距及其影响 |
3.2.2 城市土地储备差异及其影响 |
3.2.3 新农村建设差异及其影响 |
3.2.4 农村土地产权和补偿问题 |
3.2.5 城市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性 |
3.3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形成中的区域经济差距 |
3.4 小结 |
4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实证分析 |
4.1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数学模型 |
4.1.1 基本理论模型的设立 |
4.1.2 理论模型的变量分析 |
4.1.3 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 |
4.2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中的城市宏观区位 |
4.2.1 城市宏观区位 |
4.2.2 城市宏观区位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影响分析 |
4.3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中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 |
4.3.1 城市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 |
4.3.2 城市人口密度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影响分析 |
4.3.3 城市人口总量对城市宏观级差地租的影响分析 |
4.4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中的城市政府行为因素 |
4.4.1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非公平性 |
4.4.2 城市政府行为对宏观级差地租的影响分析 |
4.5 小结 |
5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关系分析 |
5.1 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测算 |
5.1.1 模型设定与变量数据 |
5.1.2 实证检验 |
5.1.3 结果分析 |
5.2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城市空间溢出效应关系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设定与变量数据 |
5.2.2 实证检验 |
5.2.3 实证结论 |
5.3 中国东中西部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关系 |
5.4 中国大中小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关系 |
5.5 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的宏观级差地租与空间溢出效应的关系 |
5.6 小结 |
6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 |
6.1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本质特征 |
6.1.1 近年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 |
6.1.2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形成中的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因素 |
6.1.3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本质特征 |
6.2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作用的模型 |
6.3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 |
6.3.1 区位地租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 |
6.3.2 规模地租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 |
6.3.3 功能地租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 |
6.3.4 结论 |
6.4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的发展本质 |
6.4.1 我国宏观级差地租表现区域经济差距的本质 |
6.4.2 调节区域经济差距的基本取向 |
6.4.3 城市宏观级差地租调节的发展本质 |
6.5 小结 |
7 基于宏观级差地租的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
7.1 实施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征收制度 |
7.1.1 宏观级差地租的征收方式 |
7.1.2 宏观级差地租的征收途径 |
7.2 提高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 |
7.2.1 加强中央政府对城市土地的宏观指导 |
7.2.2 加强地方政府对城市土地的经营管理 |
7.2.3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行为 |
7.3 推进城乡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 |
7.3.1 国家土地管理机构职能的完善 |
7.3.2 国有土地经营公司运营机制的形成 |
7.3.3 国有土地使用者权益及其监督管理和保障 |
7.3.4 乡村土地城市化的制度建设 |
7.3.5 土地市场规范及其金融支持体制的改革 |
7.4 小结 |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民众镇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结构 |
1.4 论文创新点和特色 |
第2章 城镇规划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 |
2.1 城镇规划管理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2.2 城镇规划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2.2.1 评价指标 |
2.2.2 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计算 |
2.2.3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2.2.4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2.3 城镇规划管理体系评价模型建立 |
第3章 民众镇规划管理市政评价 |
3.1 民众镇发展概况 |
3.1.1 民众镇简介 |
3.1.2 民众镇经济发展现状 |
3.1.3 民众镇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2 城镇规划管理现状 |
3.2.1 城镇规划编制 |
3.2.2 城镇规划管理办法的制定 |
3.2.3 城镇规划管理的实施 |
3.2.4 城镇规划管理结果的监督 |
3.3 民众镇规划管理实证评价结果 |
3.3.1 模型评价分析 |
3.3.2 民众镇规划与管理评价结果 |
第4章 民众镇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
4.1 民众镇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民众镇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
4.1.2 民众镇规划管理办法存在的问题 |
4.1.3 民众镇规划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
4.1.4 民众镇规划监督过程存在的问题 |
4.2 完善民众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
4.2.1 科学编制规划 |
4.2.2 更新观念充分尊重规划的法定性 |
4.2.3 健全管理机制 |
4.2.4 加强业务培训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东、西部小城镇比较研究——以甘肃与江苏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D]. 曹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新藏青甘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D]. 白露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西北地区城郊旅游型小城镇发展质量评价——以甘肃省什川镇为例[J]. 屈英豪,吴文恒,李同昇,徐凯颖. 小城镇建设, 2017(11)
- [4]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对城镇化影响研究[D]. 游亚.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4)
- [5]国内外城镇化经验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J]. 文晓梅.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 [6]呼伦贝尔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 海兰珠. 中南民族大学, 2015(03)
- [7]中国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J]. 郭相兴,夏显力,张小力,冯晨.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5)
- [8]城市宏观级差地租及其调节研究 ——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一个政策思路[D]. 李冰.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6)
- [9]民众镇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求.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
- [10]新时期的“小城镇、大战略”——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J]. 张立.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1)
标签:小城镇论文; 级差地租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土地财政论文;